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重要:计网+操作系统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进程和线程的主要差别在于它们是不同的操作系统资源管理方式。进程有独立的地址空间,一个进程崩溃后,在保护模式下不会对其它进程产生影响,而线程只是一个进程中的不同执行路径。线程有自己的堆栈和局部变量,但线程之间没有单独的地址空间,一个线程死掉就等于整个进程死掉(因为线程是共享内存的),所以多进程的程序要比多线程的程序健壮,但在进程切换时,耗费资源较大,效率要差一些。但对于一些要求同时进行并且又要共享某些变量的并发操作,只能用线程,不能用进程。

  1. 简而言之,一个程序至少有一个进程,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

  2. 线程的划分尺度小于进程,使得多线程程序的并发性高。

  3. 另外,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拥有独立的内存单元,而多个线程共享内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

  4. 线程在执行过程中与进程还是有区别的。

每个独立的线程有一个程序运行的入口、顺序执行序列和程序的出口。(对应Java程序单线程模式代码依次执行)

但是线程不能够独立执行,必须依存在应用程序中,由应用程序提供多个线程执行控制

  1. 从逻辑角度来看,多线程的意义在于一个应用程序中,有多个执行部分可以同时执行。但操作系统并没有将多个线程看做多个独立的应用,来实现进程的调度和管理以及资源分配。这就是进程和线程的重要区别。

进程通信的方式?

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量,socket,信号,文件锁

1、进程间通信的定义

进程间通信就是在不同进程之间传播或交换信息,那么不同进程之间存在着什么双方都可以访问的介质呢?进程的用户空间是互相独立的,一般而言是不能互相访问的,唯一的例外是共享内存区。另外,系统空间是“公共场所”,各进程均可以访问,所以内核也可以提供这样的条件。此外,还有双方都可以访问的外设。在这个意义上,两个进程当然也可以通过磁盘上的普通文件交换信息,或者通过“注册表”或其它数据库中的某些表项和记录交换信息。广义上这也是进程间通信的手段,但是一般都不把这算作“进程间通信”。进程间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是一组编程接口,让程序员能够协调不同的进程,使之能在一个操作系统里同时运行,并相互传递、交换信息。IPC方法包括管道(PIPE)、消息队列、信号、共用内存以及套接字(Socket)。

**管道( pipe ):**管道是一种半双工的通信方式,数据只能单向流动,而且只能在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使用。进程的亲缘关系通常是指父子进程关系。

有名管道 (named pipe) : 有名管道也是半双工的通信方式,但是它允许无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

信号量(面试被问过其作用)( semophore ) : 信号量是一个计数器,可以用来控制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它常作为一种锁机制,防止某进程正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其他进程也访问该资源因此,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内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消息队列( message queue ) : 消息队列是由消息的链表,存放在内核中并由消息队列标识符标识。消息队列克服了信号传递信息少、管道只能承载无格式字节流以及缓冲区大小受限等缺点。

信号 ( sinal ) : 信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收进程某个事件已经发生。

**共享内存( shared memory ) :****共享内存就是映射一段能被其他进程所访问的内存,这段共享内存由一个进程创建,但多个进程都可以访问。**共享内存是最快的 IPC 方式,它是针对其他进程间通信方式运行效率低而专门设计的。它往往与其他通信机制,如信号两,配合使用,来实现进程间的同步和通信。

套接字( socket ) : 套解口也是一种进程间通信机制,与其他通信机制不同的是,它可用于不同及其间的进程通信。

1,管道

​ 1,匿名管道:

​ 概念:在内核中申请一块固定大小的缓冲区,程序拥有写入和读取的权利,一般使用fork函数实现父子进程的通信。

img

​ 2,命名管道:

​ 概念:在内核中申请一块固定大小的缓冲区,程序拥有写入和读取的权利,没有血缘关系的进程也可以进程间通信。

img

​ 3,特点:

