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Theory 学习- UTAUT、TAM、TRA、TPB

来源:百度百科以及IS theory维基百科

一、UTAUT整合信息接受和使用模型

整合信息接受和使用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
utaut是在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动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组合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PC使用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等八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主要因素进行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模型。


变量包含:绩效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努力期望、行为意向、行为、性别、年龄、经验、自愿使用。
四个直接影响用户接受和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也就是绩效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和努力期望。

二、TAM技术接受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技术接受模型是Davis(1989年)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最初提出技术接受模型的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一个解释说明。


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
①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
②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
技术接受模型基本框架图-参考百度百科
使用的态度是指个体用户在使用系统时主观上积极的或消极的感受。
使用的行为意愿是个体意愿去完成特定行为的可测量程度。
该模型认为目标系统的使用主要是由个体用户的使用行为意愿所决定的,使用行为意愿则是由使用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决定的(BI=A+U),使用的态度是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决定的(A=U+EOU),感知有用性则是由外部变量和感知易用性决定的(U=EOU+External Variables),感知易用性则是由外部变量决定的(EOU=External Variables)。
外部变量是一些可测的因素,如系统培训时间、系统用户手册等以及系统本身的设计特征。

实证研究

在对各个研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时,首先根据研究模型确定模型的自变量、中间变量、因变量,然后选择适当的样本对各个变量进行数据采样,对采样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例如调查问卷中,问卷设计采用某一量表如Likertscaling,对每一问题的回答选项分为并分别赋值1~5,将各指标的相应题项得分进行加总平均,作为各研究变量的测量结果(方法依据-Gerbing&Anderson,1988)。采取相应验证方法,先描述性分析问卷结果,然后给出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再采用各种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来验证模型。

三、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RA

Main dependent construct(s)/factor(s)

Behavioral intention, Behavior

Main independent construct(s)/factor(s)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行为态度), Subjective norm(主观规范)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ory

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围绕行为表现的主观准则决定的函数。
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行为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人对行为所产生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可取性的评估所决定的。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是否认为执行该行为的看法,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


四、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PB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 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 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

Main dependent construct(s)/factor(s)

Behavioral intention, Behavior

Main independent construct(s)/factor(s)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
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能直接预测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

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
对于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其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但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
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性行为理论是相近的。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