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理图
二.电路原理分析
1.使用原因
三极管开关电路主要用在控制大电流器件的开关动作。因为许多单片机的I/O口驱动能力不强(所能驱动的最大电流很小,一般都在20mA以下),而如图中的有源蜂鸣器则需要30mA的驱动电流。如果直接与I/O口相连则无法正常驱动。因此需要三极管对电流进行放大。
2.驱动逻辑
当P0.9为高电平时,Vbe>Vth,三极管导通,蜂鸣器打开。反之则关闭。
3.补充说明
1.电阻R4的作用:此处电阻R4相当于与be二极管并联,并不是分压,而是为了保证P0.9为低电平时,三极管可靠截止。假如P0.9为低电平时,基极仍有很小的漏电流,R4此时即可将漏电流通到地,从而防止三极管误导通,可理解为一个下拉电阻。不加上R4,电路也基本可以工作。
2.限流电阻R5的取值:蜂鸣器额定电流30mA,三极管Q1(S8050-J3Y)放大倍数β为100,Vbe=0.7V,高电平电压为3.3V。
则Ic=30mA,Ib=Ic/β=0.3mA,R5=(3.3-0.7)/0.3≈8.7K。因此R5最大不能超过8.7K,否则电流不够。
3.为了不使蜂鸣器发声变形,集电极不串联限流电阻,其他器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将其加上。
4.在使用三极管做开关电路时,负载一般都接在集电极,而不要接在发射极。因为如果接在发射极就会使负载的变化被耦合到控制端。
5.此处以51单片机为例,简单介绍一下I/O的驱动能力: I/O的驱动能力亦带负载能力,是指在I/O口电平保持不变情况下,所能允许的最大通过电流。I/O的输出电流可分为 ”拉电流“和”灌电流“,”拉电流“是I/O为高电平时,电流从芯片内向外部流,如同被拉出;”灌电流“即是I/O为低电平时,电流从外部向芯片内流,如同被灌入。
以P1、P2、P3口为例: I/O输出高电平时,是依靠芯片内部的上拉电阻,而此上拉电阻阻值很高(几百KΩ),这就导致能通过的电流(拉电流)必然很小(1mA左右);I/O输出低电平时,是依靠芯片内部的一个三极管接地,因此灌电流可相对大一点(10mA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