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区域经济)

文章为本人的学习笔记,一些理论在当下或不再适用,但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与意义。同时,因篇幅问题,对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内容简单略过,后者的代码实现可详见【R与统计】专栏的实验部分

第一章 导论

一些重要概念

  • 主观概率:经济主体认为某个事件出现的概率
  • 主观期望:以主观概率为权重,对某个随机经济事件的结果进行加权平均。
  • 客观概率:建立在大量随机实验的基础之上,某事件出现的相对频率所趋于的极限。
  • 先验概率:事情还没发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
  • 后验概率:事情已经发生,有多种原因,判断事情的发生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 累进概率分布函数: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其完整地刻画一个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 基尼系数:刻画收入不均等程度。
  • 洛伦兹曲线:人口累计百分比与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实际对应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第一类错误:弃真(原假设正确,但我们错误地将它拒绝了)
  • 第二类错误:取伪
  • P值:在原假设成立的条件下观测到基于观测数据的 t检验统计量的实现值的概率
  • 价值规律: 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生产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

第二章 经济学发展简史及其研究方法的变迁

一、启蒙阶段

  1. 重商主义:提倡出口,国家层面将货币等同于财富
  2. 重农主义:认为只有农民的劳动属于生产性劳动,其他阶级都属于“价值瓜分”。
    生产阶级——农民
    土地所有者阶级——地主
    不生产阶级——商人、资本家

二、古典经济学派

古典经济学信奉经济自由主义。他们坚信,自由竞争市场势力的自发作用能够保证经济生活的协调和稳定增长,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他们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但他们认为,国家只需充当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守夜人

  1. 经济增长理论【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源泉劳动,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后者又取决于分工。

商品的真实价值由工资(无产阶级)、利润(资产阶级)、地租(地主阶级)三部分构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产业组织的视角来看,扩大市场规模资本积累是分工提高国民财富的前提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基于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的价值增值并不来自流通领域(理性经济人前提);同时,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值(eg:人们把货币储藏起来这一行为)

G——W——G’(G+deta_G),
货币——商品——货币
注:deta_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

既然deta_G这一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那么,只有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才能使公式成立。即创造出比商品自身更大的价值的商品-劳动

  1. 理性主观主义经济学说【萨伊】

物品的效用由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和土地(地租)共同创造出来,物品价值也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从全社会来看,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能出现,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 利息论

古典经济学派学者认为,利息率的变动可以使投资量(资本投入)和储蓄量(资本产出)相等。如果出现图中所表示的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即该图中CG大于CF的情况,那么,由于储蓄者找不到足够的投资者,储蓄的收益OC即利息率便会降低 ,一直降低到OA的水平,使储蓄等于投资时为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此处DD代表投资曲线,SS代表投资的供给,也就是一个社会的储蓄量

  • 就业论

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即对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供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劳动量的增加而持续降低,因此,资本家支付的实际工资会随着雇用劳动量的增加而持续降低。图中的DD线所表示的就是这种情况。DD线被称为劳动的需求曲线。(资本家角度)

对劳动者而言,只有当实际工资至少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时,他才愿意出卖劳动,图中的SS线所表示的就是这种情况。SS线被称为劳动的供给曲线。(打工人角度)

E点所代表的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失业。第一种类型被称为摩擦失业,即由于转业、迁居等原因而暂时失业。第二种类型被称为自愿失业(BC),即嫌现行工资太低,低到不足以补偿他们的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从而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以致失业。

凯恩斯对就业论的批判。凯恩斯认同劳动力需求曲线(DD),但质疑供给曲线(SS)。 同意: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劳动量的增加而持续降低,因此,资本家支付的实际工资会随着雇用劳动量的增加而持续降低。

