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五)

目录

一、缓冲区管理

1.定义

2.缓冲区策略

(1)单缓冲

(2)双缓冲

(3)循环缓冲

(4)缓冲池

二、磁盘的结构

1.定义

2.如何在磁盘中读/写数据?

3.磁盘的分类

三、磁盘调度算法

1.一次磁盘读/写操作需要的时间

2.先来先服务算法FCFS

3.最短寻找时间优先SSTF

4.扫描算法SCAN

5.LOOK调度算法

6.循环扫描算法C-SCAN

7.C-LOOK调度算法


一、缓冲区管理

1.定义

缓冲区是一个存储区域,可以由专门的硬件寄存器组成,也可利用内存作为缓冲区。

使用硬件作为缓冲区成本较高容量也较小,一般仅用在对速度要求非常高的场合(如存储器管理中所用的联想寄存器,由于对页表的访问频率极高,因此使用速度很快的联想寄存器来存放页表项的副本)

一般情况下,更多的是利用内存作为缓冲区,设备独立性软件的缓冲区管理就是要组织管理好这些缓冲区

缓冲区的作用(内存作为缓冲区)——

  • 缓和CPU与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 减少对CPU的中断频率,放宽对CPU中断相应时间的限制
  • 解决数据粒度不匹配的问题【输出进程每次可以生成一块数据,但I/O设备每次只能输出一个字符】
  • 提高CPU与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2.缓冲区策略

(1)单缓冲

假设某用户进程请求某种块设备读入若干块的数据。若采用单缓冲的策略,操作系统会在主存中为其分配一个缓冲区(未说明,一个缓冲区的大小就是一个块)

注意:当缓冲区数据非空时,不能往缓冲区冲入数据,只能从缓冲区把数据传出;当缓冲区为空时,可以往缓冲区冲入数据,但必须把缓冲区充满以后,才能从缓冲区把数据传出

计算每处理一块数据平均需要多久?

技巧:假定一个初始状态,分析下次到达相同状态需要多少时间,这就是处理一块数据平均所需时间

在单缓冲题型中,可以假设初始状态为工作区满,缓冲区空

①假设T>C

T>C,因此CPU处理完数据后暂时不能将下一块数据传送到工作区,必须等待缓冲区中冲满数据

②假设T<C

T<C,因此缓冲区中冲满数据后暂时不能继续冲入下一块数据必须等待CPU处理结束后将数据从缓冲区传送到工作区

结论:采用单缓冲策略,处理一块数据平均耗时Max(C,T)+M 

(2)双缓冲

假设某用户进程请求某种块设备读入若干块的数据。若采用双缓冲的策略,操作系统会在主存中为其分配两个缓冲区(默认一个缓冲区的大小就是一个块)

双缓冲题目中,假设初始状态为:工作区空,其中有给缓冲区满,另一个缓冲区空

①T>C+M

②T<C+M

M(1)表示将缓冲区1中的数据传送到工作区;M(2)表示将缓冲区2中的数据传送到工作区

T时刻,缓冲区2满了,缓冲区1空的,但工作区还在处理,工作区不为空;M+C时刻,工作区是空的,缓冲区2是满的,缓冲区1是半满的

很难找到初始状态的情况,但看图中可以看出,每处理一个数据块平均耗时C+M

采用双缓冲策略,处理一个数据块的平均耗时为Max(T,C+M)

缓冲策略不仅用在主机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还可用于两台主机通信中 

①单缓冲通信

两台机器之间通信时,可以配置缓冲区用于数据的发送和接受

显然,若两个相互通信的机器只设置单缓冲区,在任一时刻只能实现数据的单向传输 

②双缓冲通信

两台机器之间通信时,可以配置缓冲区用于数据的发送和接受(一个缓冲区暂存发送的数据,另一个缓冲区接收数据)

采用双缓冲结构,可以往发送缓冲区中冲入要发送的数据,同时可以接受对方发来的数据,则同一时刻可以实现双向的数据传输

(3)循环缓冲

将多个大小相等的缓冲区链接成一个循环队列

(4)缓冲池

缓冲池由系统中共用的缓冲区组成。这些缓冲区按使用状况可以分为:空缓冲队列、装满输入数据的缓冲队列(输入队列)、装满输出数据的缓冲队列(输出队列)

另外,根据一个缓冲区在实际运算中扮演的功能不同,又设置了4种工作缓冲区:用于收容输入数据的工作缓冲区(hin)、用于提取输入数据的工作缓冲区(sin)、用于收容输出数据的工作缓冲区(hout)、用于提取输出数据的工作缓冲区(sout)

