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LCD屏一次性刷新整个屏幕的RGB数据

本文讲述了在使用国产LCD控制器NV3030A2时遇到的bug,即刷新屏幕时必须一次性发送完整320*240分辨率的RGB数据,开窗操作会导致数据丢失。作者分享了解决方案和在STM32中内存限制下的代码调整挑战,以及在MT7620上的成功案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前段时间调试LCD屏的时候使用国产的LCD控制器NV3030A2,此芯片有BUG,故每次要刷新数据的话就需要一次性的发送整个屏幕的RGB数据。

2、具体原因为:第一次开窗假如开窗100*200,下次开窗假如开窗12*22,那么观察屏幕,开窗内的数据会丢失异常的。

3、我的LCD屏为320*240分辨率。

4、解决方案,每次向屏幕发送数据的时候要发送整个屏幕的数据,并且,发送数据前的开窗必须为320*240,发送数据过程中不能再次开窗,要是再次开窗也必须是320*240,且数据还要从头发送。

5、经过nand flash接口发现,效果不是太好,人眼能看出画面切换的过程。

在MT7620上已经实现,代码移植到我的STM32开发板上进行测试,代码上无法开buff[320*240],提示内存超出设定空间。我这里设置buff缓存为320*80个16位字节大小空间进行验证。

具体的算法这里就不贴出来了。

//lcd整屏刷新/
static void LCD_display(void)//刷新整个屏幕的buff数据
{
    uint32_t xlen;
    //xlen = (LCD_SCREEN_XRES+1) * (LCD_SCREEN_YRES+1);
	xlen =320*80;//由于buff无法开那么大故最大就开320*80
    lcd_set_window(0,0,LCD_SCREEN_XRES,LCD_SCREEN_YRES);
	LCD_Write(LCD_SetPixel_Cmd,lcd_16_bit_buff,xlen);
}

void lcd_fill(uint16_t sx,uint16_t sy,uint16_t ex,uint16_t ey,uint16_t *buff)//对区域内填充buff数据
{
    //自己加代码
    LCD_display();
}

void lcd_fill_color(uint16_t sx,uint16_t sy,uint16_t ex,uint16_t ey,uint16_t color)//对区域内填充颜色
{
    //自己加代码
    LCD_display();
}
//lcd整屏刷新/

<think>好的,用户想了解LCD屏幕刷新和多行刷新的原理及实现方法。首先,我需要回顾一下LCD刷新的基本概念。全刷新是指一次性更新整个屏幕的显示内容,通常需要传输整个帧缓冲区的数据LCD控制器。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数据量大,可能会占用较多的带宽和处理时间,导致刷新速度较慢。比如,引用中提到的NV3030A2控制器因为芯片BUG需要每次发送全数据,这可能影响性能[^1]。 接下来是多行刷新,也就是只更新屏幕上发生变化的部分区域,比如某几行或某个矩形区域。这需要控制器支持局部刷新功能,能够指定刷新的起始行和结束行,从而减少数据传输量。这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刷新效率,尤其是在部分内容频繁更新的场景下。 然后,实现方式方面,全刷新通常需要将整个屏幕数据存储在缓冲区中,然后通过高速接口(如SPI或RGB接口)一次性发送。例如,引用中的STM32案例使用全局缓冲区存储全数据,再通过SPI发送,避免数据被系统回收导致显示异常[^3]。而多行刷新则需要动态计算变化区域,并仅传输该部分数据,这要求驱动程序和控制器协同工作,支持区域设置命令。 另外,硬件支持也很重要。有些控制器支持窗口地址设置,允许指定刷新的水平和垂直范围。软件方面,需要优化缓冲区管理,比如双缓冲或脏矩形检测,只处理变化的部分。引用中提到快速刷新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分块传输或优化数据传输协议,减少延迟[^2]。 可能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缓冲区溢出,如何检测变化区域,不同控制器之间的兼容性等。例如,使用全局或静态缓冲区是为了防止SPI发送过程中数据被覆盖或回收,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性[^3]。 用户可能还想知道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适用场景,以及实际项目中的最佳实践。例如,全刷新适合静态内容或变化频繁的全更新,而多行刷新适合动态UI或部分更新频繁的应用,如电子书翻页或游戏界面。 最后,需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原理和实现,并结合引用中的案例,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同时,生成的相关问题要围绕技术细节、优化方法和应用场景展开,引导用户深入探索。</think>### LCD刷新与多行刷新的原理及实现方式 #### 一、全刷新原理及实现 1. **原理** 全刷新一次性整个屏幕RGB数据发送至LCD控制器,控制器将数据写入显存后逐行驱动像素显示。其核心是**完帧缓冲区(Frame Buffer)**的传输,数据量为屏幕分辨率×像素深度(例如240×320分辨率,16位色深需153.6KB数据)。 2. **实现方式** - **硬件支持**:使用支持全刷新的控制器(如NV3030A2),通过SPI、RGB接口或MIPI协议传输数据。 - **缓冲区管理**:在MCU中开辟全局/静态缓冲区存储全数据一次性发送以避免内存回收问题。 ```c static uint8_t screen_buffer[SCREEN_WIDTH * SCREEN_HEIGHT * 2]; // 16位色深 ``` - **优化手段**:通过DMA传输减少CPU占用,或采用双缓冲机制(一帧传输时准备下一帧数据)。 #### 二、多行刷新(局部刷新)原理及实现 1. **原理** 仅更新屏幕中变化的部分区域(如某几行或矩形区域),通过**设置窗口地址**(水平/垂直起始/结束位置)限定刷新范围,减少数据传输量。 2. **实现方式** - **控制器指令**:发送窗口设置命令(如`0x2A`设置水平范围,`0x2B`设置垂直范围),再传输局部数据。 - **动态区域检测**:在软件层标记“脏区域”(变化的区域),仅提取该区域数据发送。 - **应用场景**:适用于UI局部更新(如电子书翻页、仪表盘数值变化)。 #### 三、技术对比与优化 | **特性** | 全刷新 | 多行刷新 | |----------------|---------------------------|-------------------------| | 数据量 | 大(全帧数据) | 小(局部数据) | | 刷新速度 | 较慢(带宽限制) | 较快(数据量少) | | 功耗 | 高 | 低 | | 适用场景 | 全动态变化(视频播放) | 局部更新(文本、控件交互) | **优化案例**: - STM32使用全局缓冲区实现全刷新时,需确保缓冲区生命周期与SPI传输同步,避免显示异常[^3]。 - 国产NV3030A2因硬件限制强制全刷新,需通过提高SPI时钟频率补偿性能。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金丝草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