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数通笔记-网络参考模型及数据通信过程

OSI参考模型

7. 应用层

应用程序提供接口

6. 表示层

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以确保一个系统生成的应用层数据能够被另外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识别和理解

5. 会话层

通信双方之间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4. 传输层

建立、维护和取消一次端到端的数据传输过程。控制传输节奏的快慢,调整数据的排序等等。

3. 网络层

定义逻辑地址;实现数据从源到目的地的转发

2. 数据链路层

将分组数据封装成帧;在数据链路上实现数据的点到点、或点到多点方式的直接通信;差错检测。

1. 物理层

在媒介上传输比特流;提供机械的和电气的规约。

OSI 模型(OpenSystems Interconnection Model),由国际化标准组织ISO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Standardization ) 收录在ISO 7489标准中并于1984年发布。

OSI参考模型又被称为七层模型,由下至上依次为:

物理层:在设备之间传输比特流,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等物理特性。

数据链路层:将比特组合成字节,再将字节组合成帧,使用链路层地址(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访问介质,并进行差错检测。最大帧1518字节,最小帧64字节

网络层:定义逻辑地址,供路由器确定路径,负责将数据从源网络传输到目的网络。

传输层:提供面向连接或非面向连接的数据传递以及进行重传前的差错检测。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表示层: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

应用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TCP/IP参考模型

因为OSI协议栈比较复杂,且TCP和IP两大协议在业界被广泛使用,所以TCP/IP参考模型成为了互联网的主流参考模型。

TCP/IP模型在结构上与OSI模型类似,采用分层架构,同时层与层之间联系紧密。

TCP/IP标准参考模型将OSI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入层,这种划分方式其实是有悖于现实协议制定情况的,故融合了TCP/IP标准模型和OSI模型的TCP/IP对等模型被提出,后面的讲解也都将基于这种模型。


TCP/IP常见协议

应用层

HTTP(Hypertext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用来访问在网页服务器上的各种页面。

FTP(File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为文件传输提供了途径,它允许数据从一台主机传送到另一台主机上。

DNS(DomainName Service,域名称解析服务):用于实现从主机域名到IP地址之间的转换。

传输层

TCP (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服务。目前,许多流行的应用程序都使用TCP。

UDP(User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提供了无连接通信,且不对传送数据包进行可靠性的保证。

网络层

IP(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将传输层的数据封装成数据包并完成源站点到目的站点的转发,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服务。

IGMP(Internet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因特网组管理协议):负责IP组播成员管理的协议。它用来在IP主机和与其直接相邻的组播路由器之间建立、维护组播组成员关系。

ICMP(Internet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网际报文控制协议):基于IP协议在网络中发送控制消息,提供可能发生在通信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反馈。通过这些信息,使管理者可以对所发生的问题作出诊断,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

应用层

应用层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应用层协议会指定使用相应的传输层协议,以及传输层所使用的端口等。

应用层的PDU被称为Data(数据)。

TCP/IP每一层都让数据得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这些层之间使用PDU(Packet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彼此交换信息,确保网络设备之间能够通信。

不同层的PDU中包含有不同的信息,因此PDU在不同层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

常见应用层协议 - FTP

FTP(FileTransfer Protocol)是一个用于从一台主机传送文件到另一台主机的协议,用于文件的“下载”和“上传”,它采用C/S(Client/Server)结构。

 常见应用层协议 - Telnet

Telnet是数据网络中提供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协议。 Telnet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设备工作的能力。

常见应用层协议 - HTTP

HTTP(HyperTextTransfer Protocol)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协议。设计HTTP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发布和接收HTML页面的方法。

传输层

传输层协议接收来自应用层协议的数据,封装上相应的传输层头部,帮助其建立“端到端”(Port to Port)的连接。

传输层的PDU被称为Segment(段)。

TCP和UDP – 报文格式

TCP报文头部:

SourcePort:源端口,标识哪个应用程序发送。长度为16比特。

DestinationPort:目的端口,标识哪个应用程序接收。长度为16比特。

SequenceNumber:序号字段。TCP链接中传输的数据流每个字节都编上一个序号。序号字段的值指的是本报文段所发送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长度为32比特。

AcknowledgmentNumber:确认序列号,即上次已成功接收到的对方数据段的最后一个字节数据的序号加1。只有Ack标识为1,此字段有效。长度为32比特。