​ 1,面向字节流,

​ 2,生命周期随内核

​ 3,自带同步互斥机制。

​ 4,半双工,单向通信,两个管道实现双向通信。

2,消息队列

1,概念:在内核中创建一队列,队列中每个元素是一个数据报,不同的进程可以通过句柄去访问这个队列。

​ 消息队列提供了⼀个从⼀个进程向另外⼀个进程发送⼀块数据的⽅法。

​ 每个数据块都被认为是有⼀个类型,接收者进程接收的数据块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值

img

​ 消息队列也有管道⼀样的不⾜,就是每个消息的最⼤⻓度是有上限的(MSGMAX),

​ 每个消息队 列的总的字节数是有上限的(MSGMNB),系统上消息队列的总数也有⼀个上限(MSGMNI)

​ 2,特点:

​ 1, 消息队列可以认为是一个全局的一个链表,链表节点钟存放着数据报的类型和内容,有消息队列的标识符进行标记。

​ 2,消息队列允许一个或多个进程写入或者读取消息。

​ 3,消息队列的生命周期随内核。

​ 4,消息队列可实现双向通信。

3,信号量

​ 1,概念

​ 在内核中创建一个信号量集合(本质是个数组),数组的元素(信号量)都是1,使用P操作进行-1,使用V操作+1,

​ (1) P(sv):如果sv的值⼤大于零,就给它减1;如果它的值为零,就挂起该进程的执⾏ 。
​ (2) V(sv):如果有其他进程因等待sv而被挂起,就让它恢复运⾏,如果没有进程因等待sv⽽挂起,就给它加1。

​ PV操作用于同一进程,实现互斥。

​ PV操作用于不同进程,实现同步。

​ 2,功能:

​ 对临界资源进行保护。

4,共享内存

​ 1,概念:

​ 将同一块物理内存一块映射到不同的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实现不同进程间对同一资源的共享。

​ 共享内存可以说是最有用的进程间通信方式,也是最快的IPC形式。

​ 2,特点:

​ 1,不用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频繁切换和拷贝数据,直接从内存中读取就可以。

​ 2,共享内存是临界资源,所以需要操作时必须要保证原子性。使用信号量或者互斥锁都可以。

​ 3,生命周期随内核。

5,总结

​ 所有的以上的方式都是生命周期随内核,不手动释就不会消失。

死锁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

  • **互斥条件:**资源是独占的且排他使用,进程互斥使用资源,即任意时刻一个资源只能给一个进程使用其他进程若申请一个资源,而该资源被另一进程占有时,则申请者等待直到资源被占有者释放。
  • **不可剥夺条件:**进程所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毕之前,不被其他进程强行剥夺,而只能由获得该资源的进程资源释放。
  • **请求和保持条件:**进程每次申请它所需要的一部分资源,在申请新的资源的同时,继续占用已分配到的资源。
  • 循环等待条件:在发生死锁时必然存在一个进程等待队列{P1,P2,…,Pn},其中P1等待P2占有的资源,P2等待P3占有的资源,…,Pn等待P1占有的资源,形成一个进程等待环路,环路中每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同时被另一个申请,也就是前一个进程占有后一个进程所深情地资源。
    以上给出了导致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只要系统发生死锁则以上四个条件至少有一个成立。事实上
    循环等待
    的成立蕴含了前三个条件的成立,似乎没有必要列出然而考虑这些条件对死锁的预防是有利的,因为可以通过破坏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来预防死锁的发生。

死锁预防

我们可以通过破坏死锁产生的4个必要条件来 预防死锁,由于资源互斥是资源使用的固有特性是无法改变的。

  1. **破坏“不可剥夺”条件:**一个进程不能获得所需要的全部资源时便处于等待状态,等待期间他占有的资源将被隐式的释放重新加入到 系统的资源列表中,可以被其他的进程使用,而等待的进程只有重新获得自己原有的资源以及新申请的资源才可以重新启动,执行。
  2. **破坏”请求与保持条件“:**第一种方法静态分配即每个进程在开始执行时就申请他所需要的全部资源。第二种是动态分配即每个进程在申请所需要的资源时他本身不占用系统资源。
  3. **破坏“循环等待”条件:**采用资源有序分配其基本思想是将系统中的所有资源顺序编号,将紧缺的,稀少的采用较大的编号,在申请资源时必须按照编号的顺序进行,一个进程只有获得较小编号的进程才能申请较大编号的进程。

