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干涉测量原理

        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就是利用SAR在平行轨道上对同一地区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单视复数影像来形成干涉,进而得到该地区的三维地表信息。结合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和干涉测量技术,利用传感器的系统参数和成像几何关系等精确测量地表某一点的三维空间位置及微小变化。充分利用雷达回波信号所携带的相位信息,其原理是通过两幅天线同时观测或者两次平行形成干涉,得到相应的相位差,结合观测平台的轨道参数等提取高程信息,可以获得高精度、高分辨的地面高程信息,而且利用差分干涉技术可以精密测定地表沉降。

         假设在搭载平台上架设两部天线 S1、S2 ,若由S1发射电磁波,S1、S2 同时接收从目标返回的信号,天线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由S1或S2接收到的从目标T返回的信号之相位可以表示为:

        这里的下标tr分别表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相关参数。为波长, 为天线到目标T的斜距。两幅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相位差为:

        这里P为系数,若是一副天线用于发射信号,在干涉图中反映出单程(信号的返程)的相位差(单轨道双天线模式);若是两副天线都发射和接收信号,则P=2,即反映出往返双程的相位差(单天线重复轨道模式)。当两副天线所形成的复数影像精确配准后,对应像素值共轭相乘可以在每个像素得到相位差,形成干涉图或者干涉条纹图,即复数影像:

         从上式可以看出,从复数影像中求得的相位差,实际上只是[0,2π]区间的主值,即对2π取模的值 。确切的说式(1.6)应写成:

         这种现象称为相位缠绕。那么从主值推算出绝对的相位差\phi的过程称为相位解缠或相位展开。由图1的几何原理图,设B=\left | \bar{r}_{21} \right |,有:

         B为天线之间的距离,称为空间基线,简称基线。设a=\tiny \theta _{21}-\frac{\pi }{2},称为水平方向基线角。则有:

        式(1.9)中近似是为了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更加简明直观。由于通常\tiny \rho _{1}\gg B ,可以得出:

         式(1.10)和(1.11)揭示了干涉相位差\tiny \phi与高程h之间的数学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已知天线位置(参数HBa)和雷达成像系统的参数(\tiny \theta)等,就可以从\tiny \phi计算地面的高程h

参考:遥感原理与应用--孙家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