HeaderLength:头部长度,指出TCP报文头部长度,以32比特(4字节)为计算单位。若无选项内容,则该字段为5,即头部为20字节。

Reserved:保留,必须填0。长度为6比特。

Controlbits:控制位,包含FIN、ACK、SYN等标志位代表不同状态下的TCP数据段。

Window:窗口TCP的流量控制,这个值表明当前接收端可接受的最大的数据总数(以字节为单位)。窗口最大为65535字节。长度为16比特。

Checksum:校验字段,是一个强制性的字段,由发端计算和存储,并由收端进行验证。在计算检验和时,要包括TCP头部和TCP数据,同时在TCP报文段的前面加上12字节的伪头部。长度为16比特。

Urgent:紧急指针,只有当URG标志置1时紧急指针才有效。TCP的紧急方式是发送端向另一端发送紧急数据的一种方式。紧急指针指出在本报文段中紧急数据共有多少个字节(紧急数据放在本报文段数据的最前面)。长度为16比特。

Options:选项字段(可选),长度为0-40字节。

UDP报文头部:

SourcePort:源端口,标识哪个应用程序发送。长度为16比特。

DestinationPort:目的端口,标识哪个应用程序接收。长度为16比特。

Length:该字段指定UDP报头和数据总共占用的长度。可能的最小长度是8字节,因为UDP报头已经占用了8字节。由于这个字段的存在,UDP报文总长不可能超过65535字节(包括8字节的报头,和65527字节的数据)。

Checksum:覆盖UDP头部和UDP数据的校验和,长度为16比特。

TCP和UDP – 端口号

source port 和 destination port

两者分别为「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源端口号就是指本地端口,目的端口就是远程端口。

一个数据包(pocket)被解封装成数据段(segment)后就会涉及到连接上层协议的端口问题。

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可以想象发送方很多的窗户,接收方也有很多的窗户,这些窗口都标有不同的端口号,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就分别代表从哪个规定的串口发送到对方接收的窗口。不同的应用程度都有着不同的端口,之前网络分层的文章中有提到过。

扩展应用程序的端口号和应用程序所在主机的 IP 地址统称为 socket(套接字,IP:端口号,在互联网上 socket 唯一标识每一个应用程序,源端口+源IP+目的端口+目的IP称为”套接字对“,一对套接字就是一个连接,一个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

 Sequence Numbe

称为「序列号」。用于 TCP 通信过程中某一传输方向上字节流的每个字节的编号,为了确保数据通信的有序性,避免网络中乱序的问题。接收端根据这个编号进行确认,保证分割的数据段在原始数据包的位置。

再通俗一点的讲,每个字段在传送中用序列号来标记自己位置的,而这个字段就是用来完成双方传输中确保字段原始位置是按照传输顺序的。(发送方是数据是怎样一个顺序,到了接受方也要确保是这个顺序)

 PS:初始序列号由自己定,而后绪的序列号由对端的 ACK 决定:SN_x =ACK_y (x 的序列号 = y 发给 x 的 ACK),这里后边会讲到。

  AcknowledgmentNumbe

称为「确认序列号」,是对收到对方数据的一个确认,确认序号应当是上次已成功收到数据字节序号加1,只有当标志位中的 ACK 标志为 1 时该确认序列号的字段才有效。主要解决不丢包的问题

 若确认号=N,则表明:到序号N-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正确收到。

 在这里,现在我们只需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在数据传输的时候是一段一段的,都是由序列号进行标识的,所以说,接收端每接收一段,之后就想要的下一段的序列号就称为确认序列号

 TCP Flag

TCP 首部中有6 个标志比特,它们中的多个可同时被设置为 1,主要是用于操控 TCP 的状态机的,依次为URG,ACK,PSH,RST,SYN,FIN。

 不要求初学者全部掌握,在这里只讲三个重点的标志:

 ACK

这个标识可以理解为发送端发送数据到接收端,发送的时候 ACK 为 0,标识接收端还未应答,一旦接收端接收数据之后,就将 ACK 置为 1发送端接收到之后,就知道了接收端已经接收了数据

此标志表示「应答域有效」,就是说前面所说的TCP应答号将会包含在 TCP 数据包中;有两个取值:0 和 1,为 1 的时候表示应答域有效,反之为 0; 

 SYN(请求建立连接)

表示「同步序列号」,是TCP 握手的发送的第一个数据包。

用来建立 TCP 的连接。SYN 标志位和 ACK 标志位搭配使用,当连接请求的时候,SYN=1,ACK=0,连接被响应的时候,SYN=1,ACK=1;这个标志的数据包经常被用来进行端口扫描。

扫描者发送一个只有 SYN 的数据包,如果对方主机响应了一个数据包回来,就表明这台主机存在这个端口。

 FIN

表示发送端已经达到数据末尾,也就是说双方的数据传送完成,没有数据可以传送了,发送FIN标志位的 TCP 数据包后,连接将被断开。这个标志的数据包也经常被用于进行端口扫描。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说,发送端只剩最后的一段数据了,同时要告诉接收端后边没有数据可以接受了,所以用FIN标识一下,接收端看到这个FIN之后,哦!这是接受的最后的数据,接受完就关闭了。

