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地的生态环境治理为例说明动态监测的基本流程

本文介绍了遥感数据分析流程,包括选择适当时间间隔的多时相影像、预处理(几何和辐射校正)、空间和光谱匹配、变化检测方法(目视解译、阈值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分类)以及针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应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首先,我们应该选择几幅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这几幅影像的时间间隔应该以研究区动态变化规律为准来选择,治理效率高,时间间隔就应该小一点,因为治理效率高意味着影像在短时间内变化比较大,需要更多的影像来进行监测。影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可以选择高分数据、多光谱数据、高光谱数据、雷达数据,应该考虑经济效益和实际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数据。因为有的数据是开放免费的,在花费很小的情况下便可以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卫星影像数据受到各种影响,卫星自身运动姿态,地球自转影响,大气的影响等等会造成遥感影像数据的辐射失真和几何畸变,需要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需要选择控制点,然后进行像元坐标变换,最后进行像元亮度重采样。常用的内插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辐射校正一般是要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大气校正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类:基于图像特征模型、地面同步法、大气辐射传输理论模型。对遥感数据进行了基本的预处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否则一切操作都是无用功。

        同时,我们选择的数据有可能不是来自同一数据或者数据产品,需要利用辅助数据(地图数据、高程数据等)对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空间以及光谱匹配,确保不同时相的数据的一致性,便于后续处理。

        最后,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变化检测方法来进行变化信息提取与制图。我们可以利用彩色合成影像来目视定性分析变化(也就是目视解译);可以利用差值或者比值运算来作出阈值变化图(差值或者比值运算往往可以突出某些类地物的特征,方便进行遥感解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或者缨帽变换处理多光谱影像进而进行多时相变化比较(主成分分析可以在减少数据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留大部分重要信息;缨帽变换可以使得主成分变换后的不同分量具有更加具体的实际意义);利用多时相合成影像进行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绘制变化分类图像;遥感分类图与GIS专题图叠加进行比较;利用光谱变化向量分析,计算每个像元在不同波段的变化量和方向;可以针对不同的指数进行时序曲线分析。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合理选择。比如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利用植被指数NDVI曲线进行分析,也可以利用监督分类进行分类然后在分析不同时间的变化趋势。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