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整理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第一章 为什么研究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计算

第二章 金融体系概览

1. 名词解释

逆向选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逐出市场;

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总是趋向于做出有利于自生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金融恐慌:由于资金提供者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稳定性产生怀疑,

因而将资金从稳定和不稳定的机构中抽回,导致大量金融机构倒闭。

2. 金融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

将资金从那些由于支出小于收入而积蓄多余资金的人手中转移至由于支出大于收入而缺乏资金的人手中。(直接,间接融资)

3. 金融市场的结构:

债权股权市场;一级二级市场;交易所、场外市场OTC;

货币市场:小于一年,短期国库券,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

回购协议,联邦基金等。

资本市场:大于一年,股票,公司债券,抵押贷款,美国政府证券,商业贷款等。

4. 金融市场国际化:

外国债券:在外国市场上发行,并以发行国货币计价的债券。

欧洲债券:在外国市场上发行,但并非以发行国货币来计价的债券。

欧洲货币:存放在本国之外的银行的外国货币。最重要的是欧洲美元。

欧洲美元:存放在美国以外的外国银行或美国银行国外分支机构的美元。

5. 金融中介功能(间接融资):

1)降低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流动性服务。

2)分担风险,减少投资者风险。

3)缓解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6. 金融中介类型:

1)存款机构:银行,信用社。

2)契约性储蓄机构:保险,养、退休基金。

3)投资中介机构:财务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投行。

6. 金融体系的监管

帮助投资者获取更多信息,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全性。

1986《Q》废除。(Q:美联储有权利设置银行存款利率上限)

第三章 什么是货币

1. 货币的功能

交易媒介,记账单位,价值贮藏(流动性:资产转化为交易媒介的成本和速度)

2. 货币计量

M1 = 通货 + 旅行者支票 + 活期存款 + 其他支票存款

M2 = M1 + 小额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与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份额

第四章 理解利率

1. 四种信用市场工具

1)普通贷款:到期支付本金与利息,如商业贷款。

2)固定支付贷款:即分期偿还贷款,如分期贷款与抵押贷款。

3)息票债券:每年支付定额利息,到期支付本金。

4)贴现发行债券:即零息债券,低于面值出售,到期按面值偿付。

2. 计算到期收益率揭示: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

第五章 利率行为

1. 资产需求理论(决定资产需求的因素)

财富规模(正相关),相对其他可替代资产的回报率(正),相..风险(负),相..流动性(正)

2. 可贷资金理论:根据债券市场供求均衡分析利率水平的决定。

3. 债券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需求曲线Bd向下倾斜,供给曲线Bs向上倾斜,市场均衡Bd=Bs。

Bd移动:财富(同),预期利率(反),预期通胀(反),相对风险(反),相对流动性(同)

Bs移动:投资盈利性(同),预期通胀(同),政府赤字(同)

费雪效应:预期通胀上升引起利率上升。

(实际利率下降,借款成本下降,Bs右移; 债券预期收益下降,Bd左移)

经济周期扩展:Bs右移大于Bd右移。因此债券价格降,利率升。

资产市场分析方法:利用资产存量而非流量来确定资产价格的方法。

4. 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供求)

假设:资产只有货币与债券,忽略不动产预期回报对r影响,货币回报率为零。

推导:Bs+Ms=Bd+Md → Bs-Bd=Md-Ms,因此M均衡意味着B均衡。

Md:货币零回报率,当利率上升,债券回报率上升,持币机会成本上升,需求下降。

Md移动:收入(同向),价格水平(同)。

Ms:给定的外生变量,垂直直线。

Ms移动:货币供给(同向)。

5. 弗里德曼蹦出来了

批评利率与货币供给负相关的结论,放宽了假设,探讨Ms上升是否能是利率下降。

1)收入效应: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随收入水平上升而上升。

2)价格效应: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随价格水平上升而上升。

3)通胀预期效应: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随预期通胀上升而上升。

4)流动性效应:承认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

6. 四种效应使利率如何变化的三种情况:P-113

1)流动性效应大于其他效应

则Ms上升导致利率下降。

见右图

2)流动性小于其他效应,且预期通胀调整缓慢

则取决于决策者关注长期或是短期效果。

见右图

3)流动性小于其他效应,且预期通胀调整迅速

则Ms上升会导致利率上升。

见右图

实证证据表面Ms上升导致利率先下降后上升,并超过最初水平。

货币供给与需求理论:认为由于收入,预期回报率,风险或流动性引起需求变化;或是由投资机会的吸引力,借款的真实成本或政府预算引起供给变化,利率也会发生变化。

货币供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由于收入或价格水平改变引起货币需求变化;或是货币供给变化时,利率也会随之变化。

第六章 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1. 利率的风险结构(到期期限相同的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

三个因素可以解释利率的风险结构,违约风险,流动性,所得税政策。

1)违约风险,如右图:

违约风险上升,企业债券需求下降,相应国债需求上升。

新平衡点利率之差即风险溢价。即,到期期限相同情况,

有违约风险的债券与无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差。

具有违约风险的证券风险溢价总为正,

且风险溢价随违约风险增加而上升。

(评级低于BBB或Baa为垃圾债券)

2)流动性:类似违约风险。

3)所得税因素:市政债券利息免税而国债需要缴税,因此国债利率高于市政债券。

2. 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流动性,税收特征等相同)

回答收益率曲线的三种类型,向上倾斜,平坦,向下倾斜(翻转的)。

回答三个经验事实:1)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利率随时间同向波动。

2)若短期利率较低,收益率曲线很可能向上倾斜;反之向下。

3)收益率曲线几乎总是向上倾斜的。

主要理论:预期理论,分割市场理论,流动性溢价理论

1)预期理论:长期债券利率等于其有效期内人们所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假设:投资者对不同到期期限的证券无特别偏好(证券完全替代,即回报率相等)。

推导得,n阶段债券利率满足

解释了利率的期限结构在不同时期变动(由收益率曲线三种类型表示)的原因。

可以解释事实1,与事实2;

无法解释事实3,因为根据预期理论,典型的收益率曲线听该是平坦的。

2)分割市场理论:将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市场看做完全独立和相互分割的。

假设:不同到期期限债券完全无法替代,每种债券利率与其他期限债券无关。

原因在于投资人对某种期限债券有强烈偏好

可以解释事实3,因为一般长期债券相对需求较少,因此价格低利率高。

3)流动性溢价理论:长期债券利率等于两项之和。

第一项是长期债券期限内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第二项是随债券供求变动而变动的流动性溢价(即期限溢价)。

假设:不同到期期限债券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非完全替代。投资者倾向于短期。

表达式:

其中流动性溢价总是为正,并随债券到期期限n延长而上升。(图)

4)期限优先理论:间接修正预期理论。

假设:投资者对某期限债券有偏好,更愿意投资该种期限债券(期限优先)。

只有当预期回报率足够高的时候,才愿意购买其他期限债券。

一般更偏好短期债券。

4. “买入并持有”多元化的股票组合,可以获得平均收益且节省佣金。

5. 假定公司债券利率是10%,若税率是25%,预期相同的市政债券所支付的利率是多少?

答:10% x 75% = 7.5% 市政债券具有抵税效应。

第七章 股票市场,理性预期理论与有效市场假定

1. 一个基本的融资原则:投资的价值可以用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全部现金流的现值来衡量。

2. 戈登增长模型:一种股票估值模型,假设股利增长率不变,且低于股票投资的要求回报率。

3. 适应性预期:预期仅基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通胀预期为过去通胀平均值。

4. 理性预期:预期与利用所有可得信息做出的最优预测相一致(不可能完全精确)。

含义:某一变量的运动方式发生变化,相应预期形成方式也要随之改变。

预期的预测误差均值为零且事先无法预知。

规范表述:

5. 非理性预期原因:

1)人们了解所有可得信息,但不愿意将自己的预期变成最好估计。

2)人们不了解某些信息,因此对未来的最好估计不准确。

6.有效市场假定

基于假设:金融市场中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

表述:市场中现价水平应当使根据所有可得信息对证券回报率的最优预测等于均衡回报率。

或者说,有效市场中所有未被利用的盈利机会都会被消除。

第八章 金融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1. 名词解释

规模经济:每单位投资的交易成本随着交易规模的增加而降低。

范围经济:将一种资源使用与不同产品和服务,可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

免费搭车:不付费的人却享受其他人付费的信息所导致的问题。

担保债务:有抵押品或者第三人为借款人提供担保为条件的债务。

激励相容:任何委托人希望代理人所采取的行动,都只能通过使其效用最大化来实现。

将借款人与贷款人的动机统一起来。

2. 金融中介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规模经济,专门技术。

3. 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来自那些积极寻求贷款的人。

道德风险是交易之后发生的,借款人从事了违背贷款人意愿的活动,增加了违约风险。

4. 什么是“次品车问题”?解决方法?

1)相对于买方来说,卖方对产品质量更了解,由于买方难以区分优劣,只愿意以反映平均质量的价格购买,而愿意以此价格出售的均是劣质产品,最终导致没有人愿意购买产品。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类似,分别对应企业证券质量与债券违约风险。

以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可流通债券和股权证券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

2)逆向选择的解决方法:

1. 信息的私人生产和销售,存在免费搭车问题,无法完全解决。

2. 政府监管,生产信息帮助投资者识别好坏公司,以及鼓励公司披露真实信息。

3. 金融中介,运用专门技术成功减少信息不对称。

以上可以解释,金融市场是经济中受到最严格监管的部门之一。

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多,银行是企业外部融资主要来源。

5. 为什么公司越大越成熟,越能在证券市场上募到资金?

