数据库系统原理--------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概述

树形结构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叫层次模型。层次模型是最早用于商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层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紧随网状数据库模型而出现的。
现实世界中很多事物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层次数据模型的提出,首先是为了模拟这种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事物。层次数据库也是按记录来存取数据的。
层次数据模型中最基本的数据关系是基本层次关系,它代表两个记录型之间一对多的关系,也叫做双亲子女关系(PCR)。数据库中有且仅有一个记录型无双亲,称为根节点。其他记录型有且仅有一个双亲。在层次模型中从一个节点到其双亲的映射是惟一的,所以对每一个记录型(除根节点外)只需要指出它的双亲,就可以表示出层次模型的整体结构。层次模型是树状的。
最著名最典型的层次数据库系统是于1969由IBM公司的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这是IBM公司研制的最早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程序产品。从60年代末产生起,如今已经发展到IMSV6,提供群集、N路数据共享、消息队列共享等先进特性的支持。

层次模型的结构

层次模型的表示方法是:树的结点表示实体集(记录的型),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相连两实体集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1一M”的。通常把表示1的实体集放在上方,称为父结点,表示M的实体集放在下方,称为子结点。层次模型的结构特点是:

(1) 有且仅有一个根结点。
(2) 根结点以外的其它结点有且仅有一个父结点。

因而层次模型只能表示“1一M”关系,而不能直接表示“M—M”关系。在层次模型中,一个结点称为一个记录型,用来描述实体集。每个记录型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记录值,上层一个记录值对应下层一个或多个记录值,而下层每个记录值只能对应上层一个记录值。例如,系记录型有:计算机系、电信系等记录值。而计算机系的下层记录值有软件、结构、应用等研究室和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课程,软件研究室下层又有员工和项目记录值,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层次模型中实体集之间多对多的联系的处理,解决的方法是引入冗余结点。例如,学生和课程之间的多对多的联系,引入学生和课程的冗余结点,转换为两棵树:一棵树的根是学生,子结点是课程,它表现了一个学生可以选多门课程;一棵树的根是课程,子结点是学生,它反映了一门课程可以被多个学生选。
至于冗余结点可以用虚拟结点实现:在冗余结点处仅存放一个指针,指向实际结点。

层次模型的物理存储

层次模型的物理存储有两种实现方法:

  • 顺序法:按照层次顺序把所有的记录邻接存放,即通过物理空间的位置相邻来实现层次顺序。
  • 指针法:各个记录存放时不是按层次顺序,而是用指针按层次顺序把它们链接起来。

层次模型所受的限制

  • 层次模型的树是有序树(层次顺序)。对任一结点的所有子树都规定了先后次序,这一限制隐含了对数据库存取路径的控制。
  • 树中父子结点之间只存在一种联系,因此,对树中的任一结点,只有一条自根结点到达它的路径。 不能直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
  • 树结点中任何记录的属性只能是不可再分的简单数据类型。
  • 1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计算机网络-自上而下的方法"是一本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常用的教材,它涵盖了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种类。这本教材的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各个方面的理解和应用。 每章的习题提供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实际应用的各个方面。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巩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的概念应用到实际案例中。 习题的答案通常提供在教材的相应章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查看教材的相关内容来找到答案。此外,教师通常也会提供一些指导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计算机网络-自上而下的方法"的习题答案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此外,习题还能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和分析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计算机网络-自上而下的方法"的习题答案不仅提供了对课程内容的巩固和应用,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帮助。 ### 回答2: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是一本经典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以下是一些习题的答案。 习题1:解释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作用。 计算机网络是一组通过通信链路和交换设备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它们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共享资源和信息,提供通信和协作的平台。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输、资源共享和协作。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络、物联网等场景。 习题2:解释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采用了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即从应用层开始逐层设计网络协议和服务。这种方法首先关注网络应用的需求和功能,然后确定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的协议,并逐步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机制。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将网络的需求放在首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使得网络设计更加实用和灵活。 习题3:解释协议栈和协议分层的概念。 协议栈是指由多个网络协议构成的层次结构。在《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中,协议栈被分为五层: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每一层负责特定的功能,并与上层或下层交互。协议分层的概念是将复杂的网络功能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并通过每一层的协议实现特定的功能,从而简化网络设计和实现。 习题4:简要解释TCP和UDP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它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和流控制。TCP通过序列号和确认机制来提供数据的可靠性,同时使用滑动窗口机制进行流控制。UDP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它提供低延迟的数据传输和简单的数据报服务。TCP适用于要求可靠传输和数据完整性的应用,如网页浏览和文件传输;UDP适用于实时性要求高、容忍数据丢失和延迟的应用,如实时音视频传输和网络游戏。 以上是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 回答3: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是一本经典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对于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技术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一些《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中习题的答案: 1. 问题: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 答案: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计算机互联而成的通信系统,通过各种网络设备和协议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目的是实现用户之间的远程通信和资源共享。 2. 问题:描述TCP/IP协议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答案:TCP/IP协议是互联网通信的核心协议,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 分层结构:TCP/IP协议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五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和协议。 - 可靠性:TCP协议通过序列号和确认机制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有序性。 - 网络互联:TCP/IP协议使不同网络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和互联,构建了全球统一的互联网。 - 通用性:TCP/IP协议是一种通用的协议,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网络和应用场景。 3. 问题:解释DNS的作用和原理。 答案:DNS(域名系统)是互联网上的分布式数据库,用于将域名(如www.example.com)解析为IP地址。其作用和原理如下: - 作用:DNS提供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映射,用户只需通过易记的域名就能访问到特定的服务器或网站。 - 原理:DNS采用分布式的层次结构,将域名划分为不同的域,由各级域名服务器负责存储和管理一定范围的域名解析信息,实现域名解析的快速和高效。 4. 问题:简述HTTP协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答案: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主要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信息。其特点和工作原理如下: - 特点:HTTP是一种无状态协议,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可靠但效率较低,可以使用持久连接和分块传输来提高效率。 - 工作原理:HTTP使用请求-响应模式,在浏览器发送HTTP请求后,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并返回相应的HTTP响应,包括状态码、头部信息和响应报文体。 以上仅是部分习题的答案,通过自学《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这本教材,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回答其中的习题。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