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源码分析 (B.x)Linux物理内存的初始化

Linux内核源码分析 (B.x)Linux物理内存的初始化

一、DDR简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内存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内核使用pglist_data来描述一个内存节点

三、内存管理区域ZON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为什么要有ZONE?
    为了支持NUMA模型,系统的物理内存被划分为几个节点(node),节点又划分成内存管理区域(zone)。Linux内核对不同区域的内存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映射方式。
  • ARM32架构的zone划分为ZONE_NORMALZONE_HIGHMEM,x86架构里还有ZONE_DM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 struct zon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cache line :高速缓存行

五、 struct pag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六、mem_map数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简单来说,mem_map数组存放了struct page数据结构
  • 这里讲到了描述物理页面的数据结构struct page和页帧号pfn之间的转换,具体可以看下面这张图,更多信息可以参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七、伙伴系统简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伙伴系统的部分参考《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9章虚拟内存

八、迁移类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九、内存初始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与x86等体系结构不同,ARM体系结构中只有Normal ZoneHighMem Zone,注意总计有194560+67584=242144页,为啥不用考虑存放mem_map[]数组的1520页,我猜测那两个数值已经包含在里面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十、总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共计8个压缩包 本压缩包是:part07.rar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36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115187118/9787115187116 ·条形码:978711518711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附带品描述:附光盘一张 ·市场价格:49元 内容简介 Linux内核Linux操作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用于实现对硬件部件的编程控制和接口操作。《Linux2.6内核标准教程》深入、系统地讲解了 Linux内核的工作原理,对Linux内核的核心组件逐一进行深入讲解。 全书共8章,首先讲解Linux系统的引导过程;然后对Linux内核的3大核心模块——内存管理、进程管理、中断和异常处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时间度量、系统调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讲解了Linux内核中常见的同步机制,使读者掌握每处理器变量和RCU这两种新的 同步机制。 