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毒理学复习题

毒理学基础

复习题


第一单元 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 )

A.可引起机体受损害的化学物

B.在一定条件下,投予较小剂量时可造成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

C.在一定条件下,投予较小剂量时可造成机体功能性损害的化学物

D.在一定条件下,投大剂量时才造成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

E.在一定条件下,投予较小剂量时就会造成机体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

2.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

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

C.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3.下列属于无阈值效应的是( )

A.汞所致的中毒性脑病

B.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坏死

C.氢氟酸所致的皮肤灼伤

D.乙酰水杨酸所致的胎仔畸形

E.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

4.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NOAEL)是指 ( )

A.不引起亚临床改变或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高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

C.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最低剂量

D.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E.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5.癌基因活化属于( )

A.疾病标志

B.内剂量标志

C.早期生物效应标志

D.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E.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

6.卫生毒理学研究方法不包括( )

A.使用整体动物的试验

B.利用器官、细胞或细胞器研究

C.确定化学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D.中毒事故的诊治和人体实验

E.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7.关于卫生毒理学的概念,错误的是( )

A.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B.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C.研究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

D.研究所有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

E.卫生毒理学研究范围不止限于化学物质

8.下列化学物质中不属于外来化合物的是( )

A.农药 B.药品

C.食品 D.微量元素

E.生物毒素

9.化学物的非损害作用是( )

A.永久的 B.动态的

C.相对的 D.绝对的

E.不可逆的

10.化学物是否产生毒性反应,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化学物的( )

A.理化性质 B.物理状态

C.接触的方式 D.接触的剂量

E.接触的途径

11.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称( )

A.毒作用 B.毒效应

C.毒剂量 D.毒性

E.毒物

12.体外试验常用的材料是( )

A.组织器官 B.原代培养细胞

C.细胞器 D.细胞株

E.以上都是

13.致死剂量是指( )

A.引起人死亡的最小剂量

B.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D.引起生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E.引起生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14.LD50的概念是( )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试验组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D.经统计计算获得的,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

E.经统计计算获得的,抑制50%酶活力所需的浓度

15.化学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不包括( )

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B.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C.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生物转运过程的差异

D.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亲和力的差异

E.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16.最大无作用剂量是( )

A.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B.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C.人类终身接触该化合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D.化合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生物体的损害的最高剂量

E.以上都不是

17.毒作用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毒作用带的大小表明化学物毒性大小

B.毒作用带的大小表明化学物引起死亡的剂量大小

C.Zac小表明表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D.Zch小表明引起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E.表示化学物质毒作用特点的参数

18.急性毒作用带的计算公式是( )

A.Zac=LD50/Limac

B.Zac=Limac/LD50

C.Zac=LD0/Limac

D.Zac=Limac/LD0

E.Zac=LD100/Limac

19.慢性毒作用带的计算公式是

A.Zch=LD50/Limac

B.Zch=Limac/LD50

C.Zch=Limac/Limch

D.Zch=Limch/Limac

E.Zch=LD50/Limch

20.关于药物的安全范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于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B.MOS=LD50/ED50

C.MOS=LD01/ED99

D.用于单次给药的安全性定量比较

E.MOS大则发生有害作用的危险性小

21.关于化学物的安全范围(MOS)和暴露范围(MOE),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以人群暴露量估计值为中心

B.定性反映人群暴露的危险性

C.定量反映人群暴露的危险性

D.MOE大则发生有害作用的危险性小

E.MOS大则发生有害作用的危险性大

22.关于化学物的安全范围,暴露范围和毒作用带所对应的剂量取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暴露范围<安全范围<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

B.安全范围<暴露范围<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

C.暴露范围<安全范围<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

D.安全范围<暴露范围<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

E.以上都不对

23.毒物是( )

A.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以及有毒的矿物质

B.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的物质

C.凡能对机体产生功能和(或)器质损害的物质

D.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效应的物质

E.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的物质

24.人类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种类有( )

A.300万 B.8万

C.40万 D.100万

E.15万

25.有关毒理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

A.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B.从整体动物的体内试验到体外替代试验

C.从结构-活性关系到三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D.从基准剂量到阈剂量

E.从危险度评估到危险度管理

26.损害作用所致机体生物学改变不包括( )

A.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B.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降低

C. 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D.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E.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降低

27.CO染毒大鼠中100只有40只发生死亡,此为( )

A.效应

B.反应

C.剂量-效应关系

D.剂量-反应关系

E.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

28.有关毒效应谱的叙述中不确切的是( )

A.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变化构成毒效应谱

B.毒效应谱变化从微小的生理生化变化到临床中毒直至死亡

C.毒效应一般由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来检测

D.有机磷农药抑制血液中的胆碱酯酶活性属于毒效应的特异指标

E.苯胺可致红细胞内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属于毒效应的非特异指标

29.有关靶器官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脂肪组织是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

B.靶器官一般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几个

C.在同一靶器官产生毒效应的化学物质毒作用机制相同

D.靶器官一定是该化学物质浓度最高的场所

E.苯胺和CO均可作用于红细胞影响其运输氧的能力,但毒作用机制不同

30.下列有关LD50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一半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

B.通常以mg/kg体重表示

C.是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的依据

D.与染毒途径无关

E.与动物种属有关

31.毒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为( )

A.直线

B.抛物线

C.对称S状曲线

D.不对称S状曲线

E.U形曲线

32.关于Zac说法正确的是( )

A.Zac=Limac/LD50

B.Zac越大,表明化学物质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大

C.Zac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

D.Zac是急性毒性常用参数之一

E.Zac=Limac/limch

33.Zch值越大的毒物引起( )

A.慢性中毒的实际危险性越大

B.慢性中毒的实际危险性越小

C.蓄积中毒的实际危险性越小

D.致死性中毒的实际危险性越大

E.致死性中毒的实际危险性越小

34.先天缺乏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活力的患者,对亚硝酸盐类物质异常敏感,这种毒作用改变可以归因为( )

A.过敏反应 B.速发作用

C.迟发作用 D.特异体质反应

E.超敏反应

二、题型:B1

1.共用备选答案

A.接触标志

B.早期生物效应标志

C.结构和功能改变标志

D.疾病效应标志

E.易感性标志

血铅升高属于 ( )

低色素性贫血属于 ( )

2.共用备选答案

A.脏器系数

B.血铅

C.饮水中氟化物含量

D.血中胆碱酯酶活性

E.脂/水分配系数

属于环境外暴露水平测定是( )

属于内暴露水平测定是( )

属于有机磷农药的效应标志物是( )

3.共用备选答案

A.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效应

B.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C.化学物吸收入血后,经分布过程到达体内其他组织器官所引起的毒效应

D.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停止接触,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

E. 化学物与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出现的毒效应

速发作用是( )

全身作用是( )

迟发作用是( )

4.共用备选答案

A.未观察到作用剂量

B.最小致死剂量

C.最高容许浓度(MAC)

D.中毒阈剂量

E.最大耐受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相当于( )

最小有作用剂量相当于 ( )

安全限量是 ( )

5.共用备选答案

A.迟发性毒性作用

B.过敏性反应

C.高敏感性

D.速发性毒性作用

E.特异体质反应

某患者因肺炎就医,经皮试注射青霉素后出现全身荨麻疹,属于 ( )

某群体接触低剂量的某化学毒物后,仅有少数个体出现了中毒症状,属于 ( )

CO中毒引起的昏迷病人,有些在恢复后数周甚至数月后突然发生严重的脑病,属于 ( )

6.共用备选答案

A.体内剂量生物标志物

B.生物效应剂量标志物

C.早期生物学效应生物标志物

D.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生物标志物

E.易感性标志物

多环芳烃PAH与DNA加合物( )

抑癌基因p53表达降低( )

血清AFP的出现 ( )

DNA修复酶缺陷( )

三、题型:A2

1.某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机构受厂家委托,对一新研发的喷洒用消毒剂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共选用体重为18~22g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6个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所得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形式多为

A.直线

B.U形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E.抛物线

四、题型:A3/A4

毒理学鼻祖Paracelsus提出“剂量决定毒物”,即所有物质都有一定毒性,惟有剂量能区别毒物。因此,自毒理学诞生之日起,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便是研究的核心。

1.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为( )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S状曲线

D.对数曲线

E.正态曲线型

2.CO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中,随CO浓度的增加,试验组大鼠死亡率也相应增加,体现( )

A.效应

B.反应

C.剂量-效应关系

D.剂量-反应关系

E.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

3.过敏反应体现的是( )

A.效应

B.反应

C.剂量-效应关系

D.剂量-反应关系

E.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

4.为通过数学的方法更加准确地计算LD50等参数,通常将S型剂量-反应曲线进行转换,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纵坐标标识单位为反应频率时,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B.纵坐标标识单位为概率单位时,对称S型曲线变为高斯曲线

C.纵坐标标识单位为概率单位时,非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D.横坐标剂量单位为对数时,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E.纵坐标标识单位为概率单位同时横坐标剂量单位为对数时,非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第二单元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

一、题型:A1

1.使外来化学物易于经生物膜简单扩散的因素为( )

A.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高,非解离状态

B.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解离状态

C.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小

D.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大

E.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非解离状态

2.吸入后可到达呼吸道深部的颗粒物,其空气动力学直径一般小于()

A.20μm B.15μm

C.10μm D.7.5μm

E.5μm

3.气态和蒸气态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

C.溶解度

D.血气分配系数

E.化学物质的沸点

4.毒物排泄最主要的途径是( )

A.粪便 B.唾液

C.汗液 D.母乳

E.尿液

5.脂溶性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 )

A.简单扩散 B.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6.影响化学毒物简单扩散的因素是( )

A.分子量 B.脂溶性

C.离子通道 D.能量

E.载体

7.重金属铅主要蓄积在( )

A.脂肪 B.肺脏

C.骨骼 D.血浆蛋白

E.结缔组织

8.在毒物动力学研究中,消除是指

A.分布 B.代谢

C.排泄 D.代谢与排泄

E.分布与排泄

9.具有脂溶性的外来化合物,其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 )

A.简单扩散 B.膜孔扩散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10.生物膜转运外来化合物的机理中,具有一定主动性和选择性特点的转运方式是( )

A.简单扩散、载体扩散、吞噬及胞饮

B.主动转运、载体扩散、吞噬及胞饮

C.载体扩散、滤过、吞噬及胞饮

D.滤过、主动转运、载体扩散

E.简单扩散、滤过、主动转运

11.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生物膜是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的半透膜

B.生物膜具有隔离和选择性通透作用

C.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为流动镶嵌模型

D.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主要由于镶嵌蛋白的作用

E.很多化学物的毒性作用与生物膜有关

12.具有水溶性且分子量小的外来化合物经生物膜转运的机制是( )

A.主动转运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E.吞噬及胞饮

13.关于毒物吸收的正确定义是( )

A.毒物进入胃肠道

B.毒物随血液到达各器官组织

C.毒物从染毒部位进入血循环

D.毒物从血循环进入靶细胞

E.静脉注射染毒

14.卫生毒理学实验中所选择的染毒途径应尽可能与人类的实际接触一致,那么外来化合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为( )

A.胃肠道吸收、经皮肤吸收和经呼吸道吸收

B.胃肠道吸收、静脉注射和经皮肤吸收

C.胃肠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和静脉注射

D.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经注射部位吸收

E.经呼吸道吸收、经胃肠道吸收、经注射部位吸收

15.关于具有弱碱性的有机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不正确的是( )

A.弱有机碱在胃中呈解离状态,不易吸收

B.弱有机碱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C.小肠内酸碱度偏中性(pH6.6),弱有机碱主要呈非离解状态

D.在小肠中弱有机碱的脂水分配系数高,易于吸收

E.服用小苏打可阻碍弱有机碱在小肠的吸收

16.下列关于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分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布是吸收入血的外来化合物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B.分布可分初期分布和再分布

C.在初期分布,器官中外来化合物浓度与器官的血液灌注有关

D.在再分布阶段,器官中外来化合物浓度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有关

E.外来化合物均匀分布于全身各组织细胞

17.对于机体生理屏障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B.体内屏障可阻止或减缓某些外来化合物分布到一定的器官

C.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不阻碍组织细胞需要的营养素的分布

D.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可阻碍水溶性、解离的、与蛋白质结合的外来化合物分布

E.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可阻碍脂溶性、未解离的外来化合物分布到脑和胚胎

18.下列关于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皮肤是较好的屏障,但不少外来化合物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毒效应

B.一般来说,脂/水分配系数较高,分子量较小的外来化合物容易通过皮肤吸收

C.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可分为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

D.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机制有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

E.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主要经表皮细胞,经皮肤附属器吸收的较少

19.外来化合物的排泄过程是指( )

A.外来化合物的重吸收过程

B.外来化合物的解毒过程

C.外来化合物的再分布过程

D.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过程

E.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20.弱碱性外源化合物在经尿排泄的过程中,在酸性尿液中( )

A.解离型增加,再吸收减少,排泄快

B.解离型增加,再吸收增加,排泄慢

C.非解离型增加,再吸收增加,排泄快

D.非解离型增加,再吸收增加,排泄慢

E.解离型增加,再吸收增加,排泄快

21.下列关于外来化合物经胆汁排泄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

A.对胃肠道吸收的外来化合物,肝脏有“首过效应”

B.经肝脏随同胆汁排泄,是次于肾脏的第二排泄途径

C.外来化合物原型和其代谢产物脂溶性高,则易于经胆汁排泄

D.与蛋白结合的、分子量在300以上的、具有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外来化合物可通过主动转运进入胆汁

E.主动转运是肝脏转运外来化合物进入胆汁的主要方式

22.下列关于外来化合物经肺排泄的影响因素中,错误的是( )

A.气体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经肺排泄

B.血/气分配系数高的化学物质,经肺排泄快

C.经肺排泄速度取决于在血流中溶解度、通气量和肺血流量

D.经肺排泄的主要机制是简单扩散

E.肺通气量增加,化学物质经肺排泄增加

23.以下关于生物转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转化是指外来化合物经代谢转化生成代谢产物

B.经生物转化后一般是水溶性增加,易于排泄

C.生物转化主要在肝内进行,其他组织也有生物转化能力称为肝外代谢

D.生物转化可分一相反应和二相反应两大类

E.经生物转化后,所有外来化合物毒性降低

二、题型:B1

1.共用备选答案

A.化学毒物从浓度较高的一侧经生物膜向浓度较低的一侧进行的扩散转运

B.化学毒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侧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侧转运

C.化学毒物利用载体由低浓度侧经生物膜向高浓度侧转运

D.化学毒物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溶性孔道的转运

E.颗粒物与生物大分子物质伴有膜的运动而进入细胞

滤过是指( )

简单扩散是指( )

主动转运是指 ( )

易化扩散是指 ( )

2.共用备选答案

A.简单扩散 B.滤过

C.主动转运 D.载体扩散

E.胞饮和吞噬

分子量小(100~200)、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为 ( )

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为( )

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为( )

液滴或大颗粒的物质透过生物膜的方式为( )

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等一系列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为( )

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为( )

3.共用备选答案

A.经胃肠道吸收

B.经呼吸道吸收

C.经皮肤吸收

D.经腹腔注射吸收

E.经汗腺吸收

土壤、水及食物中污染物吸收途径是( )

为了保证化学物质的剂量不变,毒效应不受影响,动物试验采用的染毒途径是( )

职业接触液态脂溶性非极性化合物的吸收途径是( )

工业毒物如气体、蒸气、气溶胶的吸收途径是( )

煎炸食品中的热解产物吸收途径是( )

4.共用备选答案

A.清除率CL,高峰时间Tp

B.时-量曲线下面积AUC,高峰时间Tp,生物利用度F

C.表观分布容积Vd

D.生物半减期t[1/2],清除率CL,高峰时间Tp

E.生物半减期t[1/2],清除率CL

上述毒物动力学参数与吸收过程有关的是( )

上述毒物动力学参数与分布过程有关的是( )

上述毒物动力学参数与消除过程有关的是( )

三、题型:A2

1.某外源化学物可发生肠肝循环,则可使其( )

A.毒作用发生减慢

B.毒作用性质改变

C.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D.代谢解毒抑制

E.代谢活化抑制

第三单元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一、题型:A1

1.合成亚硝胺的前体物质是( )

A.联苯胺 B.仲胺

C.杂醇油 D.醛类

E.酮类

2.杂环胺致癌的主要靶器官为( )

A.食道 B.口腔

C.胃 D.肝

E.肾

3.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

A.一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二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

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毒物代谢可经过一相反应和二相反应

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代谢解毒)

4.下列酶中不参与水解作用的是( )

A.环氧化物水化酶

B.A-酯酶 C.B-酯酶

D.DT-黄素酶 E.胰蛋白酶

5.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单加氧酶系代谢活化的毒物与此酶系的抑制剂联合作用,该毒物的毒性效应( )

A.减弱 B.增强

C.无变化 D.持续时间延长

E.潜伏期延长

6.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如事先给予实验动物SKF-525A,则溴化苯的肝毒性明显降低,原因是抑制了( )

A.黄素加单氧酶

B.谷胱甘肽S-转移酶

C.环氧化物水化酶

D.超氧化物歧化酶

E.混合功能氧化酶

7.下列反应中由FMO催化的是( )

A.S-杂原子氧化 B.黄嘌呤氧化

C.脂肪族羟化 D.醛脱氢

E.醇脱氢

8.可水解马拉硫磷的酶是( )

A.环氧化物水化酶

B.羧基肽酶 C.氨基肽酶

D.羧酸酯酶 E.芳香酯酶

9.N-亚硝酸盐类化合物在代谢活化过程中需经历的反应是( )

A.N-羟化 B.C-羟化

C.环氧化 D.硫酸结合

E.氧化基团转移

10.下列反应中哪种不属于生物转化的一相反应( )

A.羟化 B.还原

C.水解 D.甲基化

E.环氧化

11.关于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的诱导剂,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

A.能加强单加氧酶系的活性,加速其他毒物的代谢

B.能使其他毒物的排泄增加

C.能使其他毒物血浆浓度增加

D.加速其他毒物的代谢

E.苯巴比妥是单加氧酶的诱导剂之一

12.某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经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代谢活化的毒物与此酶系相应的诱导剂联合作用,此毒物的毒性效应将( )