UDP&TCP的区别

把这个完整看完

相同点

UDP协议和TCP协议都是传输层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提供的是面向连接,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即客户和服务器交换数据前,必须现在双方之间建立一个TCP连接,之后才能传输数据。并且提供超时重发,丢弃重复数据,检验数据,流量控制等功能,保证数据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

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运输层协议。它不提供可靠性,只是把应用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报发送出去,但是不能保证它们能到达目的地。由于UDP在传输数据报前不用再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且没有超时重发等机制,所以传输速度很快。

UDP 和 TCP 相比,为什么前者会更快一些?

单纯说UDP快是没道理的,UDP是个数据报协议,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这两个东西可比性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强。
一定要说UDP比TCP快的地方无非就是UDP没有流控,没有握手,没有成功确认,一个数据包发过去就不管,从这个角度上说TCP是开销大一点。
但UDP的“快”带来的问题是它不可靠,的确有些场景快就足够了,比如流媒体,偶尔丢失错乱几个包不是大问题,但更多的情况下,数据的正确性是一个必选项,此时UDP就不一定适用了。

但有个场景你是绝对需要UDP的,那就是广播,TCP这种点对点有连接的协议,天生就没法广播,你只能建立一大堆连接然后朝每个对端把数据分别发送一遍。

关于time_wait状态的理解

TIME_WAIT状态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有以下原因:

1.为实现TCP全双工连接的可靠释放(缓冲的作用)
​ 当服务器先关闭连接,如果不在一定时间内维护一个这样的TIME_WAIT状态,那么当被动关闭的一方的FIN到达时,服务器的TCP传输层会用RST包响应对方,这样被对方认为是有错误发生,事实上这只是正常的关闭连接工程,并没有异常

2.为使过期的数据包在网络因过期而消失(过期的作用)
在这条连接上,客户端发送了数据给服务器,但是在服务器没有收到数据的时候服务器就断开了连接
现在数据到了,服务器无法识别这是新连接还是上一条连接要传输的数据,一个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诡异的情况发生

下面讲讲大量的TIME_WAIT产生需要的条件:
1.高并发:请求量很多

2.服务器主动关闭连接:那么下面的所有的客户端都开始触发TIME_WAIT

如果服务器不主动关闭连接,那么TIME_WAIT就是客户端的事情了

问题1:如果服务器端确实存在大量的TIME_WAIT,那么会导致什么问题呢?

问题2: 首先先明确TIME_WAIT状态占用的到底是什么?

被占用的是一个五元组(协议,本地IP,本地端口,远程IP,远程端口)
对于Web服务器,协议是TCP,本地ip也只有一个,端口一般是80或者433或8080(固定的),只剩下远程IP和远程端口可用了,如果远程IP相同的话,就只有远程端口可用了,远程端口只有几万个,所以当同一客户端向服务器建立了大量连接的话,可用的五元组会耗尽导致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了大量的TIME_WAIT会占用大量的五元组

那么五元组什么时候会耗尽呢?

当客户端通过应用层的负载均衡代理到服务器导致进入服务器的ip地址只有几个的话,可能会导致五元组耗尽!

产生大量TIME_WAIT状态的解决办法:

解决方法1:服务器不主动关闭连接,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客户端应该解决的了~(TIME_WAIT将不会产生)

解决方法2:增加客户端IP(一般客户端IP少都是通过应用层的负载均衡到达服务器的)(五元组将不会耗尽)

解决方法3:设置允许地址重用,这样每次bind的时候,如果五元组正在使用,bind就会把五元组抢过来(不安全)

面试问题之计算机网络:TCP如何保证数据可靠传输

转载于:https://blog.csdn.net/liuchenxia8/article/details/80428157

TCP协议传输的特点主要就是面向字节流、传输可靠、面向连接。

TCP保证数据可靠传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点:校验和、确认应答与序列号、超时重传、连接管理、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1、校验和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将发送的数据段都当做一个16位的整数。将这些整数加起来。并且前面的进位不能丢弃,补在后面,最后取反,得到校验和。发送方在发送数据之前计算校验和,并进行校验和的填充。接收方收到数据后,对数据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计算,求出校验和,与发送方的进行比对。

