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ERP发展概述
制造企业市场环境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前 | 采用“发出订单,然后催办”的计划管理方式,属于卖方市场阶段 |
20世纪60年代 | 设置了安全库存量,为需求与提前期提供缓冲。市场对企业生产的 产品有了要求,企业的生产逐步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生产。 |
20世纪70年代 | 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真正的需要是有效的订单交货日期,产生了对物料清单的管理与利用。 |
20世纪80年代 | 企业的管理者们又认识到制造业要有一个集成的计划。要以生产与库存控制的集成方法来解决问题 |
20世纪90年代 | 企业信息处理量不断加大,企业资源管理的复杂化也不断加大。这要求信息的处理有更高的效率,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难以适应以上系统,而只能依靠计算机系统来实现,信息的集成度要求扩大到企业的整个资源的利用、管理 |
当前 |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
2.2 订货点理论(20世纪30年代)
- 基于“库存补充”原则,通过控制库存物品数量的方法进行物料需求的规划,依靠库存补充周期内的需求量预测,并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储备,来确定定货点的库存补充方法。
- 首先为每种物料设置一个最大库存量和最小库存量(即安全库存量)
- 使库存量一旦低于订货点时,立即补充库存的方法,使库存保证需求的损耗。
- 当目前现有库存和已发出的订货之和低于订货点,马上订货
定货点(再订购点) =单位时段的需求量*订货提前期 + 安全库存量。
2.3 基本MRP
-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
- 用于库存订货计划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 基本思想: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数量
- 基本MRP没有考虑变化因素对计划执行的影响
基本原理一 | 物料需求计划中考虑产品的结构,并将物料需求分为独立需求与相关需求分别处理 |
基本原理二 | 引入时间分段确定各子件物料的需求时间,保证在库存管理和生产控制中按时按量得到所需物料 |
MRP 回答了 4 个制造业的主要问题:
生产什么? | 主生产计划(MPS) |
用到什么? | 产品信息,物料清单(BOM) |
已有什么? | 库存信息,物料可用量 |
还缺什么?(量) 何时定货?(期) | 建议的加工及采购计划 |
2.4 闭环MRP(80年代初)
闭环MRP(closed-loop MRP)在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基础上,增加对投入与产出的控制,也就是对企业的能力进行校检、执行和控制 。
闭环的含义:
- 一是指把生产能力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系统;
- 二是指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必须有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人员的反馈信息,并利用这些反馈信息进行计划调整平衡,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个子系统得到协调统一。较好解决计划的可行性问题
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引入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CRP 、车间作业计划PAC和采购作业计划,使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与车间作业计划形成了计划-执行-反馈-计划”的一个闭环的信息系统;MRP演变为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2.5 MRP-II (制造资源计划)
- 对制造业企业资源有效计划的一整套方法。一个围绕企业的基本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对企业制造的各种资源统一的计划和控制,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的动态反馈系统。
- 以闭环MRP为核心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 将MRP的信息共享程度扩大,使生产、销售、财务、采购、库存、工程结合,共享数据,组成全面生产管理的集成优化模式
- 适用小批量或单件生产结构复杂的企业。现代个性化趋势,产品开发生产走向个性化、小批量(定制、定做)、多品种的模式,所以这个成为公认。
- 加入销售规划、产品规划
MRP II管理模式特点:
- 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
- 管理系统性
- 数据共享性
- 动态应变性
- 模拟预见性
-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与MRP的主要区别:加入了资金流(财务管理模块)和物流
2.6 ERP (跨公司合作)
- ERP全面集成管理企业的所有资源,即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实现生产资源调度管理、物流、财务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及辅助决策等功能
- 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2.7 ERP的管理思想
支持整个供应链 |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
信息集成 | 特点
|
即时生产(JIT) | 适用任何企业 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干正确的事,达到零库存、无缺陷、低成本的理想生产模式。 |
精益生产(LP) |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用尽善尽美的生产方式达到高效益。 LP要求:对人、时间、空间、财力、物资等方面,凡是不能在生产中增值的就要去掉。 特点:
|
并行工程(CE) | 一种企业全局管理和集成模式。 目标: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低成本、上市快及满足用户需求。 CE应用系统工程中的分解与协调的理论与方法,将原系统变换成具有集结层与协调层两个层次的等价系统。 集结层把复杂过程变换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协调层则协调各子系统快速、独立、并行而又有序地工作。 |
敏捷制造(AM) |
|
最优生产(OPT) | OPT认为,一个企业的计划与控制的目标就是寻求顾客需求与企业能力的最佳配合,一旦一个被控制的工序(即瓶颈)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平衡,其余的工序应相继地与这一被控制的工序同步。 |
约束理论(TOC) | 最优生产技术(Optimal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基础上发展的管理哲理; 是关于进行改进和如何最好地实施这些改进的一套管理理念和原则; 帮企业识别出“约束”因素,指出如何消除这些约束,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产销率:单位时间内企业获取的利润额。 TOC是用来增加产销率、实现企业文化从“成本核算型”转变为“产销率增加型”的一套有效的工具和技术。 |
企业流程重组(BPR) | BPR的原则和方法适于各类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考虑企业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并对企业经营过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根本性的重新考虑 成功实施BPR给企业带来三个层次上的变化:
|
事先计划事中控制 | 不重要 |
物流信息流为核心 | 不重要 |
以客户关系(CRM)为中心 | 不重要 |
事实与数据统一(PDM) | 不重要 |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 | 不重要 |
2.8 ERP的未来
未来的erp=大数据云平台+云服务轻应用+各种的端
未来erp生态圈=云平台提供商+应用开发商+企业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