TCP的建立- 三次握手

只用到了TCP报文头部数据

为什么在三次握手过程中,syn报文没有携带数据,ack每次都要加1,是因为syn报文每次要消耗一个序列号。但是ACK报文为啥不消耗序列号

是因为TCP规定ACK不携带数据时,不消耗序列号。

TCP链接建立成功后:

TCP的序列号与确认序列号

Seq=X+1,Data=12,则数据第一个编号为X+1,最后一个编号为X+1+11。ack表示对收到12字节data的确认,并期望接收下一序列号报文,故ack为X+1+11+1=X+13。

 为什么PC2发送的Seq号不变

猜测是因为只有pc1要发送数据,pc2不用。ack表示pc2的前b个数据都收到了,pc2不用发送数据故不用+1,故没有增长。

TCP的确认重传机制:

pc1每发送数据,pc2都要确认,不然pc1将会重传。也可以发送了多个包,进行一次确认。如下图代表序号104之前的数据都收到了。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而不是两次?

 三次握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旧的重复连接引起连接混乱问题

现在我们的TCP是两次连接后就可以进行通信了,现在有这么一种情况,当A发送一个消息给B,这个消息由于网络的原因,阻塞在某个节点了,如下图

然后阻塞的时间很长,超出了咱们设定超时重发时间,那么A就会认为这个消息丢失了,然后重新发送

当A和B通信完成后,这个之前被A认为失效的消息“到达了B,而对于B而言,以为这是一个新的请求连接消息,就向A发了一次确认,此时A和B的链接建立。而对于A而言,他认为他没有给B发出链接请求,所以A不会理睬这条确认,也不会给B发送数据,但是B则会一直在傻傻的等待着A传数据过来。

这就导致了B的时间被白白浪费(对于服务器而言,就是CPU等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如果 TCP 是三次握手的话,那么A在接收到B的 SEQ+1 的消息之后,就可以判断当前的连接是否为历史连接,如果判断为历史连接的话就会发送终止报文(RST)给B终止连接,B就不会等A发送数据。如果判断当前连接不是历史连接的话就会发送指令给B来建立连接。

TCP的窗口滑动机制

1.在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双方都会通过Window字段告诉对方本端最大能够接受的字节数(也就是缓冲区大小)。

2. 连接建立成功之后,发送方会根据接受方宣告的Window大小发送相应字节数的数据。

3.接受方接受到数据之后会放在缓冲区内,等待上层应用来取走缓冲的数据。若数据被上层取走,则相应的缓冲空间将被释放。

4. 接收方根据自身的缓存空间大小通告当前的可以接受的数据大小( Window )。

5. 发送方根据接收方当前的Window大小发送相应数量的数据。

TCP的关闭 - 四次挥手

FIN报文也会消耗一个序列号。

TCP支持全双工模式传输数据,这意味着同一时刻两个方向都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在传输数据之前,TCP通过三次握手建立的实际上是两个方向的连接,因此在传输完毕后,两个方向的连接必须都关闭。如图所示:

1. 由PC1发出一个FIN字段置”1”的不带数据的TCP段;

2. PC2收到PC1发来的FIN置位的TCP报文后,会回复一个ACK置位的TCP报文。

3.若PC2也没有需要发送的数据,则直接发送FIN置位的TCP报文。假设此时PC2还有数据要发送,那么当PC2发送完这些数据之后会发送一个FIN置位的TCP报文去关闭连接。

4. PC1收到FIN置位的TCP报文,回复ACK报文,TCP双向连接断开。

需要四次挥手才能断开连接是因为:TCP是双向对等传输,故有两个方向的连接,需要两个FIN才能断开。当服务端收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FIN断开请求时,回复ACK后只是断开了client -> server方向的连接,服务端还可以继续向客户端发送数据(若数据没有发送完)。数据发送完后,服务端也发送一个FIN,客户端回复ACK,则全部断开了

  

网络层

传输层负责建立主机之间进程与进程之间的连接,而网络层则负责数据从一台主机到另外一台主机之间的传递。

网络层的PDU被称为Packet(包)。

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简称I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网络层协议。

网络层协议工作过程

当采用IP作为网络层协议时,通信的双方都会被分配到一个“独一无二”的IP地址来标识自己。IP地址可被写成32位的二进制整数值形式,但为了方便人们阅读和分析,它通常被写成点分十进制的形式,即四个字节被分开用十进制表示,中间用点分隔,比如192.168.1.1。