《Linux2.6内核标准教程》适合Linux内核爱好者、Linux驱动开发人员、Linux系统工程师参考使用,也可以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深入学 习操作系统的参考书。 引用: 目录 第1章 Linux内核学习基础 1 1.1 为什么研究Linux内核 2 1.1.1 Linux的历史来 2 1.1.2 Linux的发展现状 3 1.1.3 Linux的前景展望 3 1.2 选择什么版本进行研究 3 1.3 内核基本结构 4 1.3.1 内核在操作系统中的地位 4 1.3.2 Linux 2.6内核代码目录树简介 5 1.3.3 Linux 2.6内核的新特性 8 1.4 如何阅读本书 9 1.4.1 内核探索工具 10 1.4.2 推荐阅读方法 12 第2章 引导过程分析 14 2.1 内核镜像的构建过程 15 2.1.1 编译内核的步骤及分析 15 2.1.2 内核镜像构建过程分析 16 2.2 系统引导过程分析 18 2.2.1 傀儡引导扇区 18 2.2.2 探测系统资 21 2.2.3 解压内核镜像 35 2.2.4 进入保护模式 40 2.2.5 系统最终初始化 47 2.3 系统引导过程总结 47 第3章 内存管理 50 3.1 基础知识 51 3.1.1 存储器地址 51 3.1.2 分段机制 52 3.1.3 分页机制 59 3.2 内核页表的初始化过程 65 3.2.1 启用分页机制 65 3.2.2 构建内核页表 68 3.3 物理内存的描述方法 76 3.3.1 内存节点 77 3.3.2 内存区域 81 3.3.3 物理页框 85 3.4 物理内存初始化过程 86 3.4.1 探测系统物理内存 87 3.4.2 初始化内存分配器 89 3.5 物理内存的分配与回收 101 3.5.1 伙伴分配算法 101 3.5.2 对象缓冲技术 103 3.6 内核地址空间 105 3.6.1 常规映射地址空间 105 3.6.2 固定映射地址空间 107 3.6.3 长久内核映射空间 109 3.6.4 临时内核映射空间 116 3.6.5 非连续映射地址空间 119 第4章 进程管理 128 4.1 进程与线程的概念 129 4.1.1 程序与进程 129 4.1.2 进程与线程 129 4.2 进程描述符 131 4.2.1 进程标识符 132 4.2.2 进程的状态 132 4.2.3 进程上下文 134 4.2.4 当前进程 139 4.3 进程的组织形式 143 4.3.1 进程标识符构成的哈希表 143 4.3.2 所有进程构成的双向链表 148 4.3.3 执行态进程组成的运行队列 149 4.3.4 阻塞态进程组成的等待队列 152 4.4 进程的创建过程 155 4.4.1 进程创建的接口函数 156 4.4.2 进程创建的处理过程 162 4.5 进程调度算法 177 4.5.1 进程的分类 178 4.5.2 进程优先级 178 4.5.3 时间片分配 181 4.5.4 进程调度时机 182 4.6 进程切换过程分析 183 4.6.1 选取合适进程 183 4.6.2 完成上下文切换 184 4.7 空闲进程的初始化 187 4.7.1 空闲进程的内核态栈 187 4.7.2 空闲进程的内存描述符 188 4.7.3 空闲进程的硬件上下文 190 4.7.4 空闲进程的任务状态段 190 第5章 中断和异常 192 5.1 基础知识 193 5.1.1 中断和异常的定义 193 5.1.2 中断和异常的分类 193 5.1.3 中断和异常的对比 194 5.2 处理机制 195 5.2.1 IA32架构下的处理机制 195 5.2.2 Linu
深入分析Linux内核码 前言 第一章 走进linux 1.1 GNU与Linux的成长 1.2 Linux的开发模式和运作机制 1.3走进Linux内核 1.3.1 Linux内核的特征 1.3.2 Linux内核版本的变化 1.4 分析Linux内核的意义 1.4.1 开发适合自己的操作系统 1.4.2 开发高水平软件 1.4.3 有助于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和科研 1.5 Linux内核结构 1.5.1 Linux内核在整个操系统中的位置 1.5.2 Linux内核的作用 1.5.3 Linux内核的抽象结构 1.6 Linux内核代码 1.6.1 多版本的内核代码 1.6.2 Linux内核代码的结构 1.6.3 从何处开始阅读代码 1.7 Linux内核代码分析工具 1.7.1 Linux超文本交叉代码检索工具 1.7.2 Windows平台下的代码阅读工具Source