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欢迎来到网络乐园助您拿到offer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 1.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 硬件包含:主机、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
  • 2.工作方式:
    • 1.边缘部分:
      •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并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用户直接使用有两种方式:
        • 1.C/S方式
        • 2.P2P方式
    • 2.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 3.功能组成:
    • 1.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
    • 2.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2.2 OSI与TCP/IP(DOD)模型

模型体系
(由上往下)
OSI模型体系TCP/IP模型体系分层设备层级功能不同层级数据方式
应用层应用层解决通过应用进程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各种应用程序、协议)数据(进程号)
表示层解决通信双方信息交换的表示问题(数据和信息的语法转换内码,数据压缩解压、加密解密)
会话层解决进程之间进行会话问题(为通信双方指定通信方式,并创建、注销会话)
传输层传输层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提供可靠或者不可靠的端到端传输)数据段(端口号 端到端传输)
网络层网络层路由器、光猫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上传输(路由)的问题(逻辑寻址,路由选择)数据包/分组(IP地址 节点到节点传输)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交换机、网桥解决分组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将数组封装成帧,提供节点到节点的传输,差错控制)数据帧(MAC地址)
物理层物理层集线器、中继器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的问题(在媒介上传输比特流,提供机械和电器规约)比特流(光、电编码信号)

2.3 各层所使用的协议

  • 应用层、表述层、会话层为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和软件的集合。

  • 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为通信子网: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

  • 应用层协议:HTTP、SMTP、DNS、RTP、SNMP、FTP、Telnet、SSH、NFS。

  • 传输层协议:TCP、UDP、RTP、SCTP。

  • 网际层协议:IP、ARP、RARP、IGMP、ICMP、BGP、RIP。

  • 网络接口层协议:MAC、LC、BMC、PDCP。

2.4 OSI模型失败原因

  • 1.OSI的专家们缺乏实际经验在完成OSI标准时没有商业驱动力。

  • 2.OSI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而且运行效率很低。

  • 3.OSI标准制定周期太长,因而使得OSI标准生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

  • 4.OSI的层次划分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

2.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1.按分布范围分:广域网(WAN(交换技术))、城域网(MAN)、局域网WAN(广播技术))、个人区域网(PAN)。

  • 2.按使用者分:公用网、专用网。

  • 3.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 4.按拓扑结构分: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

  • 5.按传输技术分: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通信信道)、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2.6 标准化工作

  • 1.要实现不同厂商的硬、软件之间相互连通,必须遵从统一的标准。

  • 2.标准的分类:法定标准(由权威机构制定的正式的、合法的标准 OSI)、事实标准(某些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占据了主流,时间长了,这些产品中的协议和技术就成了标准 TCP/IP)。

  • 3.RFC(Request For Comments):因特网标准的形式。

  • 4.因特网协会ISOC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它负责对因特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其发展和使用。

    • 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负责管理因特网有关协议的开发。

    • 因特网工程部IETF,负责研究中短期工程问题,主要针对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 因特网研究部IRTF,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一些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 5.RTC要上升为因特网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

    •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从这个阶段开始成为RTC文档。

    •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IETF、IAB 2011年后该阶段被取消。

    •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2.7 标准化工作的相关组织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OSI参考模型、HDLC协议。

  • 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通信规则。

  •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学术机构、IEEE802系统标准、5G。

  •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负责因特网相关标准的制定 RFC-XXXX。

2.8 三种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 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 电路交换的三个步骤:
    • 建立连接(分配通信资源)
    •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当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2.分组交换:

  • 发送方:构造分组,发送分组。
  • 路由器:缓存分组,转发分组。
  • 接收方:接收分组,还原报文。

3.报文交换:

  • 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采用的方式类似,也是存储转发。
  • 报文交换对报文的大小无限制,要求交换结点需要有较大的缓存空间。
  • 报文交换主要用于早期的电报通信网,现在较少使用,通常被较先进的分组交换所取代。

2.9 三种交换方式的区别

1.电路交换:

优点:

