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做电网需求侧响应相关项目时,通常要考虑供求端功率平衡。在进行单端供电的简单电力系统 Simulink 仿真时,发现恒功率负荷供求功率不平衡的现象(如图)。具体来说,设置PV电源节点,输出功率为1,设置恒功率负载,吸收功率也为1,但是测量负荷功率,竟然测出大于1的数值,在这种情况下,多出的功率是哪里来的?这种现象是由于仿真封装内部结构导致,还是可以通过电力系统相关基础理论解释?
本文首先得出结论:当且仅当在 powergui 中做潮流计算时(load flow analyzer),才会将恒功率负载处理为恒功率负载本身,在普通仿真(使用Phasor求解器)时,PQ constant 负荷也会被处理为 Z constant 负荷。如果需要一个恒功率负荷,建议使用动态负荷(Three-Phase Dynamic Load)而不是三相并联RLC负荷(Three-Phase Parallel RLC Load)。之所以功率不平衡,是因为轻载长线末端电压升高,再加上仿真将恒功率负荷处理为恒阻抗负荷,导致末端功率测量值(3.125W)高于电源输出最大功率值(1W)。
其次,本文在现象描述中,描述轻载,低压情况下输送功率在仿真中能见到的个别诡异现象及其解释;
再次,本文在解决方案中,给出两个恒功率负荷的仿真方法,分别是使用潮流计算得到的电压作为 PQ constant 负荷的额定电压 和 使用动态负荷(Three-Phase Dynamic Load);
最后,本文在相关理论部分详细介绍轻载线路的工频电压升高、线路功率传输极限等本文涉及到的基础理论;最最后,把仿真开源,仅供学习交流。
关键字:Simulink仿真;供求端功率平衡;电网需求侧响应;恒功率负载
结论
这种功率不平衡的原因由两个原因:
1. 仿真底层封装结构导致:恒功率负载在端口实际电压低于或高于对话框设置电压时,强制将恒功率负载处理为恒阻抗负载,并且阻抗由对话框设置的电压(Nominal phase-to-phase voltage Vn (Vrms))和功率(Active power P (W))计算得到,这就意味着,仿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将恒功率负载按照对话框中确定的额定 P 和 V 处理为恒阻抗负载;当且仅当在 powergui 中做潮流计算时(load flow analyzer),才会将恒功率负载处理为恒功率负载。
2. 空载(轻载)长线导致电压升高,在恒阻抗负载下(恒功率负载被强制处理为恒阻抗),功率大于额定电压下的负载功率,产生了负载功率大于发电机能提供最大功率的功率不平衡现象。
p.s. 太坑爹了 simulink,说白了就是这个所谓的恒功率 PQ constant 负载,只有做潮流计算(load flow analyzer)才算做恒功率负载,做普通的仿真,例如在 powergui 选择 phasor 求解器,都是按照恒阻抗仿真的。
解决方案:
1. 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先进行一次潮流计算,确定这个节点的实际电压,例如是 0.98pu,再点进负荷模块修改其额定电压,这样它在仿真中也会在误差范围内保持设置的功率。
2. 第二个解决方案是使用动态负荷(Three-Phase Dynamic Load)而不是三相并联RLC负荷(Three-Phase Parallel RLC Load)。
说在前面
在 Simulink 仿真黑库(Simscape / Electrical / Specialized Power Systems)中,powergui 是其专用的编译和求解器,在该求解器中,内置了潮流分析功能(如图):
这个潮流计算功能和仿真相互独立,仿真指的是按下绿色小按钮开始的一系列计算。而刚刚所说的潮流计算是基于牛顿-拉弗逊法的一个功能。
绿色小按钮(QwQ)
现象描述与猜想证明
为了证明上述结论,下文设计了三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