质疑:实际工资至少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时,他才愿意出卖劳动。

第一,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除以物价指数后所得到的结果,即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东西。在现实的劳动市场上,企业家和工人之间通过协议而决定的只能是货币工资。凯恩斯认为,即使人们承认,当企业家减少货币工资时,工人便辞职不干,那也并不能证明实际工资和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相等。
因为事实表明:当货币工资不变而物价上涨时,工人们绝对不会辞职不干的。但是如果物价不变而工资降低,工人们将会主动辞职。物价不变时货币工资的下降和货币工资不变时物价的上涨,二者都代表实际工资的降低,劳动者却可以作出辞职与不辞职的不同反应。
此外,凯恩斯以美国在1932年出现的大量失业为例,说明劳动者不是嫌工资太低而失业,而是根本找不到工作。由此可见,实际工资并不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这便是凯恩斯否定供给曲线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劳动者所要求的只能是货币工资,而对物价的涨落,他们是无法控制的。由于实际工资取决于上述物价和货币工资的相互作用,所以劳动者难以知道他们所要求的实际工资为多少,从而更谈不上它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相等。这一点被凯恩斯认为是他反对传统的供给曲线的主要理由,因为作为决定实际工资的两个因素之的价格的涨落取决于一系列因素,而这一系列因素正是《通论》所要阐明的。

  1. 悲观的经济增长【从马尔萨斯到李嘉图】

马尔萨斯提出两个基本的公理性命题:

其一工人阶级人口会以几何指数增长,
其二而粮食产量则由于优质土地有限而以递减的速度递增

两个命题的自然结论就是:工人阶级只能处于生存状态,因为经济剩余会被人口粮食增长速度差异所消耗。

  • 工人——>生存
  • 资本家——>再生产(仅用于投资目的的资本品购买)
  • 地主——>消费者(因其规模不足,因而资本主义会经常性地有效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方面,人口增长与资本积累之间最终会因为利润率下降而达到一个静止状态,资本存量不会再增长,人口也被限制在一定水平,经济增长停滞。

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 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利润是支付了地租和工资之后的余额,最容易受到损害。
  • 李嘉图恶习:使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大量简化相关变量来推演相关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并用此结论来解释现实问题
  1. 古典经济学的终结【约翰.穆勒】
  • 市场价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
  • 自然价值取决于它获取的难易程度。

三、新古典主义

基本特点:

  • 经济和谐观:经济体系的变动和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是和谐的,而不是冲突的;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是灵活的。(分析工具:边际分析
  • 供求力量决定价格的主观价值
  • 完全竞争的经济(均衡价值理论)
  • 充分就业的经济

边际效用: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实质:导数)

马歇尔:力求说明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作用如何作用、如何达到均衡,从而决定商品价格。在均衡理论上,讨论了分配理论。指出存在四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对生产有贡献,并说明了这四种要素的价格决定。(将效用与需求分析结合起来,构建了完整的供求均衡经济分析框架)

四、20世纪以来

1.科斯定理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

  1. 科斯第一定律(交易费为0)
    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2. 科斯第二定律(交易费不为0)
    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
  3. 科斯第三定律(前两者的综述)
    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达到帕累托最优)。

2.博弈论

  • 纳什均衡: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
    (eg:囚徒困境,注意隔离这个前提)

3.宏观经济学

总供给函数:Z=Φ(N)(注意纵轴
ZZ:总供给曲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N:就业量
Z:卖掉全社会生产的商品而应该得到的售货款总额。(工资+租金+利息+企业联合体最大利润)
D:购买全社会商品的款项总额

总需求曲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中,ZZ与DD相交于E,EN0即为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相应于EN0的有效需求,就业量为0N0.(有效需求是能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

根据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进而对传统的教条加以抨击。他宣称,传统的西方学者相信萨伊定律,这就相当于认为Z恒等于D,即在图中,ZZ和DD重叠在一起。而在事实上,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二者才能相交于充分就业点。

第三章 民族区域经济研究的常用数量分析方法

一、指数研究方法

数学标识的说明:

  • pmj和qmj分别表示第m种商品在j时期的价格和数量
  • 所有指数衡量的是从一个参照期开始的一系列变量的变化水平。这个参照其叫做“基期”,计算指数的时期被称为“本期”。

1.拉斯贝尔价格指数:用基期数量(qms)作为权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拉氏价格指数例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帕煦指数:用本期数量份额作为权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或总收入)的比重

4.基尼系数(见前)

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为0~1。
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则表示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

5.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旨在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CPI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通俗地讲,CPI就是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百分比。

CPI指数=(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总额/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总额)×100%。

6.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剔除物价变动)

二、层次分析法(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主成分分析法(略)

