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1.1 物理层概念
- 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具体的传输媒体。
- 作用:尽可能屏蔽掉不同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
- 用于物理层的协议也常称为物理层规程 (procedure)。
1.2 物理层基本任务
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即源系统(或发送端、发送 方)、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和目的系统(或接收端、接收方)。(在这之前学过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三要素:信源,信道,信宿。)
源系统一般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原点(source) 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例如,从计算机的键盘输入汉字, 计算机产生输出的数字比特流。源点又称为源站,或信源。
• 发送器 通常源点生成的数字比特流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够在传输系统中进 行传输。典型的发送器就是调制器。现在很多计算机使用内置的调制解调器(包含 调制器和解调器),用户在计算机外面看不见调制解调器。
目的系统一般也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接收器 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把它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 息。典型的接收器就是解调器,它把来自传输线路上的模拟信号进行解调,提取出 在发送端置入的消息,还原出发送端产生的数字比特流。
终点(destination) 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来的数字比特流,然后把信息输 出(例如,把汉字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终点又称为目的站,或信宿。
2.2.1常用术语
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1) 常用编码方式
- 不归零制:正电平代表 1,负电平代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