注意:如果接收方比对校验和与发送方不一致,那么数据一定传输有误。但是如果接收方比对校验和与发送方一致,数据不一定传输成功。

2、确认应答与序列号

序列号:TCP传输时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这就是序列号。

确认应答:TCP传输的过程中,每次接收方收到数据后,都会对传输方进行确认应答。也就是发送ACK报文。这个ACK报文当中带有对应的确认序列号,告诉发送方,接收到了哪些数据,下一次的数据从哪里发。

序列号的作用不仅仅是应答的作用,有了序列号能够将接收到的数据根据序列号排序,并且去掉重复序列号的数据。这也是TCP传输可靠性的保证之一。

3、超时重传

简单理解就是发送方在发送完数据后等待一个时间,时间到达没有接受到ACK报文,那么对刚才发送的数据进行重新发送。由于TCP传输时保证能够在任何环境下都有一个高性能的通信,因此这个最大超时时间(也就是等待时间)是动态计算的。

4、连接管理

连接管理就是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保证可靠的连接,是保证可靠性的前提。

5、流量控制

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对其进行处理。如果发送端的发送速度太快,导致接收端的结束缓冲区很快的填充满了。此时如果发送端仍旧发送数据,那么接下来发送的数据都会丢包,继而导致丢包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超时重传。而TCP根据接收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决定发送端的发送速度,这个机制就是流量控制。

6、拥塞控制

TCP通过维护一个拥塞窗口来进行拥塞控制。网络中没有出现拥塞,拥塞窗口的值就可以再增大一些,以便把更多的数据发送出去。网络出现拥塞,拥塞窗口的值就应该减小一些,以减少注入到网络中的数据包数。

http 连接复用

定义

Http/1.0每次请求都需要建立新的TCP连接,连接不能复用。Http/1.1新的请求可以在上次建立的tcp连接之上发送,连接可以复用。

优点

**减少重复进行tcp三次握手的开销,提高效率。**注意:在同一个tcp连接中,新的请求需要等上次请求收到响应后,才能发送。

实现

自己写了一个http下载页面的工具,url是以文件的形式批量的进行下载的。支持连接复用下载。

主要的思路

在发送http的请求头中设置Connection: keep-alive。

当前的url与上一次下载的url之间进行对比,如果host相同的话,则用上一次的socket_id。否则关闭上一次的socket,重新连接服务器,获取新的socket。所以,url的文件,需要进行排序,将同一个站点的url放在一起即可。

ps:这里实现的形式比较的简单。复杂一点,可以用一个map,std::map<std::string host,int socket_id>,对host的socket_id进行映射。但是这里需要关注map的<host,socket_id>的失效时间,不能昨天建立的连接一直不关闭,今天仍然在使用,服务器端会有最大的连接时间的限制。例如tomcat中有个 maxKeepAliveRequests属性.默认值是100,该属性表示当同一个连接的请求达到maxKeepAliveRequests的值时会自动断开这个连接. 。多线程的话,还需要关注该socket_id是否正在使用,发送和接收数据。

测试集合

http://news.qq.com/a/20130824/006645.htm

http://news.qq.com/a/20130825/000112.htm

http://news.qq.com/a/20130824/005661.htm

http://view.news.qq.com/intouchtoday/index.htm?2529

http://www.163.com/

测试结果

第二条和第三条url是使用第一条的socket_id进行下载,下载成功。

服务器端超时关闭测试

用了比较笨的方法,在下载每个url中间sleep的方法,来测试长连接关闭的时间,因为本客户端在url下载完之前是不会close(socket_id)的,所以出现连接关闭,应该是服务器端主动关闭的。

测试站点:news.qq.com

当sleep的时间超过30s,tcp连接的状态会从ESTABLISHED变成CLOSE_WAIT。同时用这个socket_id再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也不会收到服务器端的响应。