Insight 第二章 Linux运行的硬件基础 2.1 i386的寄存器 2.1.1通用寄存器 2.1.2段寄存器 2.1.3状态和控制寄存器 2.1.4 系统地址寄存器 2.1.5 调试寄存器和测试寄存器 2.2 内存地址 2.3 段机制和描述符 2.3.1 段机制 2.3.2 描述符的概念 2.3.3系统段描述符 2.3.4 描述符表 2.3.5 选择符与描述符表寄存器 2.3.6 描述符投影寄存器 2.3.7 Linux中的段 2.4 分页机制 2.4.1 分页机构 2.4.2页面高速缓存 2.5 Linux中的分页机制 2.5.1 与页相关的数据结构及宏的定义 2.5.2 对页目录及页表的处理 2.6 Linux中的汇编语言 2.6.1 AT&T与Intel汇编语言的比较 2.6.2 AT&T汇编语言的相关知识 2.6.3 Gcc嵌入式汇编 2.6.4 Intel386汇编指令摘要 第三章中断机制 3.1 中断基本知识 3.1.1 中断向量 3.1.2 外设可屏蔽中断 3.1.3异常及非屏蔽中断 3.1.4中断描述符表 3.1.5 相关汇编指令 3.2中断描述符表的初始化 3.2. 1 外部中断向量的设置 3.2.2中断描述符表IDT的预初始化 3.2.3 中断向量表的最终初始化 3.3异常处理 3.3.1 在内核栈中保存寄存器的值 3.3.2 中断请求队列的初始化 3.3.3中断请求队列的数据结构 3.4 中断处理 3.4.1中断和异常处理的硬件处理 3.4.2 Linux对异常和中断的处理 3.4.3 与堆栈有关的常量、数据结构及宏 3.4.4 中断处理程序的执行 3.4.5 从中断返回 3.5中断的后半部分处理机制 3.5.1 为什么把中断分为两部分来处理 3.5.2 实现机制 3.5.3数据结构的定义 3.5.4 软中断、bh及tasklet的初始化 3.5.5后半部分的执行 3.5.6 把bh移植到tasklet 第四章 进程描述 4.1 进程和程序(Process and Program) 4.2 Linux中的进程概述 4.3 task_struct结构描述 4.4 task_struct结构在内存中的存放 4.4.1 进程内核栈 4.4.2 当前进程(current宏) 4.5 进程组织的方式 4.5.1哈希表 4.5.2双向循环链表 4.5.3 运行队列 4.5.4 等待队列 4.6 内核线程 4.7 进程的权能 4.8 内核同步 4.8.1信号量 4.8.2原子操作 4.8.3 自旋锁、读写自旋锁和大读者自旋锁 4.9 本章小节 第五章进程调度 5.1 Linux时间系统 5.1.1 时钟硬件 5.1.2 时钟运作机制 5.1.3 Linux时间基准 5.1.4 Linux的时间系统 5.2 时钟中断 5.2.1 时钟中断的产生 5.2.2.Linux实现时钟中断的全过程 5.3 Linux的调度程序-Schedule( ) 5.3.1 基本原理 5.3.2 Linux进程调度时机 5.3.3 进程调度的依据 5.3.4 进程可运行程度的衡量 5.3.5 进程调度的实现 5.4 进程切换 5.4.1 硬件支持 5.4.2 进程切换 第六章 Linux内存管理 6.1 Linux内存管理概述 6.1.1 Linux虚拟内存的实现结构 6.1.2 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 6.1.3 虚拟内存实现机制间的关系 6.2 Linux内存管理的初始化 6.2.1 启用分页机制 6.2.2 物理内存的探测 6.2.3 物理内存的描述 6.2.4 页面管理机制的初步建立 6.2.5页表的建立 6.2.6内存管理区 6.3 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6.3.1 伙伴算法 6.3.2 物理页面的分配和释放 6.3.3 Slab分配机制 6.4 地址映射机制 6.4.1 描述虚拟空间的数据结构 6.4.2 进程的虚拟空间 6.4.3 内存映射 6.5 请页机制 6.5.1 页故障的产生 6.5.2 页错误的定位 6.5.3 进程地址空间中的缺页异常处理 6.5.4 请求调页 6.5.5 写时复制 6.6 交换机制 6.6.1 交换的基本原理 6.6.2 页面交换守护进程kswapd 6.6.3 交换空间的数据结构 6.6.4 交换空间的应用 6.7 缓存和刷新机制 6.7.1 Linux使用的缓存 6.7.2 缓冲区高速缓存 6.7.3 翻译后援存储器(TLB) 6.7.4 刷新机制 6.8 进程的创建和执行 6.8.1 进程的创建 6.8.2 程序执行 6.8.3 执行函数 第七章 进程间通信 7.1 管道 7.1.1 