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软件设计原则篇

3、软件设计原则

本文的内容绝大部分借鉴了https://www.jianshu.com/u/cc272db15285的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入其简书浏览更细的内容,讲的非常好。
在软件开发中,为了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增加软件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程序员要尽量根据 6 条原则来开发程序,从而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节约软件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

  • 开闭原则:对拓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 里式代换原则:任何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一定可以出现,反之不一定。
  • 依赖倒转原则: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两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
  • 接口隔离原则:客户端不应该被迫依赖于它不使用的方法,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应该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
  • 迪米特法则:只和你的直接朋友交谈,不跟 “陌生人” 说话(Talk only to your immediate friends and
    not to strangers)。
  • 合成复用原则:尽量先使用组合或者聚合等关联关系来实现,其次才考虑使用继承关系来实现。

3.1 开闭原则

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在程序需要进行拓展的时候,不能去修改原有的代码,实现一个热插拔的效果。这是为了使程序的扩展性好,易于维护和升级。

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需要使用接口和抽象类
因为抽象灵活性好,适应性广,只要抽象的合理,可以基本保持软件架构的稳定。而软件中易变的细节可以从抽象派生来的实现类来进行扩展,当软件需要发生变化时,只需要根据需求重新派生一个实现类来扩展就可以了。
示例
【例】搜狗输入法 的皮肤设计。

分析:搜狗输入法 的皮肤是输入法背景图片、窗口颜色和声音等元素的组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更换自己的输入法的皮肤,也可以从网上下载新的皮肤。这些皮肤有共同的特点,可以为其定义一个抽象类(AbstractSkin),而每个具体的皮肤(DefaultSpecificSkin 和 HeimaSpecificSkin)是其子类。用户窗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或者增加新的主题,而不需要修改原代码,所以它是满足开闭原则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这张图有点小问题,SouGouInput 对于 AbstractSkin 应该是依赖关系,图中画成了实现关系

代码:
抽象皮肤类:

package com.mbw.principles.demo01;

//抽象皮肤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Skin {
    //显示的方法
    public abstract void display();

}

两个皮肤子类实现之前抽象皮肤类的抽象方法

package com.mbw.principles.demo01;

//mbw皮肤子类
public class MbwSkin extends AbstractSkin {
    @Override
    public void display() {
        System.out.println("这里是mbw皮肤子类");
    }
}

package com.mbw.principles.demo01;

//默认皮肤子类
public class DefaultSkin extends AbstractSkin {
    @Override
    public void display() {
        System.out.println("这是默认皮肤");
    }
}

接着就是搜狗输入法这个类,注入之前的抽象皮肤类并且调用它的display()方法即可,由于注入的是父类,到时候测试的时候注入其不同子类就可达到展示不同皮肤的效果:
那么这里使用lombok的@Data省去了set方法,并没有打算展示通过spring去注入。

package com.mbw.principles.demo01;

import lombok.Data;

@Data
public class SouGouInput {
    private AbstractSkin abstractSkin;

    public void display(){
        abstractSkin.display();
    }
}

测试类:

package com.mbw.principles.demo01;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1,创建搜狗输入法对象
        SouGouInput input = new SouGouInput();
        // 2,创建皮肤对象
        // DefaultSkin skin = new DefaultSkin();
        // 修改皮肤不需要修改其他代码,只需要新增一个皮肤类,设置皮肤为该类即可,符合开闭原则
        MbwSkin mbwSkin = new MbwSkin();
        // 3,将皮肤设置到输入法中
        input.setAbstractSkin(mbwSkin);
        // 4,显示皮肤
        input.display();

    }
}

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更多开闭原则,我非常推荐去看https://www.jianshu.com/p/79900c394491,讲得非常细,非常有深度。

3.2 里式代换原则

里氏代换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里氏代换原则:子类对象(object of subtype/derived class)能够替换程序(program)中父类对象(object of base/parent class)出现的任何地方,并且保证原来程序的逻辑行为(behavior)不变及正确性不被破坏。

子类可以扩展父类的功能,但不能改变父类原有的功能。换句话说,子类继承父类时,除添加新的方法完成新增功能外,尽量不要重写父类的方法。

  • 含义1:子类可以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但不能覆盖父类的非抽象方法。
  • 含义2:子类中可以增加自己特有的方法。
  • 含义3:当子类的方法重载父类的方法时,方法的前置条件(即方法的输入/入参)要比父类方法的入参数更宽松。
  • 含义4:当子类的方法实现父类的方法时(重写/重载或实现抽象方法),方法的后置条件(即方法的输出/返回值)要比父类的刚严格或相等。

如果必须重写,更适合在父类中定义成抽象方法

如果通过重写父类的方法来完成新的功能,这样写起来虽然简单,但是整个继承体系的可复用性会比较差,特别是运用多态比较频繁时,程序运行出错的概率会非常大。

  • 如下示例代码中,父类 Transporter 使用 org.apache.http 库中的 HttpClient 类来传输网络数据。子类
    SecurityTransporter 继承父类 Transporter,增加了额外的功能,支持传输 appId 和 appToken
    安全认证信息。

Transporter.class

public class Transporter {
  private HttpClient httpClient;
  
  public Transporter(HttpClient httpClient) {
    this.httpClient = httpClient;
  }
  public Response sendRequest(Request request) {
    // ...use httpClient to send request
  }
}