当sleep的时间为29s,或者小于29s。复用连接下载正常。

由于程序有其他的一些运行的耗时,所以推测news.qq.com的长连接的超时时间是30s。对于长连接来说,超过30s之后,服务器端就会主动断开连接。Http的连接复用也就无法获取结果了。

所以,对于http连接复用,最大的难点也就是准确的获取每个站点的长连接的最大限制时间。超过最大限制时间就必须进行重连,不然会导致请求无反映的情况。

Keep-Alive

在下载某些站点的时候,看到返回的http头中,有明确的对长连接的timeout限制。

Keep-Alive: timeout=1, max=100

timeout:过期时间1秒(对应httpd.conf里的参数是:KeepAliveTimeout),max是最多一百次请求。这两个限制条件,只要满足一个就会强制断掉连接。

就是在timeout时间内又有新的请求过来,同时max会自动减1,直到为0,强制断掉。

索引

之前朋友在面试的时候被问到了许多关于索引的问题,而索引这个词一直也是我们在开发中最最最常见的,也是很多在进行性能优化的时候会去做的一件事情,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面试中关于索引的那点事。

索引

什么是索引?

索引其实是数据库的一种术语,在关系数据库中,索引是一种单独的、物理的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存储结构,它是某个表中一列或若干列值的集合和相应的指向表中物理标识这些值的数据页的逻辑指针清单。索引的作用相当于图书的目录,可以根据目录中的页码快速找到所需的内容。

索引提供指向存储在表的指定列中的数据值的指针,然后根据您指定的排序顺序对这些指针排序。数据库使用索引以找到特定值,然后顺指针找到包含该值的行。这样可以使对应于表的SQL语句执行得更快,可快速访问数据库表中的特定信息。

但是面试的时候一般不会问你索引是什么?**而是喜欢去问,为什么要去使用索引,它的底层是怎么实现的?那数据库又应该怎么去优化呢?**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去解释一下这些面试中的要点信息。

索引底层实现

索引的实现通常使用B树及其变种B+树。

B-Tree 是最常用的用于索引的数据结构。因为它们是时间复杂度低, 查找、删除、插入操作都可以可以在对数时间内完成。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存储在B-Tree中的数据是有序的。

哈希表是另外一种你可能看到用作索引的数据结构-这些索引通常被称为哈希索引。使用哈希索引的原因是,在寻找值时哈希表效率极高。所以,如果使用哈希索引,对于比较字符串是否相等的查询能够极快的检索出的值。

我们以MySQL数据库的索引为例子。

既然说到了索引的实现是通过B树和变种B+树,那我们来说说这个B树和B+树。

B树

我们看个图。图中所示,B树事实上是一种平衡的多叉查找树,也就是说最多可以开m个叉(m>=2),我们称之为m阶b树,我给大家多画一点内容,这也是我专门看视频的时候记录下的一些自己的心得。

640?wx_fmt=png

二阶B树

图中其实画的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如果说我们画一个三阶的,这个时候就可以是这样子的

640?wx_fmt=jpeg三阶B树

这就是说最多能开三个叉,但是里面有可能有两个叉的,以最多的叉来算。

m阶B树满足以下条件

  • 每个节点至多可以拥有m棵子树。
  • 根节点,只有至少有2个节点(要么极端情况,就是一棵树就一个根节点,单细胞生物,即是根,也是叶,也是树)。
  • 非根非叶的节点至少有的 Ceil(m/2) 个子树(Ceil表示向上取整,图中3阶B树,每个节点至少有2个子树,也就是至少有2个叉)。
  • 非叶节点中的信息包括 [n,A0,K1,A1,K2,A2,…,Kn,An],,其中n表示该节点中保存的关键字个数,K为关键字且 Ki&lt;Ki+1,A为指向子树根节点的指针。
  • 从根到叶子的每一条路径都有相同的长度,也就是说,叶子节在相同的层,并且这些节点不带信息,实际上这些节点就表示找不到指定的值,也就是指向这些节点的指针为空。