公司规模越大,市场上关于其活动的信息就越多,因此投资者更易鉴别公司优劣。

由于投资者对信誉好的公司不太担心道德风险问题,他们就愿意直接投资债券。

6. 什么是委托-代理问题,如何解决?(股权合约中)

问题定义:由于代理人目标与委托人不一致,加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行为有可能

偏离委托人目标,而委托人难以监督约束,从而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

主要原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解决办法:1)信息的生产与监管,从事一种特殊类型的信息生产来监督公司活动。

2)政府监管,要求公司遵循标准会计准则,并通过法律对违规行为予以惩戒。

3)金融中介,在面对道德风险时,有能力避免搭车问题,化解道德风险。

4)债务合约,依靠债务合约而非股权合约,可以降低监督成本。

7.什么是利益冲突?有哪些类型?如何解决?

1)利益冲突是道德风险的一种类型,当一个人或机构有多种目标时,这些目标之间会出现利益冲突。当金融机构提供多种服务时,就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这些服务之间潜在的竞争会导致个人或企业隐藏或谎报信息。

2)投资银行的承销与研究服务:当投行同时为证券发行公司与证券投资者提供服务时,两种客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产生的服务之间就会存在利益冲突。当承销的潜在收益超过销售的佣金时,投行会有强烈的动机改变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以有利于公司证券的发行。

3)钓鱼行为:投行在价格被低估的的股票IPO时,将其份额分销给其他公司管理人员,以换取与该公司的合作机会。是一种特殊的报酬形式,诱使高管为投行服务。

4)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与咨询服务:审计部门为了争取咨询业务,可能会扭曲自己的判断和意见,另外,审计部门不愿意对咨询部门同事所设计的信息体系与财务计划提出批评。

5)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与咨询服务:倾向于提高评级以吸引业务,咨询类似会计事务所。

6)解决利益冲突的法案

2002年《萨班斯-奥克利斯法案》,强化监督,切断审计与非审计咨询业务。

2002年全球性法律和解协议,切断投行研究与承销,禁止钓鱼。

第九章 金融危机与次贷风波

1. 名词解释

债务紧缩:物价水平意料外大幅下跌,加剧债务负担的过程。

去杠杆化:贷款损失导致银行净值减少,被迫收缩贷款。

新兴市场经济体:处于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刚刚开放了与国际市场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

抵押支持证券:以抵押贷款为担保的标准化证券。

发起分销模式:一种商业模式,由分散的个体发起抵押贷款之后,抵押贷款作为

证券的标的资产被分销给投资者。

次级抵押贷款:想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发放的抵押贷款。

孪生危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

2. 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出现大动荡,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的逆向选择使得金融市场无法将资金从储蓄者融通给具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居民和企业时,金融危机就发生了,经济活动进一步萎缩。

3. 对贷款投资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1)资产市场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股市下跌,物价意外下跌,本币意外贬值,资产减值。

2)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资本大幅收缩,贷款减少,放慢经济活动。

3)银行业危机:资负表恶化诱发破产,传染发生银行业恐慌,贷款供给减少,利率升高。

4)不确定性增加:由上述原因导致,引发逆向选择,投资收缩,经济萎靡。

5)利率上升:贷款成本上升,逆向选择;现金流量减少,加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经济收缩。

6)政府财政失衡:违约风险增加,强迫机构购买导致资产负债恶化,贷款收缩;

投资者抽离资金,本币贬值,外汇危机。

4. 以往美国金融危机的过程

阶段一:金融创新的不当管理,产生信用繁荣,引起过度冒险,引发去杠杆化。

即导致贷款损失增加,净值减少,银行被迫收缩贷款。

同时资产价格泡沫积聚和崩溃,利率上升,不确定性增加。

结果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经济活动下滑。

阶段二:银行业恐慌导致银行数目减少,导致信息损失,恶化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

若能通过破产进程区分出健康公司,缓解不确定性,危机得以治理。

阶段三:若经济倒退引起价格急速下降,复苏进程将会受到阻碍,引起债务萎缩。

企业负担家中,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进一步加重,经济活动长期萎缩,大萧条。

5. 次贷危机:2007-2008年

原因:金融创新管理不当,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

1)抵押市场上的金融创新:次级抵押贷款,可选优质抵押贷款。

信用不佳的人获取抵押贷款,并将一揽子小额贷款打包成标准化债务证券(证券化)。

加之金融工程对复杂新型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开发。

2)国外资本流入,次级抵押市场发展,房地产价格飙升,资产泡沫形成。

3)次级抵押市场的发起-分销模式出现代理问题。

由于缺乏监管,发起人(即投资者代理人)不关心借款人的偿付能力。

4)信息问题暴露,由于金融工程产品过于复杂,破坏信息,加剧信息不对称。

5)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价格开始下跌,抵押贷款违约率急升,抵押支持债券市场崩溃。

危机向全球蔓延,欧洲先杯具。

6)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各金融机构启动去杠杆化,卖出资产,限制贷款。

逆选道风加重,阻碍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

6. 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危机发展过程

阶段一:路径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管理不当,恶化了银行资产负债表。

路径二,严重的财政失衡,国债价格暴跌,银行资本净值缩水,银行体系被削弱。

阶段二:银行资负表恶化,财政失衡,外加本币遭投机性冲击,引发货币危机,本币贬值。

阶段三:债务负担增加,净值缩水,高通胀,不确定性增加,经济收缩,全面金融危机。

其中,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如何引发货币危机?

政府两难,过度提高利率则摧毁脆弱的银行,如果不提高则无法维持币值稳定。

从而引发投机性冲击,大量抛售货币,央行外汇储备被消耗完。

由于央行没有资源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只能放任币值下跌。

7. 论述: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将何去何从?采取什么办法防范金融危机?

1)强化对抵押经纪人的监管,防止其鼓励借款人承担自身无力支付的债务。

2)减少次级抵押产品,因为对于不具备尖端金融知识的借款人来说过于复杂。

3)强化对薪酬的监管,对抵押相关的分销链上薪酬予以限制。

4)提高银行资本金要求,以弥补其风险的上升。

5)增加对政府发起的私企监管,限制他们的风险敞口。

6)强化对限制金融机构冒险行为的监管。

7)增加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提高他们对投资者提供的信息准确性。

8)增加对衍生品的监管,特别是信用违约互换。

(也要意识到过度监管会阻碍金融创新。)

第十章 银行业与金融机构的管理

1. 名词解释

资产转换:银行通过出售一系列特征的负债,再用所筹资金购买不同特征的资产以获利。

信用配给:借款者愿意按照公布的利率甚至更高的利率来支付利息,贷款者也拒绝贷款。

两种方式:贷款者拒绝任何贷款,或者将贷款规模限制在低于借款者的要求。

贷款专业化:(贷款专门化)指银行专门对当地企业或者某特定行业发放贷款。

2. 银行管理的基本原则

1)流动性管理:一旦银行发生存款外流,确保银行有足够的现金用于支付储户。

足够的准备金使存款外流不一定引起资产负债表其他项目的调整。

准备金缺口:1. 同业拆借市场(联邦基金市场)向其他银行或企业借款。

2. 出售证券

3. 向美联储(央行)贴现贷款。

4. 收回贷款,或出售给其他银行

2)资产管理:银行需同时确保贷款和证券的高回报率,低风险,同时又保证足够流动性。

实现途径:1. 寻找既愿意支付高利率,又不会对贷款违约的冤大头。

2. 购买高回报率和低风险证券。

3. 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降低风险。

4. 保证流动性,避免存款外流引发的成本。

3)负债管理:银行需要以低成本获取资金,以增加利润。

4)资本充足性管理:管理人员需确须确定银行应有资本规模,并获取所需资本。

原因:防范银行倒闭,资本规模影响股东回报,监管当局对最低资本的要求。

提高资本相对资产比例:1. 增发普通股。

2. 降低股利增加留存盈利。

3. 卖出贷款或证券,降低银行资产。

给定回报率情况下,降低资本会提高ROE,股东在安全性与回报之间权衡。

3. 信用风险管理

定义:由贷款违约可能性引发的风险。

解决:1)甄别和监督:贷款前收集借款人信息;贷款专业化;限制性条款的监督和执行。

2)长期客户联系:减少甄别监督成本,提高信息质量,借款人也有动机减少道德风险。

3)贷款承诺:一定时期内承诺提供给定金额内的贷款,有助于建立长期客户联系。

4)抵押品补偿余额:补偿余额即贷款时要求账户中保有的最低余额。

5)信用配给:见名词解释。

4. 利率风险管理

定义:由利率变动引起的收益变动风险。

缺口分析:缺口指利率敏感型资产与负债之差,直接测度银行利润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

若利率敏感型负债 > 利率敏感型资产,利率与银行利润成反比。

久期分析:考察银行总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

证券市值百分比变动 ≈ —利率变动百分比x久期

5. 表外业务

定义:不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业务,但的确影响银行利润。

内容:贷款出售:(二次参与贷款)将贷款现金流的部分或全部出售,从而从资负表中剥离。

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收取费用,交易活动与风险管理工具。

第十一章 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 名词解释

杠杆比率:银行资本/银行资产

监管套利:银行按照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金要求来安排其资产,所承担的风险却加大了。

监管宽容:监管者尽量不行使导致破产银行被逐出行业的权利。

盯市记账法:(公允价值记账法)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股价基于他们在市场中的售价。

2. 金融监管的9种基本类型

1)政府安全网:防止银行恐慌,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处理破产银行:偿付法,收购与接管法(常用)。