子类SecurityTransporter.class

public class SecurityTransporter extends Transporter {
  private String appId;
  private String appToken;
  public SecurityTransporter(HttpClient httpClient, String appId, String appToken) {
    super(httpClient);
    this.appId = appId;
    this.appToken = appToken;
  }
  @Override
  public Response sendRequest(Request request) {
    if (StringUtils.isNotBlank(appId) && StringUtils.isNotBlank(appToken)) {
      request.addPayload("app-id", appId);
      request.addPayload("app-token", appToken);
    }
    return super.sendRequest(request);
  }
}

demo测试类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void demoFunction(Transporter transporter) {    
    Reuqest request = new Request();
    //...省略设置request中数据值的代码...
    Response response = transporter.sendRequest(request);
    //...省略其他逻辑...
  }
}
// 里式替换原则
Demo demo = new Demo();
demo.demofunction(new SecurityTransporter(/*省略参数*/););
  • 在上面的代码中,子类 SecurityTransporter
    的设计完全符合里式替换原则,可以替换父类出现的任何位置,并且原来代码的逻辑行为不变且正确性也没有被破坏。
  • 多态和里式替换原则说的是不是一回事呢?从刚刚的例子和定义描述来看,里式替换原则跟多态看起来确实有点类似,但实际上它们完全是两回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 我们还是通过刚才这个例子来解释一下。不过,我们需要对 SecurityTransporter 类中sendRequest()函数稍加改造一下。改造前,如果 appId 或者 appToken 没有设置,我们就不做校验;改造后,如果 appId 或者appToken 没有设置,则直接抛出 NoAuthorizationRuntimeException
    未授权异常。改造前后的代码对比如下所示:
// 改造前:
public class SecurityTransporter extends Transporter {
  //...省略其他代码..
  @Override
  public Response sendRequest(Request request) {
    if (StringUtils.isNotBlank(appId) && StringUtils.isNotBlank(appToken)) {
      request.addPayload("app-id", appId);
      request.addPayload("app-token", appToken);
    }
    return super.sendRequest(request);
  }
}
// 改造后:
public class SecurityTransporter extends Transporter {
  //...省略其他代码..
  @Override
  public Response sendRequest(Request request) {
    if (StringUtils.isBlank(appId) || StringUtils.isBlank(appToken)) {
      throw new NoAuthorizationRuntimeException(...);
    }
    request.addPayload("app-id", appId);
    request.addPayload("app-token", appToken);
    return super.sendRequest(request);
  }
}
  • 在改造之后的代码中,如果传递进 demoFunction() 函数的是父类 Transporter 对象,那 demoFunction()函数并不会有异常抛出,但如果传递给 demoFunction() 函数的是子类 SecurityTransporter对象,那 demoFunction() 有可能会有异常抛出。尽管代码中抛出的是运行时异常(RuntimeException),我们可以不在代码中显式地捕获处理,但子类替换父类传递进 demoFunction函数之后,整个程序的逻辑行为有了改变。
  • 虽然改造之后的代码仍然可以通过 Java 的多态语法,动态地用子类 SecurityTransporter 来替换父类Transporter,也并不会导致程序编译或者运行报错。但是,从设计思路上来讲,SecurityTransporter的设计是不符合里式替换原则的。
  • 好了,我们稍微总结一下。虽然从定义描述和代码实现上来看,多态和里式替换有点类似,但它们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一大特性,也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种语法。它是一种代码实现的思路。而里式替换是一种设计原则,是用来指导继承关系中子类该如何设计的,子类的设计要保证在替换父类的时候,不改变原有程序的逻辑以及不破坏原有程序的正确性
    哪些代码明显违背了 LSP?
    实际上,里式替换原则还有另外一个更加能落地、更有指导意义的描述,那就是“Design By Contract”,中文翻译就是“按照协议来设计”。
    看起来比较抽象,我来进一步解读一下。子类在设计的时候,要遵守父类的行为约定(或者叫协议)。父类定义了函数的行为约定,那子类可以改变函数的内部实现逻辑,但不能改变函数原有的行为约定。这里的行为约定包括:函数声明要实现的功能;对输入、输出、异常的约定;甚至包括注释中所罗列的任何特殊说明。实际上,定义中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替换成接口和实现类之间的关系。
  • 子类违背父类声明要实现的功能

父类中提供的 sortOrdersByAmount() 订单排序函数,是按照金额从小到大来给订单排序的,而子类重写这个 sortOrdersByAmount() 订单排序函数之后,是按照创建日期来给订单排序的。那子类的设计就违背里式替换原则。

  • 子类违背父类对输入、输出、异常的约定

1、在父类中,某个函数约定:运行出错的时候返回 null;获取数据为空的时候返回空集合(empty collection)。而子类重载函数之后,实现变了,运行出错返回异常(exception),获取不到数据返回 null。那子类的设计就违背里式替换原则。

2、在父类中,某个函数约定,输入数据可以是任意整数,但子类实现的时候,只允许输入数据是正整数,负数就抛出,也就是说,子类对输入的数据的校验比父类更加严格,那子类的设计就违背了里式替换原则。

3、在父类中,某个函数约定,只会抛出 ArgumentNullException 异常,那子类的设计实现中只允许抛出 ArgumentNullException 异常,任何其他异常的抛出,都会导致子类违背里式替换原则。

  • 子类违背父类注释中所罗列的任何特殊说明

父类中定义的 withdraw() 提现函数的注释是这么写的:“用户的提现金额不得超过账户余额……”,而子类重写 withdraw() 函数之后,针对 VIP 账号实现了透支提现的功能,也就是提现金额可以大于账户余额,那这个子类的设计也是不符合里式替换原则的。

