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以国产化光耦ORPC-847芯片手册为例

        近期有幸体验了一款国产光耦产品,并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疑问与心得,特此整理分享,期望能为同行们的探索之路提供些许助益:

        光耦是将发光二极管(LED)和光电探测器(一般是光电三级管)集成于一个封装中的器件。光耦一般用于信号的隔离,当两个电路的电源参考点不相关时,使用光耦可以保证在两边不共地的情况下,完成信号的传输。

        ORPC-847形状如图:

       其有16脚,由4个GaAs发射管和4个NPN二极管组成,管脚距离是2.54mm,常被用于家用电源、开关电路、连接器、电磁阀控制、电话机、交流电机驱动器、温度控制、信号传输器等领域。

        其功能图如下:

      对于急于上手、追求快速入门的我们而言,芯片手册中冗长的文字描述无疑显得不够高效。为此,我特地提炼了一套快速概览该款光耦核心特性的方法,这套技巧同样适用于探索其他类型的光耦器件。

        首先点开芯片手册,找到其输入输出参数部分,无论是ORPC-847芯片亦或是其他款式的光耦芯片,均可以以下方式进行分析,看其是否适合实际工程。如下图所示为ORPC-847的输入输出参数,首先看其正向电压VF(即二极管导通时的固定压降),在20mA工作电流条件下,是1.2V左右;其次看其反向电流IR即二极管反接时击穿前的截止电流,在反向电压为5V时为5μA,其次是Ct在一定频率下表现为电容特性,即在1KHZ的频率下可以看做为30pF的输入电容;

         对其输出特性,首先看ICEO即集电极到发射极固定电流,在20V的情况下,只有100nA左右,其次看BVCEO即集电极向发射极击穿电压,当集电极对发射极的电压大于80V的时候可能会击穿三极管,所以需要再设计的时候注意;最后看发射极向集电极的击穿电压BVCO,当发射极对集电极电位大于7V时可能会击穿三极管。

         电流传输比也是光耦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如图所示电流传输比(CTR:最低50%在IF=5mA,VCE =5V),最低为50%,以50%为例,输入电流为5mA的情况下,输出电流为5*50%=2.5m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天将夜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