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QinQ(也称Stacked VLAN 或Double VLAN)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里面有个IEEE802委员会,是专门来制定局域网各种标准的。而802下面还有个分部叫802.3,这个部门制定的规范叫以太网规范,定义了“以太网首部”,它实际只定义了数据链路层中的MAC层和物理层规范。(数据链路层包括MAC子层和LLC子层两个子层,而LLC子层是在IEEE802.2中规范的)。
1.标准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常用帧格式有两种,一种是Ethernet II,另一种是IEEE 802.3 格式。这两种格式区别是:Ethernet II中包含一个Type字段。而IEEE 802.3包含一个长度字段。 Type字段描述了以太网首部后面所跟数据包的类型,例如Type为0x8000时为IP协议包,Type为8060时为ARP协议包。以太网中多数数据帧使用的是Ethernet II帧格式。
-
目的MAC(6B)
-
源MAC(6B)
-
Type(2B)
-
FCS(4B)
-
MTU(46B)
-
MTU范围:46~1500B
-
MSS(最大段长):MTU(1500B)-IP报头(20B)-TCP报头(20B)=1460B
-
Ethernet II 类型以太网帧的最小长度为64字节(6+6+2+46+4),最大长度为1518字节(6+6+2+1500+4)
1、 Ethernet II帧格式
2、IEEE 802.3 帧格式
2. 在介质上(网线、光纤)传输的最小的以太网帧(84B)
1、前导码Preamble(7B):接收端在接收 MAC 帧时迅速调整时钟频率,使它和发送端的频率相同,同步。
2、SFD(起始定界符:1B):1 个字节,前 6 位 1 和 0 交替,最后两个连续的 1 告诉接收端,用于开始。
3、目的MAC(6B)
4、源MAC(6B)
5、Type(2B):类型字段取值为0x0800的帧代表IP;类型字段取值为0x0806的帧代表ARP。
当Type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或者十六进制的0x05DC)时,帧使用的是IEEE 802.3格式。
当Type字段值大于等于1536 (或者十六进制的0x0600)时,帧使用的是Ethernet II格式。
6、FCS(4B):帧校验序列,检查该帧是否出错。
7、MTU(46B)
8、帧间间隙(12B)
3. 1G的接口每秒能够发送多少个数据包?
以 1Gbps(千兆)网口,帧以最小占用空间84B 为例:
1Gbps≈10^9bps=10^9bits/s(比特每秒)=(10^9/8)Bytes/s(字节每秒)
再除以最小数据帧 84Byte:((10^9/8)Bytes/s)/ 84Bytes=1.488*10^6 pps
1、数据:
1MB=1024KB 1KB=1024B 1Byte(B/字节)=8 bit( b/比特/位)
2、速度:
3、1Gbps=1000Mbps 1Mbps=1000kbps 1Kbps=1000bps
4、mbps (Mb/s) 是Million bits per second的缩写,是一种传输速率单位,指每秒传输的位(比特)数量。
5、pps(Packets per Second,包转发率的一个单位)表示每秒传输数据包的数量 MB/s 即Million Bytes / second(百万字节每秒)
4. 802.1Q的以太网帧(VLAN数据帧)
IEEE 802.1Q协议规定,在以太网数据帧的源MAC地址字段之后、协议类型字段之前加入4个字节的VLAN标签(又称VLAN Tag,简称Tag),用于标识数据帧所属的VLAN。
字段 | 长度 | 含义 | 取值 |
TPID | 2Byte | Tag Protocol Identifier(标签协议标识符),表示数据帧类型。 | 各设备厂商可以自定义该字段的值; 为了能够识别不同的报文,实现互通,要确保和邻居设备的TPID值配置一致。 |
PRI | 3bit | Priority,表示数据帧的802.1p优先级。 | 取值范围为0~7,值越大优先级越高。当网络阻塞时,交换机优先发送优先级高的数据帧。 |
CFI | 1bit | 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标准格式指示位),表示MAC地址在不同的传输介质中是否以标准格式进行封装,用于兼容以太网和令牌环网。 | CFI取值为0表示MAC地址以标准格式进行封装,为1表示以非标准格式封装。在以太网中,CFI的值为0。 |
VID | 12bit | VLAN ID,表示该数据帧所属VLAN的编号。 | VLAN ID取值范围是0~4095。由于0和4095为协议保留取值,所以VLAN ID的有效取值范围是1~4094。 |
思科的 VLAN 取值范围如下 :
0 和 4095:这两个值是保留给系统使用的,用户不能查看和使用。
1:是思科的默认 VLAN,不能被删除。
2 - 1001:可供以太网 VLAN 使用,用户可以自己创建。
1002 - 1005:是 FDDI 和令牌环的默认 VLAN,不能删除 。
1006 - 1024:保留给系统使用,用户不能查看和创建。
1025 - 4094:仅用于以太网的扩展 VLAN,只有 3550 以上的交换机才能配置,并且需要将 VTP 模式设为透明模式。
在华为中VLAN ID的有效取值范围是1~4094
QinQ(也称Stacked VLAN 或Double VLAN)
QinQ(802.1Q-in-802.1Q)协议出自IEEE 802.1ad标准协议,通过在802.1Q标签报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802.1Q的Tag来达到扩展VLAN空间的功能,可以使私网VLAN透传公网。由于在骨干网中传递的报文有两层802.1Q Tag(一层公网Tag,一层私网Tag),即802.1Q-in-802.1Q,所以称之为QinQ协议。
因为IEEE 802.1Q中定义的VLAN Tag域只有12个比特,仅能表示4096个VLAN,无法满足城域以太网中标识大量用户的需求,于是产生了QinQ技术,拓展VLAN的数量空间。QinQ在原有的802.1Q报文的基础上增加一层802.1Q标签,使得VLAN数量增加到4094×4094。
在公网的传输过程中,设备只根据外层VLAN Tag转发报文,并根据报文的外层VLAN Tag进行MAC地址学习,而用户的内层VLAN Tag将被当作报文的数据部分进行传输。QinQ的内外层标签可以代表不同的信息,如内层标签代表用户,外层标签代表业务。
IEEE 802.1是一组协议的集合,IEEE 802.1d定义生成树协议; IEEE 802.1q定义VLAN标记协议 ;IEEE 802.1s定义多生成树协议;IEEE 802.1w定义快速生成树协议;IEEE 802.1x定义局域网安全认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