以上便是三种典型的违背里式替换原则的情况。除此之外,判断子类的设计实现是否违背里式替换原则,还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拿父类的单元测试去验证子类的代码。如果某些单元测试运行失败,就有可能说明,子类的设计实现没有完全地遵守父类的约定,子类有可能违背了里式替换原则。

3.3 依赖倒转原则

依赖倒转原则: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两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
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对抽象进行编程,不要对实现进行编程,这样就降低了客户与实现模块间的耦合。

控制反转

在讲“依赖反转原则”之前,我们先讲一讲“控制反转”。控制反转的英文翻译是 Inversion Of Control,缩写为 IOC。此处强调一下,如果你是 Java 工程师的话,暂时别把这个“IOC”跟 Spring 框架的 IOC 联系在一起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Test {
  public static boolean doTest()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这部分逻辑可以放到框架中
    if (doTest()) {
      System.out.println("Test succeed.");
    } else {
      System.out.println("Test failed.");
    }
  }
}

在上面的代码中,所有的流程都由程序员来控制。如果我们抽象出一个下面这样一个框架,我们再来看,如何利用框架来实现同样的功能。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public abstract class TestCase {
  public void run() {
    if (doTest()) {
      System.out.println("Test succeed.");
    } else {
      System.out.println("Test failed.");
    }
  }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doTest();
}
public class JunitApplication {
  private static final List<TestCase> testCases = new ArrayList<>();
  
  public static void register(TestCase testCase) {
    testCases.add(testCase);
  }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TestCase case: testCases) {
      case.run();
    }
  }

把这个简化版本的测试框架引入到工程中之后,我们只需要在框架预留的扩展点,也就是 TestCase 类中的 doTest() 抽象函数中,填充具体的测试代码就可以实现之前的功能了,完全不需要写负责执行流程的 main() 函数了。 具体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Test extends TestCas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doTest() {
    // ... 
  }
}
// 注册操作还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来实现,不需要程序员显示调用register()
JunitApplication.register(new UserServiceTest());
  • 刚刚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通过框架来实现“控制反转”的例子。我们不妨看看程序员现在干了什么:除了添加自己业务代码外,完全不需要自己去写任何控制测试流程的代码,只需要将测试用例注册 ,框架会自动为我们执行测试用例。框架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代码骨架,用来组装对象、管理整个执行流程。程序员利用框架进行开发的时候,只需要往预留的扩展点上,添加跟自己业务相关的代码,就可以利用框架来驱动整个程序流程的执行
  • 实际上,实现控制反转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刚才例子中所示的类似于模板设计模式的方法之外,还有马上要讲到的依赖注入等方法,所以,控制反转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实现技巧,而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设计思想,一般用来指导框架层面的设计。
依赖注入
  • 依赖注入跟控制反转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具体的编码技巧。依赖注入的英文翻译是 Dependency Injection,缩写为DI。对于这个概念,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那就是:依赖注入是一个标价 25 美元,实际上只值 5美分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理解、应用起来非常简单。
  • 那到底什么是依赖注入呢?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通过 new()的方式在类内部创建依赖类对象,而是将依赖的类对象在外部创建好之后,通过构造函数、函数参数等方式传递(或注入)给类使用。

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在这个例子中,Notification 类负责消息推送,依赖 MessageSender 类实现推送商品促销、验证码等消息给用户。我们分别用依赖注入和非依赖注入两种方式来实现一下。具体的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①未使用依赖注入

// 非依赖注入实现方式
public class Notification {
  private 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public Notification() {
    this.messageSender = new MessageSender(); //此处有点像hardcode
  }
  
  public void sendMessage(String cellphone, String message) {
    //...省略校验逻辑等...
    this.messageSender.send(cellphone, message);
  }
}
public class MessageSender {
  public void send(String cellphone, String message) {
    //....
  }
}
// 使用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

②使用依赖注入

// 依赖注入的实现方式
public class Notification {
  private 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 通过构造函数将messageSender传递进来
  public Notification(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
    this.messageSender = messageSender;
  }
  
  public void sendMessage(String cellphone, String message) {
    //...省略校验逻辑等...
    this.messageSender.send(cellphone, message);
  }
}
//使用Notification
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 new MessageSender();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messageSender);
  • 通过依赖注入的方式来将依赖的类对象传递进来,这样就提高了代码的扩展性,我们可以灵活地替换依赖的类。这一点在我们之前讲“开闭原则”的时候也提到过。当然,上面代码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我们还可以把MessageSender 定义成接口,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改造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Notification {
  private 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public Notification(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
    this.messageSender = messageSender;
  }
  