①输入进程请求输入数据

如果一个输入进程要请求输入一块数据,系统会取空缓冲队列的队头作为用于收容输入数据的缓冲区,当这块缓冲区被充满后,就会挂到输入队列的队尾上

②计算进程想要取得一块输入数据

如果计算进程想要取得一块输入数据,系统会取输入队列队头作为提取输入的工作缓冲区,这块缓冲区中的数据会被传送到计算进程的工作区中,当这块缓冲区中的数据被取空了,又会被挂回空缓冲队列的队尾

③计算进程想要将准备好的数据冲入缓冲区

如果此时计算进程已经准备好了数据,想要把这些数据冲入到缓冲区,系统会从空缓冲队列的队头取下一个空闲的缓冲区,把这个缓冲区作为收容这个进程想要输出数据的工作缓冲区,当这块缓冲区被充满后,由于这个缓冲区中的数据要输出到设备上,所以会被挂到输出队列的队尾

④输出进程请求输出数据

如果某个输出进程请求输出一块数据,系统会从输出队列队头取下一块缓冲区作为提取输出数据的工作缓冲区,这块缓冲区中的输出数据会被慢慢取走,当缓冲区被取空后,就可以把这个缓冲区挂回到空缓冲区队列的队尾

二、磁盘的结构

1.定义

磁盘的表面由一些磁性物质组成,可以用这些磁性物质来记录二进制数据

磁盘的盘面被划分成一个个磁道。这样一个“圈”就是一个磁道

一个磁道又被划分成一个个扇区,每个扇区就是一个“磁盘块”,各个扇区存放的数据量相同(如1KB)

2.如何在磁盘中读/写数据?

需要把“磁头”移动到想要读/写的扇区所在的磁道。磁盘会转起来,让目标扇区从磁头下面划过,才能完成对扇区的读/写操作

 磁盘的物理地址——可用(柱面号,盘面号,扇区号)来定位任意一个“磁盘块”。在“文件的物理结构”小节中,我们经常提到文件数据存放在外存中的几号块,这个块号就可以转换成(柱面号,盘面号,扇区号)的地址形式【柱面号定位哪一条磁道】

可根据额该地址读取一个“块”——

①根据“柱面号”移动磁臂,让磁头指向指定柱面

②激活指定盘面对应的磁头;

③磁盘旋转的过程中,指定的扇区会从磁头下面划过,这样就完成了对指定扇区的读/写

3.磁盘的分类

活动头磁盘:磁头可以移动,磁臂可以来回伸缩来带动磁头定位磁道

固定头磁盘:磁头不可移动,磁盘中每个磁道有一个磁头

可换盘磁盘:盘片可以更换

固定磁盘:盘片不可更换

三、磁盘调度算法

1.一次磁盘读/写操作需要的时间

寻找时间(寻道时间)Ts:在读/写数据前,将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所花的时间

  • 启动磁头臂是需要时间的,假设耗时为s
  • 移动磁头也是需要时间的,假设磁头匀速移动,每跨越一个磁道耗时为m,总共需要跨越n条磁道。【磁盘调度算法影响的指标】则:寻道时间Ts=s+m*n

延迟时间Tr:通过旋转磁盘,使磁头定位到目标扇区所需要的时间。设磁盘转速为r(单位:转/秒,或转/分),则平均所需的延迟时间Tr=(1/2)*(1/r)

1/r是转一圈需要的时间,找到目标扇区平均需要转半圈,因此再乘以1/2

 传输时间Tt:从磁盘读出或向磁盘写入数据所经历的时间,假设磁盘转速为r,此次读/写的字节数为b,每个磁道上的字节数为N。则:传输时间Tt=(1/r)*(b/N)=b/(rN)

每个磁道要可存N字节的数据,因此b字节的数据需要b/N个磁道才能存储。而读/写一个磁道所需的时间刚好又是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1/r

延迟时间和传输时间都与磁盘转速相关,且为线性相关。而转速是硬件的固有属性,因此操作系统也无法优化延迟时间和传输时间

但是操作系统的磁盘调度算法会直接影响寻道时间

2.先来先服务算法FCFS

根据进程请求访问磁盘的先后顺序进行调度

假设磁头的初始位置是100号磁道,有多个进程先后陆续地请求访问55、58、39、18、90、160、
150、38、184号磁道
按照FCFS的规则,按照请求到达的顺序,磁头需要依次移动到55、58、39、18、90、160、150、38、184号磁道

磁头总共移动了45+3+19+21+72+70+10+112+146=498个磁道

响应一个请求平均需要移动498/9=55.3个磁道(平均寻找长度)

优点:公平;如果请求访问的磁道比较集中的话,算法性能还算过得去

缺点:如果有大量进程竞争使用磁盘,请求访问的磁道很分散,则FCFS在性能上很差,寻道时间长

3.最短寻找时间优先SSTF

SSTF算法会优先处理的磁道是与当前磁头最近的磁道。可以保证每次的寻道时间最短,但是并不能保证总的寻道时间最短。(其实就是贪心算法的思想,只是选择眼前最优,但是总体未必最优)