  • 通信时延小
  • 有序传输
  • 没有冲突
  • 适用范围广
  • 实时性强
  • 控制简单

缺点:

  • 建立连接时间长
  • 线路独占,使用效率低
  • 灵活性差
  • 难以规格化

2.报文交换:

优点:

  • 无需建立连接
  • 动态分配线路
  • 提高线路可靠性
  • 提高线路利用率
  • 提供多目标服务

缺点:

  • 引起了转发时延
  • 需要较大存储缓存空间
  •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

3.分组交换:

优点:

  • 无需建立连接
  • 线路利用率高
  • 简化了存储管理
  • 加速传输
  • 减少出错概率和重发数据量

缺点:

  • 引起了转发时延
  •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
  • 对于数据报服务,存在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的问题,对于虚电路服务,存在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2.10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

  • 比特: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信息量的单位,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或0

​ 常用数据量单位 (8比特等于一字节)

​ 8bit = 1Byte

​ KB = 210B

​ MB = K * KB = 210 * 210B = 220B

​ GB = K * MB = 210 * 220B = 230B

​ TB = K * GB = 210 * 230B = 240B

​ 计算硬盘实际展示容量:

​ 一块1T的硬盘 = 1000 * 29 / 240B ≈ 909G

  • 速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比特的速率,也称为比特率或数据率

​ 常用数据率单位(bit/s,b/s,bps)

​ kb/s = 10 3b/s(bps)

​ Mb/s = k * kb/s = 10 3 * 10 3b/s = 10 6b/s(bps)

​ Gb/s = k * Mb/s = 10 3 * 10 6b/s = 10 9b/s(bps)

​ Tb/s = k * Gb/s = 10 3 * 10 9b/s = 10 12b/s(bps)

信道带宽:

  • 带宽在模拟信号系统中的意义: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单位:赫兹 Hz(KHz、MHz、GHz)

  • 模拟信道计算方式:W=f2-f1(f2和f1分别表示:信道能通过的最高/最低频率)

  • 常用频率带宽为3.1KHz(300Hz~3.4KHz)

  • 带宽在计算机网络中的意义: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b/s(kb/s、Mb/s、Gb/s、Tb/s)

  • 其实,“带宽”的这两种表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条通信线路的“频带宽度”越宽,其所传输数据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吞吐量:

  •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 吞吐量被经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

网络时延: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b)/ 发送速率(b/s)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 / 电磁波传输速率(m/s)

电磁波传输速率:

​ 自由空间:3 * 10 8m/s

​ 铜线:2.3 * 10 8m/s

​ 光纤:2.0 * 10 8m/s

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一般忽略不计算

时延带宽积:

  •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 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所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时延带宽积个比特

  •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往返时间:

  • 在许多情况下,因特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

  • 我们有时很需要知道双向i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

  • 因此,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 卫星链路计算:36000(km)/ 300000(km/s)* 2 =0.24(s)

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用来表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

  • 根据排队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 如果令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那么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来表示D、D0和利用率U之间的关系:

​ D=D0/1-U

  • 当网络的利用率达到50%时,时延就要加倍

  • 当网络的利用率超过50%时,时延急剧增大

  • 当网络的利用率接近100%时,时延就趋于无穷大

  • 因此,一些拥有较大主干网的ISP通常会控制它们的信道利用率不超过50%。如果超过了,就要准备扩容,增大线路的带宽

​ 也不能使信道利用率太低,这会使宝贵的通信资源被拜拜浪费,应该使用一些机制,可以根据情况动态调整输入到网络中的通信量,使网络利用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丢包率:

  • 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 丢包率具体可分为接口丢包率、结点丢包率、链路丢包率、路径丢包率、网络丢包率等

  • 分组丢失主要有两种情况:

    •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结点丢弃
    • 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分组交换机时被丢弃,在通信量较大时就可能造成网络拥塞
    • 因此,丢包率反映了网络的拥塞情况:
      • 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0
      • 轻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1%~4%
      • 严重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5%~15%
  • 32
    点赞
  • 1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ゞ长情.骅栢乄·&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