  public void sendMessage(String cellphone, String message) {
    this.messageSender.send(cellphone, message);
  }
}
public interface MessageSender {
  void send(String cellphone, String message);
}
// 短信发送类
public class SmsSender implements MessageSend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nd(String cellphone, String message) {
    //....
  }
}
// 站内信发送类
public class InboxSender implements MessageSend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nd(String cellphone, String message) {
    //....
  }
}
//使用Notification
MessageSender messageSender = new SmsSender();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messageSender);
依赖注入框架(DI Framework)
  • 弄懂了什么是“依赖注入”,我们再来看一下,什么是“依赖注入框架”。我们还是借用刚刚的例子来解释。
  • 在采用依赖注入实现的 Notification 类中,虽然我们不需要用类似 hard code 的方式,在类内部通过 new 来创建
    MessageSender对象,但是,这个创建对象、组装(或注入)对象的工作仅仅是被移动到了更上层代码而已,还是需要我们程序员自己来实现。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main(String args[]) {
    MessageSender sender = new SmsSender(); //创建对象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sender);//依赖注入
    notification.sendMessage("13918942177", "短信验证码:2346");
  }
}
  •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一些项目可能会涉及几十、上百、甚至几百个类,类对象的创建和依赖注入会变得非常复杂。如果这部分工作都是靠程序员自己写代码来完成,容易出错且开发成本也比较高。而对象创建和依赖注入的工作,本身跟具体的业务无关,我们完全可以抽象成框架来自动完成。
  • 你可能已经猜到,这个框架就是“依赖注入框架”。我们只需要通过依赖注入框架提供的扩展点,简单配置一下所有需要创建的类对象、类与类之间的依赖关系,就可以实现由框架来自动创建对象、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依赖注入等原本需要程序员来做的事情。
  • 实际上,现成的依赖注入框架有很多,比如 Google Guice、Java Spring、Pico Container、ButterflyContainer 等。不过,如果你熟悉 Java Spring 框架,你可能会说,Spring
    框架自己声称是控制反转容器(Inversion Of Control Container)。
  •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只是控制反转容器这种表述是一种非常宽泛的描述,DI
    依赖注入框架的表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因为我们前面讲到实现控制反转的方式有很多,除了依赖注入,还有模板模式等,而 Spring框架的控制反转主要是通过依赖注入来实现的。不过这点区分并不是很明显,也不是很重要,你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依赖反转原则(DIP)

前面讲了控制反转、依赖注入、依赖注入框架,现在,我们来讲一讲今天的主角:依赖反转原则。依赖反转原则的英文翻译是 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缩写为 DIP。中文翻译有时候也叫依赖倒置原则。

High-level modules shouldn’t depend on low-level modules. Both modules
should depend on abstractions. In addition, abstractions shouldn’t
depend on details. Details depend on abstractions.

  • 将它翻译成中文,大概意思就是:高层模块(high-level modules)不要依赖低层模块(low-level)。高层模块和低层模块应该通过抽象(abstractions)来互相依赖。除此之外,抽象(abstractions)不要依赖具体实现细节(details),具体实现细节(details)依赖抽象(abstractions)。
  • 所谓高层模块和低层模块的划分,简单来说就是,在调用链上,调用者属于高层,被调用者属于低层。在平时的业务代码开发中,高层模块依赖底层模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实际上,这条原则主要还是用来指导框架层面的设计,跟前面讲到的控制反转类似。我们拿Tomcat 这个 Servlet 容器作为例子来解释一下。
  • Tomcat 是运行 Java Web 应用程序的容器。我们编写的 Web 应用程序代码只需要部署在 Tomcat 容器下,便可以被 Tomcat 容器调用执行。按照之前的划分原则,Tomcat 就是高层模块,我们编写的 Web 应用程序代码就是低层模块。Tomcat和应用程序代码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两者都依赖同一个“抽象”,也就是 Servlet 规范。Servlet 规范不依赖具体的Tomcat 容器和应用程序的实现细节,而 Tomcat 容器和应用程序依赖 Servlet 规范。
  • 开闭原则是目标,里式代换原则是基础,依赖倒转原则是手段,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目标一致。

