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学习记录(海文考研名师讲解笔记)

 1.重点

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帝国主义的侵略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了解国情

四大历史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

2.答题技巧

       分段分层次(标准2-3)

      “史”论结合,重点在“论”(党中央成熟的定论)

3.真题示例

       2017,为什么说长征的胜利既是“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的新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6分)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的火种。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战略基地,因为它是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3分)另一方面,长征途中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3分)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因为它也是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

4.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4.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经济特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特点:高度中央集权的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结构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文化思想:儒家思想为核心

4.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备注: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58年,俄国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

      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外债、现代交通运输业)

   文化渗透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4.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矛盾的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4.4.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列强在中国不是实行直接殖民统治,而是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

4.5.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半封建:既保存封建又发展资本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4.6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民族矛盾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7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依据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备注:当代社会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8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社会

4.9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2)经济特征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社会特征

         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害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 破产,过着极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10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社会产生的双生子: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其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敌人),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中国工人阶级同世界各国的工人阶级一样,与最先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纪律性,自身特点如下:

       ①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革命性最强

       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4.1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备注:中法战争——刘铭传;

                 中越边境——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林永升

4.1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时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表现: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

4.13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

        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

4.14民族意识的觉醒

(1)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备注: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2)救亡图存和振兴        

鸦片战争以后,只有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后第一次全面觉醒

5.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5.1《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了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制度

评价:革命性(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空想性:它未能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

5.2《资政新篇》

      1859年由干王洪仁玕颁布的社会改革发展方案

       政治:提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经济:发展近代工矿、交通等资本主义经济

       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

       外交:主张自主平等外交政策 

备注: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历史进步性。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农民斗争时间联系起来。既非农民斗争实践产物,又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缺乏实践性。

5.3两书比较

        相同之处:反对清王朝统治(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巩固其政权,都无法实行

        不同之处:《天朝田亩制度》是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王国,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然无法实行。《资政新篇》则要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符合历史发展方向,但缺乏实践基础,也无法实行。

5.4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备注:发生事件的根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5.5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同时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5.6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5.7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局限性和教训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小私有者的特点,决定了农民阶级的自私性;彼此间毫无联系,像一袋土豆,决定农民阶级的散漫性;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决定了农民阶级的保守性;一家一户,自给自足,决定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

主观原因:

       思想上: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组织上: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政治上: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生;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体的团结

       军事上:军事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文化上: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外交上: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缺乏理性的认识

5.8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备注: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6.洋务运动的兴衰(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1洋务事务的兴办

目的: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其次,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2洋务事业

(1)兴办近代企业

军用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

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新式海陆军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和北洋水师

(3)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学堂形式主要为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一为工艺学堂;一为军事学堂

6.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历史作用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利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本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2)失败原因

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

备注: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7.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7.1维新派倡导维新的原因

(1)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备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

(2)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 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备注: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著书立说:为变法制造舆论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日本和俄国

7.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评价: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备注: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良,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代表资产阶级,主张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7.3百日维新

正式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评价:”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收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备注:光绪皇帝未采取开国会的主张,未触及到封建制度的根本。

7.4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

7.4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溪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次,维新派的局限性。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

7.5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而且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这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8.辛亥革命

什么是革命?

马克思主义:革命是用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革命的手段是暴力行动

革命爆发的条件?

列宁:一是人民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二是统治者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

8.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组织准备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宣传准备

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写了《革命军》;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投》两本小册子

(3)理论准备

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4)军事准备

8.2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缺陷: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缺陷:忽略广大工农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陷: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8.3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时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举行广州起义,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史称”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8.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第二,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商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8.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备注: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

8.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8.7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统治(1912-1928)

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之所以形成,其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8.8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913年,孙中山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5-1916年,护国运动

1917-1918年,护法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备注: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宋教仁被刺

8.9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原因:首先,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其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最后,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弱点和错误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9.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9.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开始的

9.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民主,既指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科学,狭义指自然科学,广义指社会科学而言的)

9.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阀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9.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表现为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