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内容分享(二十一):AI原生时代:我想要的AI Native

李彦宏说:“我们即将进入一个AI原生的时代。”AI领域的竞争正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些观察和反思值得关注:

图片

尽管众多技术专家纷纷投身于应用开发,面向消费者的To C原生应用依然难以构建起坚固的技术壁垒。技术的迭代速度之快,使得“先发制人”成为了一种宝贵的优势。然而,即使初创公司能够快速前进,行业巨头们依然可以通过资本的力量迅速缩小这一差距。因此,积累个性化数据并提高用户转换成本,将竞争壁垒建立在用户层面,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简而言之,尽管领先不一定能确保成功,但停滞不前则必定错失良机。

此外,应用供给端仍面临着一系列待解决的挑战:

1、优秀的开发者资源稀缺,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消费者需求的To C产品经理。

2、开发者生态系统尚待完善,以支持更高效和创新的应用开发。

3、算力成本的高昂,对于资源有限的初创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4、大型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持续的优化和改进。

5、交互协议的重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和用户需求。

这些挑战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普通用户对于当前的AI应用感到“缺乏价值”“缺乏吸引力”。要激发C端用户的使用、付费和口碑传播,应用必须在“有用性”或“趣味性”上至少占其一。

To C原生应用要想成功,得具备两大法宝:

实用工具——让你事半功倍

想象一下,有了文档处理软件,你不再手忙脚乱,图文生成工具,让你的创意瞬间变成视觉盛宴。这些工具就像你的超级助手,让你工作更高效,生活更轻松。这个领域竞争激烈,大家都在比谁的功能更强大,谁的用户体验更棒。赢家往往能独占鳌头,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娱乐休闲——让你心情愉悦

游戏、虚拟陪伴,这些应用让你在忙碌之余找到乐趣,享受情感的释放。这个市场比较分散,小众产品也能吸引一群忠实粉丝,因为“小众”往往意味着“独特”和“有品味”。所以,这里也藏着许多小而美的机会。

但是,别以为工具类竞争激烈,娱乐类就轻松了。To C和To B产品的区别在于,B端用户有时候没得选,只能从有限的选项中挑一个。比如,一个项目必须得找供应商,即使都不满意,也得硬着头皮选一个。但C端用户不一样,他们挑剔得很,不满意就换,不会勉强自己。

工具类竞争激烈,但不代表没有生存空间。如果能积累用户资产,那就是一道坚实的防线。微信、美团,它们都是工具,但它们的壁垒不在于应用本身,而在于它们积累了宝贵的用户资产——微信让用户的社会关系沉淀在这里,美团则建立了庞大的配送网络。如果用户放弃了这些应用,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社交圈和便捷的生活服务。所以,即使竞争激烈,只要能建立起自己的用户资产,就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图片

To C原生应用现在都有啥?

互联网刚火的时候,软件和硬件就像一对好搭档,好玩的软件让手机卖得更好,智能手机又让互联网更热闹。手机刚出来那会儿,连手电筒、录音笔这样的功能都没有,后来这些功能被软件实现了,但手机一升级,这些软件就被淘汰了。

现在,有些AI小工具和聊天机器人就是这样,比如那些能帮你切西瓜、弹钢琴、模仿汤姆猫的,虽然一时火,但能不能长久留住用户,还得看它们能不能持续给用户带来价值。

妙鸭相机勉强算AI原生应用,但得说“勉强”,因为AI硬件还没普及,妙鸭还得靠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再后来,我们有了美团、微信、抖音这样的超级应用。

图片

妙鸭相机

但在AI时代,这样的超级应用还没出现,那小应用就不值得做了吗?

那些只会复制大模型功能的小应用确实没多大价值,但那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应用还是值得一试的。比如,我的公众号排版丑得不行,如果有AI工具能帮我排得漂亮,操作又简单,我肯定愿意掏钱。至少在2023年,这种需求还是有的。谁知道下一个时代,“微信公众号”还在不在呢?就像小时候看报纸还得去小区门口的公告栏,现在报纸都没人看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别拿着锤子到处找钉子,而是先找到需求,再用AI去满足。这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AI Native原生应用”的核心思想。

图片

AI Native,简单来说,就是那些离开AI就玩不转的应用。它们可能不需要最先进的技术,或者AI只是产品中的一小部分,但就是这一小部分,让产品有了质的飞跃,能做以前做不到的事。

就像音响,猫王音响的声学性能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的设计、销售方式和定位让它脱颖而出。消费者可能并不太在意它的技术有多强,重要的是整体体验。

AI Native应用因为能收集大量数据、利用强大的模型,所以它们的功能可以不断扩展,不像传统应用那样有明确的功能和边界。所以,我们或许可以用“智能体(agent)”来称呼它们,而不是“应用”。

这些智能体可以变成各种虚拟角色,比如营养师Alex、文档整理员Bob、虚拟女友Coco,它们能根据我们的需求提供服务。

那么,这些AI Native应用出现后,传统的互联网应用怎么办?