引发的问题:1. 道德风险:储户不会因银行风险而提款,导致银行有动力冒更大风险。

2. 逆向选择:有可能产生不利结果的人往往是最积极利用保险的人。

储户没有动力监督银行,骗子更加容易逃脱制裁。

3. 银行太大不能倒闭:监管者不愿意让大银行倒闭,增加银行冒险可能。

4. 金融并购:一是导致金融机构规模扩张,加剧“太大不能倒闭”。

二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服务企业并购,则安全网需要扩展范围。

2)对持有资产的限制:限制普通股等风险资产的持有,同时鼓励银行提高多元化程度。

3)资本金要求:有两种,一种是以杠杆比率为基础,要求银行杠杆比率必须高于5%。

《巴塞尔协议》以风险为基础,要求银行持有资本最少占风险加权资产8%。

4)即时整改行动:当银行陷入困境,要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尽早干预,并采取更强力措施。

根据银行资本分为5个类别,对第三类要求即时整改,第五类必须关闭。

5)金融监管:(即谨慎监管)监督金融机构的经营者,和评估金融机构经营质量。

注册:对新机构计划书的审查可以防止不符合要求的人来掌管金融机构。

检查:监督金融机构遵守资本金要求,服从对持有资产限制,抑制道德风险。

骆驼评级(CAMELS rating):Capital adequacy 资本充足率;

Asset quality 资产质量; Management 管理;

Earnings 盈利; Liquidity 流动性;

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对市场风险敏感度。

6)风险管理评估:监管者更加关注评价银行控制风险的管理程序的健全性。

重要的是压力测试与计算在险价值VaR。

7)信息披露要求:监管者要求银行服从标准会计准则和披露一系列信息。

8)消费者保护: 一系列法案..

9)对竞争的限制:竞争导致的盈利能力的削弱会迫使金融机构为维持现有利润而冒险。

1. 对分支机构的限制,减少银行间的竞争,法案已废除。

2. 减少非银行机构通过从事银行业务与银行进行竞争,法案又被废除。

3. 妨碍有效监管的因素

1)为了追求利润,金融机构有动机寻找漏洞来规避现有规定,监管者不断面临新挑战。

2)对银行的监管难以做到恰到好处,不能有效地防止过多的风险。

3)监管人员可能受到政治压力而不能正常进行监管工作。

4. 20世纪80年代储贷协会与银行业危机

1)金融创新降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盈利能力,迫使其发放高风险贷款。

2)存款保险的存在加剧了银行道德风险。

3)金融创新产生了能扩大经营风险飞新金融工具。

4)监管的放松与宽容。

5. 世界范围的银行业危机

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创新,以及薄弱的银行监管体系与政府安全网。

第十二章 银行业:结构与竞争

1. 名词解释

影子银行体系:该体系中,银行贷款被通过证券市场的放贷所代替。

脱媒:即“非中介化”,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

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

2. 金融创新的原因

1)适应需求变化的创新:利率波动性。促进了能降低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的诞生。

可变利率抵押贷款,和金融衍生工具。

2)适应供给变化的创新:信息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投资者更易获取信息。

银行信用卡和借记卡,电子银行业务,垃圾债券,商业票据市场,

证券化(将不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房贷转化为可流通证券)。

3)规避现存管制的金融创新: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账户。

3. 米国商业银行的结构

1)对分支机构的限制:美国商业银行数目众多的原因之一,《麦克法登法案》《道格拉斯..》

对此的反应:银行持股公司,自动提款机。

2)银行并购与全国范围的银行业:《格里-尼尔州际银行业务与分支机构效率法案》1994

促进银行并购,废除上述两法案,为最终建立真正的全国性银行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于银行合并与全国性银行的评价:

优点:1. 消除银行地域限制会促进竞争,提升整体银行效率。

2. 大银行可以利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优势,提高效率。

3. 贷款组合多样化可以降低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

缺点:可能减少对小企业的贷款。银行迅速向新市场扩张可能会增加风险。

4. 国际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因素

1)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公司需要海外银行业务。

2)美国银行积极从事全球投资银行业务。

3)美国银行积极从事欧洲美元市场。

第十三章 中央银行与联邦储备体系

1. 名词解释

名义锚:锁定物价水平以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名义变量,可以限制时间不一致问题。

时间不一致问题:货币政策制定者对短期目标的追求在长期产生不利的后果。

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一致的失业率,此事劳动市场供求均衡。

目标/工具独立性:中央银行设定货币政策目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自由度。

政治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在选举之前扩张,选举之后收缩的状况。

2. 中央银行目标:主要:物价稳定(长期条件下)。

其他:高就业,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稳定,利率稳定,外汇市场稳定。

3. 美联储独立性的讨论

支持:1)削弱独立性会使其更多地受制于政治活动,导致货币政策有通胀倾向。

2)独立美联储可以追求长期目标,而不必为解决一些短期问题而导致政治经济周期。

3)货币政策的制定专业性很强,不能交给政治家。

反对:1)将货币政策交予不必对任何人负责的精英集团是不民主的。

2)独立性会鼓励其追求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并非总能成功运用其自主权。

4. 独立性较大的:美,德;较小:意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赋予欧洲中央银行极大独立性。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过程

1. 参与者:中央银行,银行(存款机构),储户。

2. 美联储资负表:资产——政府证券,贴现贷款

负债——流通中现金C,准备金R——高能货币

3. 控制基础货币(以资负表的变化表示)

1)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购买对准备金的影响取决于债券出售方将销售所得货币

以现金还是存款形式持有。但对基础货币影响相同(等量规模)。

结论:公开市场操作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比准备金更为确定。

2)贴现贷款:不能完全控制,还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借款与否及借款规模(被动)。

3)浮款:美联储支票清算过程中银行准备金暂时的增加额。

4)美联储的财政存款。

美联储控制基础货币能力概述:MB = 非借入基础货币MBn + 借入准备金BR

对应公开市场操作(完全控制),与贴现贷款(不完全控制)

4. 多倍存款制造

1)简化模型:当所有超额准备金消耗完之后,存款制造过程才停止。

r x D = RR = R → D = 1/r x R 其中1/r即为简单的存款乘数。

批判:现金没有多倍存款扩张能力,则若部分款项用于现金持有,则影响扩张能力。

忽略一种情况,即银行没有将全部超额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

2)货币乘数m推导

假定:现金比率c = C/D ,超额准备金比率e = ER/D,在均衡状态下不变。

准备金总额R = RR + ER = r x D + ER

基础货币MB = R + C = r x D + ER + C 令C = c x D,ER = e x D

MB =(r + e + c)x D

货币供给M = D + C =(1 + c)x D

得到货币乘数 (一般e非常小)

其中美联储决定r,银行决定e,储户决定c。

第十五章 货币政策工具

1. 准备金市场的供求

需求曲线:需求量等于RR+ER,其中ER的持有成本即是机会成本。

当联邦基金利率大于准备金利率时,随着联邦利率下降,机会成本下降,

准备金需求增加。当..低于..时,银行无限增加持有的ER规模。

供给曲线:供给氛围两部分,非借入准备金NBR与借入准备金BR。

只要贴现率高于,银行不会向美联储借款,供给量等于NBR,曲线垂直。

当低于,银行乐意向美联储贷款并以更高利率贷出,曲线水平。

2. 美联储08年开始对准备金付息,为神马?

1)降低存款的有效税率,从而增加经济运行效率。

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3)解决资产负债表能量问题。

3. 公开市场操作类型

两种类型:1. 旨在改变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规模的能动性公开性市场操作。

2. 旨在抵消影响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的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

*财政存款增加导致准备金减少时,美联储要暂时增加准备金,可以使用回购协议。

*浮款增加导致准备金增加时,要暂时减少准备金,可以使用再买回交易(即反回购协议)。

4. 贴现政策类型

三种类型:1. 一级信贷,又称常备贷款便利,短期,隔夜,向财务健全的银行发放。

2. 二级信贷,给陷入困境的银行,惩罚性的高利率。

3. 季节性信贷。

5. 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如何影响联邦基金利率

1)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取决于市场最初均衡的位置,两种情况见下图

结论:公开市场购买导致联邦基金利率下跌,公开市场出售相反。

准备金利率是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限。

2)贴现贷款:(通过贴现窗口)贴现率一般远大于目标联邦基金率,

因此大部分贴现利率变动不会影响联邦基金率。

3)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任何给定利率水平上准备金需求量增加,

需求曲线右移,联邦基金率上升;反之下降。

6. 三种货币政策工具评价

1)公开市场操作(最重要):1. 是美联储主动进行的。

2. 操作灵活精确。

3. 很容易对冲。

4. 可以立即进行,没有管理时滞。

2)再贴现政策:最重要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它进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但是由于是被动生效的,美联储无法完全控制。

3)法定准备金:提高准备金率会立刻引发ER不足的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不断变动法定准备金率还会加大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值得肯定之处不多,一般很少采用。

7. 欧洲的中央银行

1)盯住的利率指标被称为目标融资率。

2)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再融资操作 + 较长期限再融资操作。

3)贴现率为边际贷款利率,通过边际贷款便利提供贷款。

4)逆向操作,相当于美联储的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

第十六章 货币政策操作:战略与战术

1. 名词解析

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影响信贷市场总体状况的监管政策。

中介指标:指既能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左右,又能与政策目标紧密相关,能有效传导

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

国际政策协调:狭义指各国在制定国内政策过程中,通过磋商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设置。