3.4 接口隔离原则

  • 接口隔离原则的英文翻译是“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缩写为 ISP。Robert Martin在 SOLID 原则中是这样定义它的:“Clients should not be forced to depend upon interfaces that they do not use。”直译成中文的话就是:客户端不应该被强迫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其中的“客户端”,可以理解为接口的调用者或者使用者。
  • 实际上,“接口”这个名词可以用在很多场合中。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来指插座接口等。在软件开发中,我们既可以把它看作一组抽象的约定,也可以具体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API 接口,还可以特指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的接口等。
  • 前面我提到,理解接口隔离原则的关键,就是理解其中的“接口”二字。在这条原则中,我们可以把“接口”理解为下面三种东西:
    • 一组 API 接口集合
    • 单个 API 接口或函数
    • OOP 中的接口概念
把“接口”理解为一组 API 接口集合
  • 结合一个例子来讲解。微服务用户系统提供了一组跟用户相关的 API 给其他系统使用,比如:注册、登录、获取用户信息等。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UserService {
  boolean register(String cellphone, String password);
  boolean login(String cellphone, String password);
  UserInfo getUserInfoById(long id);
  UserInfo getUserInfoByCellphone(String cellphone);
}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
}
  • 现在,我们的后台管理系统要实现删除用户的功能,希望用户系统提供一个删除用户的接口。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来做呢?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很简单吗,我只需要在UserService 中新添加一个 deleteUserByCellphone() 或 deleteUserById()接口就可以了。这个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也隐藏了一些安全隐患。
  • 删除用户是一个非常慎重的操作,我们只希望通过后台管理系统来执行,所以这个接口只限于给后台管理系统使用。如果我们把它放到UserService 中,那所有使用到 UserService的系统,都可以调用这个接口。不加限制地被其他业务系统调用,就有可能导致误删用户
  • 当然,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从架构设计的层面,通过接口鉴权的方式来限制接口的调用。不过,如果暂时没有鉴权框架来支持,我们还可以从代码设计的层面,尽量避免接口被误用。我们参照接口隔离原则,调用者不应该强迫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将删除接口单独放到另外一个接口RestrictedUserService 中,然后将 RestrictedUserService只打包提供给后台管理系统来使用。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UserService {
  boolean register(String cellphone, String password);
  boolean login(String cellphone, String password);
  UserInfo getUserInfoById(long id);
  UserInfo getUserInfoByCellphone(String cellphone);
}
public interface RestrictedUserService {
  boolean deleteUserByCellphone(String cellphone);
  boolean deleteUserById(long id);
}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RestrictedUserService {
  // ...省略实现代码...
}
  • 在刚刚的这个例子中,我们把接口隔离原则中的接口,理解为一组接口集合,它可以是某个微服务的接口,也可以是某个类库的接口等等。在设计微服务或者类库接口的时候,如果部分接口只被部分调用者使用,那我们就需要将这部分接口隔离出来,单独给对应的调用者使用,而不是强迫其他调用者也依赖这部分不会被用到的接口
把“接口”理解为单个 API 接口或函数
  • 现在我们再换一种理解方式,把接口理解为单个接口或函数(以下为了方便讲解,我都简称为“函数”)。那接口隔离原则就可以理解为:函数的设计要功能单一,不要将多个不同的功能逻辑在一个函数中实现。接下来,我们还是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
public class Statistics {
  private Long max;
  private Long min;
  private Long average;
  private Long sum;
  private Long percentile99;
  private Long percentile999;
  //...省略constructor/getter/setter等方法...
}
public Statistics count(Collection<Long> dataSet) {
  Statistics statistics = new Statistics();
  //...省略计算逻辑...
  return statistics;
}
  • 在上面的代码中,count()函数的功能不够单一,包含很多不同的统计功能,比如,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等。按照接口隔离原则,我们应该把 count()函数拆成几个更小粒度的函数,每个函数负责一个独立的统计功能。拆分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Long max(Collection<Long> dataSet) { //... }
public Long min(Collection<Long> dataSet) { //... } 
public Long average(Colletion<Long> dataSet) { //... }
// ...省略其他统计函数...
  • 不过,你可能会说,在某种意义上讲,count()函数也不能算是职责不够单一,毕竟它做的事情只跟统计相关。我们在讲单一职责原则的时候,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实际上,判定功能是否单一,除了很强的主观性,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
  • 如果在项目中,对每个统计需求,Statistics 定义的那几个统计信息都有涉及,那 count()
    函数的设计就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每个统计需求只涉及 Statistics 罗列的统计信息中一部分,比如,有的只需要用到max、min、average 这三类统计信息,有的只需要用到 average、sum。而 count()函数每次都会把所有的统计信息计算一遍,就会做很多无用功,势必影响代码的性能,特别是在需要统计的数据量很大的时候。所以,在这个应用场景下,count()函数的设计就有点不合理了,我们应该按照第二种设计思路,将其拆分成粒度更细的多个统计函数
  • 接口隔离原则跟单一职责原则有点类似,不过稍微还是有点区别。单一职责原则针对的是模块、类、接口的设计。而接口隔离原则相对于单一职责原则,一方面它更侧重于接口的设计,另一方面它的思考的角度不同。它提供了一种判断接口是否职责单一的标准:通过调用者如何使用接口来间接地判定。如果调用者只使用部分接口或接口的部分功能,那接口的设计就不够职责单一。
把“接口”理解为 OOP 中的接口概念
  • 除了刚讲过的两种理解方式,我们还可以把“接口”理解为 OOP 中的接口概念,比如 Java 中的 interface
  • 假设我们的项目中用到了三个外部系统:Redis、MySQL、Kafka。每个系统都对应一系列配置信息,比如地址、端口、访问超时时间等。为了在内存中存储这些配置信息,供项目中的其他模块来使用,我们分别设计实现了三个Configuration 类:RedisConfig、MysqlConfig、KafkaConfig。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注意,这里我只给出了RedisConfig 的代码实现,另外两个都是类似的:
public class RedisConfig {
    private ConfigSource configSource; //配置中心(比如zookeeper)
    private String address;
    private int timeout;
    private int maxTotal;
    //省略其他配置: maxWaitMillis,maxIdle,minIdle...
    public RedisConfig(ConfigSource configSource) {
        this.configSource = configSource;
    }
    public String getAddress() {
        return this.address;
    }
    //...省略其他get()、init()方法...
    public void update() {
      //从configSource加载配置到address/timeout/maxTotal...
    }
}
public class KafkaConfig { //...省略... }
public class MysqlConfig { //...省略... }
  • 现在,我们有一个新的功能需求,希望支持 Redis 和 Kafka 配置信息的热更新。所谓“热更新(hot
    update)”就是,如果在配置中心中更改了配置信息,我们希望在不用重启系统的情况下,能将最新的配置信息加载到内存中(也就 RedisConfig、KafkaConfig 类中)。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我们并不希望对 MySQL 的配置信息进行热更新
  •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功能需求,我们设计实现了一个 ScheduledUpdater 类,以固定时间频率(periodInSeconds)来调用 RedisConfig、KafkaConfig 的 update() 方法更新配置信息。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Updater {
  void update();
}
public class RedisConfig implemets Updater {
  //...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 { //... }
}
public class KafkaConfig implements Updater {
  //...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 { //... }
}
public class MysqlConfig { //...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 }
public class ScheduledUpdater {
    private final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
    private long initialDelayInSeconds;
    private long periodInSeconds;
    private Updater updater;
    public ScheduleUpdater(Updater updater, long initialDelayInSeconds, long periodInSeconds) {
        this.updater = updater;
        this.initialDelayInSeconds = initialDelayInSeconds;
        this.periodInSeconds = periodInSeconds;
    }
    public void run() {
        executor.scheduleAtFixedRate(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updater.update();
            }
        }, this.initialDelayInSeconds, this.periodInSeconds, TimeUnit.SECONDS);
    }
}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ConfigSource configSource = new ZookeeperConfigSource(/*省略参数*/);
  public static final RedisConfig redisConfig = new RedisConfig(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final KafkaConfig kafkaConfig = new KakfaConfig(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final MySqlConfig mysqlConfig = new MysqlConfig(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cheduledUpdater redisConfigUpdater = new ScheduledUpdater(redisConfig, 300, 300);
    redisConfigUpdater.run();
    
