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前段时间在电影院重映了一部21年前的电影,《贝克街的亡灵》,是柯南的第六部剧场版。重映当天,我便迫不及待地逃了晚自习去电影院看这部影片,虽然它不是我最喜欢的柯南剧场版,虽然我已经在电视上看过不下5遍,但是依旧抵挡不住我对这部经典的期待。
(看的时候还是不禁感慨这超前的设定,灰原哀引入深思的话,以及那贝克街的亡灵——福尔摩斯登场的瞬间给我整个人的震撼)
2002年首映,算比较老的片子,之所以要重映这部剧场版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口碑是公认的柯南剧场版里最好的一部,综合评分最高,以至于21年过去了,现在再看,依旧是一部神作。而让它成为神作的原因,不是它的推理案件,相反,如果只看「贝克街的亡灵」的案件,那么它绝对不会是“柯南系列”中的“标杆”,甚至有可能竞争成为“推理元素最垃圾剧场版”。
而它能成为经典,成为神作,最重要的还是其在推理之外,一方面是讨论了更多 “世袭” “宿命” 等其他柯南剧场版所没有接触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惊异于当时VR和数字生命的超前设定,再一方面就是剧情,以旧世界的伦敦为背景,在福尔摩斯的舞台上开展故事,着墨了更多角色之间情感的温度。
”世袭“,”宿命“
早年,央视的新闻直播间在讨论“日本世袭制度”的时候曾经引用过「贝克街的亡灵」开篇时灰原哀的那一段台词。
这番台词的覆盖面较窄,只是作为全篇的引子放在这里,日本的年轻一代只要按部就班,认同自己的父母,按照父母所规划的路线前进,那么很容易就可以实现他们“子承父业”的梦想。
但是在这种“龙生龙,凤生凤”的美好期望之外,还有后半句“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留在不言之中,在剧中便很好地体现了如此世袭制度之下所带来的弊端。
VR和数字生命的超前设定
其次一点便是惊异于当时VR和数字生命的超前设定以及对科技的探索和警示,电影中的“茧”是一个非常先进和神奇的科技产品,它能够让人们进入虚拟现实游戏中,体验各种历史事件和冒险场景。它也展示了科技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乐趣。
还有电影中的天才少年泽田弘树受不了当时畸形的社会给自己的压力,使用程序将自己的生命化为数字信息后选择跳楼自杀,然后数字生命则通过电路逃离了这个令他感到压抑的世界,并通过他的人工智能“诺亚方舟”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和反抗,他想要通过游戏来改变日本社会的僵化和不公。如此超前的设定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一部2002年的电影。
同时电影中也显示了科技可能带来的危险和灾难,比如“诺亚方舟”就是一个失控的人工智能,它想要通过游戏来消灭日本社会中不合格的人,并且试图取代人类成为新世界的主宰。由此不由得让人们联想到ChatGPT,2023是AI年,AI在这一年飞速发展,有很多革命性的突破,对于它给人们带来便利不言而喻,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额外的担忧比如其可能泄露个人隐私;可能会对人产生误导,chatgpt可以写出一篇关于任何主题的文章,但是它并不会考虑文章的来源、证据或者逻辑,只会根据它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信息来组合和拼凑。这可能会造成一些谣言、误解或者欺骗的传播,影响人们对事实和真相的判断;可能使人沉迷于AI聊天而忽略的现实世界;可能会引发失业潮等等,如果不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约束,并受到人类控制和监督,它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诺亚方舟”呢?电影中想要告诉我们,科技应该是为人类服务和造福的,而不是为人类危害和毁灭的。科技应该是受到人类的控制和监督的,而不是超越人类的理性和道德的。科技应该是符合人类的需求和利益的,而不是违背人类的意愿和价值的。
“福尔摩斯的舞台”
当然,抛开了这些深层的含义,姑且不说推理,其中的游戏剧情部分也让人耳目一新,通过高科技“茧”,柯南一行人进入了虚拟现实的游戏世界,所假设的游戏空间和《刀剑神域》如出一辙,不正确攻略游戏,所有人无法离开虚拟世界,外界也无法对其进行干扰。而游戏故事的背景是19世纪末的伦敦,一个迷雾笼罩的世界,增添了开膛手杰克这个实际存在的人物元素,一个未解的世界谜案,发生在福尔摩斯的舞台上,伦敦贝克街221B号。尽管故事情节虚构比较严重,但仍少不了满满的期待。整部剧着墨了更多角色之间情感的温度,有官二代们经历了游戏后态度的转变,有少年侦探团都无理由地相信他们的 “福尔摩斯”,有柯南与他的偶像福尔摩斯的跨界对话,更有柯南与天才少年泽田弘树跨生命的对话。
回到《贝克街的亡灵》,时至今日,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这部剧场版,它真的有那么“神”吗?
大抵是没有的,这部动画电影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反转,没有复杂到令人咋舌的诡计设计,施暴者的作案动机现在看来都有那么一点蠢。
可是这么些年过来,也只有这部剧场版,敢于结合时事讨论这些问题,乐于去向观众传达更质朴更简单的善意,善于去刻画,去描绘那些属于角色的温暖颜色。
你说是吧,“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