Linux管道的实现机制 7.1.2 管道的应用 7.1.3 命名管道(FIFO) 7.2 信号(signal) 7.2.1 信号种类 7.2.2 信号掩码 7.2.3 系统调用 7.2.4 典型系统调用的实现 7.2.5 进程与信号的关系 7.2.6 信号举例 7.3 System V 的IPC机制 7.3.1 信号量 7.3.2 消息队列 7.3.3 共享内存 第八章 虚拟文件系统 8.1 概述 8.2 VFS中的数据结构 8.2.1 超级块 8.2.2 VFS的索引节点 8.2.3 目录项对象 8.2.4 与进程相关的文件结构 8.2.5 主要数据结构间的关系 8.2.6 有关操作的数据结构 8.3 高速缓存 8.3.1 块高速缓存 8.3.2 索引节点高速缓存 8.3.3 目录高速缓存 8.4 文件系统的注册、安装与拆卸 8.4.1 文件系统的注册 8.4.2 文件系统的安装 8.4.3 文件系统的卸载 8.5 限额机制 8.6 具体文件系统举例 8.6.1 管道文件系统pipefs 8.6.2 磁盘文件系统BFS 8.7 文件系统的系统调用 8.7.1 open 系统调用 8.7.2 read 系统调用 8.7.3 fcntl 系统调用 8 .8 Linux2.4文件系统的移植问题 第九章 Ext2文件系统 9.1 基本概念 9.2 Ext2的磁盘布局和数据结构 9.2.1 Ext2的磁盘布局 9.2.2 Ext2的超级块 9.2.3 Ext2的索引节点 9.2.4 组描述符 9.2.5 位图 9.2.6 索引节点表及实例分析 9.2.7 Ext2的目录项及文件的定位 9.3 文件的访问权限和安全 9.4 链接文件 9.5 分配策略 9.5.1 数据块寻址 9.5.2 文件的洞 9.5.3 分配一个数据块 第十章 模块机制 10.1 概述 10.1.1 什么是模块 10.1.2 为什么要使用模块? 10.2 实现机制 10.2.1 数据结构 10.2.2 实现机制的分析 10.3 模块的装入和卸载 10.3.1 实现机制 10.3.2 如何插入和卸载模块 10.4 内核版本 10.4.1 内核版本与模块版本的兼容性 10.4.2 从版本2.0到2.2内核API的变化 10.4.3 把内核2.2移植到内核2.4 10.5 编写内核模块 10.5.1 简单内核模块的编写 10.5.2 内核模块的Makefiles文件 10.5.3 内核模块的多个文件 第十一章 设备驱动程序 11.1 概述 11.1.1 I/O软件 11.1.2 设备驱动程序 11.2 设备驱动基础 11.2.1 I/O端口 11.2.2 I/O接口及设备控制器 11.2.3 设备文件 11.2.4 VFS对设备文件的处理 11.2.5 中断处理 11.2.6 驱动DMA工作 11.2.7 I/O 空间的映射 11.2.8 设备驱动程序框架 11.3 块设备驱动程序 11.3.1 块设备驱动程序的注册 11.3.2 块设备基于缓冲区的数据交换 11.3.3 块设备驱动程序的几个函数 11.3.4 RAM 盘驱动程序的实现 11.3.5 硬盘驱动程序的实现 11.4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 11.4.1 简单字符设备驱动程序 11.4.2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注册 11.4.3 一个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实例 11.4.4 驱动程序的编译与装载 第十二章 网络 12.1 概述 12.2 网络协议 12.2.1 网络参考模型 12.2.2 TCP/IP 协议工作原理及数据流 12.2.3 Internet 协议 12.2.4 TCP协议 12.3 套接字(socket) 12.3.1 套接字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12.3.2 套接字接口的种类 12.3.3 套接字的工作原理 12.3.4 socket 的通信过程 12.3.5 socket为用户提供的系统调用 12.4 套接字缓冲区(sk_buff) 12.4.1 套接字缓冲区的特点 12.4.2 套接字缓冲区操作基本原理 12.4.3 sk_buff数据结构的核心内容 12.4.4 套接字缓冲区提供的函数 12.4.5 套接字缓冲区的上层支持例程 12.5 网络设备接口 12.5.1 基本结构 12.5.2 命名规则 12.5.3 设备注册 12.5.4 网络设备数据结构 12.5.5 支持函数 第十三章 启动系统 13.1 初始化流程 