A.增强 B.减弱

C.无变化 D.持续时间缩短

E.潜伏期延长

13.以下各项关于毒物在机体内的代谢转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是主要的氧化酶系

B.此酶系主要存在于微粒体中

C.此酶系催化作用的专一性高

D.此酶系可被一些化学物诱导

E.肝是体内的主要代谢转化器官

14.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转化解毒的毒物与此酶系的抑制剂联合作用,此毒物的毒性效应将( )

A.减弱

B.增强

C.潜伏期延长

D.持续时间缩短

E.无变化

二、题型:A2

1.在给予实验动物苯硫磷后,发现马拉硫磷的毒性明显增强,说明该物质抑制( )

A.醇脱氢酶 B.酯酶

C.黄素加单氧酶 D.单胺氧化酶

E.环氧化物水化酶

第四单元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一、题型:A1

1.外来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有以下四种,除了( )

A.诱导作用 B.相加作用

C.协同作用 D.独立作用

E.拮抗作用

2.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除了( )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

B.溶剂本身无毒

C.不被机体吸收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

E.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3.脂水分配系数高的化学物( )

A.易溶于水,易于吸收,易随尿排出

B.易溶于水,难于吸收,易随尿排出

C.易溶于水,难于吸收,难随尿排出

D.难溶于水,易于吸收,难随尿排出

E.难溶于水,难于吸收,易随尿排出

4.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低提示毒物易于( )

A.被机体吸收 B.在体内蓄积

C.被肾排泄 D.被机体代谢

E.与血浆蛋白结合

5.吸入性颗粒物所产生的生物活性强弱取决于其( )

A.溶解度

B.挥发度

C.解离度

D.分散度

E.光学异构

6.某种外源性化合物的pKa值是描述其( )

A.解离度

B.挥发度

C.反应活性

D.分散度

E.稳定性

7.分散度与颗粒状物质在呼吸道的阻留有关,可到达呼吸道深部的颗粒其直径一般( )

A.大于10μm B.大于5μm

C.小于10μm D.小于5μm

E.5~10μm

8.下列哪项不是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 )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

B.本身无毒

C.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

E.不被机体吸收

9.在毒理学动物试验中,同种动物对同一毒物表现出不同的效应,主要原因为( )

A.实验操作误差

B.动物的个体差异

C.动物的物种差异

D.实验抽样误差

E.实验观察误差

10.下列关于研究外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的关系的作用的描述中,哪项不正确( )

A.预测毒作用特征

B.推测毒作用机制

C.预估安全限量的范围

D.可作为化合物是否具致癌性的最后结论

E.预测毒性大小

11.下列关于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与吸收途径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静脉注射>经口≥肌内注射>腹腔注射>经皮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

C.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经皮>肌内注射>经口

D.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皮>经口

E.静脉注射>经皮>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

12.在毒理学试验中,常用的助溶剂是 ( )

A.茶油 B.二甲基亚砜

C.乙醇 D.吐温-80

E.橄榄油

13.关于化合物的脂溶性以下哪条的叙述不正确( )

A.一化合物的脂溶性大,表明其易溶于脂

B.化合物的脂溶性高,易通过生物膜

C.化合物的脂溶性与其毒性密切相关

D.化合物的脂溶性低,易通过生物膜

E.脂溶性与化合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及排泄有关

14.下列哪项不属于外来化合物的联合作用( )

A.相加作用 B.拮抗作用

C.协同作用 D.独立作用

E.诱导作用

15.有关具有相加作用的外来化合物,以下哪个不正确( )

A.对机体产生的毒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B.在化学结构上可为同系物

C.往往作用于不同的靶器官

D.具有麻醉作用的化合物一般呈相加作用

E.大部分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呈相加作用

16.大部分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毒作用具有联合作用,其方式主要为( )

A.协同作用 B.相加作用

C.拮抗作用 D.独立作用

E.以上都不是

17.苯的急性毒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而慢性接触引起再障和白血病,这种毒性作用的差异是由以下什么因素决定的( )

A.身体的健康状况

B.气象条件变化

C.接触持续时间

D.接触途径

E.采用的溶剂

18.急性大剂量染毒和较长时间低剂量染毒的毒性表现( )

A.二者毒性表现相同

B.二者毒性表现不同

C.前者的毒性效应出现在一周内

D.后者不会出现急性效应

E.以上都不对

19.外源化学物以相同的累积剂量对小鼠染毒,一种方式为一次性给予小鼠,另一种方式为分为10次,每次间隔一周给予小鼠,则对二者的毒性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毒性表现相同

B.二者毒性表现不同

C.后者不会产生毒性

D.后者毒性大于前者

E.以上都不对

二、题型:B1

1.共用备选答案

A.脂/水分配系数近于1,最易吸收,显示其毒效应

B.选择毒性

C.分散度越大,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越强

D.pKa越大,毒性越强

E.只有在pH条件适宜,非离子型浓度达到最高才易吸收,发挥毒效应最大

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与毒效应的关系是( )

化合物经皮肤吸收与毒效应的关系是( )

颗粒分散度与毒效应的关系是( )

第五单元 化学毒物的一般作用

一、题型:A1

1.适宜于用气管注射染毒的空气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硫 B.可吸入颗粒物

C.二氧化氮 D.苯

E.氯气

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 )

A.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

C.引起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

D.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最低剂量

E.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低剂量

3.LD50与急性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

A.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B.1/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D.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性剂量成正比

4.在皮肤刺激试验中最好使用( )

A.小鼠和大鼠

B.大鼠和家兔

C.家兔和小鼠

D.豚鼠和家兔

E.地鼠和豚鼠

5.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如下述,但不包括( )

A.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的特点及靶器官

B.研究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

C.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D.确定受试物的致死剂量

E.为制定其安全限量标准提供初步参考依据

6.LD50的概念是( )

A.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杀虫剂杀死一半有害昆虫的剂量

D.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E.实验动物致死剂量的一半

7.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要求观察( )

A.3天 B.5天

C.10天 D.14天

E.28天

8.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

A.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C.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9.不列哪项不是急性毒性试验要求的观察指标( )

A.死亡 B.中毒表现

C.体重改变

D.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

E.病理学检查

10.不属于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的是( )

A.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

B.中毒表现

C.生化检查及血液学检查

D.性成熟及交配情况

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

11.亚慢性毒性试验选用大鼠的体重应为( )

A.20~40g B.50~70g

C.80~100g D.120~140g

E.180~200g

12.眼刺激试验使用家兔数量为( )

A.2~3只 B.3~4只

C.4~5只 D.5~6只

E.6~7只

13.甲拌磷与乙酰甲胺磷联合染毒所产生的毒作用为( )

A.增强作用 B.协同作用

C.相加作用 D.拮抗作用

E.独立作用

14.在毒理学实验中,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达到多个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求得受试物的致死剂量(以LD50为主要参数)

B.阐明急性毒性的剂量一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C.筛选受试物的致突变性

D.可用于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研究

E.可用于研究急救治疗措施

15.关于急性毒性研究的接触时间的具体定义是指( )

A.长期 B.短期

C.一次 D.多次

E.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

16.下列实验动物中,常用于急性毒性研究的实验动物( )

A.猴 B.兔

C.狗 D.猫

E.小鼠和大鼠

17.下列关于卫生毒理学实验动物选择原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选择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

B.选择与人类有类似疾病谱的动物

C.选择易于饲养管理、试验操作方便的动物

D.选择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且价格较低的动物

E.选择两种实验动物,最好一种为啮齿类,一种为非啮齿类

18.下列实验动物中适合于研究外来化学物的皮肤毒性的动物是( )

A.小鼠 B.大鼠

C.家兔 D.猫

E.狗

19.在动物实验中要求掌握染毒剂量,以下哪种染毒方式不宜准确掌握摄入量( )

A.经皮肤染毒 B.动式吸入

C.吞咽胶囊 D.灌胃

E.喂饲

20.以下何种指标是常用的进行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的指标( )

A.LD100 B.LD50

C.LD0 D.Zac

E.Zch

21.通过毒理学实验来测定化学物LD50时常用的观察期限为( )

A.5天 B.1周

C.10天 D.2周

E.4周

22.如果通过实验发现某种化学物的LD50大于10g/Kg,则认为该化学物属于 ( )

A.微毒或基本无毒

B.低毒 C.中等毒

D.高毒 E.剧毒

23.小鼠一次灌胃体积通常为( )

A.0.2~1.0ml/10g

B.1~5ml/10g

C.1~5ml

D.0.2~1.0ml

E.>5ml

24.毒理学实验中,关于亚慢性毒性试验目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探讨亚慢性毒性的阈剂量

B.确定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水平

C.为慢性毒性试验提供剂量设计依据

D.为慢性毒性试验提供检测指标依据

E.确定受试物的最低致死剂量

25.毒理学实验中,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主要是( )

A.确定化合物的最高耐受剂量

B.确定化合物的最高容许浓度

C.确定化合物外推到人的安全系数

D.确定化合物的慢性毒性的阈剂量

E.确定化合物的慢性毒性阈剂量及无有害作用剂量

26.要确定亚慢性毒性试验动物染毒的最高剂量,一般可根据( )

A.急性阈剂量 B.LD30

C.LD50 D.LD80

E.LD100

27.有关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可参考以下的设置原则,除外( )

A.以亚慢性阈剂量为最高剂量

B.组间剂量差为20倍

C.以1/10 LD50为最高剂量

D.最高剂量为0.5MTD(最大耐受量)

E.1/10 LD50为最高剂量,1/1000 LD50为预计无作用剂量组

28.下列关于亚慢性毒性试验动物染毒剂量的分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

B.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环磷酰胺染毒组

C.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D.高、低剂量组

E.高、低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

29.以下关于蓄积系数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此法用来研究化合物蓄积作用

B.蓄积系数越高,蓄积作用越弱

C.目前有固定剂量法和定期递增剂量法两种试验方法

D.用LD50做指标,有可能低估某些化合物的潜在慢性毒效应

E.用此法能区分某种化合物是物质蓄积还是功能蓄积

30.毒理学实验的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特异指标的选择原则应根据( )

A.急性毒作用特点

B.指标越先进、越灵敏越好

C.急性毒作用特点及化合物特殊基团的分析

D.着重分析对肝代谢酶的影响

E.选择困难,广泛筛选

31.关于慢性毒作用带(Zch)的概念,不正确的是( )

A.慢性毒作用带(Zch)是危害性指标

B.Zch=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

C.Zch大表示此外来化合物不易引起慢性中毒

D.对于毒作用有阈值的外来化合物可求得Zch

E.在制订安全限值(最高容许浓度)时可参考Zch来确定安全系数

32.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 )

A.大鼠和小鼠

B.果蝇

C.游离器官,细胞和细胞器

D.鸟类

E.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33.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 )

A.动物试验

B.离体器官和细胞培养

C.人体试验

D.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E.以上都对

34.毒理学试验的局限性表现为,用实验动物的毒理学试验资料外推到人群接触时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包括( )

A.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性不同

B.毒理学试验中往往选用较大的,比人类实际接触剂量高得多的染毒剂量

C.毒理学试验采用的动物数有限,而实际接触人群数量很大

D.实验动物的反应较单一,而接触人群在毒性反应的易感性上存在很大差异

E.以上都是

35.描述性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是( )

A.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B.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

C.选择成年健康的实验动物(雄性未育和雌性未孕)

D.选择人可能的暴露途径

E.以上都是

36.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是( )

A.观察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B.研究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C.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D.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E.以上都是

37.以下哪种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求的动物数最多( )

A.经典的LD50法

B.固定剂量法

C.急性毒性分级法

D.上下移动法

E.限量试验

38.急性毒性试验的替代方法指( )

A.固定剂量法

B.急性毒性分级法

C.上下移动法

D.限量试验

E.以上都对

39.对于急性毒性试验的替代方法,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符合3R原则

B.减少了动物使用量

C.优化了试验动物

D.顺应了动物试验的发展趋势

E.以上都对

40.有色氧化铝玻璃复合体是一种新型口腔材料,为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应进行下列哪一项黏膜刺激试验 ( )

A.皮肤黏膜刺激试验

B.口腔黏膜刺激试验

C.眼黏膜刺激试验

D.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E.以上都对

41.检测黏膜刺激性时,应对以下什么指标进行观察和评分( )

A.红斑和水肿

B.红斑、水肿和疼痛感

C.红斑、水肿、疼痛和功能障碍

D.功能障碍

E.疼痛和功能障碍

42.眼黏膜刺激试验应观察哪些部位的损害反应( )

A.角膜 B.虹膜

C.球结膜 D.睑结膜

E.以上都是

43.重复剂量毒性试验是指( )

A.一次给予或24小时多次给予试验动物或人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B.试验动物或人连续14-30天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C.试验动物或人在其生命周期的1/10的时间段中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中毒效应

D.试验动物或人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E.化学物连续地反复的进入机体所产生的蓄积效应

44.对重复剂量毒性试验的目的,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观察接触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

B.观察接触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

C.观察接触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谱

D.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为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E.确定NOAEL和LOAEL,为制定安全限量提供参考值

45.对重复剂量毒性试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剂量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

B.较大剂量短期内染毒

C.较大剂量长期染毒

D.较低剂量短期内染毒

E.较低剂量长期染毒

二、题型:B1

1.共用备选答案

A.腹腔注射 B.灌胃

C.皮内注射 D.涂皮

E.静脉注射

通常使化学毒物表现出最大毒性的染毒途径是( )

在毒理学试验中较少使用的染毒途径是( )

2.共用备选答案

A.苯吸入染毒

B.氯气吸入染毒

C.颗粒物吸入染毒

D.SO2+颗粒物吸入染毒

E.苯+颗粒物吸入染毒

压缩空气法适用于( )

稳流鼓泡法适用于( )

气管注入法适用于( )

3.共用备选答案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亚慢性毒性研究选用的啮齿类动物是( )

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 )

皮肤过敏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 )

4.共用备选答案

A.1天 B.14天

C.90天 D.12个月

E.24个月

大鼠长期致癌试验染毒期为( )

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染毒期为( )

大鼠急性毒性试验染毒期为( )

5.共用备选答案

A.喂饲 B.灌胃

C.肌肉注射 D.腹腔注射

E.静脉注射

慢性经口毒性试验染毒途径常采用( )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染毒途径常采用( )

毒物动力学试验染毒途径常采用( )

6.共用备选答案

A.大、小鼠 B.豚鼠

C.金黄地鼠 D.家兔

E.狗

进行急性毒理实验时首选( )

细胞恶性转化实验首选( )

皮肤过敏实验首选( )

皮肤黏膜眼刺激试验首选( )

7.共用备选答案

A.染毒时间一般为2~4小时的染毒方式

B.易挥发、易水解和有异味的化学物染毒方式

C.观察化学毒物能否经皮肤吸收的试验方式

D.经饮水和食物进入机体的化学毒物常用染毒方式

E.进行化学物毒物动力学研究常采用的染毒方式

急性静式吸入染毒适用于( )

注射染毒适用于( )

小鼠浸尾试验适用于( )

灌胃适用于( )

吞咽胶囊适用于( )

三、题型:A2

1.对硫磷经蓄积系数法测定K值为5.3,可判定为( )

A.无蓄积 B.轻度蓄积

C.中等蓄积 D.明显蓄积

E.高度蓄积

第六单元 化学毒物的致癌作用

一、题型:A1

1.关于引发剂(启动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A.引发剂本身具有致癌性

B.引发剂可与DNA发生反应

C.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D.大多数是致突变物

E.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

2.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环境因子和类别、混合物及暴露环境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分为4组,错误的是( )

A.是人类的致癌物

B.是人类的间接致癌物

C.是人类的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物

D.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的致癌性进行分类

E.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

3.关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具有DNA反应活性

B.在大多数遗传毒理学试验中为非致突变物

C.经代谢活化可形成亲电子剂

D.一般具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E.作用一般是可逆的,需长期染毒

4.WHO提出的机体对于致癌物的反应不包括( )

A.试验组发生对照组没有的肿瘤类型

B.试验组一种或多种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C.试验组每个动物的平均肿瘤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D.试验组发生肿瘤的组织器官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

E.试验组肿瘤的发生时间早于对照组

5.化学致癌过程至少分为哪三个阶段( )

A.引发(启动),促长,进展

B.促长,进展,浸润

C.引发(启动),促长,转移

D.进展,浸润,炎症

E.引发(启动),进展,转移

6.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

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C.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D.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E.癌基因的活化和DNA修复基因的活化

7.煤焦油可致皮肤癌。研究发现,经煤焦油涂抹的皮肤如再接触佛波酯,肿瘤的发生率增加,潜伏期缩短。据此实验,佛波酯应属( )

A.无机致癌物 B.免疫抑制剂

C.促长剂 D.间接致癌物

E.细胞毒剂

8.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常用大鼠和小鼠

B.常设3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高剂量组剂量应为最大耐受剂量

C.每组雌雄动物各10只

D.动物实验期限大鼠为2年,小鼠为1.5年

E.主要观察指标是肿瘤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9.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分析指标是( )

A.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

B.肿瘤死亡率,肿瘤发生率,肿瘤潜伏期

C.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死亡率

D.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肿瘤死亡率

E.肿瘤发生率,肿瘤存活率,肿瘤死亡率

10.重要的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有下列四种,除外( )

A.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B.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

C.大鼠肝转化灶诱发试验

D.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

E.哺乳动物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11.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化学致癌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化学活性

B.遗传毒性

C.致癌强度

D.证据充分性

E.作用机制

12.下列关于癌症病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癌症是由多种病因诱发的

B.机体发生癌症的内因有遗传因素

C.机体发生癌症的外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D.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辐射致癌和病毒致癌

E. 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

13.以下关于前致癌物(间接致癌物)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

A.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是最重要的代谢活化酶

B.必须经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的化学物质称为前致癌物

C.催化二相结合反应的代谢酶没有代谢活化作用

D.前致癌物经代谢活化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为终致癌物

E.前致癌物原型不是亲电子物,与DNA不能直接反应

14.下列叙述终致癌物的特点中,错误的是( )