广义指在国际范围内能对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的行为。

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既不造成通胀也不造成通缩的稳定状态的失业率。

2. 不同货币政策战略

货币政策战略

优点

缺点

施行国家

以货币为指标

1. 几乎能立刻获得央行是否实现指标的信息。

2. 有助限制政策制定者陷入时间不一致陷阱。

1. 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货币总量与目标变量之间可靠的联系。

1970s美国

日本

德国

以通胀为指标

1. 不依赖稳定的货币-通货膨胀关系。

2. 易于理解,高度透明,强调定期与公众交流。

3. 增强央行责信度,降低陷入时间..陷阱的可能。

4. 减少通胀冲击的影响。

1. 信号时滞,不易控制。

2. 规则过于僵化。

3. 增加产出波动可能性。

4. 可能的产出与就业率的低增长。

新西兰

加拿大

英国

隐含的名义锚

即美联储“直接行动”

1. 不依赖稳定的货币-通货膨胀关系。

2. 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

1. 缺少透明度。

2. 十分依赖央行负责人的偏好,能力和可信度。

3. 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民主原则,责信度不高。

美国

以汇率为指标

1. 汇率指标的名义锚将国际贸易商品的通胀率与核心国的通胀率向挂钩,利于控制通胀。

2. 提供货币政策自动规则,减少时间不一致问题。

3. 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1. 随资本流动,缺乏独立性,无法利用货政应对突发事件。

2. 易于收到投机性冲击。

3. 汇率信号的丢失,削弱决策人对外负责能力。

3. 战术:选择货币政策手段

政策手段:即操作手段,指对央行工具做出反应,并且反映货币政策状态(松紧)的变量。

包括准备金总量,利率(短期,例如iff),汇率。

中介指标:货币总量(M1,M2),利率(短期长期)。

六大目标:物价稳定,高就业,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稳定,利率稳定,外汇市场稳定。

1)为什么选择总量指标就意味着放弃对利率的控制?

钉住NBR的情况下,由于存款意外波动,需求曲线移动,导致联邦基金利率波动。

类似地,钉住iff的情况下,由于需求曲线波动,导致NBR的波动,如下图。

供求分析结论是,利率和准备金总量指标是不兼容的,央行只能二选其一。

2)选择政策手段的标准:可测量性,可控性,对目标有可预计的影响(最重要)。

4. 战术:泰勒规则

联邦基金利率指标 = 通胀率 + 均衡实际联邦基金利率 + 通货膨胀缺口 + 产出缺口

均衡实际联邦基金利率:长期内和充分就业相一致的利率。

通胀缺口:当前通货膨胀率减去目标通货膨胀率。

产出缺口:实际GDP与潜在充分就业水平下GDP估计值的百分率偏差。

1)泰勒定理:货币当局提高名义利率幅度应当超出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的幅度。

2)不能机械使用泰勒规则的原因

1. 货币政策有很长的时滞。

2. 没人知道真是的经济模型是什么样的。

3. 经济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泰勒规则的系数不可能一成不变。

4. 次贷危机要求货币政策作出调整,不应使用一成不变的自动制定机制。

3)例题:假定均衡的实际iff与适当的通胀目标均为2%,缺口权重均是0.5,

通胀率为3%,产出缺口是1%,计算iff指标 (6%)。

5. 央行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反应:次贷危机的教训

1)资产价格泡沫:1. 信贷驱动型:(相对容易确认)机理:信贷繁荣推高资产价格。

一方面抵押品价值增加导致更容易的借款,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资本价值增加导致放贷能力增加。

结果是贷款扩张,资产需求增加,继续推高资产价格。

2. 单纯由非理性繁荣驱动的泡沫:来自过分乐观的预期,与信贷无关。

危险性小但几乎无法确认。

2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试图刺破资产价格泡沫?——否

1. 加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泡沫突然破裂,加剧破坏力。

2. 某时期泡沫可能只出现在部分资产中。货币政策可能影响所有资产价格,过于生硬。

3. 刺破泡沫的货币政策会危及整体经济。高利率会导致经济放缓等,引发巨额成本。

利率+,投资-,产出-,失业+,通胀-,经济放缓。

3)正确做法:央行和其他机构实施的金融监管通常应该具备有效运作的宏观审慎监管,

防止信贷繁荣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包括充分信息披露,资本金要求,即时整改

行动,密切监管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程序和合规行为。

监管重点防止“反馈回路(信贷驱动)”,资本金要求应逆周期,繁荣上调,

衰退下调。还应保证信贷标准足够高。

第十七章 外汇市场

1. 名词解释

一价定律:自由贸易下,商品无论产地无论在何处出售,除去运输费用外价格相同。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变动都应当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

(前提是一价定律) 其一是绝对购买力平价,指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

其二是相对购买力平价,指两国价格变动的比率。

货币中性:从长期看,货币供给一次性的增加会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的上升。

因此实际货币供给和利率等其他所有经济变量均保持不变。

汇率超调: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短期汇率贬值程度大于长期汇率贬值程度的现象。

资本流动性:外国人可以很容易地购买美国资产,美国人也可以很容易地购买外国资产。

有效汇率指数:一种货币相对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汇率。

配额:对可以进口的外国商品的数量或金额进行直接限制。

2. 短期汇率

需求供给分析

3. 长期汇率

1)为什么购买力平价理论不能充分解释汇率

首先,PPP基于假设是两国所有商品完全同质且运输成本与贸易壁垒很低,

但一价定律未必适用于所有商品,某些商品价格变动未必影响汇率。

另外,PPP没有考虑到并非所有商品和服务都可以跨境交易,此类商品完全不影响汇率。

2)影响长期汇率的因素

四个主要因素1. 相对物价水平:上升则减少产品需求,货币趋于贬值。

2. 贸易壁垒:关税tariffs和配额quotas,增加需求,货币升值。

3. 对国内和国外商品的偏好:出口需求增加导致货币增值,进口相反。

4. 生产能力:提高则说明相对价格降低,需求增加,货币升值。

补充因素:1. 国内利率:增加则本币资产升值,本币资产需求增加,本币升值。

2. 国外利率:增加则外币资产升值,本币资产需求减少,本币贬值。

总结:考虑因素变动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变化,若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右移本币升值。

4. 几个案例

1)国内利率变动(主要因素):由费雪方程,名义利率 = 实际 + 预期通胀,利率变动有两个

可能的来源,分析可得,若利率上升是由于实际利率上升,则货币升值,

若是由于预期通胀的上升,则货币贬值。

2)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物价水平长期内上升,降低未来汇率预期,减少需求,货币贬值。

此时会出现汇率超调现象,短期内下降,长期内部分回升。

3)次贷危机:前期,由于国利率下跌,美元资产预期回报率下跌,需求减少,贬值。

后期,外国利率开始下跌,以及安全资产即美国国债需求增加,均导致美元资产

需求增加,从而美元升值。

5. 利息平价条件

外汇市场均衡的一种条件,即用同种货币衡量的任何两种货币存款有相同的预期收益率。

国内利率 = 外国利率 - 本币预期升值率,

第十八章 国际金融体系

1. 名词解释

法定贬值:固定汇率制下,当一国货币被高估,央行阻止货币贬值行为会减少国际储备,

如果最终耗尽国际储备,就无法阻止贬值,汇率平价要重新确定在一个较低

的水平上。相反,央行不愿意持有更多储备,则法定升值。

国际收支危机: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一国或地区出现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并对该国的对外

支付能力发生重大影响。

有管理/肮脏浮动:指一国政府围为维持其汇率相对稳定,在外汇市场进行有目的的干预,

以使市场汇率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浮动。

2. 外汇干预

定义:央行为了影响汇率而定期参与国际金融交易。分为冲销性和非冲销性。

非冲销性外汇干预:央行买卖本国货币以影响本国货币的干预活动。

出售本国资产购买外币资产,货币供给扩张,本币贬值。

冲销性外汇干预:同时进行冲销性公开市场操作以使基础货币保持不变的外汇干预。

不影响货币供给,因此不会直接影响汇率或者预期。

3. 国际收支平衡表

定义:记录已过和外国之间资金移动的簿记系统。

经常账户:记录经常性生产的商品与服务交易中发生的资金移动。

资本账户:记录资本交易中的资金移动。

官方储备交易余额:即政府国际储备净变动,等于资本账户 + 经常账户。

操作方式:所有包含外国对本国支付的交易都记在“收入”,表面是贷方。

所有包含本国对外国支付的交易都记在“支出”,表明是借方。

经常项目顺差表示本国增加对外国财富的要求权,逆差相反。

4. 国际金融体系的汇率制度

1)金本位制度:固定汇率制度,货币课按照固定比率直接兑换为黄金。

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二战战胜国在新罕布什尔州达成协定中建立的固定汇率体系。

1. 创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2. 成立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总部瑞士日内瓦,演变成WTO。

3. 规定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以美元-黄金为基础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

4. 可以迫使国际储备下降的逆差国贬值其货币,或实行紧缩性政策,

但是IMF无法迫使顺差国升值货币,或实行宽松政策。

固定汇率制度运作机制:汇率供求分析,当本国货币被低估,央行必须出售本国

货币以保持固定汇率(需求曲线左移),结果是国际储备增加。

3)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大部分汇率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动,但央行不愿意放弃干预。

4)欧洲货币体系:各成员国之间汇率波动不得超过固定汇率的一个窄幅。

5. 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问题

1)中国现在拥有大量的美国资产,回报率低。

2)人民币被低估,外国威胁将设贸易壁垒。

3)中国购买美元导致中国基础货币及货币供给增加,导致通胀上升。

央行表示不再固定人民币和美元汇率,而是保持人民币同一揽子货币之间价值的稳定。

6. 资本管制

1)对资本流出管制的缺点

1. 实证分析表明,危机期间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几乎无效,私人部门可以灵活规避管制。