    ScheduledUpdater kafkaConfigUpdater = new ScheduledUpdater(kafkaConfig, 60, 60);
    kafkaConfigUpdater.run();
  }
}
  • 刚刚的热更新的需求我们已经搞定了。现在,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监控功能需求。通过命令行来查看 Zookeeper 中的配置信息是比较麻烦的。所以,我们希望能有一种更加方便的配置信息查看方式。
  • 我们可以在项目中开发一个内嵌的 SimpleHttpServer,输出项目的配置信息到一个固定的 HTTP
    地址,比如:http://127.0.0.1:2389/config 。我们只需要在浏览器中输入这个地址,就可以显示出系统的配置信息。不过,出于某些原因,我们只想暴露 MySQL 和 Redis 的配置信息,不想暴露 Kafka 的配置信息。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功能,我们还需要对上面的代码做进一步改造。改造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Updater {
  void update();
}
public interface Viewer {
  String outputInPlainText();
  Map<String, String> output();
}
public class RedisConfig implemets Updater, Viewer {
  //...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 { //...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outputInPlainText() { //... }
  @Override
  public Map<String, String> output() { //...}
}
public class KafkaConfig implements Updater {
  //...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 { //... }
}
public class MysqlConfig implements Viewer {
  //...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
  @Override
  public String outputInPlainText() { //... }
  @Override
  public Map<String, String> output() { //...}
}
public class SimpleHttpServer {
  private String host;
  private int port;
  private Map<String, List<Viewer>> viewers = new HashMap<>();
  
  public SimpleHttpServer(String host, int port) {//...}
  
  public void addViewers(String urlDirectory, Viewer viewer) {
    if (!viewers.containsKey(urlDirectory)) {
      viewers.put(urlDirectory, new ArrayList<Viewer>());
    }
    this.viewers.get(urlDirectory).add(viewer);
  }
  
  public void run() { //... }
}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ConfigSource configSource = new Zookeeper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final RedisConfig redisConfig = new RedisConfig(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final KafkaConfig kafkaConfig = new KakfaConfig(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final MySqlConfig mysqlConfig = new MySqlConfig(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cheduledUpdater redisConfigUpdater =
            new ScheduledUpdater(redisConfig, 300, 300);
        redisConfigUpdater.run();
        
        ScheduledUpdater kafkaConfigUpdater =
            new ScheduledUpdater(kafkaConfig, 60, 60);
        redisConfigUpdater.run();
        
        SimpleHttpServer simpleHttpServer = new SimpleHttpServer(127.0.0.1, 2389);
        simpleHttpServer.addViewer("/config", redisConfig);
        simpleHttpServer.addViewer("/config", mysqlConfig);
        simpleHttpServer.run();
    }
}
  • 我们设计了两个功能非常单一的接口:Updater 和 Viewer。ScheduledUpdater 只依赖 Updater这个跟热更新相关的接口,不需要被强迫去依赖不需要的 Viewer 接口,满足接口隔离原则。同理,SimpleHttpServer只依赖跟查看信息相关的 Viewer 接口,不依赖不需要的 Updater 接口,也满足接口隔离原则
  • 你可能会说,如果我们不遵守接口隔离原则,不设计 Updater 和 Viewer 两个小接口,而是设计一个大而全的 Config 接口,让RedisConfig、KafkaConfig、MysqlConfig 都实现这个 Config 接口,并且将原来传递给ScheduledUpdater 的 Updater 和传递给 SimpleHttpServer 的 Viewer,都替换为Config,那会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按照这个思路来实现的代码是什么样的
public interface Config {
  void update();
  String outputInPlainText();
  Map<String, String> output();
}
public class RedisConfig implements Config {
  //...需要实现Config的三个接口update/outputIn.../output
}
public class KafkaConfig implements Config {
  //...需要实现Config的三个接口update/outputIn.../output
}
public class MysqlConfig implements Config {
  //...需要实现Config的三个接口update/outputIn.../output
}
public class ScheduledUpdater {
  //...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
  private Config config;
  public ScheduleUpdater(Config config, long initialDelayInSeconds, long periodInSeconds) {
      this.config = config;
      //...
  }
  //...
}
public class SimpleHttpServer {
  private String host;
  private int port;
  private Map<String, List<Config>> viewers = new HashMap<>();
 
  public SimpleHttpServer(String host, int port) {//...}
  
  public void addViewer(String urlDirectory, Config config) {
    if (!viewers.containsKey(urlDirectory)) {
      viewers.put(urlDirectory, new ArrayList<Config>());
    }
    viewers.get(urlDirectory).add(config);
  }
  