A.前致癌物经代谢转化,最终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为终致癌物

B.前致癌物经代谢转化最终生成的中间产物叫终致癌物

C.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是最重要的代谢活化酶

D.终致癌物具有直接与DNA反应的活性

E.终致癌物大多是亲电子物

15.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

A.肿瘤抑制基因和癌基因的活化

B.肿瘤抑制基因和癌基因的灭活

C.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和癌基因的灭活

D.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和癌基因的活化

E.以上都不对

16.下列关于癌基因致癌的叙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

A.细胞内存在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涉及细胞生长和分化

B.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必须经过活化,才能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

C.正常细胞至少需要原癌基因两次突变才能转变为肿瘤细胞

D.原癌基因的活化机制主要为点突变、基因扩增和染色体断裂

E.已鉴定了多种病毒基因在细胞中有相应的原癌基因,因此病毒是致癌的首要的病因

17.关于肿瘤抑制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肿瘤细胞的遗传学改变包括肿瘤抑制基因

B.肿瘤抑制基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肿瘤性状表达

C.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必须有肿瘤抑制基因的改变

D.肿瘤抑制基因不能表达或其基因产物去活化时才容许肿瘤性状的表达

E.ras和myc基因属于肿瘤抑制基因

18.化学致癌的阶段学说认为化学致癌是多阶段过程,至少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先后次序为( )

A.进展、启动、促癌

B.启动,促癌,进展

C.促癌,启动,进展

D.促癌,进展,启动

E.启动,进展,促癌

19.下列关于直接致癌物的叙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

A.直接致癌物的化学结构即具有亲电子活性

B.直接致癌物的作用机制是因其细胞毒性,引起代偿增生而致癌

C.直接致癌物可与DNA的亲核基团形成加合物

D.直接致癌物均有致突变性

E.直接致癌物不需要代谢活化

20.关于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常用动物有大鼠和小鼠

B.实验期限大鼠为2年,小鼠为1.5年

C.常设3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高剂量组剂量应为最大耐受剂量(MTD)

D.每组雌雄各10只动物

E.结果观察主要指标是肿瘤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21.下列哪项不是遗传毒性致癌物的特点( )

A.其原型或经代谢活化后具有DNA反应活性

B.作用一般是不可逆的

C.其原型或经代谢活化后具有致突变性

D.具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E.绝大部分的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原型或经代谢活化后为亲电子物

22.用遗传毒性试验对外源化学物致癌性进行筛检出现假阳性,是指( )

A.外源化学物具有致突变性但不具有致癌性

B.外源化学物不具有致突变性但具有致癌性

C.外源化学物具有致突变性同时具有致癌性

D.外源化学物不具有致突变性也不具有致癌性

E.以上都是

23.用遗传毒性试验对外源化学物致癌性进行筛检出现假阴性,是指( )

A.外源化学物具有致突变性但不具有致癌性

B.外源化学物不具有致突变性但具有致癌性

C.外源化学物具有致突变性同时具有致癌性

D.外源化学物不具有致突变性也不具有致癌性

E.以上都是

24.用遗传毒性试验对外源化学物致癌性进行筛检时,灵敏度是指( )

A.已知致癌物呈现阴性结果的比例

B.已知致癌物呈现阳性结果的比例

C.已知非致癌物呈现阴性结果的比例

D.已知非致癌物呈现阳性结果的比例

E.以上都对

25.用遗传毒性试验对外源化学物致癌性进行筛检时,特异性是指( )

A.已知致癌物呈现阴性结果的比例

B.已知致癌物呈现阳性结果的比例

C.已知非致癌物呈现阴性结果的比例

D.已知非致癌物呈现阳性结果的比例

E.以上都对

26.恶性转化试验中细胞选择的原则是( )

A.体外容易培养和传代

B.细胞自发形成的克隆率低

C.细胞自发转化率低

D.获无限生长能力,但保持接触抑制

E.以上都对

27.对于细胞恶性转化后的恶性表性,错误的叙述是( )

A.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B.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倍增时间缩短

C.细胞可呈锚着性生长

D.可见接触抑制

E.可见染色体畸变

28.对细胞恶性转化试验的毒理学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检测遗传毒性致癌物

B.可检测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C.不能代替整体动物试验

D.阳性结果表明受试物为致癌物

E.阴性结果尚不能确定受试物为非致癌物

二、题型:B1

1.共用备选答案

A.代谢活化成终致癌物过程的中间代谢产物

B.不经代谢活化即有致癌活性的物质

C.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癌活性的物质

D.兼有引发(启动)、促长、进展作用的物质

E.经代谢转化最后产生的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

直接致癌物是指( )

完全致癌物是指( )

近致癌物是指( )

终致癌物是指( )

间接致癌物是指( )

2.共用备选答案

A.构效关系分析

B.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

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D.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E.流行病学调查

用于确证人类致癌物的研究方法是( )

用于确证哺乳动物致癌物试验是( )

阳性结果可确定哺乳动物致癌物,阴性结果不能否定对哺乳动物致癌性,这类试验是( )

用于筛选致癌物的试验是( )

3.共用备选答案

A.β-丙烯内酯 B.β-萘胺

C.镍 D.佛波酯

E.己烯雌酚

间接致癌物是( )

促长剂是( )

4.共用备选答案

A.有机氯农药

B.悬浮性颗粒物

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D.人类致癌物

E.人类致畸物

有机汞是( )

氡及其子体是( )

具有蓄积作用的是( )

5.共用备选答案

A.直接致癌物

B.前致癌物

C.非致癌物

D.有机致癌物

E.无机致癌物

烟草属于( )

氮芥属于( )

苯并(a)芘属于( )

三、题型:A2

1.某化学物质经动物实验致癌证据充分,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尚不足,它应归类于( )

A.确认的致癌物

B.潜在的致癌物

C.可疑的致癌物

D.动物的致癌物

E.人类的致癌物

2.使用小鼠对一农药进行长期致癌试验,每组的动物数至少应为( )

A.40 B.60

C.80 D.100

E.120

第七单元 化学致突变作用

一、题型:A1

1.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为靶的诱变( )

A.烷化剂作用

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

C.嵌入剂作用

D.非整倍体剂作用

E.对碱基结构破坏作用

2.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如下,除了( )

A.致癌

B.致畸

C.遗传性疾病

D.衰老

E.动脉粥样硬化

3.以原发性DNA损伤为检测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是( )

A.UDS试验

B.Ames试验

C.基因正向突变试验

D.微核试验

E.染色体畸变试验

4.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配套原则不包括( )

A.包括体细胞和性细胞的试验

B.在反映同一遗传学终点的多种试验中应尽可能选择体外试验

C.包括多个遗传学终点

D.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E.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试验

5.基因突变不包括( )

A.转换 B.颠换

C.移码突变 D.DNA大段损伤

E.裂隙

6.使用环磷酰胺对小鼠染毒,经处死动物、收集骨髓细胞、低渗、固定、Giemsa染色等步骤,光镜下可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为( )

A.着丝点环 B.相互易位

C.倒位 D.插入

E.重复

7.微核试验可用于检测( )

A.DNA加合物

B.引起核粉碎的遗传毒物

C.断裂剂和非整倍体剂

D.引起碱基置换的遗传毒物

E.引起移码突变的遗传毒物

8.描述S9混合液错误的是( )

A.用多氯联苯诱导大鼠

B.肝匀浆9000×g上清液

C.为体外代谢活化系统

D.含NADP

E.含葡萄糖

9.导致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畸变)的原因是( )

A.DNA与蛋白质交联

B.纺锤体结构和功能异常

C.DNA链的碱基异常

D.DNA链断裂和异位重接

E.DNA链断裂和原位重接

10.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为靶点的致突变( )

A.烷化剂作用

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

C.嵌入剂作用

D.对DNA合成酶系的破坏作用

E.对碱基结构破坏作用

11.下列事件中与体细胞突变无关的是( )

A.致癌 B.致畸

C.动脉粥样硬化 D.衰老

E.遗传性疾病

12.如果DNA链上的鸟嘌呤被胸腺嘧啶取代,这种突变称为( )

A.颠换

B.转换

C.移码突变

D.错义突变

E.无义突变

13.以下事件中与生殖细胞突变无关的是( )

A.遗传性疾病 B.致畸

C.显性致死 D.肿瘤

E.增加遗传负荷

14.以下变化中不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转换 B.裂隙

C.移码突变 D.DNA大段损伤

E.颠换

15.以下变化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是( )

A.缺体 B.单体

C.微小体 D.非整倍体

E.整倍体

16.以下改变中哪一项不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 )

A.单倍体 B.多倍体

C.缺体 D.整倍体

E.非三倍体

17.关于基因重排,正确的是( )

A.小缺失的片断倒转后插入原来的位置

B.小缺失的片断不倒转插入原来的位置

C.小缺失的片断倒转后插入其他位置

D.小缺失的片断不倒转插入其他位置

E.以上都不是

18.毒理学实验中,Ames试验的指示菌株是( )

A.鼠伤寒沙门菌的野生型菌株

B.鼠伤寒沙门菌的色氨酸突变型菌株

C.鼠伤寒沙门菌的组氨酸突变型菌株

D.大肠杆菌的野生型菌株

E.大肠杆菌的色氨酸突变型菌株

19.Ames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

A.DNA完整性改变

B.DNA交换或重排

C.DNA碱基序列改变

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

E.染色体分离改变

20.毒理学实验中的微核试验可用来检测( )

A.引起移码突变的遗传毒物

B.引起核碎裂的遗传毒物

C.断裂剂

D.引起碱基置换的遗传毒物

E.DNA加合物

21.确定微核试验的遗传学终点的根据是( )

A.DNA交换或重排

B.DNA完整性改变

C.DNA碱基序列改变

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或染色体分离改变

E.细胞分裂异常

22.显性致死试验的遗传学终点是( )

A.生殖细胞基因突变

B.体细胞染色体畸变

C.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

D.体细胞基因突变

E.体细胞及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

23.DNA损伤的原因有( )

A.DNA分子的自发性损伤

B.电离辐射引起的损伤

C.紫外线引起的损伤

D.烷化剂对DNA的损伤

E.以上都是

24.DNA损伤的修复方式主要有( )

A.直接修复

B.错配修复

C.交联修复

D.切除修复

E.以上都是

25.下列关于突变固定的描述,错误的是( )

A.DNA损伤不能被修复,就可能固定成为突变(突变固定)

B.DNA损伤在修复中出现了错误,也可能固定成为突变

C.DNA损伤不能被修复,经2次或多次细胞周期DNA损伤才有可能固定成为突变

D.突变固定不能传递到后代的细胞或个体

E.突变固定可以传递到后代的细胞或个体

26.基因组突变是指( )

A.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同于正常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即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B.染色体结构改变,是遗传物质大的改变

C.基因中DNA序列的变化

D.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细胞的染色体的结构不同于正常的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即基因组中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E.以上都不是

27.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突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染色体异常以二倍体细胞为标准进行命名

B.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单体

C.多倍体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

D.如果细胞有45或47条染色体,定义为非整倍体

E.如果有69条染色体,定义为多倍体

28.下列关于Down氏综合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Down氏综合征由21染色体三体所致

B.它多了一条染色体,有三条21染色体

C.染色体数目为47条

D.该病由整倍体所引起

E.该病由非整倍体所引起

29.下列遗传学毒理试验中,属于体内试验的是( )

A.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B.传统的微核试验

C.染色体畸变分析

D.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

E.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30.用于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异常的遗传学致突变试验的是( )

A.染色体畸变分析

B.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C.微核试验

D.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

E.显性致死试验

31.下列有关微核或微核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核试验可用于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

B.微核可出现于多种细胞,在有核细胞中可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区别

C.微核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丢失的无着丝粒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末期之后,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D.主要可检出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E.微核试验的灵敏度和细胞遗传学基本相同

二、题型:B1

1.共用备选答案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畸变

C.DNA完整性改变

D.细胞坏死

E.细胞恶性转化

Ames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

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

显性致死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

2.共用备选答案

A.微核试验

B.显性致死试验

C.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D.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

E.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检测化学物的DNA损伤作用选用( )

检测化学物的基因突变作用选用( )

检测化学物的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作用选用( )

3.共用备选答案

A.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B.彗星试验

C.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

D.微核试验

E.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需经电泳检测的试验是( )

需利用穿梭载体于原核和真核间往返转移的试验是( )

检测S期外是否有DNA合成发生的试验是: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

三、题型:A2

1.对某化学物进行Ames试验,仅在S9活化系统存在时,对TA98菌株得到阳性结果,说明此化学物为( )

A.引起沙门菌移码突变的间接致突变物

B.引起沙门菌移码突变的直接致突变物

C.引起沙门菌碱基置换的间接致突变物

D.引起沙门菌碱基置换的直接致突变物

E.遗传毒性致癌物

第八单元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作用

一、题型:A1

1.外来化学物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主要影响是( )

A.生长迟缓和功能不全

B.畸形 C.胚胎死亡

D.着床减少 E.以上都不是

2.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 )

A.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B.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C.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D.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E.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不明显

3.在致畸试验中,提示啮齿类动物“受孕”(交配)的证据是( )

A.雌雄动物同笼的时间

B.雌性动物的活动

C.有阴栓发现

D.雌雄动物数目的比例

E.雌性动物的体重增加

4.致畸试验使用的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该受试物LD50的( )

A.1/2 B.1/4

C.1/6 D.1/8

E.1/10

5.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内容不包括( )

A.外观畸形检查

B.组织病理学检查

C.内脏畸形检查

D.体重测量

E.骨骼畸形检查

6.生殖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除外()

A.受孕率

B.正常分娩率

C.幼仔体重增长率

D.幼仔出生存活率

E.幼仔哺育成活率

7.两代生殖毒性试验,从亲代开始染毒,观察至( )

A.子2代出生 B.子2代断乳

C.子1代出生 D.子1代断乳

E.子1代染毒结束

8.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的是(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9.生殖发育是指过程( )

A.体细胞的生长发育

B.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

C.胎儿发育及分娩、哺乳

D.胎儿的发育

E.生殖细胞发生、受精、着床、胚胎发生、发育、器官发生、胎仔发育、分娩和哺乳

10.外来化合物对生殖发育毒性作用的各环节包括( )

A.性腺的发育及交配过程

B.受孕及胚胎的发育过程

C.胚胎发育及哺乳的过程

D.对生殖细胞发生、受精、着床、胚胎发育及幼儿出生后发育过程

E.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发育过程

11.下列有关生殖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概念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

A.生殖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两个分支

B.致畸试验是发育毒性试验之一

C.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D.二者也可统称为繁殖毒理学

E.发育毒理学比生殖毒理学更全面

12.毒理学生殖毒性试验中,下列不是最高剂量的选择原则的是( )

A.应出现轻微毒性

B.可为1/10 LD50

C.可略高于亚慢性毒性试验中最大无作用剂量

D.该组动物死亡率应在10%以下

E.最高剂量应使动物失去生育能力

13.在致畸试验中,判断动物有否“受孕”最有力的依据是( )

A.阴道内有无阴栓发现

B.雌性动物的体重

C.雌性动物的活动状况

D.雌雄动物同笼的比例

E.雌雄动物同笼的时间

14.下列哪项不是生殖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

A.受孕率

B.幼鼠体重增长率

C.正常分娩率

D.幼仔出生存活率

E.幼仔哺育成活率

15.以下哪项不是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 )

A.致畸作用 B.生长迟缓

C.功能不全或异常

D.胚胎或胎仔死亡

E.母体死亡

16.下列关于化合物致畸作用和母体毒性的关系,哪种说法不正确( )

A.有致畸作用,但可无母体毒性

B.出现致畸作用可同时出现母体毒性

C.有致畸作用,必有母体毒性

D.无致畸作用,也无母体毒性

E.有母体毒性,但无致畸作用

17.在胚胎及胎儿发育过程中,对致畸物最敏感的阶段为 ( )

A.胚泡形成阶段

B.着床阶段

C.器官发生期

D.胎儿发育期

E.受孕期

18.以下哪项不是致畸试验结果的评定指标( )

A.畸形出现率

B.母鼠的脏器系数(脏/体比)

C.活产幼仔平均畸形出现数

D.母体畸胎出现率

E.雌性动物受孕率

19.在毒理学中将母体LD50与胎仔最小致畸作用剂量之比定义为( )

A.相对致畸指数 B.畸胎出现率

C.母体畸胎出现率 D.致畸指数

E.以上都不是

20.三段生殖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A.一代繁殖试验二代繁殖试验三代繁殖试验

B.一代繁殖试验多代繁殖试验致畸试验

C.一般生殖毒性试验围产期试验致畸试验

D.繁殖试验围产期试验致畸试验

E.繁殖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1.三段生殖试验试验动物,一般选择( )

A.家兔 B.小鼠

C.大鼠 D.羊

E.牛

二、题型:B1

1.共用备选答案

A.生长迟缓

B.受精卵死亡

C.致畸作用

D.母体毒性

E.母体死亡

着床前的胚胎易发生( )

胎儿发育后期易发生( )

器官发生期易发生( )

2.共用备选答案

A.功能缺陷 B.死胎

C.胚胎毒性 D.母体毒性

E.致畸作用

毒物作用于着床前的胚胎易发( )

毒物作用于胎儿发育后期易发( )

毒物作用于器官发生期易发生( )

3.共用备选答案

A.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B.围产期试验

C.致畸试验

D.一代生殖毒性试验

E.多代生殖毒性试验

研究目的是评价化学毒物对配子发生和成熟、交配行为、生育力影响的试验是( )

评价母体自着床至断乳期间接触化学毒物对妊娠/哺乳母体影响的试( )

用于评价母体自胚泡着床到硬腭闭合期间接触受试物对胚体-胎体发育影响的试验是( )

第九单元 管理毒理学

一、题型:A1

1.一般对致癌物制定的实际安全剂量在人群中引起的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 )

A.10-2 B.10-3

C.10-4 D.10-5

E.10-6

2.在危险度评价中,进行危险度特征分析的目的是( )

