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并发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高并发,几乎是每个程序员都想拥有的经验。原因很简单:随着流量变大,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比如接口响应超时、CPU load升高、GC频繁、死锁、大数据量存储等等,这些问题能推动我们在技术深度上不断精进。

在过往的面试中,如果候选人做过高并发的项目,我通常会让对方谈谈对于高并发的理解,但是能系统性地回答好此问题的人并不多,大概分成这样几类:

1、对数据化的指标没有概念:不清楚选择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高并发系统?分不清并发量和QPS,甚至不知道自己系统的总用户量、活跃用户量,平峰和高峰时的QPS和TPS等关键数据。

2、设计了一些方案,但是细节掌握不透彻:讲不出该方案要关注的技术点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比如读性能有瓶颈会引入缓存,但是忽视了缓存命中率、热点key、数据一致性等问题。

3、理解片面,把高并发设计等同于性能优化:大谈并发编程、多级缓存、异步化、水平扩容,却忽视高可用设计、服务治理和运维保障。

4、掌握大方案,却忽视最基本的东西:能讲清楚垂直分层、水平分区、缓存等大思路,却没意识去分析数据结构是否合理,算法是否高效,没想过从最根本的IO和计算两个维度去做细节优化。

这篇文章,我想结合自己的高并发项目经验,系统性地总结下高并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实践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内容分成以下3个部分:

如何理解高并发?
高并发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高并发的实践方案有哪些?

一、高并发、高性能技术解决方案
1、多高的并发才算高并发?
这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和资源投入。

比如说,1万QPS的商品列表查看,这不属于高并发,稍微结合缓存即可实现。
比如说,5K的TPS下单接口,就属于高并发。

基本上读并发都可以通过缓存来解决,写并发的解决才相对比较难。

2、水平扩展
无状态的业务,可以通过水平扩展(Scale Out),只要增加服务器的数量,就能线性的扩充系统性能。

但是整个系统,整个链路,由于木桶的短板效应,并不是都可以通过增加服务器的数量提高性能的。
全链路的水平扩展很难,因为有状态的业务(数据库等)。

但是一些全链路都是无状态的服务,是可以通过水平扩容的方式提高性能的。
比如视频的编解码服务(依赖机器内存、CPU)就可以无限的水平扩展。

再比如短信服务,运营商对一个ip,每秒最大允许几百次请求,运营商这里就成了性能瓶颈(可以扩ip、多帐号)。

3、负载均衡思想
负载均衡有很多算法:轮询、随机、加权轮询、节点固定hash等。

全链路可以用到负载均衡的地方很多:
网络DNS解析IP轮询;
网关分发请求后端服务;
应用服务内部RPC、Feign调用;
数据存储,分库分表。

4、缓存思想,多级缓存
前端浏览器会缓存静态资源;
网络DNS解析缓存;
应用程序使用 本地缓存(JVM)/分布式缓存(Redis)。
数据存储MySql Query Cache。

5、池化复用思想
池化思想:线程池、对象池、连接池、内存池等等。基本用的就是单例模式/享元模式。

比如:
java线程池;
jdbc、redis、httpClient连接池;
SpringIOC容器对象池;
Integer对象的内存池。

6、异步思想
多线程/消息队列;
前端ajax异步请求;
RockerMQ/Kafka同步双写-异步刷盘;
应用程序多线程异步处理。

7、预处理-惰性更新思想
定时任务/懒加载。

报表数据通过定时任务提前计算好,定期刷新。
缓存预加载。

8、分而治之思想
Master-Worker思想。

Handoop中的MapReduce;
JDK fork/join;
消息队列的广播消息;
归并排序等。

二、具体的实践方案

高性能的实践方案

1、集群部署,通过负载均衡减轻单机压力。

2、多级缓存,包括静态数据使用CDN、本地缓存、分布式缓存等,以及对缓存场景中的热点key、缓存穿透、缓存并发、数据一致性等问题的处理。

3、分库分表和索引优化,以及借助搜索引擎解决复杂查询问题。

4、考虑NoSQL数据库的使用,比如HBase、TiDB等,但是团队必须熟悉这些组件,且有较强的运维能力。

5、异步化,将次要流程通过多线程、MQ、甚至延时任务进行异步处理。

6、限流,需要先考虑业务是否允许限流(比如秒杀场景是允许的),包括前端限流、Nginx接入层的限流、服务端的限流。

7、对流量进行削峰填谷,通过MQ承接流量。

8、并发处理,通过多线程将串行逻辑并行化。

9、预计算,比如抢红包场景,可以提前计算好红包金额缓存起来,发红包时直接使用即可。

10、缓存预热,通过异步任务提前预热数据到本地缓存或者分布式缓存中。

11、减少IO次数,比如数据库和缓存的批量读写、RPC的批量接口支持、或者通过冗余数据的方式干掉RPC调用。

12、减少IO时的数据包大小,包括采用轻量级的通信协议、合适的数据结构、去掉接口中的多余字段、减少缓存key的大小、压缩缓存value等。

13、程序逻辑优化,比如将大概率阻断执行流程的判断逻辑前置、For循环的计算逻辑优化,或者采用更高效的算法。

14、各种池化技术的使用和池大小的设置,包括HTTP请求池、线程池(考虑CPU密集型还是IO密集型设置核心参数)、数据库和Redis连接池等。

15、JVM优化,包括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大小、GC算法的选择等,尽可能减少GC频率和耗时。

16、锁选择,读多写少的场景用乐观锁,或者考虑通过分段锁的方式减少锁冲突。

上述方案无外乎从计算和 IO 两个维度考虑所有可能的优化点,需要有配套的监控系统实时了解当前的性能表现,并支撑你进行性能瓶颈分析,然后再遵循二八原则,抓主要矛盾进行优化。

高可用的实践方案

1、对等节点的故障转移,Nginx和服务治理框架均支持一个节点失败后访问另一个节点。

2、非对等节点的故障转移,通过心跳检测并实施主备切换(比如redis的哨兵模式或者集群模式、MySQL的主从切换等)。

3、接口层面的超时设置、重试策略和幂等设计。

4、降级处理:保证核心服务,牺牲非核心服务,必要时进行熔断;或者核心链路出问题时,有备选链路。

5、限流处理:对超过系统处理能力的请求直接拒绝或者返回错误码。

6、MQ场景的消息可靠性保证,包括producer端的重试机制、broker侧的持久化、consumer端的ack机制等。

7、灰度发布,能支持按机器维度进行小流量部署,观察系统日志和业务指标,等运行平稳后再推全量。

8、监控报警: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包括最基础的CPU、内存、磁盘、网络的监控,以及Web服务器、JVM、数据库、各类中间件的监控和业务指标的监控。

9、灾备演练:类似当前的“混沌工程”,对系统进行一些破坏性手段,观察局部故障是否会引起可用性问题。

高可用的方案主要从冗余、取舍、系统运维3个方向考虑,同时需要有配套的值班机制和故障处理流程,当出现线上问题时,可及时跟进处理。

❇ 高扩展的实践方案

1、合理的分层架构:比如上面谈到的互联网最常见的分层架构,另外还能进一步按照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对微服务做更细粒度的分层(但是需要评估性能,会存在网络多一跳的情况)。

2、存储层的拆分:按照业务维度做垂直拆分、按照数据特征维度进一步做水平拆分(分库分表)。

3、业务层的拆分:最常见的是按照业务维度拆(比如电商场景的商品服务、订单服务等),也可以按照核心接口和非核心接口拆,还可以按照请求去拆(比如To C和To B,APP和H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