2. 实施管制之后,资本外逃可能性增加,因为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弱了。

3. 可能导致腐败,本国居民试图转移资金时,官员有机会助其另谋门路,获取报酬。

4. 可能麻痹政府,使其认为无需采取措施改革金融体系以对应危机,丧失了改善的机会。

2)对资本流入管制的优缺点

优点:投机性资本无法进入,那么它们就不会突然撤出,造成危机。

缺点:1. 可能阻止用于生产性投资资金的进入。

2. 随时间推移,家庭或企业会设法规避管制,引起结构扭曲和资源配置失当。

3. 可能导致腐败。

7. IMF的职责

1)成立于1945年,总部华盛顿。

2)最初目的是向BWS逆差成员国提供贷款,以维持固定汇率。

3)BWS崩溃后,继续提供数据收集和技术支持,重点是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但也会产生道德风险,可能恶化金融危机。

8. 以汇率为指标的货币政策

1)除非以下两种情况,否则汇率指标不可能是工业化国家最好策略

1. 国内货币和政治机构无法做出良好决策。

2. 汇率指标可以带来其他重大的,与货币政策无关的利益。

2)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局,美元化。

货币局(一种汇率制度,香港,阿根廷)

定义:本国货币完全由外国货币支持。货币发行机构随时以固定汇率实现兑换。

优点:1. 货币供给只有当外国货币在央行呗兑换成本币时才会扩张。

2. 货币局包括了央行更坚定维持固定汇率的承诺,可能有效快速降低通胀,

以及减少投机性冲击货币的成功率。

缺点:1. 丧失独立货币政策。

2. 经济受来自核心国突发时间冲击的风险增加。

3. 丧失最后贷款人功能。

美元化:将一种稳定的货币如美元,作为一国货币,而完全放弃自己的货币。

优点:完全避免了对本国货币进行投机性冲击的可能性,因为压根就木有本国货币。

缺点:除了货币局的123,还丧失铸币税。

9. 经济学家为何对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忧心忡忡?

1)说明外国人对本国出口需求远远小于居民的进口需求,导致未来美元贬值。

(贬值过程最好是渐进的,否则可能毁灭金融市场,打击经济)

2)外国人对本国资产要求权正在增加,这些要求权在未来得到偿付。

10. 小国若将本国货币与大国挂钩

由于其货币供给变动完全取决于大国货币供给变动,故小国丧失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当大国紧缩货币,预期通胀下降,大国升值小国贬值,此时小国只能出售大国货币,导致国际储备下降。

第十九章 货币需求

1. 欧文费雪的货币数量论

费雪考察货币总量M与最终产品与劳务总支出PXY之间的联系,以货币流通速度V连接。

V指一年中1单位货币用来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次数,即货币周转率。

精确定义为:V = PXY/M,推导出交易方程式 MXV = PXY。

交易方程式仅仅是一个恒等式,说明货币数量乘以该年被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很稳定,将交易方程式转变成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名义收入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货币数量变动,名义收入等幅变动。

因为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完全弹性,于是总产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

水平上,因此短期内可以认为方程中Y很稳定。

结论:提供对物价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物价水平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变动。

货币需求数量论:交易方程式两边同除以V,货币市场均衡时,人们持有货币等于货币需求,

得到(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方程),表明货币需求仅仅是收入的函数,

利率不影响货币需求。(因为费雪相信人们持有货币仅仅是为了交易)。

2.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摒弃古典学派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的观点,强调利率重要性,假定货币需求有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遵循古典理论传统,认为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

2)预防动机:认为存在预防意料之外的需求,取决于未来交易规模,与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认为持有货币还因为货币是财富储藏手段,假设资产分为货币和债券,且每个

经济个体均认为利率会趋向某个正常值,若目前利率低于该值,预期利率上升

债券会跌价,因此更愿意持有货币。故货币需求与利率水平成反比。

综合三种动机:假定人们要持有一定数量实际货币余额,即用实际值表示的货币数量。

流动性偏好函数:, 推导

即收入水平既定情况下,利率上升激励人们减少持有实际货币余额,

货币周转率即流通速度上升,因此V非常量。

3. 弗里德曼的线代货币数量论

利用资产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应为个体拥有资源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的预期回报率的函数。

并将资产归类为三种:债券,股票(普通股),商品。

也认为人们持有一定量实际货币余额:

其中为永久性收入,即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现值,或预期平均长期收入。

为货币预期回报率,为债券预期回报率,为股票预期回报率,为预期通胀。

4.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理论简单比较

货币有哪些替代性资产?——K债券,F很多。

货币与商品是否互为替代品?——K不是,F是这样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是否敏感?——K敏感,F不敏感。

长期内货币需求函数是否稳定?——K不稳定,F稳定。

第二十章 IS - LM模型

1. 总产出的确定

产出需求:, 均衡时产出的供给Y等于产出的需求

消费函数:,即消费支出 = 自主性消费支出 + 边际消费倾向x可支配收入

投资支出:固定投资 + 存货投资,一般视为已知量。

凯恩斯45°线图:考察总产出如何决定,纵坐标是产出需求,横坐标是产出供给。

得到

2. 总产出和利率水平的决定:耍流氓模型

LM左侧,IS上的点:货币市场超额供给,买债券,升值,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产出增加。

IS右侧,LM上的点:产品市场超额供给,产出减少,货币需求减少,利率降低。

第二十一章 IS-LM模型中的货币财政政策

1. 导致IS曲线位移的因素

自主性消费支出,政府支出,税收,与利率无关的投资与净出口。

2. 导致LM曲线位移的因素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从货币市场均衡图角度分析给定总产出下利率的变动。如下图:

3. 政策有效性比较

完全挤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的支出,被利率上升导致的投资及净出口减少完全抵消,

无法使产出增加。此时LM曲线是垂直的。

一般性结论:货币需求对利率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相对于财政政策就越有效。

以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指标?

LM曲线更稳定时,货币供应量指标更可取,此时产出波动被控制住更小范围;

IS曲线更稳定时,利率指标更可取,此时LM不稳定的唯一后果是货币供应量不稳定性

增强,而总产出水平却稳定保持在理想水平。

4. 长期耍流氓模型

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自然失业率所对应的产出水平,此时物价水平无上升/下降趋势。

长期货币中性:在长期中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等幅上涨,实际货币余额及利率等

其他所有经济变量保持不变。

长期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效果如下图:

货币政策:长期货币中性。

财政政策:即使LM不是垂直,长期中同样出现完全挤出。

结论:尽管两类政策短期内可以影响总产出水平,长期无效。

5. 耍流氓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反映产品与货币市场均衡时,物价水平与总产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推导过程:不同物价下的LM曲线与同一IS交点,对应不同总产出,连成线。

即物价上升,实际余额下降,LM左移,产出下降。见下图

使总需求曲线位移:假定物价水平不变,任何引起LM曲线位移的因素引起AD同向移动。

第二十二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1.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的四个组成部分:消费支出,计划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

表达式:

推导机制:价格下降,实际货币余额上升,利率下降:1. 计划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2. 汇率贬值,净出口增加,AD增加。

从交易方程MV=PY也可以推导出,给定货币供给下,物价水平与总需求反向变动。

凯将悲观与乐观情绪的更迭称为浮躁情绪,认为这是影响AD与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

推动AD位移因素:货币供给M,G,T,NX,消费者乐观情绪C,企业乐观情绪I;

除税收外,正变动一律导致AD右移;

这些影响通常被称为需求冲击

2. 总供给曲线

长期:穿过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的一条垂直线。

短期:工资和价格粘性,即工资和价格随经济情况的调整是需要时间的。

由于长期合同,短期内企业成本不变,物价水平上升使利润升高,故AS向上倾斜。

推动AS位移因素:主要是影响生产成本的变量即,

劳动市场供求状态:当Y高于自然率水平,经济形势好,劳动力紧张,工资上涨

推动生成成本上涨,AS曲线左移。

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增加导致工资上涨,推动AS左移。

工人增加实际工资要求:同上。

其他与工资无关且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如能源成本,同上。

3. AD-AS分析中的均衡

1)短期均衡:常见叉叉形。

2)长期均衡:参考长期AS分析,起初Y偏离,导致短期AS移动,最终回到。

自我纠错机制:无论总产出始于什么水平,经济体最终都能使总产出回到自然率水平。

对于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重要的是了解机制发挥作用的时间长短。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工资缺乏弹性,调整十分缓慢,无法迅速恢复至自然失业率水平。

政府有必要采取经济政策积极干预,推动经济重新回到充分就业水平。

货币主义者:认为工资水平具有足够的弹性,工资和物价的调整相当迅速,没必要干预。

主张使用规则,即基础货币按一个不变的比率增加。

3总需求冲击引起的均衡点调整

AD右移,由于Y高于自然率水平,

AS左移,Y回到自然率水平。见右图

虽AD右移最初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并产出增加,

但最终的长期影响只是物价水平上升。

4总供给冲击引起的均衡点调整

AS左移,由于Y低于自然率水平,

AS右移,回到初始位置。见右图

假设总需求曲线保持不变,

AS移动最终结果是P,Y什么都不变。

4. LRAS的位移

1)真实周期理论:AS(实际)冲击确实会对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产生影响。

有关偏好与技术水平冲击是短期内经济周期波动的驱动力量,因为这些冲击会在短期内造成自然率水平大幅波动,而货币政策等原因并不是造成产出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为消除高失业而进行的积极干预是没有必要的。