A.确定化学毒物能否产生损害效应

B.确定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总量和特征

C.测算化学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引起危害概率的估计值及其不确定度

D.阐明化学毒物剂量与接触群体(实验动物或人)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

E.阐明待评化学毒物所致毒效应的性质和特点

3.安全系数可用于推算安全限值,不正确的叙述为( )

A.设安全系数是由于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B.安全系数一般设为100

C.适用于系统毒物,发育毒物

D.适用于遗传毒致癌物和致突变物

E.安全限值=NOAEL/安全系数

4.危险度评定的四个阶段不包括( )

A.暴露评定

B.结构活性评定

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危险度表征

E.危害性评定

5.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品,其LD50小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倍,则( )

A.毒性较大,应放弃,不用于食品

B.可考虑用于食品,并制订其ADI

C.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D.应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E.应由专家做出取舍决定

6.健康危险度是指外源化学物( )

A.损害机体的固有能力

B.损害机体的强度

C.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

D.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E.不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7.安全系数用于动物实验资料外推到人,关于安全系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安全限值=NOAEL/安全系数

B.安全系数一般采用100

C.物种间差异为10倍

D.动物物种内差异为10倍

E.人群内个体差异为10倍

8.危险度是对( )

A.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能力的估计

B.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估计

C.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

D.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E.外来化合物不损害机体的可能性估计

9.下列哪项不是危险度评定的内容()

A.对机体损害效应的评定

B.确定接触途径及接触量

C.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D.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

E.危险度估计

10.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

A.定性评定 B.定量评定

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毒性评定 E.危害性评定

11.使化学毒物有害效应的反应率稍有升高的剂量的95%可信限下限值,称( )

A.RfD B.NOAEL

C.BMD D.LDAEL

E.MF

12.在特定条件下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不引起机体出现任何损害效应的概率,称( )

A.危险性 B.安全性

C.MAC D.ADI

E.VSD

13.进行危害性认定所需资料,不包括( )

A.待评化学物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资料

B.待评化学物用途、使用方法、范围等资料

C.待评化学物投入/产出评价资料

D.待评化学物人群流行病学资料

E.待评化学物毒理学试验资料

14.在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时,一般采用的受试样品应是( )

A.原料 B.半成品

C.实际使用的产品 D.杂质

E.纯品

15.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原则是( )

A.按一定顺序进行

B.最短的时间

C.最经济的办法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关于危险度评定的叙述中,哪条不正确( )

A.早期用于放射线及致癌物的评定,现用于其他化学物的评定

B.确定最大耐受剂量是评定的关键

C.具有可预测性

D.属定量评定

E.用动物毒性资料向人的危险性外推时多应用适当的数学模型

17.根据我国现行的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要求进行第三甚至第四阶段的某些关键项目测试的化学物质是指()

A.进口产品 B.生活用品

C.我国首创的化学品

D.国外首创的化学品

E.化学物质纯品

18.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时,试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标准化是决定评价结果是否可靠的关键所在,目前试验方法和操作技术标准化最具代表性的是( )

A.GLP和SOP B.GMP和SOP

C.GLP和ISO D.GMP和ISO

E.GLP和GMP

19.管理毒理学是( )

A.从定量角度确定机体可能接触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机体损害程度的

B.以损害作用评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及接触评定的各种参数为依据,对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作出估计

C.以化学品的毒理学资料及危险度评定为依据,结合其他有关因素和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法规,对化学品进行卫生管理

D.从定性角度确定外源化学物是否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及损害的程度和性质

E. 确定人类实际接触的剂量及情况

20.管理毒理学包括( )

A.它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数据

B.它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实验毒理学数据

C.它包括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D.管理毒理学支持新测试方法的发展

E.以上都是

21.毒理学家在化学物管理中的作用在于( )

A.直接参与化学物质的管理

B.制定特定化学物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C.制定化学物的卫生标准

D.执行卫生标准

E.进行毒理学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22.良好实验室工作规范包括( )

A.对于承担化学品毒性鉴定工作的实验室的组织管理、质量监控、人员组成做出具体、明确规定,以保证毒理学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B.对于承担化学品毒性鉴定工作的试验用房、仪器设备、受试物与对照物做出具体、明确规定,以保证毒理学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C.对于承担化学品毒性鉴定工作的实验室的实验动物、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做出具体、明确规定,以保证毒理学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D.对于承担化学品毒性鉴定工作的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总结报告、资料存档等各个方面做出具体、明确规定,以保证毒理学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E.以上都是

23.在毒理学研究中提倡3R原则,即( )

A.替代、减少、优化

B.替代、减少、重复

C.替代、增加、优化

D.替代、增加、重复

E.以上都不是

24.安全性是指( )

A.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不引起健康有害作用的实际确定性

B.当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时可能产生有害作用的某一种因子或场景的固有性质

C.通过动物试验和人群观察,阐明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潜在危害,决定其是否进入市场,或安全使用的条件,以达到最大限度减小危害作用、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D.指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E.以上都不是

25.在现有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中,列入第三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通常包括( )

A.蓄积试验、致突变试验

B.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

C.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

D.急性毒性试验、皮肤黏膜试验

E.短期喂养试验、代谢试验

26.在现有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中,列入第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通常包括( )

A.蓄积试验、致突变试验

B.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

C.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

D.急性毒性试验、皮肤黏膜试验

E.短期喂养试验、代谢试验

27.在现有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中,毒理学评价可划分四个阶段的实验研究,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

A.第一阶段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B.第二阶段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

C.第三阶段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

D.第四阶段是进行人群暴露试验研究

E.第四阶段是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28.以下哪一项是可接受危险度( )

A.个体每天吸烟10支发生死亡的概率为1/400

B.个体每年开车16000公里发生死亡的概率为1/5000

C.个体从事工业生产劳动发生死亡的概率为1/30000

D.个体遭遇自然灾害发生死亡的概率为1/50000

E.10-6的肿瘤发生率和10-3的畸胎发生率

29.以下有关危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方面均能承受的发病率

B.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C.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物而造成机体损伤,疾病发生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D.危险度大小取决于化学物毒性大小

E.化学物的接触可能性与危险度大小无关

30.对化学物进行危险度评价应该基于哪些方面的资料( )

A.毒理学资料 B.环境监测资料

C.人群流行病学资料

D.健康监护资料 E.以上都是

31.危险度评价是( )

A.对化学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做定性的评估

B.对化学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做定量的评估

C.对化学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做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D.对化学物不损害人类健康的能力的评估

E.以上都不是

3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危险度评定步骤( )

A.危害认定 B.危害表征

C.危险性管理 D.危险性表征

E.暴露评定

33.计算参考剂量时不确定系数取值的因素有( )

A.人群中敏感性的变异

B.从实验动物资料外推到人

C.以亚慢性毒性资料推导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D.缺失重要的资料

E.以上都是

34.对不确定性的讨论在危险度评定的哪个阶段( )

A.危害认定 B.危害表征

C.暴露评定 D.危险性表征

E.以上都是

3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危险性管理的范畴( )

A.危险度评定 B.危险性分析

C.扩散和暴露控制 D.危险性监测

E.以上都不是

36.政府法规机构进行危险性管理时,对于自愿及被接受的危险性应该进行( )

A.危险-效应分析 B.危险性分析

C.剂量-效应关系评定

D.暴露评定 E.扩散和暴露控制

37.下列有关化学品危险性管理的原则,叙述错误的是( )

A.危险性管理决策中,保护人类健康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B.危险性管理和实施应当是透明的

C.危险性管理决策应该考虑到危险度评定结果的不确定性

D.危险性管理中不应与消费者进行透明的信息交流以免引起公众对化学品安全使用的恐慌

E.危险性管理是连续的过程,应该不断参考和补充新资料

38.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适用于( )

A.所有化学品和化学品混合物

B.食品添加剂 C.化妆品

D.农药 E.药品

39.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将化学品的急性毒性分为( )

A.剧毒,极度,中等毒,低毒和实际无毒5个级别

B.剧毒,中等毒,低毒和实际无毒4个级别

C.极毒,剧毒,中等毒,低毒和实际无毒5个级别

D.剧毒,中等毒和无毒3个级别

E.极毒,剧毒,中等毒,低毒4个级别

40.GHS制度对于以下哪种毒物是根据证据充分性确定的( )

A.人或动物致癌物 B.致畸物

C.致突变物 D.特定靶器官毒物

E.以上都是

41.危险性交流是指以下各方之间有关危险性和危险性相关因素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过程( )

A.危险性评估者和消费者

B.危险性评估者和危险性管理者

C.危险性管理者和消费者

D.危险性评估者,危险性管理者,消费者和其他有关各方

E.危险性评估者,危险性管理者和消费者

42.危险性交流的目标是( )

A.促进所有参与者认识和理解危险性分析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B.在达成和实施危险性管理决定时,增强一致性和透明度

C.促进危险性分析过程的全面有效性和效率

D.培养公众对安全性的信任和自信

E.以上都是

43.危险性交流应贯穿于以下哪个阶段( )

A.危险性分析 B.危险度评估

C.危险性管理 D.安全性评价

E.危险性监测

二、题型:B1

1.共用备选答案

A.碱基对的缺失与插入

B.不等于3的倍数的碱基对的缺失与插入

C.DNA链的大段缺失与插入

D.三联密码的缺失与插入

E.染色体的缺失与插入

DNA链大段损伤可见( )

移码突变可见( )

小缺失可见( )

整码突变可见( )

2.共用备选答案

A.外来化合物自身具有的能导致机体损伤的能力

B.化学毒物在一定接触条件下,对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C.特定的条件下接触某种水平化学毒物不引起机体产生任何损害效应的概率

D.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某种外来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

E.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有害因素后,对健康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和鉴定

毒性是指( )

危险度是指( )

安全性是指( )

危险度评定是指( )

安全性评价是指( )

3.共用备选答案

A.毒理学评价第一阶段

B.毒理学评价第二阶段

C.毒理学评价第三阶段

D.毒理学评价第四阶段

E.人群暴露试验

致突变试验属于( )

传统致畸试验属于( )

致癌试验属于( )

生殖毒性试验( )

可直接反映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

三、题型:A2

1.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bw),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kg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

A.每人每日0.6mg

B.每人每日3.6mg

C.每人每日12mg

D.每人每日36mg

E.每人每日60mg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毒理学的最根本概念是“剂量决定毒性”,也就是说任何物质在一定剂量下都有潜在的毒性,但是毒性有大有小,因此在定义毒物时,一般是认为较少剂量下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的化学物,当然这种损害效应既包括功能损害也包括器质性损害。选项A未提及剂量,C、E包含的内容不全范围太窄,D选项所指的较大剂量是相反的。因此B为正确答案。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首先,我们提及剂量-应关系,那坐标系横轴一定是剂量或者剂量的转换形式,选项A、E横坐标用的是反应频数,显然与剂量无关;选项C、D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概率单位是反应率的一种转换形式,因此也不是剂量或者其转换形式。这样,只有B选项,横坐标用对数,即剂量的对数值表示才对,另外,对于剂量反应关系的纵坐标,应当是反应率或者反应率的转换形式,一般在S型曲线向直线转换时,采用概率单位对反应率进行转换。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毒理学研究中毒性效应分为两类:一类为有阈效应,另一类为无阈效应。无阈值效应是指致突变和致癌效应,在给出的五个选项中,只有E是致癌效应,因此正确答案是E。

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NOAEL)是指研究中未能观察到出现毒性效应的最高剂量。此处所提到的损害效应是一种很宽的概念,不是特指某一毒性效应。因此,选项B、C、E不是正确选项,另外此三个选项所提及的都是引起损害效应的最低剂量,实为相应毒效应的LOAEL。毒理学研究中剂量与水平都是通过动物实验得到的,而不是人摄入水平,因此选项D不正确,正确答案应该是A。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都是指受试物在不同环节的浓度或者剂量。疾病标志是一种疾病的发生和状态。结构和功能改变是指具有生物效应的分子,主要是蛋白(酶)、激素等生物分子的变化。而癌基因的活化是致癌物或者助致癌物在发挥效应时引起的细胞内的早期变化,应该属于早期生物效应标志。

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整体动物、体外试验(细胞、器官培养)、人体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的确定属于化学分析的范畴,因此答案为C。

7. 正确答案: D

8. 正确答案: C

9. 正确答案: C

10. 正确答案: D

11. 正确答案: E

12. 正确答案: E

13. 正确答案: B

14. 正确答案: D

15. 正确答案: C

16. 正确答案: B

17.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毒作用特点的参数,分为急性毒作用带和慢性毒作用带。Zac小表明化学物从产生轻微危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的危险性小;Zch小表明从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急性中毒之间剂量范围窄,发生慢性中毒的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1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Zac=LD50/Limac,Zac小表明化学物从产生轻微危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的危险性小。

19. 正确答案: E

2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对于药物可用治疗指数(TI)和安全范围来评价安全性。TI=LD50/ED50,TI越大则安全性越高。但TI没有考虑药物的疗效和毒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斜率。对于ED50和LD50相同因而TI相同的两种化学物,当其剂量反应关系斜率不同时,可用安全范围(MOS=LD01/ED99)来评价安全性,MOS越大则安全性越大,但这种定量比较主要用于单次给药的化学物。

2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安全范围和暴露范围的概念是以人群暴露量的估计值为中心,定性反映人群暴露的危险性。MOE=NOAEL/人群暴露量,MOE大则发生有害作用的危险性小;MOS=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MOS大则发生有害作用的危险性大。

2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安全范围,暴露范围和毒作用范围相结合,可以分别从人群暴露量估计值和化学物毒性为中心,全面反映化学物毒作用特点和与人群暴露的关系。从各个指标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安全范围,暴露范围和毒作用带所对应的剂量取值为安全范围<暴露范围<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

2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目前,全世界登记的化学物质已达1000多万种,人们经常使用和接触的约有7~8万种。

2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有关毒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除选项D以外,其他都正确。在整体动物实验中,不可能获得准确的阈剂量,一般用类似参数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代替。近年来有人提出用基准剂量法(BMD),来替代NOAEL和LOAEL,优点除计算准确外,采用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下限值,充分考虑了观察终点参数的离散程度。

2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化学物质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既有损害作用,又有非损害作用,但毒性的具体表现是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通常造成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降低、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而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升高。

2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反应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分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剂量-量反应关系与剂量-质反应关系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化学物质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

2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毒效应,其效应的范围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异常改变到明显的临床中毒表现直至死亡。毒效应的这些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化学物质的毒效应谱。反映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分为特异指标与死亡指标。例如有机磷农药与苯胺的例子,这类指标的出现与特定化学物质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故属于特异指标。

2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同一个或者同几个靶器官,常见于同系物或同类物。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例如苯胺和CO。组织器官成为化学物质的靶器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3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LD50,即半数致死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它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LD50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动物种属,接触途径,动物性别等。通常以mg/kg体重表示。

3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剂量-反应曲线的形式通常包括S状曲线、直线型、抛物线型。其中最常见的是非对称S状曲线,其表示随着剂量增加,反应率的变化呈偏态分布。主要由于毒理学实验中实验组数和动物数有限,又存在一些高耐受个体。直线,表示化学物质剂量的变化和反应的改变成正比,由于生物体中,反应的产生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此种曲线少见。抛物线,又称对数曲线型,可见于剂量-量反应关系。

3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本题为基本理论题。Zac即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阈剂量的比值(LD50/Limac)。Zac表示化学物质急性毒性与急性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危险性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3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Zch即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Limac/Limch)。此值越大,表明该化合物易于发生慢性中毒,在一次接触较高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才引起有害作用,人人对于高于慢性阈剂量的较低剂量接触不易引起警惕和主动预防,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3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特异体质反应系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异常。先天缺乏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活力的患者,对亚硝酸盐类等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化学物质异常敏感。原因是该酶基因中的127密码子发生了突变,致使原来的丝氨酸为脯氨酸所代,故丧失了活性。

二、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生物标志物主要分为三类:接触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接触标志是指化学物原形或者特异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水平升高,如血铅升高表明受观察者接触了铅。而低色素性贫血是一种疾病状态,是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一定的损害效应,导致血色素降低,出现低色素性贫血。这是一种损伤效应的表现和后果,因此属于效应标志。在选项中有早期生物效应标志和疾病效应标志,一般说来,早期生物效应标志是指引起某些生物分子或者功能的变化,而未达到疾病的状态。贫血已经是疾病状态,因此属于疾病效应标志。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生物标志物主要分为三类:接触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接触标志是指化学物原形或者特异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水平升高,如血铅升高表明受观察者接触了铅。而低色素性贫血是一种疾病状态,是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一定的损害效应,导致血色素降低,出现低色素性贫血。这是一种损伤效应的表现和后果,因此属于效应标志。在选项中有早期生物效应标志和疾病效应标志,一般说来,早期生物效应标志是指引起某些生物分子或者功能的变化,而未达到疾病的状态。贫血已经是疾病状态,因此属于疾病效应标志。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环境外暴露水平是指生物体可能接触到的环境介质中暴露因素的水平或者浓度。环境介质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食物等。故饮水中氟化物含量为环境外暴露水平。内暴露是指化学物通过机体的生物屏障达到血液循环的情况,因此血液中的化学物浓度或者剂量就是所说的内暴露水平。还有一种暴露水平是到达剂量或者靶剂量,指化学物到达靶器官时的剂量。效应标志物是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B、C是化学物浓度,而E是化学物的特性,只有A、D是生物学效应,但是对于有机磷农药,胆碱酯酶的抑制是一种特异性效应。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环境外暴露水平是指生物体可能接触到的环境介质中暴露因素的水平或者浓度。环境介质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食物等。故饮水中氟化物含量为环境外暴露水平。内暴露是指化学物通过机体的生物屏障达到血液循环的情况,因此血液中的化学物浓度或者剂量就是所说的内暴露水平。还有一种暴露水平是到达剂量或者靶剂量,指化学物到达靶器官时的剂量。效应标志物是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B、C是化学物浓度,而E是化学物的特性,只有A、D是生物学效应,但是对于有机磷农药,胆碱酯酶的抑制是一种特异性效应。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环境外暴露水平是指生物体可能接触到的环境介质中暴露因素的水平或者浓度。环境介质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食物等。故饮水中氟化物含量为环境外暴露水平。内暴露是指化学物通过机体的生物屏障达到血液循环的情况,因此血液中的化学物浓度或者剂量就是所说的内暴露水平。还有一种暴露水平是到达剂量或者靶剂量,指化学物到达靶器官时的剂量。效应标志物是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B、C是化学物浓度,而E是化学物的特性,只有A、D是生物学效应,但是对于有机磷农药,胆碱酯酶的抑制是一种特异性效应。

3.

