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物理化学复习 --- 特殊相图

本文详细解析了三元相图中的包晶反应、初晶面与物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如何判断化合物的稳定性,以及如何通过相图分析液相点的移动路径和反应类型。内容涉及共晶线、包晶线的识别,以及在不同温度变化下系统的反应过程。此外,还讨论了液相分层现象和杠杆定律的应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黄色部分是BC的初晶面,且表示BC的投影点在其初晶面内,所以BC化合物为稳定化合物 ,若在其初晶面外的话就是不稳定化合物

e1k是共晶线,而KP则是包晶线,原因是KP上任一点的切线都在三角形之外(除K端点之外),所以KP线对应的是包晶反应,且生成物为离切线最近的端点对应的物质

注意上面所说的三角形包括整体三角形和内部的小三角形,内部的小三角形是由表示化合物的投影点与其所在底边对应的端点之间的连线分割而成的

P是一个三元包晶电,这个包晶点上发生的是包晶反应,反应的产物和生成物用共轭规则来确定:

1.首先由于是包晶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一定有液相L

2.将表示化合物的投影点与点所在的底边相对的三角形端点相连 --- 这个两个物质就是生成物

3.将三元包晶点与能够和上面那条线形成共轭线(如上图)的三角形端点相连,端点所表示的物质就是另一个反应物

4.对于包晶线而言其端点,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性质转变点和三元包晶点

性质转变点的特点是其切线会与三角形的端点相连,且在这个点处发生的反应是液相中直接析出所连接的端点对应的物质

其中性质转变点可能没有,如果有的话性质转变点的切线一定与三角形的端点相连

三元包晶点上面有介绍

  

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A和B发生固相反应生成固相AmBn --- 发生固相反应的时候没有液相参与,只有固相A和B参与了反应

当温度高于一定程度时,AmBn会发生分解

下面是那个二元相图对应的三元相图

  F点就是那个黄点

上面那行改为三元系中存在包晶反应

包晶线的判断在上面有讲 

  上图中的FP是包晶线也就是二次结晶线,发生的包晶反应用切线规则来确定

接下来做缓冷分析

 首先我们有题目给的一个物系点,然后我们要先做两个判断:

1.这个物系点在那个三角形内(如上图大三角形中有两个小三角形,那我们就要判断物系点在那个小三角形中) ---- 知道三角形后我们就知道了物系点缓冷过程的终点的物质组成是怎样的了

2.判断这个物相点在那个初晶区 --- 判断完后连接物系点和初晶区对应的三角形端点 --- 在没有遇到各种线,且只在初晶区的时候,随着温度的降低,物系点的液相组成点移动遵循背向规则的同时沿着物系点和端点的连线移动 --- 此时由于是在初晶区所以发生的反应是液相中析出初晶区对应的物质

然后一直移动,当抵达二元共晶线e1F之后液相组成点不停的向F移动,此时再降温的话我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 ---- 由于F点是一个二岔路口,如果再降温的话我们该往那个方向走呢?

答案是根据物系点的位置来判断:

1.如果物系点在A - AB -F这个三角形内的话,A组成较多,到达F分叉路口后将会沿着靠近A端点的PF移动 --- PF是一条包晶线,发生的是包晶反应 L + A = AB

2.如果物系点在F - AB - B这个三角形内的话,A组成较少,到达F分叉路口后将会沿着远离A端点的EF移动 ---EF是一条共晶线,发生的反应是共晶反应 L = AB + B   

这个相图的特点就是表示同分熔点化合物(稳定化合物)的投影点出现在了三元相图内部

处理这个相图的方法是:

1.将同分熔点化合物的投影点与三角形的三个端点相连,与化合物的初晶区边界的交点都是温度最高点,所以都向着两边降温

2.通过第一步我们成功的将一个三角形分为3个小三角形,接下来对小三角形进行分析 

每个小三角形中都有三条二元共晶线和一个三元共晶点组成在初晶区外--- 异分熔点(不稳定)化合物 --- 分析方法:

1.将初晶区外的异分熔点化合物组成点与三角形的三个端点连线

2.将能够与初晶区相交的端点和组成点的连线延长并标定与初晶区边界的交点,这个交点就是温度最高点 --- 比如右边那个三角形中的B点和A点 --- 注意:能成为温度最高点的只有与第一次接触的初晶线相交的交点

然后我们还要判断这个交点所在的线是共晶线还是包晶线 ---- 都是包晶线 --- 只有上图b点所在的线是包晶线,其它都是共晶线,且发生的反应是

L + A = D

 三元包晶点反应的判断 :

1.首先三元共晶点所在的线有两个端点,一个是三元共晶点本身,另一个是处在三角形三边中的某一边的点

2.判断这个点所在的浓度三角形是那个

3.首先三元包晶反应的生成物就是离P点最近的三角形边的两个端点对应的物质,然后将P点与三角形中的某一端点相连,并且保证相连后得到的线能够和离P点最近的线形成共轭关系

若能形成则该端点对应的物质就是反应物

4.最后补上最后一个反应物 -- 液相L

首先是P1,P2,E点是包晶点还是共晶点的判断:

1.首先按照上面的方法找到P1,P2,E点对应的三角形,如果点在三角形内则是共晶点,否则是包晶点

2.然后判断P1a和P2a是共晶线还是包晶线 --- 首先P1a的出发点是P1,所以如果P1a上的点的切线都不在P1对应的三角形中的话,那就是包晶线,若有在的部分的话,在的那部分就是共晶线,P2a的分析同理

 

 AB是一个可以无限互溶的一个二元相图

BC是一个不稳定化合物 --- 判断依据是:BC的投影点在他的初晶区的外面

注意上面这个相图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由于固相A和固相B是无限互溶的,所以在三元相图中没有A和B的单独初晶面,二者共用一个初晶面 --- 这个初晶面对应的物质是 α

 

 

注意到到达P点这个三元包晶点之后并没有 结束,在这个点上消耗完的只是化合物,液相还没消耗完,所以液相点继续沿着线走发生共晶反应

上面这个绿点就是物系点,有三点共线规则我们知道随着液相点的移动,固相点可以到达BC这个固相点,此时固相C全被消耗完,体系中只剩下了BC和B --- 所以液相中直接析出固相BC,且此时的背向规则由背离C点变为了背离BC点 

1.物系点是M,所在的初晶区是A,所以与A端点相连来行使降温时的背向规则

2.a点处是M的液相点第一个接触的液相分层点,此时液相分为了两相 

到达液相分层区后,沿线走的同时发生液相分层,且固相并未同时析出

且最重要的一点是!!! 这里有两个杠杆定律,一个是总固相和总液相的,一个是液相分层后的液相1和液相2 

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当液相点在液相分层区的边界上走阿走又走回了背向规则那条线的时候

液相点就不会再沿着液相分层区的线走了,而是再次回到背向规则所在的那条线上走,直到遇到了包晶线 / 共晶线,再沿着包晶线 / 共晶线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