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推理步骤:
设有m条n维数据。

  1. 将原始数据按列组成n行m列矩阵X
  2. 将X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属性字段)进行零均值化,即减去这一行的均值
  3. 求出协方差矩阵
  4. 求出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5. 将特征向量按对应特征值大小从上到下按行排列成矩阵,取前k行组成矩阵P
  6. Y=PX即为降维到k维后的数据。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贫困治理

一、理论框架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贫困治理的特殊性

  • 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 政治维稳的特殊性
  • 社会治理的特殊性
  • 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 生态保护的特殊性

二、测度方法

  • 人类发展指数(HDI)
    包含“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
    指数值=(实际-min)/(max-min)

HDI简单、便于计算,但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①不完善

仅反映了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个方面的指标,无法全面对象全面的贫困程度和发展水平。

②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展开研究,忽视了家庭微观层面的考虑。

③缺乏实证基础,无法确定三个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

  • 人类贫困指数(HPI)
    不仅包括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质保,也包括寿命、卫生、教育和生活条件等社会文化因素。并且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使用了不同的维度指标,相较于HDI,维度更加丰富。
    但是,其仍然无法解决微观层面以及不同指标权重系数的问题。

  • 多维贫困指数(MPI)
    指标体系分为3个维度,共选用10个指标。每个维度的权数是相等的,维度内的每个指标权数也是相等的,但由于每个维度内的指标个数不一样,不同维度指标间的权数并不一致。当一个家庭的不达标指标加权分数大于等于1/3时,这个家庭被认为是多维贫困。

具体如下:
健康(1/3):营养状况、儿童死亡率(每项权重为1/6)
教育(1/3):儿童入学率、受教育程度(每项权重为1/6)
生活水平(1/3):饮用水、电、日常生活用燃料、室内空间面积、环境卫生、耐用消费品(每项权重为1/18)

多维贫困指数(MPI)的计算步骤:

  1. 设立一个指标体系,确定每个指标的临界值,将未达到临界值的指标判断为不达标指标。
  2. 加总每个个体不达标的指标个数,并判断该个体是否贫困。
  3. 计算多维贫困发生率,即贫困个体数量占全部个体数量的百分比;再计算所有个体平均不达标程度,即不达标指标个数占全部指标个数的比重。
  4. 计算多维贫困指数,等于多维贫困发生率与平均不达标程度的乘积,相当于贫困广度和平均深度的乘积。

例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基本概念

  • 制度:一套被制定出来、影响人们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式的规则系统。
  • 制度变迁: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 路径依赖效应:并不是因为某项制度对人们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是因为有较多的人习惯于该项制度而不愿意轻易改变,改革制度会给他们带来适应性成本。
  • 市场:狭义上指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 广义上指为了买卖某些商品而与其他厂商和个人相联系的一群厂商和个人,将市场与社会联系起来。

城乡二元体制

在经济、行政和社会管理的制度或政策安排中,按照城市和乡村的行政区划加以分割,并采取不同等的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

内容(五个方面):

  1.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2. 城乡有别的土地资源配置体制
  3. 城乡隔离的劳动力市场体制
  4. 城乡分离的财政及公共管理体制
  5. 城乡分割的社会福利与保障体制

二元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 二元体制构筑了城乡之间不均衡发展及不和谐的社会结构
  2. 二元体制拉大了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公
  3. 二元体制严重制约农民及乡村社会的发展

户口一元化面临的障碍:
(1)计划生育工作的执行困境
(2)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困境

如识别城镇低保对象的首要依据就是户口。本地城镇常住户口才有资格享受低保,农村户口或户口不在本地则不在低保对象范围之内。既然城镇低保制度挂靠于户籍之上,那么低保制度的执行者非常担忧户口一元化改革会带来制度操作的困难。

(3)教育资源的配置困境

从宏观考虑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可以从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与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两个:
一是转变城乡发展方面的不平等观念;
二是改变导致城乡不公平发展的制度安排。

资源禀赋理论

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资源优势论”、“资源诅咒论”、“资源中性论”
资源诅咒论:即自然资源禀赋不仅不能够有效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整体表现为资源禀赋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则相对越缓。

挤出效应:某地区农业的过热对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挤出效应”(与宏观的挤出效应释义不同)