正确答案: B

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 A

4.

正确答案: A

正确答案: D

正确答案: C

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在低剂量下即可发生,难以观察到剂量-反应关系,损害表现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高敏感性区别于特异体质反应,前者强调易感性,后者主要强调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异常。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以后,中毒症状缺如或虽有中毒症状但似已恢复,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又称远期作用。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在低剂量下即可发生,难以观察到剂量-反应关系,损害表现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高敏感性区别于特异体质反应,前者强调易感性,后者主要强调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异常。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以后,中毒症状缺如或虽有中毒症状但似已恢复,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又称远期作用。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在低剂量下即可发生,难以观察到剂量-反应关系,损害表现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高敏感性区别于特异体质反应,前者强调易感性,后者主要强调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异常。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以后,中毒症状缺如或虽有中毒症状但似已恢复,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又称远期作用。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生物学标志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接触生物学标志分为体内剂量标志(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效应生物学标志分为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反映化学物质与组织细胞作用后在分子水平产生的改变),结构和功能改变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质造成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或形态学改变)和疾病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质导致机体出现的亚临床或临床表现)。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遗传因素对于这种差异的产生起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生物学标志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接触生物学标志分为体内剂量标志(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效应生物学标志分为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反映化学物质与组织细胞作用后在分子水平产生的改变),结构和功能改变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质造成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或形态学改变)和疾病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质导致机体出现的亚临床或临床表现)。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遗传因素对于这种差异的产生起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生物学标志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接触生物学标志分为体内剂量标志(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效应生物学标志分为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反映化学物质与组织细胞作用后在分子水平产生的改变),结构和功能改变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质造成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或形态学改变)和疾病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质导致机体出现的亚临床或临床表现)。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遗传因素对于这种差异的产生起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生物学标志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接触生物学标志分为体内剂量标志(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效应生物学标志分为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反映化学物质与组织细胞作用后在分子水平产生的改变),结构和功能改变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质造成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或形态学改变)和疾病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质导致机体出现的亚临床或临床表现)。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遗传因素对于这种差异的产生起重要作用。

三、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急性毒性以死亡作为观察终点的研究中,所研究的剂量与死亡频率形成的曲线为对称性曲线,即在均数±标准差范围内的曲线下面积在均数两侧是相同的。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是一个随着剂量增加效应逐渐累加过程,所以曲线表现为S型曲线,且是对称的。

四、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是非对称S状曲线,其表示随着剂量增加,反应率的变化呈偏态分布,主要由于毒理学实验中实验组数和动物数有限,又存在一些高耐受个体。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当群体中某些个体对某一化学物质的敏感性出现较大差异,则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剂量-反应曲线是用表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当把纵坐标标识单位转化为概率单位同时横坐标剂量单位转化为对数时,即转变为一条直线。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是非对称S状曲线,其表示随着剂量增加,反应率的变化呈偏态分布,主要由于毒理学实验中实验组数和动物数有限,又存在一些高耐受个体。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当群体中某些个体对某一化学物质的敏感性出现较大差异,则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剂量-反应曲线是用表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当把纵坐标标识单位转化为概率单位同时横坐标剂量单位转化为对数时,即转变为一条直线。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是非对称S状曲线,其表示随着剂量增加,反应率的变化呈偏态分布,主要由于毒理学实验中实验组数和动物数有限,又存在一些高耐受个体。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当群体中某些个体对某一化学物质的敏感性出现较大差异,则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剂量-反应曲线是用表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当把纵坐标标识单位转化为概率单位同时横坐标剂量单位转化为对数时,即转变为一条直线。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是非对称S状曲线,其表示随着剂量增加,反应率的变化呈偏态分布,主要由于毒理学实验中实验组数和动物数有限,又存在一些高耐受个体。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当群体中某些个体对某一化学物质的敏感性出现较大差异,则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剂量-反应曲线是用表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当把纵坐标标识单位转化为概率单位同时横坐标剂量单位转化为对数时,即转变为一条直线。

第二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

一、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影响化学物经生物膜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有:①化学物浓度差:生物膜两侧浓度差越大,化学物越容易经过生物膜简单扩散;②解离度:一般来说离子型化合物脂溶性低,且可能与细胞膜的蛋白质、脂质、糖之间发生离子反应,因此不容易穿过生物膜,而未解离的化合物易于通过简单扩散穿过生物膜;③脂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只有具备脂溶性(即脂水分配系数较大),才易于穿过生物膜,不过脂溶性过强也会阻碍简单扩散,使化学物停留在生物膜中。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吸入物质在呼吸道的状态与粒子的直径有关。一般大于10μm的粒子在上呼吸道就被阻拦了,而5μm以下的粒子才可以到达呼吸道深部。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气态物质在肺泡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呼吸膜进入血流,其吸收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肺泡和血液中该物质的浓度(分压)差。当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称为血气分配系数。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进入机体的毒物排出体外可有多种途径,主要的代谢、排泄器官是肝脏和肾脏,当然毒物排出的主要载体是血液和组织液,绝大部分是通过肾脏排出,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可通过其他体液,如唾液、汗液、乳汁等排出体外。另外,还有少量可通过胆汁排到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简单扩散的条件有:①膜两侧浓度差,②脂溶性,③非解离状态。滤过主要发生在肾小球的排出过程;易化扩散和胞饮以及吞噬都是针对非脂溶性物质的。主动转运主要是运送一些离子、蛋白质等。对于脂溶性的化学物,主要的跨膜方式还是简单扩散。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简单扩散方式的条件:①膜两侧的浓度差;②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③外源化学物是非解离状态。

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铅可在体内蓄积,机体的各种脏器中都可能检测出铅,其中肝脏中含量最高,不过体内90%的铅蓄积在骨骼,血液的pH值、血铅浓度等都可能影响铅从骨骼中的释放。

8.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在动力学研究中消除是指促使化学物由体内丧失的各种过程的总和。主要是指通过代谢,化学物的原形量减少,还有通过排泄使体内化学物的量减少。因此,消除过程包括了代谢与排泄两个环节。

9. 正确答案: A

10. 正确答案: B

11. 正确答案: D

12. 正确答案: B

13. 正确答案: C

14. 正确答案: A

15. 正确答案: E

16. 正确答案: E

17. 正确答案: E

18. 正确答案: D

19. 正确答案: E

20. 正确答案: A

21. 正确答案: C

22. 正确答案: B

23. 正确答案: E

二、

1.

正确答案: D

正确答案: A

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 B

2.

正确答案: B

正确答案: A

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 E

正确答案: D

正确答案: C

3.

正确答案: A

正确答案: D

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 B

正确答案: A

4.

正确答案: B

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 E

三、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化学物的肠肝循环是指经过消化道吸收的化学物进入肝脏后,有一部分会与体内的一些蛋白、肽或者其他分子结合,然后通过胆汁再排到消化道,这些结合物在消化道内受到各种不同因素作用分解,使得化学物又释放出来,可以经过肠道再次吸收。由于这样一个过程,使机体暴露于该化学物的时间延长,因此有可能导致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第三单元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一、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N-亚硝基类化合物的合成前体为仲胺和酰胺,二者分别与亚硝酸反应,直接生成N-亚硝胺和N-亚硝酰胺。一般来说,凡是含有“=N—”结构的化合物均有可能参与上述反应,因此,除了仲胺、酰胺外,伯胺、叔胺、季胺、氨基甲酸酯、胍类、肌酸、精素、磷脂等都有可能参与反应。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的资料表明,杂环胺可能与胃癌、乳腺癌、直肠癌和胰腺癌有显著关系,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杂环胺和结肠癌、前列腺癌有关,而在本题的五个选项中,C最为合适。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外来化学物经过代谢转化,有的可以达到降解、减低毒性,但是也有些物质却可使毒性增强,甚或产生致癌、致畸效应。是为代谢过程对外来化学物作用的两重性。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水解作用包括水化和水解,环氧化物水化酶参与水化作用,而水解作用中常见的酶有酯酶、酰胺酶和蛋白酶等,因此环氧化物水化酶、A-酯酶、B-酯酶、胰蛋白酶均参与水解反应。黄素酶主要参与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D为正确答案。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单加氧酶系代谢活化的毒物在体内所表现的毒性大小与P450酶系活性的大小密切相关,如果P450酶系活性强,则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量就大,表现为毒性强;如果P450酶系活性弱,则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量就少,表现为毒性较弱。因此这类毒物与P450酶系抑制剂联合使用时,由于P450酶系受到抑制,则活性降低,进一步毒物的活性代谢产物减少,表现为毒性减弱,正确答案为A。

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化学物在肝脏的环氧化作用是通过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来催化的。预先给予SKF-525A后,溴化苯的肝毒性明显降低表明溴化苯的环氧化产物减少,说明SKF-525A抑制了该过程,而这个过程是MFO催化的,因此SKF-525A的作用是抑制了混合功能氧化酶。

7.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混合功能氧压酶(MFO)催化的反应包括芳香族羟化,脂肪族羟化,N、O、S脱烷基反应,环氧化、脱硫反应,硫氧化反应,N-羟化反应。脱氢酶催化:醛脱氢、醇脱氢。FMO(黄素单加氧酶):氧化一些含有氮、硫、磷等杂原子的化合物。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次黄嘌呤到黄嘌呤,再由黄嘌呤到尿酸的氧化作用。

8.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马拉硫磷在高等动物体内和昆虫体内的代谢过程不同,在高等动物体内,马拉硫磷首先被肝脏中的羧酸酯酶水解为一羧酸和二羧酸化合物而失去毒性。但是在昆虫体内,则发生氧化作用,成为毒力更高的马拉氧磷,从而发挥杀虫作用。

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亚硝胺在酶作用下,先在烷基的碳原子上进行羟基化,形成羟基亚硝胺,再经过脱醛作用生成单烷基亚硝胺,再经过脱氮作用,进一步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CH+3,使核酸发生烷化作用,如鸟嘌呤的7位氮原子甲基化,最终引起细胞遗传突变,显示出致癌性。

10. 正确答案: D

11. 正确答案: C

12. 正确答案: A

13. 正确答案: C

14. 正确答案: B

二、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马拉硫磷在高等动物体内和昆虫体内的代谢过程不同,在高等动物体内,马拉硫磷首先被肝脏中的羧酸酯酶水解为一羧酸和二羧酸化合物而失去毒性。但是在昆虫体内,则发生氧化作用,成为毒力更高的马拉氧磷,从而发挥杀虫作用。在实验动物体内,由于酯酶活性受到抑制,马拉硫磷水解作用减弱,因此毒性增强。

第四单元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一、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分为:相加、协同、拮抗和独立作用。分别表明了多种化学物同时暴露后对生物体毒效应方面的相互作用。而诱导的概念往往是指化学物作用以后,引起细胞内的酶、蛋白质合成或者一些细胞因子产生的变化,是化学物与生物体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化学物之间的交互作用。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毒理学试验中,对于溶剂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不影响受试物的理化特性,即不会与受试物反应,也不能让受试物分解,这样才能保证受试物在实验中依然保持固有特性,可以了解真实的受试物毒性。另外,对于溶剂本身要求无毒,否则溶解了受试物,染毒以后会出现联合毒作用。对于溶剂本身,因为没有毒性,因此机体吸收后没有有害效应,同时机体吸收溶剂还有助于受试物的吸收,因此,C是正确答案。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化学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是指化学物在脂相中的浓度与水相中浓度的比值,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表明化学物在脂相中的溶解性好,在水相中的溶解性相对较低。化学物的脂溶性高说明其易于穿过生物膜,因此易于吸收;而化学物是否易于从尿液排出主要是由水溶性决定,水溶性越大,越容易随尿液排出。相反脂溶性大,则不易于从尿液排出。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低,表明其在脂相中的浓度低,而在水相中的浓度高;脂/水分配系数低的化学物不容易透过生物膜,因此不易被机体吸收;化学物在体内蓄积往往是沉积或者结合,如果仅仅是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那么应当是其越大,化学物越容易在脂肪中蓄积,因此B也不对。至于毒物被机体代谢或者与血浆蛋白结合与脂/水分配系数无关。对于选项C,由于毒物在水相中的浓度高,因此易于在肾脏滤过,排出体外。

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对于经呼吸道吸入机体的物质,其毒性与分散度有关,粒子越小,分散度就越大,比表面积也会越大,生物活性就越强。另外分散度还和粒子在呼吸道的阻留有关,10μm左右的粒子在上呼吸道被阻。2~5μm的颗粒物主要沉积在肺的气管、支气管区,1μm及以下的粒子能够到达肺泡,不过粒径小于0.1μm的粒子,由于弥漫作用沉积到肺泡的几率增加。

6. 正确答案: A

7. 正确答案: D

8. 正确答案: E

9. 正确答案: B

10. 正确答案: D

11. 正确答案: B

12. 正确答案: D

13. 正确答案: D

14. 正确答案: E

15. 正确答案: C

16. 正确答案: B

1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化学物的接触持续时间可影响毒作用性质和强度。许多外源化学物急性大剂量染毒与较长时间低剂量染毒的毒性表现不同。一般前者因引起速发毒性,也可引起迟发毒性,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与重复染毒类似的毒性;慢性重复染毒在每次给药之后除了产生长期的,低水平的或慢性的效应之外,也可能引起一些急性效应。

1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化学物的接触持续时间可影响毒作用性质和强度。许多外源化学物急性大剂量染毒与较长时间低剂量染毒的毒性表现不同。一般前者因引起速发毒性,也可引起迟发毒性,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与重复染毒类似的毒性;慢性重复染毒在每次给药之后除了产生长期的,低水平的或慢性的效应之外,也可能引起一些急性效应。

19.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外源化学物的接触频率可影响其毒作用性质和强度。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一次全部给予动物时可引起严重中毒,若分几次给予可能只引起轻微的毒作用,甚至不引起毒作用。这取决于两次染毒间隔的时间内,该外源化学物从机体排除的速率,以及已造成的损伤的恢复。如化学物在体内有蓄积性,当接触频率间隔时间短于其生物半衰期时可产生慢性毒性效应。

二、

1.正确答案: E

正确答案: A

正确答案: C

第五单元 化学毒物的一般作用

一、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毒理学常用的染毒方式有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注射方式。在经呼吸道染毒中,一般有吸入染毒(静式、动式)和气管注入的方式,对于气态物质,一般采用吸入染毒的方式,而对于固体或者液体,由于吸入无法完成且不易确定暴露量,因此采用气管注入。上述答案中,A、C、E均为气体,D虽为液体,但是挥发度高,可等同于气体,只有B为固体,所以答案为B。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指能引起所观察的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答案中的A、B、D、E都给出了具体的损伤指标,所以答案具有等同性,一个正确,全部正确。只有C没有具体说明是哪种类型的损伤,具有概括性,所以答案为C。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LD50是半数致死剂量,也就是引起动物群体中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LD50数值越小,表明需要较少的该物质就可引起一半动物死亡,则表示这种物质的急性毒性较大。因此选项中A与事实相反;B:一般急性毒性评价不采用1/LD50;C:LD50值与阈剂量无关,这两个指标都是由化学物本身的特性决定的;E:LD50值与染毒剂量无关,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所以D为正确答案。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毒理学研究的受试动物选择时,需要选择最敏感的受试动物,对于大鼠、小鼠、地鼠、豚鼠和家兔而言,豚鼠和家兔的皮肤较为敏感,对刺激物的反应性较强,因此在皮肤刺激试验中常采用豚鼠和家兔作为研究对象。

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亚慢性毒性研究主要是观察在较低的暴露剂量下,长期接触受试物对生物体机能的影响。而答案A、B、C、E都是亚慢性毒性研究可以提供的信息,只有D选项所提及的致死剂量是急性毒性效应,在亚慢性毒性研究中无法观察到。

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LD50是半数致死剂量,即化学物引起试验动物群体50%死亡的剂量。该数值是一个经过统计学计算得到的统计量,因此还有95%可信区间。这样对于A、B而言都只是考虑了某一点值的极端情况,所以是不正确的;对于C而言,LD50往往是针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而言,而杀虫剂杀死有害昆虫是它的药效,是不同的概念;而E答案则是完全没有理解概念,所以D为正确答案。

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一般所说的急性毒性试验是指急性致死性毒性研究,目的是确定受试物LD50的水平,这种研究给药期为24小时,即24小时内可一次或者多次给药,然后继续观察14天,通过14天内动物的死亡情况,经过统计学计算得到LD50的值。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缩短观察时间或者延长观察时间,因此正确答案是D。

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LD50是半数致死剂量,即引起动物群体中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LD50数值越少,表明需要较少的该物质即可引起一半动物死亡,则表示这种物质急性毒性较大。因此答案中A与事实相反,B中LD50值与阈剂量无关,D和E中LD50值与染毒剂量无关,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所以C为正确答案。

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中,首先是死亡,以此为观察终点可以计算得到LD50,除了以死亡为观察终点外,还有一些指标也需要在急性毒性研究中进行观察,如动物体重的改变,一般来说任何体内毒性研究,体重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指标。在急性毒性研究中还要求对死亡的动物进行尸体剖检,必要时进行病理学检查。因此,选项A、B、C、E都是应该观察的,而选项D则是遗传毒性检测中判断染色体断裂剂和纺锤体损伤剂的一个试验的观察指标,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1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亚慢性、慢性毒性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一般状况指标(体重、食物利用率等)、血液学检查、生化学检查、组织和脏器的检查,另外还有特异性损伤指标的观察。一般来说对于任何一种毒性研究都要观察相应的毒性表现。而选项D的性成熟和交配情况主要是发育及生殖毒性研究范畴,而不是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研究内容,因此D为正确答案。