  public void run() { //... }
}
  • 这样的设计思路也是能工作的,但是对比前后两个设计思路,在同样的代码量、实现复杂度、同等可读性的情况下,第一种设计思路显然要比第二种好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两点原因。
  • 首先,第一种设计思路更加灵活、易扩展、易复用。因为 Updater、Viewer 职责更加单一,单一就意味了通用、复用性好。
    如,我们现在又有一个新的需求,开发一个 Metrics 性能统计模块,并且希望将 Metrics 也通过 SimpleHttpServer
    显示在网页上,以方便查看。这个时候,尽管 Metrics 跟 RedisConfig 等没有任何关系,但我们仍然可以让 Metrics
    类实现非常通用的 Viewer 接口,复用 SimpleHttpServer 的代码实现。具体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ApiMetrics implements Viewer {//...}
public class DbMetrics implements Viewer {//...}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ConfigSource configSource = new Zookeeper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final RedisConfig redisConfig = new RedisConfig(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final KafkaConfig kafkaConfig = new KakfaConfig(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final MySqlConfig mySqlConfig = new MySqlConfig(configSource);
    public static final ApiMetrics apiMetrics = new ApiMetrics();
    public static final DbMetrics dbMetrics = new DbMetrics();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impleHttpServer simpleHttpServer = new SimpleHttpServer(127.0.0.1, 2389);
        simpleHttpServer.addViewer("/config", redisConfig);
        simpleHttpServer.addViewer("/config", mySqlConfig);
        simpleHttpServer.addViewer("/metrics", apiMetrics);
        simpleHttpServer.addViewer("/metrics", dbMetrics);
        simpleHttpServer.run();
    }
}

其次,第二种设计思路在代码实现上做了一些无用功。因为 Config 接口中包含两类不相关的接口,一类是 update(),一类是 output() 和 outputInPlainText()。理论上,KafkaConfig 只需要实现 update() 接口,并不需要实现 output() 相关的接口。同理,MysqlConfig 只需要实现 output() 相关接口,并需要实现 update() 接口。但第二种设计思路要求 RedisConfig、KafkaConfig、MySqlConfig 必须同时实现 Config 的所有接口函数(update、output、outputInPlainText)。除此之外,如果我们要往 Config 中继续添加一个新的接口,那所有的实现类都要改动。相反,如果我们的接口粒度比较小,那涉及改动的类就比较少

3.5 迪米特法则

何为“高内聚、松耦合”?
  • “高内聚、松耦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思想,能够有效地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缩小功能改动导致的代码改动范围。很多设计原则都以实现代码的“高内聚、松耦合”为目的,比如单一职责原则、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等。
  • 实际上,“高内聚、松耦合”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设计思想,可以用来指导不同粒度代码的设计与开发,比如系统、模块、类,甚至是函数,也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开发场景中,比如微服务、框架、组件、类库等。本文以“类”作为这个设计思想的应用对象来展开讲解,其他应用场景你可以自行类比
  • 在这个设计思想中,“高内聚”用来指导类本身的设计,“松耦合”用来指导类与类之间依赖关系的设计。不过,这两者并非完全独立不相干。高内聚有助于松耦合,松耦合又需要高内聚的支持。
什么是“高内聚”?
  • 所谓高内聚,就是指相近的功能应该放到同一个类中,不相近的功能不要放到同一个类中。相近的功能往往会被同时修改,放到同一个类中,修改会比较集中,代码容易维护。可以参考单一职责原则
什么是“松耦合”?
  • 所谓松耦合是说,在代码中,类与类之间的依赖关系简单清晰。即使两个类有依赖关系,一个类的代码改动不会或者很少导致依赖类的代码改动。实际上,我们前面讲的依赖注入、接口隔离、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以及今天讲的迪米特法则,都是为了实现代码的松耦合。
“内聚”和“耦合”之间的关系。
  • “高内聚”有助于“松耦合”,同理,“低内聚”也会导致“紧耦合”。关于这一点,我画了一张对比图来解释。图中左边部分的代码结构是“高内聚、松耦合”;右边部分正好相反,是“低内聚、紧耦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内聚、低耦合的代码结构更加简单、清晰,相应地,在可维护性和可读性上确实要好很多。

迪米特法则
  • 迪米特法则的英文翻译是:Law of Demeter,缩写是LOD。单从这个名字上来看,我们完全猜不出这个原则讲的是什么。不过,它还有另外一个更加达意的名字,叫作最小知识原则,英文翻译为:The Least Knowledge Principle。
  • 每个模块(unit)只应该了解那些与它关系密切的模块(units: only unit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rrent unit)的有限知识(knowledge)。或者说,每个模块只和自己的朋友“说话”(talk),不和陌生人“说话”(talk)。
理论解读与代码实战一
  • 对于“不该有直接依赖关系的类之间,不要有依赖”。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 这个例子实现了简化版的搜索引擎爬取网页的功能。代码中包含三个主要的类。其中,NetworkTransporter类负责底层网络通信,根据请求获取数据;HtmlDownloader 类用来通过 URL 获取网页;Document表示网页文档,后续的网页内容抽取、分词、索引都是以此为处理对象。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NetworkTransporter {
    // 省略属性和其他方法...
    public Byte[] send(HtmlRequest htmlRequest) {
      //...
    }
}
public class HtmlDownloader {
  private NetworkTransporter transporter;//通过构造函数或IOC注入
  
  public Html downloadHtml(String url) {
    Byte[] rawHtml = transporter.send(new HtmlRequest(url));
    return new Html(rawHtml);
  }
}
public class Document {
  private Html html;
  private String url;
  