功能雷同的可能会被淘汰:如果AI应用和传统应用做一样的事,AI的效率肯定更高,传统应用很难竞争。就像智能手机取代了小灵通一样。

有独特价值的可以生存:就像智能手机取代不了计算器,因为它简单到可以防止学生作弊,有它的价值。

转型成为智能体的供应商:现有的应用可以退到幕后,只和智能体交互,由智能体呈现最终结果。比如,有个“打车专员Dell”,它可以自动调用各种打车软件,帮我找到最快的车,我只需要告诉Dell我要打车,它就会帮我搞定一切。这样,传统应用可能要竞争谁能更顺畅地接入智能体的接口。

如果传统应用不接受这个新规则,可能会被淘汰。而那些愿意适应的,可能会在新的应用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说到我想要的AI应用,其实挺简单,就两种:

1. 让普通人也能享受高级货:

想想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好东西,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享受了。AI作为新时代的生产力,能不能也让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享受到那些以前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的待遇呢?

2. 帮我处理信息:

从古至今,信息的传递方式一直在进步,信息量越来越大,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但问题是,现在信息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没营养的。就像我现在不怎么用智能手机,因为打开APP,感觉就像从一个垃圾堆跳到另一个垃圾堆。

AI如果能够帮我筛选信息,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那该多好。比如,帮我找到那些真正有深度的长篇文章,而不是那些标题党或者重复的内容。AI应该能识别出重复的信息,把它们整合起来,而不是让我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同样的内容。

另外,AI还可以帮我发现新的东西,给我带来新鲜感,而不是让我反复看到那些老掉牙的信息。

最后,清理掉那些垃圾信息,并不妨碍AI创造有趣的东西,比如好玩的游戏或者好看的视频。在人类制造的垃圾信息和AI生产的快餐之间,我宁愿选择后者。

图片

打造AI原生应用,how to do?

- 管理用户期望:AI产品的潜力巨大,但用户期望值往往被媒体和宣传推得过高。一旦AI出现小失误,用户可能会感到失望。因此,要合理设定用户的期望,同时确保产品本身的质量。

- 与大模型保持平衡:依赖单一模型可能会带来风险,因为一旦模型出现问题,整个产品可能都会受影响。产品成功应基于自身的优秀设计,而非仅仅依赖顶级模型。同时,不要忽视传统技术和设计,因为有时候产品的失败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基本的用户体验没做好。

- 考虑国际市场:国内外的市场环境差异大,To C产品在海外可能更受欢迎。出海可能需要针对不同市场定制不同的大模型,因为性能和监管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产品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大不相同。

- 利用AI的创造力:AI的“幻觉”其实是其创造力的体现,是它拟人化的可能性。不要仅仅将AI视为工具,而要充分发挥其潜力。

- 商业化策略:无论是按次付费还是按月付费,产品从一开始就应该有盈利计划。同时,要与用户一起不断迭代产品,随着AI技术的进步,产品也会越来越智能。

- 增长策略:AI产品的用户互动本身就是产品改进的重要线索。例如,GitHub的Copilot,用户在编程时的互动可以为模型提供反馈,形成正向循环。

- 用户界面与自然用户界面:在原生应用中,用户界面(UI)可以是自动生成的个性化页面,而自然用户界面(NUI)则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交互方式。例如,在筛选物品时,GUI可能更高效;而在表达需求时,NUI可能更简单。

- 创新场景:如果只是优化用户已经习惯的场景,可能不会带来太大惊喜。相反,那些意想不到的场景,因为AI而变得可行,会让用户感到惊奇,这种“惊奇”才是营销的关键。

在AI时代,我觉得想象力尤为重要,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出现IaaS(想象即服务)。不仅仅是提高效率,而是要探索AI能如何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秩序。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 21
    点赞
  • 1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之乎者也·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