1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毒理学试验在动物选择时需要考虑动物的年龄。由于啮齿类动物的大、小鼠体重基本上与年龄成正比,因此往往用体重来代表年龄。对于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大鼠的体重应该是180~240g;对于亚慢性毒性试验,暴露期要提前,选择80~100g的;对于慢性毒性试验,则要求离乳动物,选择50~70g大鼠。

1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根据OECD指导原则(No.405,1987,2)和USEPAOPPTS协调试验指导原则(系列870,24001998,8),所以答案为B。

1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经过动物实验证明,甲拌磷和乙酰甲胺磷的LD50相差较大,小鼠相差300倍以上,大鼠相差1200倍以上,但是无论以何种剂量配比,经口染毒对大、小鼠均呈相加作用,对大鼠经皮染毒也是相加作用。

14. 正确答案: C

15. 正确答案: E

16. 正确答案: E

17. 正确答案: B

18. 正确答案: C

19. 正确答案: E

20. 正确答案: B

21. 正确答案: D

22. 正确答案: A

23. 正确答案: D

24. 正确答案: E

25. 正确答案: E

26. 正确答案: A

27. 正确答案: B

28. 正确答案: A

29. 正确答案: E

30. 正确答案: C

31. 正确答案: C

3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毒理学试验可分为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体内试验在整体实验动物或人体进行,体外试验可采取游离器官,细胞和细胞器进行。

3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动物试验。体内试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模型,最终目的是通过外源化学物对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向人外推,以期评估外源化学物对人的危害及危险性;体外试验主要用于筛选和预测急性毒性和机制研究;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则可进一步深化和证实在动物试验中所获得的资料。

3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用实验动物的毒理学资料外推到人群接触的安全性时,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受到很多因素影响。首先,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质的差异;第二,在毒理学试验中为了发现靶器官和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往往选用较大的染毒剂量,这一剂量往往比人群实际接触剂量大得多,这就存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定性;第三,毒理学试验使用的动物数量有限,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难以发现,而化学物进入市场后接触人群往往会很大,这就存在小数量实验动物向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第四,实验是培育的动物品系对化学物的反应比较单一,而实际接触人群个体差异很大,对外源化学物反应的易感性存在很大差异。

3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在描述性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有关;(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和可靠的方法;(3)成年的健康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最基本的选择。

3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毒理学试验的常规部分是毒性评价或安全性评价试验。毒性评价或安全性评价的基本目的包括:(1)观察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观察受试物对机体的有害效应是进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的前提;(2)研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是毒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可以得到多种毒性参数;(3)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这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可阐明毒作用特点,并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毒性防治提供线索;(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机体发生损害作用后器官和组织功能是否能恢复,帮助确定是否可以接受较高危险性的接触水平。

37.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以死亡为观察终点,概率单位法,改良寇氏法和霍恩氏法,这些方法对每组动物数都有要求。近年来国外发展了许多新的急性毒性试验替代方法,符合3R原则,减少了动物用量,顺应了医学动物试验的发展趋势。

3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以死亡为观察终点,概率单位法,改良寇氏法和霍恩氏法,这些方法对每组动物数都有要求。近年来国外发展了许多新的急性毒性试验替代方法,OECD推荐的有固定剂量法,急性毒性分级法,上下移动法,限量实验等。这些方法大大减少了动物用量。

3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以死亡为观察终点,概率单位法,改良寇氏法和霍恩氏法,这些方法对每组动物数都有要求。近年来国外发展了许多新的急性毒性试验替代方法,OECD推荐的有固定剂量法,急性毒性分级法,上下移动法,限量实验等。这些方法符合3R原则,大大减少了动物用量,优化了试验动物,顺应了目前医学动物试验的发展趋势。

4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我国有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针对药物,农药,化妆品和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安全性进行评价,根据不同化学物用途规定了进行毒理学检测的项目和程序。由于有色氧化铝玻璃复合体是拟用于口腔中的医学材料,所应根据其与人体接触的途径进行口腔黏膜刺激试验。

4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对化学物的黏膜刺激性进行检测时,应在规定的染毒时间后检测接触部位的红斑和水肿情况,并根据红斑和水肿程度不同给予不同评分,再根据总的评分和判定标准对该化学物的黏膜刺激性进行分级判定。而红斑,水肿,疼痛和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对炎症的判定指标。

4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检测眼黏膜刺激性时,先将化学物的溶液或膏状物滴于结膜囊中,接触一定时间后将其清洗干净,并观察角膜,虹膜,结膜等部位有无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并按照损伤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最后根据判定标准对该化学物眼黏膜刺激性进行分级。

4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考核重复剂量毒性的基本概念。重复剂量毒性试验又称短期毒性试验,是指试验动物或人连续14-30天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4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重复剂量毒性试验又称短期毒性试验,是观察试验动物或人连续14-30天接触外源化学物产生的毒效应,其目的是观察在此接触条件下的毒作用特点,靶器官,剂量-效应关系和毒效应谱,以及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

4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重复剂量毒性试验又称短期毒性试验,观察试验动物或人14-30天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产生的毒效应。其要点是较大剂量(相对于急性毒性的大剂量以及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较小剂量染毒)和短期染毒(相对于急性毒性的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以及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长期染毒)。

二、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在毒理学试验中常用的染毒途径有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注射途径,在这四种途径中,经过消化道和皮肤染毒由于机体的屏障系统和肝脏首过效应,实际进入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的物质相对减少。而在注射途径中,腹腔注射和经皮内注射的物质依然要通过组织液、血管内皮层才能达到血液循环,这个过程会减少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只有静脉注射,所有的受试物都是全部进入血液循环,达到靶器官,因此作用于靶器官的到达剂量水平最高。所以应该引起的毒性最大。较少使用的染毒途径是皮内注射,主要是由于试验的暴露途径是要代表人可能的暴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很少通过该途径暴露于外界物质。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在毒理学试验中常用的染毒途径有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注射途径,在这四种途径中,经过消化道和皮肤染毒由于机体的屏障系统和肝脏首过效应,实际进入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的物质相对减少。而在注射途径中,腹腔注射和经皮内注射的物质依然要通过组织液、血管内皮层才能达到血液循环,这个过程会减少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只有静脉注射,所有的受试物都是全部进入血液循环,达到靶器官,因此作用于靶器官的到达剂量水平最高。所以应该引起的毒性最大。较少使用的染毒途径是皮内注射,主要是由于试验的暴露途径是要代表人可能的暴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很少通过该途径暴露于外界物质。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压缩空气法主要是将待染毒物质分散均匀,如将液体转化为气溶胶,将固体分散更均匀。因此,液体+固体同时染毒时,用压缩空气法分散更好,更均匀。稳流鼓泡法是通过仪器调节气流流量,使得染毒室的气体量更为稳定,适用于气体染毒。气管注入法一般是针对固体颗粒物染毒采用的方法,防止上呼吸道的直接阻拦,导致吸入量的不均匀,同时影响受试物到达肺深部。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压缩空气法主要是将待染毒物质分散均匀,如将液体转化为气溶胶,将固体分散更均匀。因此,液体+固体同时染毒时,用压缩空气法分散更好,更均匀。稳流鼓泡法是通过仪器调节气流流量,使得染毒室的气体量更为稳定,适用于气体染毒。气管注入法一般是针对固体颗粒物染毒采用的方法,防止上呼吸道的直接阻拦,导致吸入量的不均匀,同时影响受试物到达肺深部。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压缩空气法主要是将待染毒物质分散均匀,如将液体转化为气溶胶,将固体分散更均匀。因此,液体+固体同时染毒时,用压缩空气法分散更好,更均匀。稳流鼓泡法是通过仪器调节气流流量,使得染毒室的气体量更为稳定,适用于气体染毒。气管注入法一般是针对固体颗粒物染毒采用的方法,防止上呼吸道的直接阻拦,导致吸入量的不均匀,同时影响受试物到达肺深部。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在OECD指导原则与我国GB15193.94(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注明,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首选小鼠;皮肤过敏试验首选豚鼠。亚慢性毒性研究选用大鼠和狗,啮齿类为大鼠,非啮齿类为狗。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在OECD指导原则与我国GB15193.94(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注明,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首选小鼠;皮肤过敏试验首选豚鼠。亚慢性毒性研究选用大鼠和狗,啮齿类为大鼠,非啮齿类为狗。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在OECD指导原则与我国GB15193.94(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注明,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首选小鼠;皮肤过敏试验首选豚鼠。亚慢性毒性研究选用大鼠和狗,啮齿类为大鼠,非啮齿类为狗。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哺乳动物致癌试验的染毒期是根据动物种系来确定的。动物给药往往是在离乳之后就开始,一般说来小鼠染毒期限为1.5年,大鼠染毒期限为2年。急性毒性是指一次或者24小时内多次接触受试物产生的毒性效应,因此染毒期最长为24小时。亚慢性毒性试验染毒期是由染毒方式来确定,一般经口染毒90天,经呼吸道染毒30天,经皮肤染毒30~90天。在五个选项中比较适合的应该是C。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哺乳动物致癌试验的染毒期是根据动物种系来确定的。动物给药往往是在离乳之后就开始,一般说来小鼠染毒期限为1.5年,大鼠染毒期限为2年。急性毒性是指一次或者24小时内多次接触受试物产生的毒性效应,因此染毒期最长为24小时。亚慢性毒性试验染毒期是由染毒方式来确定,一般经口染毒90天,经呼吸道染毒30天,经皮肤染毒30~90天。在五个选项中比较适合的应该是C。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哺乳动物致癌试验的染毒期是根据动物种系来确定的。动物给药往往是在离乳之后就开始,一般说来小鼠染毒期限为1.5年,大鼠染毒期限为2年。急性毒性是指一次或者24小时内多次接触受试物产生的毒性效应,因此染毒期最长为24小时。亚慢性毒性试验染毒期是由染毒方式来确定,一般经口染毒90天,经呼吸道染毒30天,经皮肤染毒30~90天。在五个选项中比较适合的应该是C。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在上述给药方式中,只有喂饲与灌胃是经口途径给药。急性经口毒性研究染毒时,常用灌胃方式,主要考虑这种操作方式给药剂量准确,还可以排除消化道口腔、食管等部位的吸收,操作简便、易行。而喂饲方式剂量不准确,而且给药量不能过大。慢性经口毒性试验时,常采用喂饲方式,主要是因为染毒为长期染毒,剂量不会太大,且长期重复的机械性刺激会对消化道造成损伤。毒物动力学染毒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便于研究,模型相对简单,可以准确了解内剂量,方便计算代谢、排泄、分布的情况。如果选用经口、经皮,那么吸收率的多少、吸收速度的快慢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模型会过于复杂。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在上述给药方式中,只有喂饲与灌胃是经口途径给药。急性经口毒性研究染毒时,常用灌胃方式,主要考虑这种操作方式给药剂量准确,还可以排除消化道口腔、食管等部位的吸收,操作简便、易行。而喂饲方式剂量不准确,而且给药量不能过大。慢性经口毒性试验时,常采用喂饲方式,主要是因为染毒为长期染毒,剂量不会太大,且长期重复的机械性刺激会对消化道造成损伤。毒物动力学染毒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便于研究,模型相对简单,可以准确了解内剂量,方便计算代谢、排泄、分布的情况。如果选用经口、经皮,那么吸收率的多少、吸收速度的快慢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模型会过于复杂。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在上述给药方式中,只有喂饲与灌胃是经口途径给药。急性经口毒性研究染毒时,常用灌胃方式,主要考虑这种操作方式给药剂量准确,还可以排除消化道口腔、食管等部位的吸收,操作简便、易行。而喂饲方式剂量不准确,而且给药量不能过大。慢性经口毒性试验时,常采用喂饲方式,主要是因为染毒为长期染毒,剂量不会太大,且长期重复的机械性刺激会对消化道造成损伤。毒物动力学染毒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便于研究,模型相对简单,可以准确了解内剂量,方便计算代谢、排泄、分布的情况。如果选用经口、经皮,那么吸收率的多少、吸收速度的快慢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模型会过于复杂。

6.

正确答案: A

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 B

正确答案: D

7.

正确答案: A

正确答案: E

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 D

正确答案: B

三、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蓄积系数法判断化学物的蓄积作用强弱主要是通过蓄积系数K值来进行分类。蓄积系数小于1,为高度蓄积;蓄积系数在1到3之间,为明显蓄积;蓄积系数在3到5之间,为中等蓄积;蓄积系数大于等于5,为轻度蓄积。对硫磷的K值为5.3,因此为轻度蓄积。

第六单元 化学毒物的致癌作用

一、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化学致癌的阶段性过程包括引发、促长和进展三个阶段。在引发阶段,引发剂引起细胞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引起基因或者DNA的损伤,因此引发剂一般都是致突变物,同时具有致癌性,而这种效应一旦发生,都是不可逆的。或者引发细胞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肿瘤;或者引发细胞死亡。因此A、B、D、E都是正确说法,在毒理学领域中化学物致突变和致癌效应都是没有阈值的,因此C是不正确的说法。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在IARC的致癌物分类中,B类是指可疑致癌物。在选项B中提及的间接致癌物本身也是致癌物,只是因为其化学物本身(原形)不具有致癌性,而是进入机体,经过生物转化以后,形成的代谢物具有致癌活性,因此成为间接致癌物。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非遗传毒性致癌物是指化学物在肿瘤形成过程的某个环节发生作用,促进肿瘤形成,但是其本身不是通过影响遗传物质发挥作用,因此这些物质不会与DNA发生作用,也不引起突变和DNA损伤,这样的效应一般是具有阈剂量的,而且在作用早期,这种效应是可逆的,往往这些物质作用于肿瘤的促长阶段,而选项C“可形成亲电子剂”,一般亲电子剂都会与核酸(DNA)发生反应。因此C的说法是错误的。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致癌试验的观察终点有肿瘤数目、肿瘤类型、稀有肿瘤、肿瘤发生率、肿瘤潜伏期等。对于发生肿瘤的组织或者器官的功能并不进行观察,因此D为正确答案。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化学物致癌的阶段性学说认为,正常细胞到肿癌发生的过程中,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引发-促长-进展。首先为引发阶段。

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和DNA修复基因在体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的过程中,均发挥一定的作用。癌基因活化,有助于细胞的恶性转化,而灭活则作用相反;肿瘤抑制基因活化会阻碍细胞的恶性转化,而其灭活则可以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化;DNA修复基因活化会阻碍细胞的恶性转化,同样其灭活会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化。

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煤焦油可致皮肤癌说明其是一个完全致癌物,可以引起遗传物质改变,而当涂抹煤焦油的皮肤再接触佛波酯后,肿瘤的发生率增加,潜伏期缩短,表明佛波酯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因此佛波酯为促长剂。佛波酯为有机物,因此A选项不对,B和E需要相应的试验证实,而本试验不能确认。对于选项D,间接致癌物,本身也是致癌物,但是需要体内代谢转化,本试验无法证实。

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哺乳动物致癌试验常用的动物为大、小鼠,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高剂量应为最大耐受剂量,动物的染毒期一般是大鼠2年,小鼠1.5年,试验结束时观察的指标是肿瘤发生率、肿瘤潜伏期,肿瘤的数量、性质等。每组的动物数最少为雌雄各50只。

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包括各种肿瘤的数量及任何少见的肿瘤、患肿瘤的动物数、每只动物的肿瘤数和肿瘤的潜伏期。分析指标中没有肿瘤的死亡率,因此,B、C、D、E均非正确答案。

1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题目提到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那肯定这些实验都是整体的动物体内试验。选项A、B、C、D都是整体动物体内试验,因此不会首先被排除,而选项E的哺乳动物细胞恶性转化试验是体外细胞培养,是一种体外试验。因此,E为正确答案。

1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化学物是否致癌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信息,一种是流行病学研究,另一种是通过动物实验。化学物的化学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与致癌物的分类没有关系;遗传毒性、致癌强度在不同的分类方法中,可能会作为依据,但是对于IARC,在对致癌物进行分类时,主要是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的致癌证据的充足与否来进行的,故D为正确答案。

12. 正确答案: D

13. 正确答案: C

14. 正确答案: B

15. 正确答案: D

16. 正确答案: E

17. 正确答案: C

18. 正确答案: B

19. 正确答案: A

20. 正确答案: D

21. 正确答案: D

2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之间并无确定的因果关系,具有致突变的外源化学物既可能表现出致癌性,也可能不具有致癌性;同样,不具有致突变性的化学物既可能有没有致癌性,也可能表现出致癌性,所以用遗传毒性试验对化学物的致癌性进行预测时可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即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阳性,但并不具有致癌性。

2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之间并无确定的因果关系,具有致突变的外源化学物既可能表现出致癌性,也可能不具有致癌性;同样,不具有致突变性的化学物既可能有没有致癌性,也可能表现出致癌性,所以用遗传毒性试验对化学物的致癌性进行预测时可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即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但具有致癌性。

2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用遗传毒性试验预测化学物致癌性时,以灵敏度和特异性来衡量试验的可靠性。灵敏度亦称阳性符合率,即在试验中已知致癌物呈现阳性结果的比例;特异性亦称阴性符合率,即在试验中已知非致癌物呈现阴性结果的比例。

2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用遗传毒性试验预测化学物致癌性时,以灵敏度和特异性来衡量试验的可靠性。灵敏度亦称阳性符合率,即在试验中已知致癌物呈现阳性结果的比例;特异性亦称阴性符合率,即在试验中已知非致癌物呈现阴性结果的比例。

2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恶性转化试验细胞选择的原则是(1)体外容易培养和传代,阴性细胞克隆背景低;(2)细胞自发突变率低或自发转化能力低,裸鼠荷瘤试验阴性;(3)已获无限生长能力,但仍保持接触抑制而无致瘤性。

2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细胞的恶性表型改变包括细胞形态(细胞偏大且大小不等,染色质深染而粗糙,核浆比例倒置,核大而畸形等),细胞增殖速度,生长特性(锚着独立性生长或接触抑制消失等),染色体畸变等变化。