IP数据包的封装与转发:

网络层收到上层(如传输层)协议传来的数据时候,会封装一个IP报文头部,并且把源和目的IP地址都添加到该头部中。

中间经过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会维护一张指导IP报文转发的“地图”——路由表,通过读取IP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查找本地路由表后转发IP数据包。

IP数据包最终到达目的主机,目的主机通过读取目的IP地址确定是否接受并做下一步处理。

除了IP协议外,网络层中还有如OSPF、IS-IS、BGP等各种路由协议帮助路由器建立路由表,ICMP帮忙进行网络的控制和状态诊断。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位于网络层和物理层之间,可以向网络层的IP、IPv6等协议提供服务。数据链路层的PDU被称为Frame(帧)。

以太网(Ethernet)是最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PPP(Point-to-PointProtocol,点对点协议):一种点对点模式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多用于广域网。

Ethernet(以太网协议 ):一种多路访问广播型数据链路层协议,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技术。

PPPoE(Point-to-PointProtocol over Ethernet,以太网承载PPP协议):PPPoE提供通过简单桥接访问设备(接入设备)把一个网络的多个主机连接到远程访问集中器的功能。常见的应用有家庭宽带拨号上网。

以太网与MAC地址

MAC地址由48比特(6个字节)长,12位的16进制数字组成。例如:48-A4-72-1C-8F-4F

地址解析协议 (ARP)

ARP(Address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根据IP地址获取数据链路层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

ARP是IPv4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协议,它的主要功能是:

将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

维护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的缓存,即ARP表项;

实现网段内重复IP地址的检测。

物理层

数据到达物理层之后,物理层会根据物理介质的不同,将数字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电信号或者是电磁波信号。

物理层的PDU被称为比特流(Bitstream)。

常见传输介质

双绞线:当今以太网最常见的传输介质,按照抗电磁干扰能力还可以分为:

STP-屏蔽双绞线

UTP-非屏蔽双绞线

光纤传输,按照功能部件可分为:

光纤:光传输介质,简单的说,就是一根玻璃纤维,用于约束光传输的通道。

光模块:将电信号与光信号互转的器件,产生光信号。

串口电缆在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中大规模使用,根据WAN线路类型不同,串口电缆在设备上连接的接口类型也不同:异/同步串口、ATM接口、POS接口、CE1/PRI接口等。

无线信号的传输可以通过电磁波进行,例如:无线路由器将数据通过调制以电磁波发送出去,移动终端的无线网卡将电磁波解调,得到数据,完成从无线路由器到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

数据通信过程

发送方数据封装

假设你正在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华为官网,当你输入完网址,敲下回车后,计算机内部会发生下列事情:

1. IE浏览器(应用程序)调用HTTP(应用层协议),完成应用层数据的封装(图中DATA还应包括HTTP头部,此处省略)

2. HTTP依靠传输层的TCP进行数据的可靠性传输,将封装好的数据传递到TCP模块。

3. TCP模块给应用层传递下来的Data添加上相应的TCP头部信息(源端口、目的端口等)。此时的PDU被称作Segment(段)。

4. 在IPv4网络中,TCP模块会将封装好的Segment传递给网络层的IPv4模块(若在IPv6环境,会交给IPv6模块进行处理)。

5. IPv4模块在收到TCP模块传递来的Segment之后,完成IPv4头部的封装,此时的PDU被称为Packet(包)。

6. 由于使用了Ethernet作为数据链路层协议,故在IPv4模块完成封装之后,会将Packet交由数据链路层的Ethernet模块(例如以太网卡)处理。

7. Ethernet模块在收到IPv4模块传递来的Packet之后,添加上相应的Ethernet头部信息和FCS帧尾,此时的PDU被称为Frame(帧)。

8. 在Ethernet模块封装完毕之后,会将数据传递到物理层。

9. 根据物理介质的不同,物理层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光信号,电磁波(无线)信号等。

10. 转换完成的信号在网络中开始传递。 

中间网络数据传输

一般情况下:

网络中的二层设备(如以太网交换机)只会解封装数据的二层头部,根据二层头部的信息进行相应的“交换”操作。

网络中的三层设备(如路由器)只会解封装到三层头部,并且根据三层头部的信息进行相应的“路由”操作。

注:“交换”和“路由”的详细细节和原则,将会在后面的课程中详细介绍。

接收方数据解封装

经过中间网络传递之后,数据最终到达目的服务器。根据不同的协议头部的信息,数据将被一层层的解封装并做相应的处理和传递,最终交由WEB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进行处理。

  • 6
    点赞
  • 2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6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