B树的查询过程和二叉排序树比较类似,从根节点依次比较每个节点,因为每个节点中的关键字和左右子树都是有序的,所以只要比较节点中的关键字,或者沿着指针就能很快地找到指定的关键字,如果查找失败,则会返回叶子节点,即空指针。

B树搜索的简单伪算法如下:

BTree_Search(node, key) {



    if(node == null) return null;



    foreach(node.key)



    {



        if(node.key[i] == key) return node.data[i];



            if(node.key[i] &gt; key) return BTree_Search(point[i]-&gt;node);



    }



    return BTree_Search(point[i+1]-&gt;node);



}



 



data = BTree_Search(root, my_key);

对于每个结点,主要包含一个关键字数组Key[],一个指针数组(指向儿子)Son[]。在B-Tree内,查找的流程是:使用顺序查找(数组长度较短时)或折半查找方法查找Key[]数组,若找到关键字K,则返回该结点的地址及K在Key[]中的位置;否则,可确定K在某个Key[i]和Key[i+1]之间,则从Son[i]所指的子结点继续查找,直到在某结点中查找成功;或直至找到叶结点且叶结点中的查找仍不成功时,查找过程失败。

关于B-Tree有一系列有趣的性质,例如一个度为d的B-Tree,设其索引N个key,则其树高h的上限为logd((N+1)/2)logd((N+1)/2),检索一个key,其查找节点个数的渐进复杂度为O(logdN)O(logdN)。从这点可以看出,B-Tree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索引数据结构。

B+树

B-Tree有许多变种,其中最常见的是B+Tree,例如MySQL就普遍使用B+Tree实现其索引结构。

B+ 树是一种树数据结构,是一个n叉树,每个节点通常有多个孩子,一颗B+树包含根节点、内部节点和叶子节点。根节点可能是一个叶子节点,也可能是一个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节点的节点。

B+ 树通常用于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中。

NTFS, ReiserFS, NSS, XFS, JFS, ReFS 和BFS等文件系统都在使用B+树作为元数据索引。

B+ 树的特点是能够保持数据稳定有序,其插入与修改拥有较稳定的对数时间复杂度。

B+ 树元素自底向上插入。

640?wx_fmt=png

看节点之间有重复元素,而且在叶子节点上还用指针连接在了一起,而这些就是B+树的几个特点

  1. 每个父节点的元素都出现在了子节点中,分别是子节点最大或者最小的元素。
  2. 在上面的这一棵树中,根节点元素8是子节点258的最大的元素,根元素15也是。这时候要注意了,根节点最大的元素等同于整个B+树的最大的元素,以后无论是怎么插入或者是删除,始终都要保持最大的元素在根节点中。
  3. 叶子节点,因为父节点的元素都出现在了子节点当中,因此所有的叶子节点包含了全量的元素信息。

那么既然B+树是B树的的一种变形树,那么差异点在哪呢?

B+树与B树差异

有k个子节点的节点必然有k个元素

非叶子节点仅具有索引作用,跟记录有关的信息均存放在叶子节点中

树的所有叶子节点构成一个有序链表,可以按照元素排序的次序遍历全部记录

B树和B+树的区别在于,B+树的非叶子节点只包含导航信息,不包含实际的值,所有的叶子节点和相连的节点使用链表相连,便于区间查找和遍历。

B+树的优点

由于B+树在内部节点上不包含数据信息,因此在内存页中能够存放更多的key。数据存放的更加紧密,具有更好的空间局部性。因此访问叶子节点上关联的数据也具有更好的缓存命中率。

B+树的叶子节点都是相连的,因此只要遍历叶子节点就可以实现整颗树的遍历。而且由于数据顺序排列并且相连,所以便于区间查找和搜索。而B树则需要进行每一层的递归遍历,相邻的元素可能在内存中不相邻,所以缓存命中性没有B+树好。

B+树的缺点

但是B树也有优点,其优点在于,由于B树的每一个节点都包含key和value,因此经常访问的元素可能离根节点更近,因此访问也更迅速。

因为B+树比B树的读写代价更低,所以B+树比B树更适合操作系统的文件索引和数据库索引。

那么既然基层实现我们理解完了,是不是该说一下这个数据库索引分类了呢?