28.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细胞恶性转化试验不以突变为观察终点,可以弥补以致突变试验筛检致癌物的不足,即它既可以检出遗传毒性致癌物,也可以检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发生恶性表型的转化细胞既可以发展为真正的恶性变,也可能并不形成肿瘤,这是本试验的局限性。因此对阳性结果的解释应慎重,仅提示有致癌的可能性,不能替代整体动物致癌试验作出肯定的结论。

二、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直接致癌物是指化学物不需要经过体内的代谢转化,而直接可以促使细胞出现恶性转化,形成肿瘤的物质;间接致癌物是需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以后,形成的代谢产物为具有致癌活性的物质;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而最终产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叫做终致癌物;化学物的致癌过程有三个阶段,引发、促长和进展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发挥作用的物质都是致癌物,如果一个物质在所有的三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作用,那这样的物质称为完全致癌物。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直接致癌物是指化学物不需要经过体内的代谢转化,而直接可以促使细胞出现恶性转化,形成肿瘤的物质;间接致癌物是需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以后,形成的代谢产物为具有致癌活性的物质;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而最终产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叫做终致癌物;化学物的致癌过程有三个阶段,引发、促长和进展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发挥作用的物质都是致癌物,如果一个物质在所有的三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作用,那这样的物质称为完全致癌物。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直接致癌物是指化学物不需要经过体内的代谢转化,而直接可以促使细胞出现恶性转化,形成肿瘤的物质;间接致癌物是需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以后,形成的代谢产物为具有致癌活性的物质;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而最终产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叫做终致癌物;化学物的致癌过程有三个阶段,引发、促长和进展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发挥作用的物质都是致癌物,如果一个物质在所有的三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作用,那这样的物质称为完全致癌物。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直接致癌物是指化学物不需要经过体内的代谢转化,而直接可以促使细胞出现恶性转化,形成肿瘤的物质;间接致癌物是需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以后,形成的代谢产物为具有致癌活性的物质;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而最终产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叫做终致癌物;化学物的致癌过程有三个阶段,引发、促长和进展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发挥作用的物质都是致癌物,如果一个物质在所有的三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作用,那这样的物质称为完全致癌物。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直接致癌物是指化学物不需要经过体内的代谢转化,而直接可以促使细胞出现恶性转化,形成肿瘤的物质;间接致癌物是需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以后,形成的代谢产物为具有致癌活性的物质;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而最终产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叫做终致癌物;化学物的致癌过程有三个阶段,引发、促长和进展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发挥作用的物质都是致癌物,如果一个物质在所有的三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作用,那这样的物质称为完全致癌物。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用于确定人类致癌物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流行病学调查。第一,因为是人群的结果,不存在种系差异问题;第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队列研究、实验研究和干预研究可以得到处理因素与结局的因果关系,因此,该法为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于确认哺乳动物致癌物的试验是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可以确实观察到受试物在正常动物诱发的肿瘤类型、数量和潜伏期。阳性结果确定为致癌物,阴性结果不能否定对哺乳动物致癌性,这类试验是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主要是因为该实验周期短,且动物需要经过特殊处理,观察终点不是全部脏器肿瘤等因素。一般的筛选试验都选用体外试验进行,因此筛选致癌物的试验是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这种体外方法可以对多种化合物同时进行筛选,工作量相对小,效率较高。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用于确定人类致癌物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流行病学调查。第一,因为是人群的结果,不存在种系差异问题;第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队列研究、实验研究和干预研究可以得到处理因素与结局的因果关系,因此,该法为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于确认哺乳动物致癌物的试验是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可以确实观察到受试物在正常动物诱发的肿瘤类型、数量和潜伏期。阳性结果确定为致癌物,阴性结果不能否定对哺乳动物致癌性,这类试验是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主要是因为该实验周期短,且动物需要经过特殊处理,观察终点不是全部脏器肿瘤等因素。一般的筛选试验都选用体外试验进行,因此筛选致癌物的试验是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这种体外方法可以对多种化合物同时进行筛选,工作量相对小,效率较高。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用于确定人类致癌物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流行病学调查。第一,因为是人群的结果,不存在种系差异问题;第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队列研究、实验研究和干预研究可以得到处理因素与结局的因果关系,因此,该法为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于确认哺乳动物致癌物的试验是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可以确实观察到受试物在正常动物诱发的肿瘤类型、数量和潜伏期。阳性结果确定为致癌物,阴性结果不能否定对哺乳动物致癌性,这类试验是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主要是因为该实验周期短,且动物需要经过特殊处理,观察终点不是全部脏器肿瘤等因素。一般的筛选试验都选用体外试验进行,因此筛选致癌物的试验是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这种体外方法可以对多种化合物同时进行筛选,工作量相对小,效率较高。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用于确定人类致癌物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流行病学调查。第一,因为是人群的结果,不存在种系差异问题;第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队列研究、实验研究和干预研究可以得到处理因素与结局的因果关系,因此,该法为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于确认哺乳动物致癌物的试验是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可以确实观察到受试物在正常动物诱发的肿瘤类型、数量和潜伏期。阳性结果确定为致癌物,阴性结果不能否定对哺乳动物致癌性,这类试验是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主要是因为该实验周期短,且动物需要经过特殊处理,观察终点不是全部脏器肿瘤等因素。一般的筛选试验都选用体外试验进行,因此筛选致癌物的试验是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这种体外方法可以对多种化合物同时进行筛选,工作量相对小,效率较高。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β-萘胺与苯并(a)芘等致癌物在体外致突变研究中,只有存在S9混合液的情况下,才具有致突变性,表明这几种物质的致突变性是由代谢产物引起的。同样,把需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以后才具有致癌性的物质称为间接致癌物。在使用煤焦油涂抹皮肤后,再重复使用佛波酯涂抹,会促进肿瘤发生率增加,肿瘤数目增多,肿瘤潜伏期变短,因此其为促长剂。己烯雌酚是明确的人类直接致癌物,镍和β-丙烯内酯待确定。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β-萘胺与苯并(a)芘等致癌物在体外致突变研究中,只有存在S9混合液的情况下,才具有致突变性,表明这几种物质的致突变性是由代谢产物引起的。同样,把需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以后才具有致癌性的物质称为间接致癌物。在使用煤焦油涂抹皮肤后,再重复使用佛波酯涂抹,会促进肿瘤发生率增加,肿瘤数目增多,肿瘤潜伏期变短,因此其为促长剂。己烯雌酚是明确的人类直接致癌物,镍和β-丙烯内酯待确定。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有机氯进入机体后,很难分解、排出体外,主要会积蓄在脂类中,因此脂肪是有机氯的主要蓄积部位。目前的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氡及其子体由于其同位素的电离作用会引起基因、染色体出现变化,具有致癌性,目前已被列入人类致癌物。目前的动物实验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也已证实甲基汞(有机汞)是人类致畸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器官形成期接触会引起畸形。另外前2题题干是具体物质,则答案应该是效应;而最后1题题干是某种效应,则答案应该是具体的物质。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有机氯进入机体后,很难分解、排出体外,主要会积蓄在脂类中,因此脂肪是有机氯的主要蓄积部位。目前的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氡及其子体由于其同位素的电离作用会引起基因、染色体出现变化,具有致癌性,目前已被列入人类致癌物。目前的动物实验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也已证实甲基汞(有机汞)是人类致畸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器官形成期接触会引起畸形。另外前2题题干是具体物质,则答案应该是效应;而最后1题题干是某种效应,则答案应该是具体的物质。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有机氯进入机体后,很难分解、排出体外,主要会积蓄在脂类中,因此脂肪是有机氯的主要蓄积部位。目前的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氡及其子体由于其同位素的电离作用会引起基因、染色体出现变化,具有致癌性,目前已被列入人类致癌物。目前的动物实验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也已证实甲基汞(有机汞)是人类致畸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器官形成期接触会引起畸形。另外前2题题干是具体物质,则答案应该是效应;而最后1题题干是某种效应,则答案应该是具体的物质。

5.

正确答案: B

正确答案: A

正确答案: B

三、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对致癌物分类的标准是:①确认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②可疑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试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③可能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试验动物致癌性证据不充分;④现有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⑤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致癌试验为避免假阴性结果,需要一定的动物数量,如果对照组肿瘤自发率为1%,而染毒组肿瘤发生率为20%时,每组动物需要40只才能有0.9的把握度为阳性;如自发率上升为10%,或肿瘤发生率下降为10%,则每组动物需214只或114只。所以一般提出每组最少50只动物是指当对照组肿瘤自发率为1%、5%、10%、20%或30%时,染毒组肿瘤发生率应相应为20%、30%、40%、50%或60%才有0.9以上的把握度获得阳性结果。由于试验时每组动物雌雄各半,因此每组的动物数最少应为100只。

第七单元 化学致突变作用

一、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化学物引起的遗传损伤的终点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非整倍体(染色体组损伤)。在答案中烷化剂(A)和嵌入剂(C)的作用都是与DNA直接结合,引起一系列变化;而碱基类似物取代(B)和碱基结构破坏(E)也直接对DNA造成损伤,只有非整倍体损伤不是直接作用于DNA,因此答案为D。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体细胞发生突变可以带来一系列后果,如成年个体的体细胞突变可能会导致肿瘤发生,此外体细胞内衰老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或者与内皮细胞损伤、脂代谢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就可能引起早衰、动脉粥样硬化等。而发育中的胚胎如果在器官形成的过程中相应细胞发生了突变,影响了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则可能会导致畸形。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则必须是生殖细胞出现了问题,这种损害才会是可遗传的,因此C为正确答案。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遗传毒理学试验中,检测基因突变的试验有:Ames试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检测染色体畸变的试验有: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检测DNA损伤的试验有: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

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配套原则最终目的是使这组试验能够尽可能多地反映多方面信息。因此对于生物种类,既要有原核生物,也要有真核生物;试验既要包括体内试验,又要包括体外试验;而对细胞水平的观察,既要观察体细胞,也要观察性细胞。由于遗传学损伤的种类、机制繁多,因此研究中要观察多个终点。只有B选项的说法不对,在选择试验时,体内、体外都要涵盖,说明的问题是不同的,而不存在谁优先的问题。

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取代(转换、颠换)、移码突变和密码子插入或者缺失。DNA大段损伤后,会导致相应的基因信息发生改变,即可能出现移码突变或者是密码子的缺失。裂隙是进行核型观察时,可以看到的染色单体出现的染色体片段分离,不过分离的宽度较染色单体的宽度小,这种现象不作为遗传物损伤的可靠指标。也是不属于基因突变的。

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相互易位、倒位、插入、重复都是染色体片段移位发生的改变,而这种染色体片段的移位仅仅通过常规的Giemsa染色是看不到的,需要特殊染色才能判断。而着丝点环是由于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同时出现了断裂,而染色体近端的两个黏性末端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带着丝点的环,这种损伤类型在Giemsa染色后,油镜下就可以观察到。

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微核形成的原理是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染色体断裂形成的断片以及纺锤体损伤而脱落的整条染色体未能与其他染色体一起聚集形成细胞核,而是在胞浆内形成一个微小的球状结构,由于它也是核性物质(染色体),体积又较小,因此称为微核。所以微核试验是用于检测染色体断裂剂和纺锤体损伤剂(又叫非整倍体剂)的,因此C为正确答案。

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S9混合液是指用多氯联苯(或者其他诱导剂)诱导的大鼠肝匀浆,于9000×g离心力条件下离心,所得的上清液(S9)加上NADP以及葡萄糖-6-磷酸等辅助因子,作为体外试验的代谢活化系统。

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DNA和蛋白质交联是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一种作用,但是不会影响到染色体的结构异常;纺锤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引起染色体组的改变,但是对于染色体结构没有影响;DNA链的碱基异常会影响基因携带的信息,但对染色体的结构也没有影响;DNA链断裂和原位重接对于染色体结构也没有影响;只有出现DNA链断裂而又异位重接时,可引起染色体结构异常。

1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烷化剂、碱基类似物、嵌入剂和碱基结构破坏物质都直接与DNA发生作用,产生一系列的相应后果,而DNA合成酶的破坏是直接作用于DNA合成酶,间接影响到DNA的合成,却不是对DNA的直接损伤,因此DNA不是靶点,所以选项D是正确答案。

11. 正确答案: E

12. 正确答案: A

13. 正确答案: D

14. 正确答案: B

15. 正确答案: C

16. 正确答案: E

17. 正确答案: A

18. 正确答案: C

19. 正确答案: C

20. 正确答案: C

21. 正确答案: D

22. 正确答案: C

2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DNA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DNA分子的自发性损伤,如DNA复制中的错误、DNA自发性的化学变化(碱基异构互变、碱基脱氨基、碱基修饰等);2)物理因素引起的DNA损伤,如紫外线照射使同一条DNA链上相邻的嘧啶以共价键连成二聚体,或DNA直接吸收射线能量而遭损伤;化学因素引起的DNA损伤,如烷化剂致DNA硷基烷基化。A、B、C、D.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DNA损伤的原因。

2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DNA损伤修复方式主要有五种:直接修复如光修复、错配修复如细菌错配修复;交联修复如无误交联修复,当细胞内发生DNA链内交联时启动;切除修复,如核苷酸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A、B、C、D分别描述了一种修复方式。

2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突变固定的概念,只有DNA损伤不能被修复或在修复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一般需经过2次或多次细胞周期DNA损伤才有可能固定成为突变(突变固定),并传递到后代的细胞或个体。

2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基因组突变强调的是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出现非整倍体和多倍体,因此A选项正确。选项B是指染色体畸变,C是指基因突变,D强调的是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是错误的。

2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基因组突变强调的是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是以二倍体细胞为标准进行命名的,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而不是染色单体。

28.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Down氏综合征即常说的21染色体三体,它有三条21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47条,即为非整倍体所致。

29.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属体外试验;传统微核试验是体内实验,它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染色体畸变分析又称细胞遗传学试验,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属于体外实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是利用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系,如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系,观察特定基因座位上是否诱变产生突变体,属体外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属体外试验。

3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染色体畸变分析又称细胞遗传学试验,它将观察细胞停留在细胞分裂中期相,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分离异常;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微核试验用于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是利用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系,观察特定基因座位上是否诱变产生突变体;显性致死试验用于检测整体哺乳动物生殖细胞遗传性损伤。

3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微核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丢失的无着丝粒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微核试验可用于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微核可出现于多种细胞,在有核细胞中难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区别。

二、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Ames试验是检测化学物作用于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后,是否会引起组氨酸合成基因的突变,从而使菌株能够在没有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因此检测终点为基因突变。程序外DNA合成试验是观察细胞内由DNA修复系统来进行的DNA合成,而这种DNA合成出现则说明细胞内有DNA损伤的情况出现。因此检测终点是DNA损伤或者是DNA完整性改变。显性致死试验是观察受试物作用于雄性的生殖细胞,从而影响交配后雌鼠的受孕率、生育率和死胎率,这主要是受试物影响了精子发育的不同阶段,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和胚胎的生长。因此检测终点是染色体畸变。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Ames试验是检测化学物作用于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后,是否会引起组氨酸合成基因的突变,从而使菌株能够在没有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因此检测终点为基因突变。程序外DNA合成试验是观察细胞内由DNA修复系统来进行的DNA合成,而这种DNA合成出现则说明细胞内有DNA损伤的情况出现。因此检测终点是DNA损伤或者是DNA完整性改变。显性致死试验是观察受试物作用于雄性的生殖细胞,从而影响交配后雌鼠的受孕率、生育率和死胎率,这主要是受试物影响了精子发育的不同阶段,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和胚胎的生长。因此检测终点是染色体畸变。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Ames试验是检测化学物作用于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后,是否会引起组氨酸合成基因的突变,从而使菌株能够在没有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因此检测终点为基因突变。程序外DNA合成试验是观察细胞内由DNA修复系统来进行的DNA合成,而这种DNA合成出现则说明细胞内有DNA损伤的情况出现。因此检测终点是DNA损伤或者是DNA完整性改变。显性致死试验是观察受试物作用于雄性的生殖细胞,从而影响交配后雌鼠的受孕率、生育率和死胎率,这主要是受试物影响了精子发育的不同阶段,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和胚胎的生长。因此检测终点是染色体畸变。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SCE(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是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交换。SCE可能与DNA断裂和重接有关,提示有DNA损伤。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通过化学物引起检测菌株出现基因突变,从而在限制性培养基上能够生长,这种特性可以通过菌株生长情况,菌落的多少判断受试物引起的基因突变能力的强弱。因此该试验检测的是基因突变。检测化学物的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作用的试验应该为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和显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是检测受试物对动物性细胞染色体的损伤作用,观察胚胎的死亡情况,而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是直接观察性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情况。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SCE(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是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交换。SCE可能与DNA断裂和重接有关,提示有DNA损伤。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通过化学物引起检测菌株出现基因突变,从而在限制性培养基上能够生长,这种特性可以通过菌株生长情况,菌落的多少判断受试物引起的基因突变能力的强弱。因此该试验检测的是基因突变。检测化学物的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作用的试验应该为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和显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是检测受试物对动物性细胞染色体的损伤作用,观察胚胎的死亡情况,而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是直接观察性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情况。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SCE(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是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交换。SCE可能与DNA断裂和重接有关,提示有DNA损伤。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通过化学物引起检测菌株出现基因突变,从而在限制性培养基上能够生长,这种特性可以通过菌株生长情况,菌落的多少判断受试物引起的基因突变能力的强弱。因此该试验检测的是基因突变。检测化学物的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作用的试验应该为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和显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是检测受试物对动物性细胞染色体的损伤作用,观察胚胎的死亡情况,而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是直接观察性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情况。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彗星试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其原理是在DNA损伤时,断裂的DNA片段比大片段DNA迁移的更快,电泳后出现彗星状,即可判断DNA损伤。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是利用穿梭载体于原核和真核间往返转移,携带可回收靶基因载体的转基因小鼠提供哺乳动物体内基因的检测系统。程序外DNA合成是相对于程序性DNA合成试验而言的,它是指DNA损伤时,发生在S期半保留DNA程序合成之外的DNA合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彗星试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其原理是在DNA损伤时,断裂的DNA片段比大片段DNA迁移的更快,电泳后出现彗星状,即可判断DNA损伤。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是利用穿梭载体于原核和真核间往返转移,携带可回收靶基因载体的转基因小鼠提供哺乳动物体内基因的检测系统。程序外DNA合成是相对于程序性DNA合成试验而言的,它是指DNA损伤时,发生在S期半保留DNA程序合成之外的DNA合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彗星试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其原理是在DNA损伤时,断裂的DNA片段比大片段DNA迁移的更快,电泳后出现彗星状,即可判断DNA损伤。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是利用穿梭载体于原核和真核间往返转移,携带可回收靶基因载体的转基因小鼠提供哺乳动物体内基因的检测系统。程序外DNA合成是相对于程序性DNA合成试验而言的,它是指DNA损伤时,发生在S期半保留DNA程序合成之外的DNA合成。

