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解。
2.了解边界网关协议BGP
二、实验环境
• Cisco Packet Tracer 模拟器
三、实验内容
(1)第一步:构建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图 1
(2)第二步:配置IP、地址掩码,如图2、3、4所示。

图 2

图 3

图 4
(3)第三步:3. 为路由器之间配置BGP协议,如图5~7所示。

图 5

图 6

图 7
(4)第四步:验证左边路由器和右边路由器的通信,在路由器之间的ping的含义是,发送端会发送五次100比特长的ICMP报文给目的主机,如果超时两秒就会在下面显示点,成功显示感叹号,后面还会显示成功数量,可以看到第一次失败,这是因为左边路由器的路由表中没有右边路由器,虽然配置了BGP协议,但是并没有让它做什么事情,左边路由器是无法得知右边的网段,所以就需要将网段通告出去,再查看路由表就可以看到多了一条记录,B表示就是BGP协议,再次ping就可以ping通了,也就说明可以通信了,如图8~13所示。

图 8

图 9 将左边网段通告出去

图 10

图 11

图 12

图 13
四、实验体会
在本次实验中,我对BGP路由协议有了更加深入且系统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配置与管理这些协议,我不仅观察和分析了实验现象,还加深了对网络体系结构的认识,提升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以下是我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深入体会:
BGP协议:
在熟悉BGP协议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其作为一种基于路径矢量的边界网关协议,在自治系统之间进行路由信息传播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这不仅是BGP在大型互联网中广泛应用的原因,也是其支持路由聚合、过滤等多种策略的基础。同时,BGP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能够有效防范恶意路由信息传播的威胁。在实验中,我也意识到BGP的配置和管理相对复杂,理解网络拓扑及其流量模式是确保其有效运行的前提。因此,在大规模网络中,选择和优化BGP需要针对实际需求做出精细化的方案设计与动态调整。
53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