2)后遗效应:指过去的高失业率造成的对充分就业状态的偏离。

当总需求减少使AD左移时,失业率升高,此时自然失业率水平会高于充分就业水平,原因是工人失去信心放弃找工作,或雇主不愿意雇佣。结果是自然失业率在实际失业率居高后升高,从而Yn降至充分就业水平之下。此时自我纠正机制只能使之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而不是充分就业,必须依靠扩张性经济政策。

第二十三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1. 实证分析评估

结构模型

简化模型

定义

建立一个模型,解释一个变量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另一个变量,揭示前者对后者是否有影响

直接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前者对后者是否有影响

优点

1. 独立评估每一传导机制,更多的实证数据。

2. 更为精确的预测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

3. 更准确的预测制度变化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没有限定货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途径,因而没有排除任何可能的途径。

缺点

若忽略重要因素,则会把分析引向错误方向。

只反映相关性而非因果性,无法排除因果颠倒的可能性。

使用者

凯叔叔

弗先生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传统利率传导途径

扩张性货币政策 → 实际利率- → I+ → Y+

扩张性货币政策 → 预期价格+ → 预期通胀+ → 实际利率- →I+ → Y+

2)其他资产价格途径

汇率水平对净出口的作用:扩张货币政策 → 实际利率- → E- → NX+ → Y+

托宾的q(企业市值/资本重置成本)理论:扩张.. → 股价+ → q+ → I+ → Y+

财富效应(资负表影响支出决策):扩张.. → 股价+ → 财富+ → 消费+ → Y+

其中消费仅指非耐用品消费,假设消费者一生中平均安排消费。

3)信用途径观点

银行贷款途径:扩张.. → 银行存款+ → 银行贷款+ → I+ → Y+

资产负债表途径:扩张.. → 股价+ → 企业净值+ → 道风逆选- → 贷款+ → I+ → Y+

现金流途径:扩张.. → 名义利率- → 企业现金流+ → 道风逆选- → 贷款+ → I+ → Y+

意料之外的物价水平:扩张.. → 意料之外的P+ → 道风逆选- → 贷款+ → I+ → Y+

对家庭流动性影响:扩张.. → 股价+ → 居民金融资产价值+ → 财务困境可能- →

对耐用消费品和住宅的支出+ → Y+

为什么信用途径如此重要?

1. 信用市场不完善的确会影响企业雇佣员工及支出等方面的决策。

2. 小规模企业因为更易受到信用约束,更易受到紧缩货币政策影响。

3. 信用途径的核心是不完善信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而这能很好的解释很多现象。

3. 传导机制分析对货币政策的启示

1)把货币政策的松紧简单地同短期名义利率水平的升降联系起来是十分危险的。

2)短期债务工具等其他资产价格也包含这货币政策动态的重要信息,因为是各种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即使短期利率水平接近零,货币政策也可以有效地刺激经济。

4)由于避免意料之外的物价水平波动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因此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应当是

货币政策的首要长期目标。

4. 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的启示

启示:即便存在凯“流动性陷阱”导致传统利率途径失效,信贷渠道同样传导货币政策。

1)我国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阶段,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对资产结构调整作用较小,央行实施货币政策通过信道渠道对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影响就成为一个重要方式。

2)利率应该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但我国金融市场和利率调控不完善,信贷渠道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的逐步发展深入,货币利率渠道会逐渐成为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着眼于完善信贷途径向均衡信贷配给转变,有步骤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培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二十四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1. 米尔顿弗里德曼:无论何时,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胀率在一段时间内特别高,那么同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也会特别高。(当通胀被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快速上涨时,弗里德曼是对的,货币是通胀唯一原因。)

2. 几个观点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推动AD不断右移,之后AS不断左移回复到自然率水平。

财政政策:政府支出一次性增加推动AD右移,之后AS左移,通胀短期内为正,之后为零。

结论:仅凭财政政策不可能导致持续的高通货膨胀。

供给冲击:推动AS左移之后会回到原位,无法造成任何变化,不可能造成持续高通胀。

3. 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起因

1)高就业目标下的通胀

成本推动型:工人希望提高实际工资水平,或希望工资

水平能赶上通胀增长,导致负面供给冲击,

使得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断左移,物价上涨,

且失业率上升,此时以高就业为目标的政府

为了降低失业率,不断推动AD右移,

导致P不断上涨。

(总是出现在失业率高于自然率的时期)

适应性政策:政府以高就业为目标的积极干预经济,调整AD的政策。

结论:持续的成本推进型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因为如果货币当局不实施

高货币增长率的适应性政策,该类通胀不会发生。

需求拉动型:过低的失业率目标,即过高的产出目标,

使政府不断推动总需求曲线右移,

根据经济的自我纠错机制,

短期总供给曲线将会不断左移,

其结果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总是出现在失业率低于自然率的时期)

由于无法衡量自然失业率,所以两种类型的通胀之间区别十分模糊。

2)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

1. 政府预算约束:政府在不考虑增税情况下,以货币融资和债务融资两种融资方式来

弥补财政赤字的限度:政府预算赤字即支出与税收之差,必须等于

基础货币变动加公众持有政府债券变动:

2. 影响货币供给:若政府通过增加公众持有的国债存量来弥补赤字,则基础货币和

供应量不会受影响,否则两者都会增加。

政府印钞:政府直接发行货币和债务货币化的统称,结果是扩大了MB,可能通胀。

债务货币化:政府为弥补财政预算赤字而发行国债,同时央行发行货币来购买国债。

3. 一个结论:如果预算赤字是暂时性的,则不会引起通胀,只有在政府预算赤字长期存在

的情况下,采取政府印钞而不是发行债券来弥补赤字,才有可能引发通胀。

4. 为什么明知道会导致通胀,有些政府还是频繁通过印钞来弥补赤字?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无法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赤字,或者由于恶性通胀期间预算赤字如此之大,即使存在发行债券的资本市场,也没有能力卖出巨额债券。只能开动印钞机来弥补赤字。

另一种情况是对于美国,如果美联储执行防止利率水平过高的货币政策,预算赤字将会导致印刷钞票。

5. 李嘉图平衡分析

当政府发行大量债券来弥补赤字,公众会预见到政府会通过增加税收来偿还债务,公众将会提高对债券的需求以应对将来增加的税收,导致债券需求曲线右移,结果是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因此央行没有必要通过购买债券来防止利率水平上涨。见右图。

4. 相机抉择与非相机抉择的争论

1)政策的时滞:数据、认识、立法、执行、作用时滞。

2)相机抉择政策

认为工资和价格的调整过程非常缓慢,若不采取相机抉择政策,经济在恢复充分就业状态的缓慢过程会带来损失,承受较高的成本。而且,即使上述五种时滞存在,政策制定者也应当采取相机抉择政策,推动经济尽快恢复充分就业状态。但是如果工人对政策的判断及预期对工资调整过程很重要,相机抉择的理由就会受到削弱。

3)非相机抉择政策

认为工资和价格的调整过程非常迅速,总产出水平能很快恢自然率水平,因此非积极干预的政策成本更小。另外,由于AD移动非常缓慢,AS移动更快,积极干预主义政策将会导致价格水平和总产出水平的波动加剧。而非适应性反通胀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政策的可信度。主张单一货币增长率规则,即货币当局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稳定在一个确定的数值上的货币政策。

优点:当成本推动情况下,当局无需推动AD,工人如果知道政府的非相机决策,也不会要求提高工资,可以避免负面供给冲击造成更多失业。

缺点:AS移动可能会使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第二十五章 理性预期:政策意义

1. 政策评价的卢卡斯批判

1)卢卡斯对传统政策评价过程的挑战是基于理性预期理论的一个假设:当被预测的变量行为发生改变时,预期的形成方式也将发生相应变化。预期影响经济,因此计量经济模型中各部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就是说,模型本身的假设前提就有问题,因此结果也是错误与的。

卢卡斯批判指出,不仅传统计量经济模型不能用于评价政策效果,而且公众对政策的预期也会极大地影响效果。

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

基本假设:预期是理性的,工资和价格完全弹性。

政策无效性命题:预期之中的政策对总产出和失业率无影响,只有意料之外的政策才有效果。

1)预期之外的政策效果(下左图)

政策推动AD右移,由于未被预期到,AS不变,总产出超过自然率,物价水平相应上升。

2)预期之中的政策效果(下右图)

政策推动AD右移,由于已被预期,AS左移,总产出无变化但物价水平上涨。

3)扩张性政策能否导致总产出水平降低?

