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中考试,对前半个学期知识点的一个总结:
2.1 硅材料的基本特性
2.1.1本征半导体的晶体结构
本征半导体:完全纯净的、不含有其他杂质且具有晶体结构的半导体。原子结构为共价键。
2.1.2本征半导体中的两种载流子
空穴(少数价电子克服共价键束缚后产生的空位)和自由电子,均称为载流子。
自由电子和空穴浓度用ni和pi表示,很显然,ni=pi
载流子的浓度与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基本按指数规律增加。
2.1.3杂质半导体
分为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N型半导体:在硅或锗的晶体中掺入少量的V族元素杂志,如磷、锑、砷。在本征半导体掺入5价元素后,某些硅原子将被杂质原子代替。杂质原子最外层有5个价电子,其中4个与硅构成共价键,多于一个电子即成为自由电子。所以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称为多数载流子(多子),空穴为少子。5价杂质原子称为施主原子。
P型半导体:在硅或锗的晶体中掺入少量的III族元素杂质元素,如硼、镓、铟。这种半导体中,自然,空穴为多数载流子,自由电子为少数载流子。3价杂质原子称为受主原子。
掺入杂质的浓度决定多数载流子的浓度;温度决定少数载流子的浓度。杂质半导体总体上依旧保持电中性。
2.2 PN 结
在一块半导体单晶上一侧掺杂成为 P 型半导体,另一侧掺杂成为 N 型半导体,两个区域的交界处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薄层,称为 PN 结。
2.2.1 PN结-载流子的运动
1.扩散运动:电子和空穴浓度差形成了多数载流子的扩散运动。
2.扩散运动形成了空间电荷区,即耗尽层。空间电荷区正负离子之间的电位差形成了内电场,会阻止多子的扩散运动。
3.漂移运动:内电场有利于少子的运动,这个运动叫做漂移运动。少子与多子的运动方向相反。
扩散运动使空间电荷区增大,扩散电流减小。随着内电场增强 ,漂移运动逐渐增加;当扩散电流与漂移电流相等时,PN结的电流等于0,空间电荷区的宽度达到稳定。即扩散运动与漂移运动达到动态平衡。
4.PN结的单向导电性:PN结外加正向电压时处于导通状态,空间电荷区变窄,扩散运动增大,电路中有较大的正向电流。加反偏电压时处于截止状态,空间电荷区域变窄,不利于扩散运动,有利于漂移运动,但是因为少子的浓度较小,所以反向电流数值很小。
5.电流方程:PN结所加电压u与流过的电流i的关系为(Is:反向饱和电流;k:玻尔兹曼常数;T:绝对温度;q:一个电子的电荷量;V:外加正向偏压。
6.电容:当PN结上的电压发生变化时,PN结中储存的电荷量将随之发生变化,使PN结具有电容效应(势垒电容和扩散电容)。势垒电容是因为外加正片或者反偏电压形成的。
2.2.2MIS(MOS)结构
MIS:金属-绝缘层-半导体
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加偏压VG后,金属中电荷分布在一个原子层的厚度范围之内,半导体中电荷分布在一定厚度的空间电荷区内。
φs:表面势,空间电荷区两端的电势差
多子积累:对于p型半导体形成的MOS结构,当VG<0时,栅极充满电子,半导体内的空穴被吸引到半导体表面,形成积累层。
多子耗尽:当VG>0,栅极上产生少量正电荷,空穴被排斥出半导体,表面形成耗尽层。
表面反型:正向偏压继续增大(VG>>0),表面处少子(电子)浓度超过多子(空穴)浓度,形成反型层。
强反型:表面少数载流子浓度超过体内多数载流子浓度,P型半导体表面出现n型沟道,可形成电流。
n型半导体形成的MIS(MOS)结构类似,只是载流子地位交换一下,电荷、电场、电势符号相反即可。
MIS(MOS)电容:可以看作两部分电容的串联。上面为SiO2为介质的单位面积电容,下面为半导体耗尽曾单位面积电容。
积累状态:C≈Cox
耗尽状态:Csi变小,C变小
反型状态:C≈Cox
2.3 MOSFET器件
2.3.1 MOSFET器件结构
源极:S
漏极:D
栅极:G
衬底区:B
对于NMOS管,漏源之间加偏压后,电位低的一端为源,电位较高的一端为漏,PMOS管则相反
沟道长度:L
沟道宽度:W
栅氧化层厚度:tox
阈值电压:VT,使源端半导体表面达到强反型的栅压,是区分MOS器件导通和截止的分界点
漏源电压:VDS,使得电子从源极向漏极运动形成导通电流。
漏极:ID
四种基本类型
暂时先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