13.1.1 系统加电或复位 13.1.2 BIOS启动 13.1.3 Boot Loader 13.1.4 操作系统的初始化 13.2 初始化的任务 13.2.1 处理器对初始化的影响 13.2.2 其他硬件设备对处理器的影响 13.3 Linux 的Boot Loarder 13.3.1 软盘的结构 13.3.2 硬盘的结构 13.3.3 Boot Loader 13.3.4 LILO 13.3.5 LILO的运行分析 13.4 进入操作系统 13.4.1 Setup.S 13.4.2 Head.S 13.5 main.c中的初始化 13.6 建立init进程 13.6.1 init进程的建立 13.6.2 启动所需的Shell脚本文件 附录: 1 Linux 2.4内核API 2.1 驱动程序的基本函数 2.2 双向循环链表的操作 2.3 基本C库函数 2.4 Linux内存管理中Slab缓冲区 2.5 Linux中的VFS 2.6 Linux的连网 2.7 网络设备支持 2.8 模块支持 2.9 硬件接口 2.10 块设备 2.11 USB 设备 2 参考文献
linux内核代码情景分析》(非扫描电子版本) 第1章 预备知识 1.1 Linux内核简介 1.2 Intel X86 CPU系列的寻址方式 1.3 i386的页式内存管理机制 1.4 Linux内核代码中的C语言代码 1.5 Linux内核代码中的汇编语言代码 第2章 存储管理 2.1 Linux内存管理的基本框架 2.2 地址映射的全过程 2.3 几个重要的数据结构和函数 2.4 越界访问 2.5 用户堆栈的扩展 2.6 物理页面的使用和周转 2.7 物理页面的分配 2.8 页面的定期换出 2.9 页面的换入 2.10 内核缓冲区的管理 2.11 外部设备存储空间的地址映射 2.12 系统调用brk() 2.13 系统调用mmap() 第3章 中断、异常和系统调用 3.1 X86 CPU对中断的硬件支持 3.2 中断向量表IDT的初始化 3.3 中断请求队列的初始化 3.4 中断的响应和服务 3.5 软中断与Bottom Half 3.6 页面异常的进入和返回 3.7 时钟中断 3.8 系统调用 3.9 系统调用号与跳转表 第4章 进程与进程调度 4.1 进程四要素 4.2 进程三部曲:创建、执行与消亡 4.3 系统调用fork()、vfork()与clone() 4.4 系统调用execve() 4.5 系统调用exit()与wait4() 4.6 进程的调度与切换 4.7 强制性调度 4.8 系统调用nanosleep()和pause() 4.9 内核中的互斥操作 第5章 文件系统 5.1 概述 5.2 从路径名到目标节点 5.3 访问权限与文件安全性 5.4 文件系统的安装和拆卸 5.5 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5.6 文件的写与读 5.7 其他文件操作 5.8 特殊文件系统/proc 第6章 传统的Unix进程间通信 6.1 概述 6.2 管道和系统调用pipe() 6.3 命名管道 6.4 信号 6.5 系统调用ptrace()和进程跟踪 6.6 报文传递 6.7 共享内存 6.8 信号量 第7章基于socket的进程间通信 7.1系统调用socket() 7.2函数sys—socket()——创建插口 7.3函数sys—bind()——指定插口地址 7.4函数sys—listen()——设定server插口 7.5函数sys—accept()——接受连接请求 7.6函数sys—connect()——请求连接 7.7报文的接收与发送 7.8插口的关闭 7.9其他 第8章设备驱动 8.1概述 8.2系统调用mknod() 8.3可安装模块 8.4PCI总线 8.5块设备的驱动 8.6字符设备驱动概述 8.7终端设备与汉字信息处理 8.8控制台的驱动 8.9通用串行外部总线USB 8.10系统调用select()以及异步输入/输出 8.11设备文件系统devfs 第9章多处理器SMP系统结构 9.1概述 9.2SMP结构中的互斥问题 9.3高速缓存与内存的一致性 9.4SMP结构中的中断机制 9.5SMP结构中的进程调度 9.6SMP系统的引导 第10章系统引导和初始化 10.1系统引导过程概述 10.2系统初始化(第一阶段) 10.3系统初始化(第二阶段) 10.4系统初始化(第三阶段) 10.5系统的关闭和重引导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Elec Liu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