当预期扩张程度大于实际政策:

公众预期AD移动到AD2,

于是AS移动到AS2,

然而实际AD只移动到了AD2',

导致总产出下降,物价上升。

4)对政策制定者的意义

1. 指明了预料之中的政策与预料之外政策的区别。

2. 如果不了解公众预期,就无从了解其政策效果。

3. 对于相机决策:政策制定者几乎不可能弄清公众的预期。

即使弄清了,公众也会改变预期,无法得到想要的政策效果。

4. 为了避免不利波动,应该放弃相机抉择,尽量少制造“政策上的惊奇”

3.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基本假设:预期是理性的,工资价格黏性。一个因素是长期合同,另一个因素来自公司,

即使没有对工资水平明显限制,公司也不愿意频繁变动工资水平。

基本结论:预料之外的政策比预料之中的更有效,这点与新古典相同。但政策无效命题并不完全正确,即新凯认为预期之中的政策也会影响产出和商业周期。

1)预期之外的政策效果(下左图)

政策推动AD右移,由于未被预期到,AS不变,总产出超过自然率,物价水平相应上升。

2)预期之中的政策效果(下右图)

政策推动AD右移,由于已被预期,AS左移,但一些因素阻止工资和价格充分调整。

3)政策含义:不否定相机抉择的稳定性政策有益,但同样表明公众预期会影响政策效果。

4. 两种新模型与传统模型比较(p-611)

1)对于意料之外的政策,三者无任何差别。

2)对于意料之中的扩张性政策:传统认为YP均上涨,

新古认为P涨幅大于意外政策,Y不变。

新凯认为P涨幅大于意外政策,Y小幅上涨。

3)对于意料之中的反通胀政策:传统认为Yπ均下降,

新古认为π降幅大于意外政策,Y不变。

新古认为π降幅大于意外政策,Y小幅下降。

5. 理性预期革命的影响

1)经济学家认识到理性预期对政策效果的重要性。

2)经济学家对之前颇具信心的积极稳定政策不那么有把握了。

3)指明了公众信心对抑制通胀政策的重要性,获得公众信任是政策制定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做到这点,政策制定者需要使其行为保持一致。

蒋先玲-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基本)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流通手段:(基本)或交易媒介,充当商品交易的中介或媒介。

价值储藏:(派生)交易媒介延伸而来,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

支付手段:(派生)延期付款时,货币作为独立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

2. 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2)金银复本位制:1. 平行本位制: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实际价值任意流通。

各国比价不同(由市场决定),导致该制度解体。

2. 双本位制:金银两种本位币按法定比价流通,“劣币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相同的货币,

实际价格(市价)高于法定比价的货币会逐渐退出流通。

3. 跛行本位制:金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不可,金币银币兑换比价固定。

银币降为附属,向金本位制过渡。

3)金本位制:1. 金币本位制: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

2. 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市场上不铸造流通金币,而由央行发行以金块为

准备的纸币流通,只有央行才能输入输出黄金。

满足一定数额后可兑换黄金,“富人本位制”。

3. 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类似金块,银行券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

实际上是使本国货币依附在外国货币上。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切断纸币与黄金联系,强制流通,纸币本位制又称管理本位制。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大纲无要求。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三种利率决定理论,见习题册。

第四章 金融机构体系

1. 现代银行业诞生标志:1694年英国成立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

现代银行职能:充当信用中介,充当支付中介,创造信用,提供金融服务。

2. 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1)中央银行:即货币当局,一国最高金融管理机构,金融体系中主导地位。

我国的央行:成立于1948年12月的中国人民银行。

美联储: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

2)存款型银行金融机构

1.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提供支付清算服务,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2. 储蓄银行:专门吸收居民储蓄存款,投资于股票债券或为居民提供抵押贷款。

3. 乡村银行:为本地区居民或企业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银行机构。

4. 信用联合社:即信用合作社,规模小,由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资源组织而成,

具有互助性质,由会员集资组成。

3)契约性储蓄金融机构

1. 保险公司:专门经营保险或再保险业务的专业性非银行金融机构。

分为人寿保险公司(规模最大)和财产和灾害保险公司。

2. 养老或退休基金:类似人寿保险公司的专门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企业等单位的

雇主或雇员交纳基金而建立起来的,是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

4)投资性非银行金融机构

1. 投资银行:主要从事与证券投资相关业务活动的投资性非银行金融机构。

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几乎包括了全部资本市场业务。

2. 财务公司:即金融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商业票据或从银行借贷获得资金,

为企业提供中长期金融业务,特点是大额借款,小额贷款。

3. 投资基金: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集合投资方式,是一种间接证券投资方式。

5)政策性金融机构

1. 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向农业提供中长期低息信贷,以配合政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11月,总部北京。

2.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促进本国商品出口,贯彻对外贸易政策,由政府设立。

中国进出口银行,1994年7月,总行北京。

3. 经济开发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设立,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投资或贷款。

国家开发银行,1994年3月,总部北京。

6)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1. 信托投资公司:以受托人的身份代人理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2002年10月。

2. 金融租赁公司:以经营金融租赁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2000年7月。

第五章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

1. 金融市场分类:按工具期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按工具性质:股权市场,债权市场。

按交割时间:期货市场,现货市场。

按融通范围: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2. 金融市场功能

1)聚集和分配资金,实现资金从储蓄向投资转化。

2)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定价机制能自动引导资金合理流动。。

3)经济信息功能,金融形势的晴雨表。

4)分散和转移风险功能,提供充足流动性。。

5)经济调节功能,是宏观调节的平台,金融调控的基础。。

3.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融资方式

优点

缺点

直接融资

1. 有助于筹集长期资金。

2. 双方置于市场机制之下,资源配置合理。

3. 加速资本积累。

1. 进入门槛高。

2. 信息披露要求。

3. 风险较大。

间接融资

1. 信息优势,减少信息成本与合约成本。

2. 规模效应,分散风险。

3. 期限转化优势,借短贷长。

4. 流动性高,风险低。

5. 保密性强。

1. 过多依赖金融机构,割断供需双方。

2. 监管及控制比较严格保守。

3. 资金使用受限制。

4. 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市场

1)供给方: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中央银行。

2)需求方:政府,企业,商业银行。

3)构成部分:1. 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融通短期资金。我国1996年1月。

2. 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

3. 国库券市场:国库券是政府为解决财政先支后收矛盾发行的短期债券。

4. 大型可转让定期存单:商行或储行发行的可流通转让的定期存款凭证。

5. 回购协议市场:卖方承诺数日后将债券如数买回,本质是质押贷款协议

5. 资本市场:长期资金交易市场

1)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公司或政府将新发行的证券销售给最初购买者的市场。

无形,一次性买卖,强制性信息披露,分为包销,代销,助销。

又可以分为公募(公开发行),私募(非公开发行)。

2)二级市场:证券流通市场,对于已经发行的证券进行交易的市场,提供流动性。

组织形式:证券交易所(场内),柜台交易市场(场外)。

交易方式:现货交易,信用交易(保证金交易,分为卖空或卖短,买空或买长)。

第六章 金融衍生工具

1. 概述:指任何价值取决于相关比率,或基础资产价值,或某一指数的金融合约。

由于衍生工具与基础资产价格变动的同向性,投资者可以通过反向交易规避风险。

2. 分类:按基础资产分类:股票衍生工具,利率衍生工具,货币或汇率衍生工具。

按交易形式分类: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换合约。

按交易场所分类:场内工具,场外工具。

3. 金融远期合约

1)概念:远期合约交易,双方约定未来某日按约定价格交易一定数量质量的某种金融资产。

即“多头”在约定日期按“协议价格”买入“空头”出售的“标的资产”。

2)种类:远期利率协议FRA:对协议利率与参照利率之差进行交易,属于表外业务。

远期外汇合约FXA:约定某时间按约定的远期汇率交易一定金额某种外汇。

3)特点:场外交易,非标准化合约,无保证金,实物交割,损益完全对称。

4. 金融期货合约

1)概念:以金融工具(证券货币等)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不同于商品期货。

XX期货指交易所统一制定,规定未来某时某地交割一定数量质量XX的标准化合约。

2)种类:货币期货:即外汇期货,以汇率为标的物,用来规避汇率风险,最早的品种。

利率期货:以债务类证券(对利率很敏感)为标的物,为了控制利率风险。

股指期货:股票价格指数,是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根据一定方法编制的

反映股票市场总体价格走势的指标。该期货双重虚拟性,数字游戏。

3)功能:价格发现(真实反映未来价格变动趋势),风险转移(转移给场内交易投机者)。

4)类型:套期保值交易:表现期货提供风险对冲的机会。

近期与远期建立一种对冲机制,反向交易。

担心涨价者买入套期保值,担心跌价者卖出套期保值。

期货投机交易:表现期货套利有助于合理价格水平形成。

差价投机,利用对价格的预期套利。

套利交易,利用不同期货的相对价格差,同时买入卖出套利。

5. 金融期权合约

1)概念:以金融基础资产或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物的期权交易形式。

期权指能在未来某时某地以特定价格交易一定数量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

购买者(持有者,权利方)和出售者(签发者或立权人),双方权利和义务不对称。

2)种类: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即买入期权与卖出期权,若放弃则只损失期权费。

欧式期权与美式期权:前者到期才能交易,后者交割日小于等于合约到期日。

交易所期权与柜台期权:1973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后者卖方一般是银行。

股票期权,利率期权,外汇期权。

3)盈亏分析(零和游戏)

卖方:最大收益期权费,最大损失无限; 买方:最大损失期权费,最大收益无限。

盈亏平衡点:(看涨)市价 = 执行价格 + 期权费 ;(看跌)市价 = 执行价格 - 期权费。

6. 金融互换合约

1)概念:即互换交易,双方利用各自筹资成本相对优势,以商定条件在不同货币或相同货币

不同利率的资产或债务之间进行交换。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

根本动因是双方存在比较优势,源自信用等级之差。

2)种类:利率互换:同种货币的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互换。

功能:降低筹资成本,对利率风险保值。

货币互换:双方在一定期限内将一定数量货币与另一种一定数量货币进行交换。

功能:规避外币管制,对货币风险保值,套利。

3)原理:简单来说,通过比较双方筹资成本差异,发现比较优势,建立互换合约关系。

7. 信用衍生产品

1)概念:用来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统称。

2)种类:归纳为三种形式,信用互换,信用期权,信用关联票据。

第七章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全是罗斯的内容..