假设磁头的初始位置是100号磁道,有多个进程先后陆续地请求访问55、58、39、18、90、160、150、38、184号磁道

磁头总共移动了(100-18)+(184-18)=248个磁道

响应一个请求平均需要移动248/9=27.5个磁道(平均寻找长度)

优点:性能较好,平均寻道时间短

缺点可能产生“饥饿”现象【Eg:本例中,如果在处理18号磁道的访问请求时又来了一个38号磁道的访问请求,处理38号磁道的访问请求时又来了一个18号磁道的访问请求。如果有源源不断的18号、38号磁道的访问请求到来的话,150、160、184号盛道的访问请求就永远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饥饿”现象。】

4.扫描算法SCAN

产生饥饿的原因在于:磁头在一个小区域内来回来去地移动。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可以规定,只有磁头移动到最外侧磁道的时候才能往内移动,移动到最内侧磁道的时候才能往外移动。这就是扫描算法(SCAN)的思想。由于磁头移动的方式很像电梯,因此也叫电梯算

假设某磁盘的磁道为0-200号,磁头的初始位置是100号磁道,且此时磁头正在往磁道号增大的方向移动,有多个进程先后陆续地请求访问55、58、39、18、90、160、150、38、184号磁道

磁头总共移动了(200-100)+(200-18)=282个磁道

响应一个请求平均需要移动282/9=31.3个磁道(平均寻找长度)

优点:性能较好,平均寻道时间较短,不会产生饥饿现象

缺点:①只有到达最边上的磁道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事实上,处理了184号磁道的访问请求之后就不需要再往右移动磁头了;②SCAN算法对于各个位置磁道的响应频率不平均(如:假设此时磁头正在往右移动,且刚处理过90号磁道,那么下次处理90号磁道的请求就需要等磁头移动很长一段举例;而响应了184号磁道的请求之后,很快又可以再次响应184号此道的请求了)

5.LOOK调度算法

扫描算法(SCAN)中,只有到达最边上的磁道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事实上,处理了184号磁道的访问请求之后就不需要再往右移动磁头了。LOOK调度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在磁头移动方向上已经没有别的请求,就可以立即改变磁头移动方向。(边移动边观察,因此叫LOOK)

假设某磁盘的磁道为0-200号,磁头的初始位置是100号磁道,且此时磁头正在往磁道号增大的方向移动,有多个进程先后陆续地请求访问55、58、39、18、90、160、150、38、184号磁道

磁头总共移动了(184-100)+(184-18)=250个磁道

响应一个请求平均需要移动250/9=27.5个磁道(平均寻找长度)

优点:比起SCAN算法来,不需要每次都移动到最外侧或最内侧才改变磁头方向,使寻道时间进一步缩短

6.循环扫描算法C-SCAN

SCAN算法对于各个位置磁道的响应频率不平均,而C-SCAN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规定只有磁头朝某个特定方向移动时才处理磁道访问请求,而返回时直接快速移动至起始端起始段而不处理任何请求

假设某磁盘的磁道为0-200号,磁头的初始位置是100号磁道,且此时磁头正在往磁道号增大的方向移动,有多个进程先后陆续地请求访问55、58、39、18、90、160、150、38、184号磁道

磁头总共移动了(200-100)+(200-0)+(90-0)=390个磁道

响应一个请求平均需要移动390/9=43.3个磁道(平均寻找长度)

优点:比起SCAN来,对于各个位置磁道的响应频率很平均

缺点:只有到达最边上的磁道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事实上,处理了184号磁道的访问请求之后就不需要再往右移动磁头了;并且,磁头返回时其实只需要返回到18号磁道即可,不需要返回到最边缘的磁道。另外,比起SCAN算法来,平均寻道时间更长

7.C-LOOK调度算法

C-SCAN算法的主要缺点是只有到达最边上的磁道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并且磁头返回时不一定需要返回到最边缘的磁道上。C-LOOK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额外难题。如果磁头移动的方向上已经没有磁道访问请求了,就可以立即让磁头返回,并且磁头只需要返回到有磁道访问请求的位置即可

假设某磁盘的磁道为0-200号,磁头的初始位置是100号磁道,且此时磁头正在往磁道号增大的方向移动,有多个进程先后陆续地请求访问55、58、39、18、90、160、150、38、184号磁道

磁头总共移动了(184-100)+(184-18)+(90-18)=322个磁道

响应一个请求平均需要移动322/9=35.8个磁道(平均寻找长度)

优点:比起C-SCAN算法来,不需要每次都移动到最外侧或最内侧才改变磁头方向,使寻道时间进一步缩短

 若题目中无特别说明,则SCAN就是LOOK,C-SCAN就是C-LOOK,不需要到最外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