  public Document(String url) {
    this.url = url;
    HtmlDownloader downloader = new HtmlDownloader();
    this.html = downloader.downloadHtml(url);
  }
  //...
}
  • NetworkTransporter 类:作为一个底层网络通信类,我们希望它的功能尽可能通用,而不只是服务于下载HTML,所以,我们不应该直接依赖太具体的发送对象 HtmlRequest。从这一点上讲,NetworkTransporter类的设计违背迪米特法则,依赖了不该有直接依赖关系的 HtmlRequest 类,重构如下:
public class NetworkTransporter {
    // 省略属性和其他方法...
    public Byte[] send(String address, Byte[] data) {
      //...
    }
}
  • Document 类:问题比较多,主要有三点。
  • 第一,构造函数中的 downloader.downloadHtml()逻辑复杂,耗时长,不应该放到构造函数中,会影响代码的可测试性。代码的可测试性我们后面会讲到,这里你先知道有这回事就可以了。
  • 第二,HtmlDownloader 对象在构造函数中通过 new 来创建,违反了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的设计思想,也会影响到代码的可测试性。
  • 第三,从业务含义上来讲,Document 网页文档没必要依赖 HtmlDownloader 类,违背了迪米特法则。修改如下:
public class Document {
  private Html html;
  private String url;
  
  public Document(String url, Html html) {
    this.html = html;
    this.url = url;
  }
  //...
}
// 通过一个工厂方法来创建Document
public class DocumentFactory {
  private HtmlDownloader downloader;
  
  public DocumentFactory(HtmlDownloader downloader) {
    this.downloader = downloader;
  }
  
  public Document createDocument(String url) {
    Html html = downloader.downloadHtml(url);
    return new Document(url, html);
  }
}
理论解读与代码实战二
  • “有依赖关系的类之间,尽量只依赖必要的接口”。结合一个例子来讲解。下面这段代码非常简单,Serialization类负责对象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public class Serialization {
  public String serialize(Object object) {
    String serializedResult = ...;
    //...
    return serializedResult;
  }
  
  public Object deserialize(String str) {
    Object deserializedResult = ...;
    //...
    return deserializedResult;
  }
}
  • 假设在我们的项目中,有些类只用到了序列化操作,而另一些类只用到反序列化操作。那基于迪米特法则后半部分“有依赖关系的类之间,尽量只依赖必要的接口”,只用到序列化操作的那部分类不应该依赖反序列化接口。同理,只用到反序列化操作的那部分类不应该依赖序列化接口。
  • 既不想违背高内聚的设计思想,也不想违背迪米特法则,可以通过引入两个接口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public interface Serializable {
  String serialize(Object object);
}
public interface Deserializable {
  Object deserialize(String text);
}
public class Serialization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Deserializabl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erialize(Object object) {
    String serializedResult = ...;
    ...
    return serializedResult;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deserialize(String str) {
    Object deserializedResult = ...;
    ...
    return deserializedResult;
  }
}
public class DemoClass_1 {
  private Serializable serializer;
  
  public Demo(Serializable serializer) {
    this.serializer = serializer;
  }
  //...
}
public class DemoClass_2 {
  private Deserializable deserializer;
  
  public Demo(Deserializable deserializer) {
    this.deserializer = deserializer;
  }
  //...
}
  • 对于这个 Serialization 类来说,只包含两个操作,其实没有太大必要拆分成两个接口。但是,如果我们对 Serialization
    类添加更多的功能,那么拆分接口则非常适合了,工作中需要能活学活用

3.6 合成复用原则

合成复用原则:尽量先使用组合或者聚合等关联关系来实现,其次才考虑使用继承关系来实现。
通常类的复用分为:继承复用和合成复用两种。
继承复用虽然有简单和易实现的优点,但它也存在以下缺点:

  • 继承复用破坏了类的封装性。因为继承会将父类的实现细节暴露给子类,父类对子类是透明的,所以这种复用又称为“白箱”复用。
  • 子类与父类的耦合度高。父类的实现的任何改变都会导致子类的实现发生变化,这不利于类的扩展与维护。
  • 它限制了复用的灵活性。从父类继承而来的实现是静态的,在编译时已经定义,所以在运行时不可能发生变化。

采用组合或聚合复用时,可以将已有对象纳入新对象中,使之成为新对象的一部分,新对象可以调用已有对象的功能,它有以下优点:

  • 它维持了类的封装性。因为成分对象的内部细节是新对象看不见的,所以这种复用又称为“黑箱”复用。
    对象间的耦合度低。可以在类的成员位置声明抽象。
  • 复用的灵活性高。这种复用可以在运行时动态进行,新对象可以动态地引用与成分对象类型相同的对象。
  • 合成复用原则:尽量先使用组合或者聚合等关联关系来实现,其次才考虑使用继承关系来实现。
继承复用示例

【例】汽车分类管理程序

汽车按 “动力源” 划分可分为汽油汽车、电动汽车等;按 “颜色” 划分可分为白色汽车、黑色汽车和红色汽车等。

如果同时考虑这两种分类,其组合就很多。类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面类图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继承复用产生了很多子类,如果现在又有新的动力源或者新的颜色的话,就需要再定义新的类。

合成复用示例

我们试着将继承复用改为聚合复用,类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文章借鉴链接(非常感谢各位大佬):

https://www.jianshu.com/u/cc272db15285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734095/article/details/122303847?spm=1001.2014.3001.5501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雨~旋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