如何降低诅咒效应:
①优化产业结构,多元产业类型,延伸产业链条。

从宏观层面构建较为合理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发挥“有形资源”价值的同时(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进一步深挖“无形资源”的价值(如:民族文化、风俗传统、生态环境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区域分享资源价值链红利的能力。

②健全经济支撑体系,完善经济制度。

应当在不影响民族经济文化特色性的前提下,着重加强经济制度建设,扩大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加强经济往来交流。并且,着力防止在经济变轨过程中,由于缺乏经济竞争能力而产生新一批的贫困群体。

③加强基础设计建设,改善区位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在不断增强自身资源价值红利分享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与中部地区的交通及物流能力,充分释放资源价值。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基础教育完善、科技支撑能力等层面的投入,缓解东部地区对民族地区所产生的极化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地区产业发展选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T0-T1)应当第一产业为主要推动形式,快速有效的将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起步动力。

当第一产业发展进入“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下降阶段时,其经济带动能力逐渐减退,此时应当在保持第一产业适度规模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T1-T3),维持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动力。

同时,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阶段,应当逐渐重视与第三产业配套的基础设计建设,完成第三产业“U型”库兹涅茨曲线下降阶段的资本积累(T2-T3)

进入T3以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组成,逐渐释放第三产业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

第一产业资源:包含农作物播种面积(含粮食作物、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蔬菜、茶园、果园)、林业用地面积、水资源总量。
第二产业资源:包含石油、天然气、原煤的储量。
第三产业资源:应当主要包含区域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等。受数据可得性限制,此处以限额以上餐饮总资产、限额以上住宿总资产作为民族地区第三产业资源的主要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地区第三产业资源的发展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国民族地区第二产业产业资源承载能力保持稳定,富裕空间较大。第二产业边际效益逐步降低,虽然处在二次曲线的正相关上升部分,但是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方式,不仅会对生态承载能力造成极大压力,同时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其产业资源富裕也将会逐渐减少,并最终导致资源枯竭,形成不可逆的生态损伤。因此民族地区尤其是生态脆弱区,第二产业应当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要任务,走集约发展路线,严格控制产业发展强度在产业资源承载能力以下。

我国民族地区目前第三产业产业资源承载能力较小,但呈现逐年稳步增加态势,且发展空间巨大。第三产业资源资本化能力初步显现,能够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同时,受限于第三产业现有资源承载能力,短时间内产业效益无法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应当被理性评估。因此在第二产业发展阶段内(T1-T3),应当高度重视对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和支持力度,提前T2期,提高第三产业资源承载能力,释放第三产业资本红利。

农村市场转型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主要表现
①市场结构的不对称性

目前的农村市场主要为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市场,而消费市场或较高水平的需求发展有限,由此形成供给一需求不对称的市场结构。

②市场运行的不稳定性

随着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流动,出现了生产与消费场所的分离和不稳定。因此在有的季节农村市场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萧条

③农村市场的不完备性

目前农村产品和要素市场是有限的、不全面的,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市场发展水平。

④农村市场发展的辅助制度不健全

目前,农村相应的市场经营和管理组织、法制建设等都相对滞后,这些问题无疑增加了交易费用,从而也会制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市场发展动力不足(内部)——》市场转型迟缓
——》市场开放程度的问题(外部)——》主要与制度、政策密切相关

二、如何克服上述两类四个方面的问题
①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创新
②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
③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④市场合作组织及管理组织的发展

制度变迁与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1)诱致性制度变迁(内生的变迁动力)
包含行为、关系、规则三个层面,强调制度变迁源自经济系统自身及内部结构。

(2)强制性制度变迁(外生)
突出特征在于三个方面:
-与国家或政府的作用密切相连;
-政治力量的推动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意识形态的影响明显。

(3)引导性制度变迁
特征:
(1)多中心性;
(2)多样性;
(3)灵活性;
(4)可操作性。

政府行为大体可概括为三大类:
一是牵线搭桥;
二是财政扶持;
三是政府投资。

农村新要素市场的培养和成长所需的制度条件
①开放市场的制度安排
②清晰的产权制度
③建立维持新要素市场持续运行的制度系统

  • 3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