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频扩频(FHSS)技术详解
目录
- 引言
- 跳频扩频的历史与背景
- 什么是跳频扩频(FHSS)
- 为什么要使用FHSS
- FHSS的分类
- FHSS的基本原理与信号模型
- FHSS的数学公式与分析
- FHSS的干扰抑制与抗干扰机理
- FHSS的优点与局限性
- FHSS的典型应用
- 简单的FHSS系统示例(发射端与接收端)
- 综合示例代码(Python)与时频分析
引言
跳频扩频(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FHSS)是一种在宽频带内快速跳动通信载波频率的扩频技术。它通过一个伪随机的跳频序列,使得通信信号在频域中“跳来跳去”,从而在对抗干扰、提高保密性、提升频谱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无线通信、军事通信以及蓝牙等民用领域,都能看到FHSS的身影。
跳频扩频的历史与背景
- 早期设想:二战时期,女演员海蒂·拉玛(Hedy Lamarr)与作曲家乔治·安太尔(George Antheil)提出了“跳频”这一概念,最初的灵感来自“自动钢琴卷”式的同步机制,用来对抗鱼雷控制信号被敌军干扰。
- 逐步发展: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便于快速合成与切换频率的电子器件(如锁相环PLL、DDS等)逐渐成熟,FHSS在军事与民用通信领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
什么是跳频扩频(FHSS)
FHSS 是将可用的频带划分成多个离散的频点,然后在通信过程中按照某个伪随机序列在这些频点之间快速跳动(切换),以进行发送和接收的一种扩频技术。概括地说:
- 发射机按照跳频序列,在每个时间段(时隙)切换到对应的载波频率进行信号发送;
- 接收机需要与发射机保持同样的跳频序列及时隙同步,才能在正确的频率上完成信号接收和解调。
为什么要使用FHSS
- 抗干扰能力:
- 如果干扰者只锁定在某个固定频点进行强干扰,那么跳频系统可以在下一时隙“跳”到别的频点,从而逃避干扰;
- FHSS 所在的频域范围更宽,对于窄带干扰具有显著的抵抗能力。
- 频谱共享:
- 通过合理的跳频方案,多路用户可以在同一频段内以不同的跳频码进行通信,类似于多址接入;
- 不同用户的跳频序列可以设定成部分互不重叠,或在跳频时间上错开,减少相互碰撞。
- 安全与保密:
- 外部监听需要知道精确的跳频算法和初始密钥;
- 如果监听者不知道序列,便无法持续捕获完整信号。
FHSS的分类
跳频扩频系统一般分为慢跳频(SFH)和快跳频(FFH),主要根据“跳频速率”与“符号速率”的关系而定。
慢跳频(Slow Frequency Hopping)
- 定义:一个或多个调制符号在同一个跳频时隙内完成。在一个符号周期内,载波频率要么不变,要么只跳一次;
- 场景:如果数据速率高,意味着在一个符号周期中时间很短,那么跳频切换相对不频繁;
- 特征:对硬件速度要求相对较低,但对抗干扰能力不及快跳频那么强。
快跳频(Fast Frequency Hopping)
- 定义:一个调制符号周期内可以发生多次跳变;
- 优势:如果在某个瞬时频率点遭遇强干扰,只有符号的一小部分时间段受到影响,其余时间仍可获得较好的接收;
- 劣势:需要更快的频率合成器和更快速的同步,硬件设计和实现复杂度更高。
FHSS的基本原理与信号模型
跳频信号的表示
假设我们将可用的带宽分为 M M M 个子频点,记为 { f 1 , f 2 , … , f M } \{f_1, f_2, \dots, f_M\} { f1,f2,…,fM}。在第 k k k 个时隙中,通信载波频率被指定为 f h k f_{h_k} fhk。那么发射信号可以被简单地表示为:
s ( t ) = { A ⋅ cos ( 2 π f h k ( t − t k ) + ϕ k ) , t ∈ [ t k , t k + 1 )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