数据库索引分类

根据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在数据库设计器中创建四种索引:普通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和聚集索引。

普通索引

最基本的索引类型,没有唯一性之类的限制。普通索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建:创建索引,例如 CREATE INDEX <索引的名字> ON tablename (列的列表)

修改表,例如 ALTER TABLE tablename ADD INDEX [索引的名字] (列的列表)

创建表的时候指定索引,例如CREATE TABLE tablename ( [...], INDEX [索引的名字] (列的列表) )

唯一索引

唯一索引是不允许其中任何两行具有相同索引值的索引。

当现有数据中存在重复的键值时,大多数数据库不允许将新创建的唯一索引与表一起保存。数据库还可能防止添加将在表中创建重复键值的新数据。例如,如果在 employee 表中职员的姓 (lname) 上创建了唯一索引,则任何两个员工都不能同姓。

对某个列建立UNIQUE索引后,插入新记录时,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自动检查新纪录在该列上是否取了重复值,在CREATE TABLE 命令中的UNIQE约束将隐式创建UNIQUE索引。

创建索引,例如CREATE UNIQUE INDEX <索引的名字> ON tablename (列的列表)

修改表,例如ALTER TABLE tablename ADD UNIQUE [索引的名字] (列的列表) ;

创建表的时候指定索引,例如 CREATE TABLE tablename ( [...], UNIQUE [索引的名字] (列的列表) )

主键索引

简称为主索引,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列组合(字段)的值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行。该列称为表的主键。在数据库关系图中为表定义主键将自动创建主键索引,主键索引是唯一索引的特定类型。该索引要求主键中的每个值都唯一。当在查询中使用主键索引时,它还允许对数据的快速访问。提示尽管唯一索引有助于定位信息,但为获得最佳性能结果,建议改用主键索引。

聚集索引

也称为聚簇索引,在聚集索引中,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索引)顺序相同。一个表只能包含一个聚集索引, 即如果存在聚集索引,就不能再指定CLUSTERED 关键字。

索引不是聚集索引,则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顺序不匹配。与非聚集索引相比,聚集索引通常提供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聚集索引更适用于对很少对基表进行增删改操作的情况。

如果在表中创建了主键约束,SQL Server将自动为其产生唯一性约束。在创建主键约束时,指定了CLUSTERED关键字或干脆没有制定该关键字,SQL Sever将会自动为表生成唯一聚集索引。

而如果是面试过程中很多就会问你是索引的分类和怎么使用的,最后我们再来说怎么操作索引。

操作索引

创建索引

SQL3没有提供建立索引的方法。但是,从事DBMS开发、销售的公司都提供他们具有这种功能的SQL工具。因为这些工具不是标准化的,它们相互不同。SQL语言使用CREATE INDEX 语句建立索引,其一般格式是:

CREATE [UNIQUE] [CLUSTERED| NONCLUSTERED] INDEX &lt;索引名&gt; ON &lt;表名&gt;(&lt;列名&gt;[ASC|DESC] [, &lt;列名&gt;[ASC|DESC]...])

说明:与表一样,索引也需要有唯一的名字,且基于一个表来建立,可以根据表中的一列或者多列,当列的顺序都是升序默认可不必标出,当属性列有按照降序排列的,所有属性的升序降序都不要标明。

– UNIQUE——建立唯一索引。

– CLUSTERED——建立聚集索引。

– NONCLUSTERED——建立非聚集索引。

– ASC——索引升序排序。

– DESC——索引降序排序。

修改索引

ALTER INDEX <旧引索名字> RENAME TO<新引索名>

删除索引

当某个时期基本表中数据更新频繁或者某个索引不再需要时,需要删除部分索引。SQL语言使用DROP INDEX 语句删除索引,其一般格式是:

DROP INDEX<索引名>

删除索引时,DBMS不仅在物理删除相关的索引数据,也会从数据字典删除有关该索引的描述。

关于索引你会了吗?