三、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首先在S9活化系统存在时,才能得到阳性结果,说明该化学物本身没有这种作用,只有经过肝酶代谢活化以后才具有该效应,是为间接作用物。对TA98得到阳性结果,在Ames试验中,TA97、TA98检测的是移码突变,而TA100检测的是碱基置换。另外Ames试验菌株为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因此该化学物应该是引起沙门菌移码突变的间接致突变物。Ames结果阳性只能判断受试物为致突变物,而不能判断其为致癌物。

第八单元 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作用

一、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胚胎发育过程分为:植入期、胚期、胎期和新生儿期。着床减少或者胚胎死亡主要发生于植入期和胚期;畸形主要发生于胚期(该阶段为器官形成期);胎期的主要变化为组织发生和功能成熟;新生儿期的变化主要是功能成熟。因此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主要出现的问题是生长迟缓和功能不全。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致畸作用是指在生物体器官形成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生物体结构畸形,因此,器官形成期就是致畸敏感期,选项A、D为错误答案。另外在一定剂量下,化学物可以引起畸形,但是随着剂量的升高,可能引起胚胎死亡或者母体死亡,此时便无法观察进一步的畸形,反而可能畸形率下降,因此剂量-应关系陡峭,C、E错误。另外由于物种不同化学物的代谢环节会有差异,致畸作用的种系差异也很明显。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阴栓是啮齿类动物(大、小鼠)交配时,雄性动物分泌的多种混合液体在雌性动物阴道内凝固后形成的一种物质,阴栓的存在表明雄性动物有射精行为,因此作为动物成功交配的标志。其余的选项均不能说明动物是否完成了交配行为。

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致畸试验的剂量设计原则中,要求致畸试验最高剂量不超过受试物LD50的1/3~1/5,因此正确答案是B。

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致畸试验主要是判断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性。因此,对于活胎的畸形观察是最主要的指标。选项A、C、E都是对畸形的观察,因此肯定是检查内容,而对于体重,一般各种毒性研究中都要观察动物的体重,因此也属于观察范畴。在致畸试验中,因为不需要了解活胎的组织脏器细微结构的变化,所以不要求做组织病理学检查,选项B为正确答案。

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评价生殖毒性的繁殖试验得到的重要生殖指数为:受孕率、正常妊娠率、出生存活率和哺育存活率,此外还有交配指数、雄性生育力指数、雌性生育力指数和生后24小时、12天的存活指数等。而幼仔的体重增长情况属于发育状况,因此不属于生殖毒性观察指标。

7.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两代生殖毒性试验,仅对两代动物F0和F1进行染毒,第三代动物(F2)仅在子宫内和哺乳期通过母亲接触受试物。F0代动物从离乳即开始染毒,每天给予受试物直至F1代离乳,然后开始对F1代染毒,直至F2代出生离乳后,继续给F1染毒30天,然后对F1进行病理解剖检查。所以观察期是至子1代染毒结束。

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E在雌鼠妊娠中胎鼠的器官形成期给予雌鼠后,并不会对胎鼠的器官发育产生明显影响,造成器官畸形。而只有维生素A在胎鼠的器官形成期,给予孕鼠,会导致最终的仔鼠出现结构畸形,如腭裂、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因此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组物的应该是维生素A。

9. 正确答案: E

10. 正确答案: D

11. 正确答案: E

12. 正确答案: E

13. 正确答案: A

14. 正确答案: B

15. 正确答案: E

16. 正确答案: C

17. 正确答案: C

18. 正确答案: B

19. 正确答案: D

2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发育阶段来设计的,三段生殖试验分别为:Ⅰ段: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Ⅱ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Ⅲ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产期试验)。

2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三段生殖毒性试验的实验动物一般选大鼠,因大鼠基因较小鼠更接近于人类,自然受孕率较小鼠为高。

二、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主要是关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毒性表现,在A~E的五个选项中,D、E均为受试物对母体的作用和表现,因此不会成为答案。对于着床前的胚胎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在着床前,受精卵还没有进入分化阶段,只有简单的细胞分裂,而致畸作用是在器官形成期受到外来因素影响才会出现胎儿结构畸形。胚胎生长迟缓则是在器官分化形成后,由于不同因素导致的生长速度减慢,因此是在胎儿发育的后期才会出现的。这样看来在着床前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受精卵死亡。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主要是关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毒性表现,在A~E的五个选项中,D、E均为受试物对母体的作用和表现,因此不会成为答案。对于着床前的胚胎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在着床前,受精卵还没有进入分化阶段,只有简单的细胞分裂,而致畸作用是在器官形成期受到外来因素影响才会出现胎儿结构畸形。胚胎生长迟缓则是在器官分化形成后,由于不同因素导致的生长速度减慢,因此是在胎儿发育的后期才会出现的。这样看来在着床前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受精卵死亡。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主要是关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毒性表现,在A~E的五个选项中,D、E均为受试物对母体的作用和表现,因此不会成为答案。对于着床前的胚胎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在着床前,受精卵还没有进入分化阶段,只有简单的细胞分裂,而致畸作用是在器官形成期受到外来因素影响才会出现胎儿结构畸形。胚胎生长迟缓则是在器官分化形成后,由于不同因素导致的生长速度减慢,因此是在胎儿发育的后期才会出现的。这样看来在着床前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受精卵死亡。

2.

正确答案: B

正确答案: A

正确答案: E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三段生殖毒性试验的研究目的,Ⅰ段一般生殖毒性试验其研究目的是评价化学毒物对配子发生和成熟、交配行为、生育力、胚体着床前和着床的影响。Ⅱ段致畸试验评价母体自胚泡着床到硬腭闭合期间接触受试物对雌体和胚体-胎体发育的影响。Ⅲ段围产期试验评价母体自着床至断乳期间接触化学毒物对妊娠/哺乳母体、孕体及子代发育直至性成熟的影响。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三段生殖毒性试验的研究目的,Ⅰ段一般生殖毒性试验其研究目的是评价化学毒物对配子发生和成熟、交配行为、生育力、胚体着床前和着床的影响。Ⅱ段致畸试验评价母体自胚泡着床到硬腭闭合期间接触受试物对雌体和胚体-胎体发育的影响。Ⅲ段围产期试验评价母体自着床至断乳期间接触化学毒物对妊娠/哺乳母体、孕体及子代发育直至性成熟的影响。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三段生殖毒性试验的研究目的,Ⅰ段一般生殖毒性试验其研究目的是评价化学毒物对配子发生和成熟、交配行为、生育力、胚体着床前和着床的影响。Ⅱ段致畸试验评价母体自胚泡着床到硬腭闭合期间接触受试物对雌体和胚体-胎体发育的影响。Ⅲ段围产期试验评价母体自着床至断乳期间接触化学毒物对妊娠/哺乳母体、孕体及子代发育直至性成熟的影响。

第九单元 管理毒理学

一、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在一般的风险研究中,普遍认为意外事故发生的几率在百万分之一的水平时,人们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日常生活发生意外的几率。因此致癌物如果在一定剂量下,引起人群中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10-6,日常生活遇到的其他风险相似或者更低,则是可以接受的。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危险度评价中,所进行的步骤包括:危害鉴定,即化学毒物能否产生损害效应,产生的损害效应的性质和特点;暴露评估,确定人体接触的化学毒物的总量和特征;剂量-反应关系研究,阐明化学物剂量与接触群体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危险度分析,定量评价化学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引起的危害水平及不确定性。前面三个环节为基础,最后一个环节是危险度评定最终结果,也就是目的。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安全限值是指在该数值之下的水平暴露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损害,这种效应往往是有阈值的毒性效应,因此安全限值是针对有阈值的毒效应制订的。如果某种毒性效应没有阈值,那么针对该类毒物也就没有安全限值。选项A、B、E说明了安全系数的概念、意义和计算方法,而C选项提到的毒性是有阈值的,可以用安全限值评价。只有D选项,由于致癌物和致突变物是没有阈值的,因此不能推算安全限值。

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危险度评价的四个阶段是: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危害性评定。首先是了解受试物的暴露情况、人体实际暴露量、暴露途径等,然后根据同样的暴露条件了解和确定动物或者人会出现哪些毒性效应,进一步根据相应的毒效应和暴露水平来确定剂量反应关系,最后根据剂量反应关系、人群真实暴露水平、暴露途径来判断目前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只有B结构活性评定属于预测毒理学的研究范畴。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如果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品LD50小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倍,说明当人体摄入量稍微增加时就有可能达到致死的阈剂量。由于食品的摄入不像药品那样有严格的摄入剂量,因此过多摄入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所有的毒性中,死亡是最为严重的毒性效应,如果有出现该效应的风险,那其他的毒效应就没有必要研究了。鉴于化学物在摄入水平稍高就可能有致死的风险,此化合物应放弃,不用于食品。

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健康危险度是指通过危险度评价的危害鉴定、暴露评估、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后进行综合分析,所计算得到的目前暴露水平下对机体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即对损害机体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选项A给出的是安全限值的计算方法,因此是正确的,而一般的安全系数常用的就是100,这主要是考虑到动物实验的结果在外推到人时,由于存在物种差异,给予一个系数10,而在人群内,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本着能够保护到敏感个体的考虑,又给予了一个个体差异的系数10,两者相乘即为安全系数100。对于选项D,由于试验结果是由动物外推到人,所以对于动物物种内差异不予考虑,而且,这种差异在统计学处理、动物分组中已经消除,所以正确答案为D。

8. 正确答案: D

9. 正确答案: D

10. 正确答案: C

11. 正确答案: C

12. 正确答案: A

13. 正确答案: C

14. 正确答案: C

15. 正确答案: D

16. 正确答案: D

17. 正确答案: C

18. 正确答案: A

1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管理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化学物质管理,以期达到保障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目的。

2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管理毒理学的范围,它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而且管理毒理学支持标准方案和新测试方法的发展,改进决策程序的科学基础。A、B、C、D分别描述了管理毒理学的一个方面。

2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化学品管理过程中,毒理学家及其研究的主要作用有: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在现有化学物质中,提出基于健康和环境原因需优先管理的化学品;通过动物体内体外实验、人体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化学品的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提供实验依据;对新化学物质和新产品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对重要的环境污染物进行健康危险度评定。毒理学家在化学物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毒理学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2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为了确保毒理学安全性试验科学规范、资料真实可靠,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良好实验室工作规范(GLP)。GLP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于承担化学品毒性鉴定工作的实验室的组织管理、质量监控、人员组成、试验用房、仪器设备、受试物与对照物、实验动物、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总结报告、资料存档等各个方面做出具体、明确规定,以保证毒理学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2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实验动物对医学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所有的研究人员要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中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对试验动物必须爱护,不得戏弄和虐待”。在毒理学研究中提倡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

2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安全性的概念,正确答案为A,B是危险度的概念,C是安全性评价的概念,D是可接受危险度的概念。

2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考查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不同阶段的试验项目,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一般包括蓄积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第三阶段一般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2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不同阶段的试验项目,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一般包括蓄积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第三阶段一般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2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不同阶段的试验项目,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一般包括蓄积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第三阶段一般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人群暴露试验可直接反应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但不属于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

2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危险度指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物而造成机体损伤,疾病发生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可接受危险度指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能承受的危险度。当接触人群中的疾病发生率与非接触人群一致或稍有升高时,即可将该水平的发病率视为这种化学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美国把10-6的肿瘤发生率和10-3畸胎发生率作为致癌物和致畸物作用的可接受危险度。

2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危险度指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物而造成机体损伤,疾病发生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化学物毒性大小与危险度大小并不是同一概念。化学物中毒危险度不仅取决于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还取决于接触可能性,接触剂量,吸收量,吸收速率与频率等。

3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危险度评价是在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毒理学试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等多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化学毒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对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而判断损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目的是确定可接受的危险度和实际安全剂量,为政府部门正确作出卫生和环保决策,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危险度评价是在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毒理学试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等多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化学毒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对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而判断损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目的是确定可接受的危险度和实际安全剂量,为政府部门正确作出卫生和环保决策,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对于没有作用阈值的化学物只能用危险度评价的方法进行管理。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任命专门小组制定颁发了危险度评定的程序,将其主要内容和步骤分为四个部分,即危害认定,危害表征(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保暴露评定和危险性表征。在此基础上对危险因素进行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并制定标准和措施的过程称为危险度管理。

3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不确定系数的大小与不确定性大小成比例。UF的选择应该根据可利用的科学证据,将动物资料外推到人100倍的不确定系数作为起点(包括从实验动物外推到人及人群中敏感性的差异),缺失重要的资料增加UF,实验动物数量不足可能增加UF,剂量-反应关系的形状可影响UF的选择,以亚慢性毒性资料推导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增加UF。

3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在危险度评定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是对于不确定性的讨论是暴露表征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在危险性表征中必须说明危险度评定过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危险性表征中的不确定性反映前几个阶段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在分析不确定性时必须辨别变异性和真正的不确定性对预测人群危险性的相对影响。

3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危险性管理是根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权衡出管理决策的过程,必要时应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制定法规等.危险性管理包括三个要素:危险度评定(即危险-效应评价),扩散和暴露控制,危险性监测。

3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从管理的角度看,任何化学物都有危险性。政府法规部门考虑的基本点是建立在对危险性的理解上。危险性有自愿的和非自愿的危险性,被接受的和可接受的危险性。当危险与一定的效益相关时,人们可能自愿接受相对高的危险性,此即自愿的及被接受的危险性。此时应该进行危险-效应分析。

3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化学品危险性管理的总原则是:(1)应遵循结构化方法原则;(2)保护人类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3)管理决策和实施应该是透明的;(4)危险度评定策略的确定应该作为危险性管理的特殊组成部分;(5)维持危险性管理和危险度评定的功能独立,以保证危险度评定过程科学完整性;(6)管理决策应考虑危险度评定结果的不确定性;(7)危险性管理整个过程应与消费者和其他组织之间进行透明和相互的信息交流;(8)应不断参考危险性管理决策的评价和审议过程中产生的新资料。

3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是WHO于2003年公布和2005年修订的,包括导言,物理危害,健康危害,环境危害和9个附件。该制度是动态的,并在执行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修订并使之更加有效。GHS是适用于所有化学品和化学品混合物的统一制度制度各组成部分的适用可能因产品类型或生命周期的阶段而不同。

3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根据急性毒性数值临界标准值LD50(经口,经皮肤)或LC50(吸入),或急性毒性估计值(ATE),GHS将化学品急性毒性划分为第1类-第5类毒性类别,相当于极毒,剧毒,中等毒,低毒和实际无毒。

4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GHS的健康危害部分全面阐述了目前毒理学界对化学品毒效应分类和分级的统一意见,该制度对于急性毒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的有害作用的物质为毒物;而对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及特定靶器官毒性则根据证据的充分性来确定为人或动物致癌物,致畸物,致突变物及特定靶器官毒物,并详细论述了混合物度效应分级。

4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危险性交流是在危险性评估者,危险性管理者,消费者和其他有关各方之间进行有关危险性和危险性相关因素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过程。危险性交流的根本目标是用清晰易懂的术语向具体的交流对象提供有意义的,相关的和准确的信息,便于更广泛的理解和接受危险性管理的决定。

4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危险性交流的目标是:促进参与者认识和理解危险性分析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达成和实施危险性管理决定时增强一致性和透明度;为理解危险性管理决定提供合理依据;促进危险性分析过程的全面有效性和效率;推动危险性信息和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传播;培养公众对安全性的信任和自信;加强参与者之间的工作关系和相互尊重;促进参与者适当参与危险性交流过程;各方交流有关危险性及其他论题的信息。

4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危险性交流是在危险性评估者,关险性管理者,消费者和其他有关各方之间进行危险性和危险性相关因素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过程,旨在用清晰易懂的术语向具体的交流对象提供有意义的,相关的和准确的信息,便于其理解和接受危险性管理的决定。危险性交流应贯穿于危险性分析的各个阶段。

二、

1.

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 B

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 D

2.

正确答案: A

正确答案: B

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 E

正确答案: D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现有的毒理学评价程序中,一般将毒理学安全性试验分为4个阶段的试验: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一般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如原核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真核细胞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或骨髓染色体畸变分析)与发育毒性试验(如传统致畸试验);第三阶段一般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群暴露试验可直接反应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现有的毒理学评价程序中,一般将毒理学安全性试验分为4个阶段的试验: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一般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如原核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真核细胞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或骨髓染色体畸变分析)与发育毒性试验(如传统致畸试验);第三阶段一般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群暴露试验可直接反应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现有的毒理学评价程序中,一般将毒理学安全性试验分为4个阶段的试验: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一般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如原核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真核细胞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或骨髓染色体畸变分析)与发育毒性试验(如传统致畸试验);第三阶段一般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群暴露试验可直接反应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现有的毒理学评价程序中,一般将毒理学安全性试验分为4个阶段的试验: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一般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如原核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真核细胞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或骨髓染色体畸变分析)与发育毒性试验(如传统致畸试验);第三阶段一般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群暴露试验可直接反应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现有的毒理学评价程序中,一般将毒理学安全性试验分为4个阶段的试验: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一般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如原核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真核细胞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或骨髓染色体畸变分析)与发育毒性试验(如传统致畸试验);第三阶段一般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群暴露试验可直接反应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NOAEL=60mg/(kg·bw),安全系数为100,则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NOAEL/100)×体重=60mg/(kg·bw)/100×60kg=36mg。

  • 20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