第八章 商业银行

1.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1)职能分工型:法定金融机构只能分别专营情况下,以短期工商信贷和支票存款业务为主。

不得兼营证券业务,对应分业经营模式(区分商业银行与投行)。

2)全能型:经营一切金融业务,提供全面金融服务(还涉及长期贷款和咨询,证券业)。

对应的混业经营有两种模式:全能银行模式(德),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美)。

2.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1)单一银行制:即单元银行制,法律禁止或限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只有美国。

2)总分行制度:即分支行制,大城市设立总行,并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大多数国家采用。

3)银行控股公司制:即集团银行制,由银行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股权公司控制或收购

两家或以上银行(花旗)。

4)链锁银行制: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受控于一人或集团,但不以股权公司形式出现。

5)代理银行制:即往来银行制,银行间互签代理协议,委托代办指定业务,互为代理行。

优势互补,国际间非常普遍。

3.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1)负债业务:1. 吸收存款:被动负债,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2. 存款业务创城:CDs,自动转账服务ATS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

3. 借款业务:从央行,从国际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回购协议,金融债券。

2)资产业务:1. 现金资产:库存现金,央行存款(准备金存款),同业存款,在途资金。

2. 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贷款,票据贴现(注意与贷款的区别)。6C原则。

3. 证券投资:谋取收益,分散风险,提高流动性(二级准备)。

3)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4. 表外业务

1)概念:对银行资负表无直接影响,但与表内业务关系密切,一定条件下转化成表内业务。

广义表外业务 = 狭义表外业务(或有资产,或有负债)+ 中间业务。

2)种类:贸易融资业务,衍生工具业务,金融担保,承诺业务。

3)中间业务: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负表,不影响资负总额,但有收益,影响损益表。

包括:承兑,汇兑,代理,信托,信用证,银行卡。

5. 经营管理原则

1)目标:与其他企业一样,利润最大化。

2)原则: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

3)资产管理理论:1. 商业性贷款理论(真是票据理论):资金源自存款,尤其是活期。

为应付难以预料的提存,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2. 可转换理论(资产转换理论):为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贷款不能

仅仅依赖短期性和自偿性,有必要投资证券。

3. 预期收入理论:贷款应根据贷款人预期收入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

4)负债管理理论:传统思想(消极):银行券理论(以贵重金属作准备),存款理论。

现代思想:从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出发,考虑客户意愿。

1. 购买理论:银行可以主动负债,购买外界资金增加流动性。

2. 销售理论:银行是金融产品制造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是销售。

5)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利率敏感性缺口GAP:银行利率敏感型资产与利率敏感型负债之间的差额。

通常指浮动利率的资产和负债。

正缺口:即资产缺口,预期利率上升时保持正缺口。

负缺口:即负债缺口,预期利率下跌时保持负缺口。

零缺口:此时无利率风险。

第九章 中央银行

1. 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

1)全部资本归国家所有,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

2)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共同组建的中央银行,日本,墨西哥。

3)全部股份由私人持有的中央银行,国家不持股,美国,意大利,瑞士。

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只有韩国。

5)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跨国央行制度,欧洲央行。

2. 中央银行职能

1)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最本质特征。

2)银行的银行:特殊金融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存,放,汇”业务。

1. 集中存款准备金:加强存款机构清偿能力;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资金清算。

2. 充当最后贷款人:支持困境金融机构;控制信贷规模,传递宏观调控意图。

3. 充当全国票据清算中心:最后清算人,提高清算效率,解决非集中清算的问题。

3)政府的银行:即国家的银行,代表国家从事金融活动,执行货币政策。

1. 代理国库收支:通过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系统内开设账户进行。

2. 代理政府债券发行:调剂政府收支时发行,并代办到期时的还本付息事宜。

3. 为政府提供信用:直接对政府提供放贷或透支,或者购买政府债券。

我国法律规定,央行不得在一级市场上直接参与政府债券交易。

只能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在二级市场上间接购买。

4. 充当政府金融代理人,代办各种金融事务。

3. 中央银行主要业务*

1)资产业务:贷款和贴现任务;买卖证券业务;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2)负债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存款业务;其他负债业务;资本业务。

3)清算业务:组织票据交换和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提供跨国清算服务。

第十章 银行监管

1. 银行业高风险特征

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

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

2. 金融监管理论

1)公共利益理论:假设:政府拥有完全信息,为社会整体福利服务,具有完全信用。

结论:私人无法监管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只有政府的监管才能克服市场

失灵,提高运行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

理由:1. 存款者数量多,搭便车现象十分严重,无法单纯依靠市场力量。

2. 信息披露成本使拥有完全信息的一方可能不会完全披露信息。

3. 存款者力量小,对于法律固定成本,很难使用法律武器自卫。

4. 银行风险管理功能越来越重要,资产透明度问题个人无法监管。

2)金融风险论:从金融风险角度,论述了金融监管重要性。

1. 由于高负债率,金融业是风险聚集的中心,且有扩张资本以获取高收益

的冲动,加剧高风险的内在不稳定性,若发生挤提则引发支付危机。

2. 金融业具有发生支付危机的链锁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金融危机。

3)投资者利益保护论:存款者的微观视角,着眼于保护一般存款者与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该理论认为,金融商品提供者与消费者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存在信息

不对称,一方面会导致交易不公平,另一方面,数量多且分散的中小存款

者普遍存在搭便车现象。需要政府提供这一公共物品,即金融监管。

3. 金融监管体制

1)目标体系:维护金融业安全与稳定;保护公众利益;维持金融业运作秩序与公平竞争。

2)监管原则:1. 依法监管原则:必须接受当局监管,实施监管也须依法。

2. 合理适度竞争原则:既要避免垄断,又要防止过度竞争。

3. 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

4. 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3)体制类型:单一监管体制,典型代表,英国1997金融服务监管局。

多头监管体制:单元多头监管体制,双元多头监管体制。

4)我国体系: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

2.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992。

3.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1998。

4. 银行监管措施

1)一般性监管:1. 市场准入监管,如中国银行法。

2. 审定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3. 对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审计检查: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常规检查)。

4. 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重新注资,接管,收购或合并,破产清算。

2)存款保险制度。

3)最后贷款人制度。

5. 《巴塞尔资本协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75瑞士,1988巴I, 2004巴II,2006年实施。

2)目的:1. 通过制定银行资本资产比例,给出计算方法标准,加强国际银行体系健康发展。

2. 制定统一标准,消除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3)内容:1. 资本的分类:监管资本或要求的资本,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两档。

核心资本即一级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应至少占50%。

附属资本即二级资本,补充资本,反映在损益表中。

2. 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表内外项目划分为1,20%,50%,100%四个风险档次。

提出风险资产概念,即资产X风险权重。

3. 资本与资产标准比例:提出资本充足率 = 总资本/加权风险资产

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比重不得低于4%

4)补充:1. 重新详细定义了普通准备金与坏账准备金。

2. 重新规定对OECD成员国资产的风险权重。

3. 1996年的《补充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

4. 重视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6. 《巴塞新资本尔协议》

1)内容:1. 最低资本金要求:保留资本充足8%要求,但风险范畴拓展,不仅包括信用风险,

同时包括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2. 监管当局的监管:监督检查的四项基本原则。

3. 强化信息披露,引入市场约束。

2)核心:鼓励银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

3)质疑:1. 过于复杂,降低可操作性。

2. 标准法下的风险权重高度依赖信用评级,未必可靠。

3. 有显著的顺周期性。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目标

1)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中介目标:过渡性指标,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近期中介目标(操作指标):短期利率,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

远期中介目标(中间目标):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

2. 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信用控制,债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

3)直接信用管制:规定利率上限,信用配额,规定流动性比率。

4)间接信用指导: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第十二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1. 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类型:微观需求与宏观需求,主管需求与客观需求,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

2)比较费雪,剑桥两种货币需求函数

项目

费雪交易方程式

剑桥余额方程式

货币需求动机

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分析角度

宏观角度

微观角度

货币需求决定因素

客观因素,如制度

主观因素,重视人的持币动机

利率作用

只受收入水平影响

也受利率水平影响

3)托宾的平方根定理推导,见习题册。

2. 货币供给

推导货币供给模型,见米部分。

3.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

AS决定Md,Md决定Ms,Ms决定AD,AD决定AS......

第十三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 通胀成因(个人认为了解即可,具体看米)

1)需求拉动型: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动型:工资推动型(螺旋式),利润推动型(垄断企业)。

3)混合型通胀:螺旋式,直线式。

4)结构型通胀:需求结构转移型,部门差异型,输入型(部门差异型的一种)。

2. 通胀与经济增长

1)促进论:1. 弥补投资资金不足:增税有挤出效应,故应保持适当比例通胀。

2. 铸币税的正效应:即通货膨胀税,税率为通胀率。

3. 提高储蓄率:通过收入再分配,工人实际工资减少,企业利润增加。

4. 货币幻觉正效应:利于扩大再生产。

2)促退论:1. 资源配置失调:价格信号失真,持有现金成本增加,资源浪费。

2. 诱发过度资金需求,削弱金融体系运营效率。

3. 生产性投资成本和风险加大:泡沫经济升温,增大投资风险。

4. 边际储蓄率降低:购买力下降,实际收入降低,可能出现负利率。

5. 助长投机:不愿意持有货币,投机意愿增加。

3)中性论:通胀不影响经济增长,公众预期抵消通胀效果。

3. 收入再分配效应

1)固定收入者实际收入下降。

2)企业主利润先升后上降(工资与原材料价格后调整)。

3)政府是通胀最大受益者:税收增加,债券利息负担减轻

4. 财富再分配效应

5. 强制储蓄效应

政府以铸币税形式取得一笔本应该属于公众的消费资金

1)由消费的非自愿减少造成。

2)形成伴随收入在不同主体之间转移。

6. 通货紧缩(本质上未必是一种货币现象)

1)成因:1. 费雪“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3. 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

4. 货币主义

5. 克鲁格曼

2)影响:财富缩水,经济衰退,财富再分配,失业效应

  • 0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