堆的构造过程

看韩老师视频讲义

搞定计算机网络面试,看这篇就够了(补充版)

请谈一下,你知道的http请求,并说明应答码502和504的区别

502:作为网关或者代理工作的服务器尝试执行请求时,从上游服务器接收到无效的响应。

504:作为网关或者代理工作的服务器尝试执行请求时,未能及时从上游服务器(URI标识出的服务器,例如HTTP、FTP、LDAP)或者辅助服务器(例如DNS)收到响应。

请说明一下http和https的区别

考察点:http协议

参考回答;

https协议要申请证书到ca,需要一定经济成本;2) http是明文传输,https是加密的安全传输;3) 连接的端口不一样,http是80,https是443;4)http连接很简单,没有状态;https是ssl加密的传输,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相对http传输比较安全。

请讲一下浏览器从接收到一个URL,到最后展示出页面,经历了哪些过程。

考察点:http协议

参考回答:

1.DNS解析 2.TCP连接 3.发送HTTP请求 4.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HTTP报文 5.浏览器解析渲染页面、

DNS解析:

如用客户端浏览器请求这个页面: http://localhost.com:8080/index.htm 从中分解出协议名、主机名、
端口、对象路径等部分

请你说明一下,SSL四次握手的过程

考察:HTTP加密协议

参考回答:

1、 客户端发出请求

首先,客户端(通常是浏览器)先向服务器发出加密通信的请求,这被叫做ClientHello请求。

2、服务器回应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请求后,向客户端发出回应,这叫做SeverHello。

3、客户端回应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回应以后,首先验证服务器证书。如果证书不是可信机构颁布、或者证书中的域名与实际域名不一致、或者证书已经过期,就会向访问者显示一个警告,由其选择是否还要继续通信。

4、服务器的最后回应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第三个随机数pre-master key之后,计算生成本次会话所用的"会话密钥"。然后,向客户端最后发送下面信息。

(1)编码改变通知,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双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钥发送。

(2)服务器握手结束通知,表示服务器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这一项同时也是前面发送的所有内容的hash值,用来供客户端校验。

至此,整个握手阶段全部结束。接下来,客户端与服务器进入加密通信,就完全是使用普通的HTTP协议,只不过用"会话密钥"加密内容。

请你讲讲http1.1和1.0的区别

考察点:http

参考回答:

主要区别主要体现在:

缓存处理,在HTTP1.0中主要使用header里的If-Modified-Since,Expires来做为缓存判断的标准,HTTP1.1则引入了更多的缓存控制策略例如Entity tag,If-Unmodified-Since, If-Match, If-None-Match等更多可供选择的缓存头来控制缓存策略。

带宽优化及网络连接的使用,HTTP1.0中,存在一些浪费带宽的现象,例如客户端只是需要某个对象的一部分,而服务器却将整个对象送过来了,并且不支持断点续传功能,HTTP1.1则在请求头引入了range头域,它允许只请求资源的某个部分,即返回码是206(Partial Content),这样就方便了开发者自由的选择以便于充分利用带宽和连接。

错误通知的管理,在HTTP1.1中新增了24个错误状态响应码,如409(Conflict)表示请求的资源与资源的当前状态发生冲突;410(Gone)表示服务器上的某个资源被永久性的删除。

Host头处理,在HTTP1.0中认为每台服务器都绑定一个唯一的IP地址,因此,请求消息中的URL并没有传递主机名(hostname)。但随着虚拟主机技术的发展,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可以存在多个虚拟主机(Multi-homed Web Servers),并且它们共享一个IP地址。HTTP1.1的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都应支持Host头域,且请求消息中如果没有Host头域会报告一个错误(400 Bad Request)。

长连接,HTTP 1.1支持长连接(PersistentConnection)和请求的流水线(Pipelining)处理,在一个TCP连接上可以传送多个HTTP请求和响应,减少了建立和关闭连接的消耗和延迟,在HTTP1.1中默认开启Connection: keep-alive,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TTP1.0每次请求都要创建连接的缺点。

请求头

connection:keep-alive

content-type

host

allow-accrossing

authorization

cookie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来杯咖啡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