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设想过,生命的诞生并不是偶然,而是宇宙大事件的必然使然?我们的宇宙,其生命的构成形式或许并非孤立特例,而恰恰来自同一个时期近似的环境。甚至,说不定它们的演化也比较相似!我们开始仰望星空的时候,或许他们也在开始仰望星空。
基因演化的猜想
地球生命出现时间
原核生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非常早,可以追溯到地球生命起源的时期。 目前已知最早的原核生物化石是在格陵兰岛发现的,距今约 37 亿年左右。借由蛋白质序列同源性的精准定位, 包括化石记录和基因组分析等,我们得以进一步测算出真核生物诞生的大概是距今约 20 亿年前左右。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从没有存在过生命到原核生物所需的时间要超过原核生物进化至真核生物的时间(17亿年左右),然而,据当今科学研究显示,地球形成并从无开始孕育原核生物还不到10亿年,这个时间尺度很难解释这个过程。
揭示功能性基因大小的可能性
针对原核生物至哺乳动物这一主要生物类别的基因组尺寸的已有数据分析,我们预估随着时间推移,生物复杂度将伴随功能性非冗余基因组的扩大以指数方式攀升。在这里,摩尔公式的规律同样也可以描绘生命体的宏大进化路线。数据的回归线显示,地球生物的功能性非冗余基因组每10亿年增长约7.8倍。由于初期两点的不确性,我们在预设的300万年波动窗口内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功能基因组的成长速度每10亿年可在4.6至15.3倍间变动。
基因生命种子的猜想
根据我们绘出的指数增长规律的可能性,我们推断基因组的增长速率能够追溯至生命早期(指原核阶段以前)的进化过程。若此假设成真,生命种子起源的时间应当回溯至大约100亿年前——远在地球及太阳系形成前。考虑到以上的敏感性分析结果,生命种子起源的具体时间可能在70亿到130亿年之间波动,但这仍比地球的实际年龄要长。
宇宙大爆炸的生命猜想
宜居时代与生命起源
宇宙初期存在所谓“宜居时代”,确定位于宇宙大爆炸后约1000万到1700万年期间,此时宇宙红移值在100到137之间。这期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温度稳定在273K至373K(0°C至100°C),这使得行星拥有广阔的水资源形成可能,即使这些行星距离恒星较远。
早期星系形成与生命化学启动
据CMB宇宙学模型显示,在红移100到137之间,宇宙中的首批恒星区(星系晕)开始坍缩,形成第一批恒星。此后这些巨大恒星(寿命短暂,平均仅约3百万年)凭借数十至数百倍太阳质量开始迅速的消耗,通过风与超新星爆发,向周边原始气体中注入重元素,这是构成岩质行星的关键。依据测算,若宇宙初始密度涨落并非严格高斯分布,那便可能导致第一颗行星提前出现,岩石行星或许在红移约78的阶段就在可见宇宙中显现。此举可能有助于早期岩石行星上液态水的生成,为生命化学过程奠定基础,这让生命化学或已于1000万到1700万年间便展开了。
生命持久性与迁徙传播
生命依赖热梯度维系化学反应,如行星内部因引力结合能与最初源于超新星的不稳定性放射性能量等带来的熔岩流动。借助这些内部热源和恒星加热,行星即便缺乏CMB影响也有可能保持温暖,从而拓展宜居时代时间跨度。另外,Loeb教授提出观点称,鉴于生命能在红移100以下存活,则有可能借由随机传至新近开垦星体。这暗示,生命种子可能早在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内即在宇宙各处传递繁衍。
生命的种子像宇宙那样古老,可能每一个现存的生命皆源于那个起点。那时宇宙到处都适合生命生长——只要是岩质行星,不论与恒星相隔多远,只需满足适当压力与温度梯度,液态水便能作为介质,让各类分子进行互动,孕育出基础生命种子。但随着宇宙扩大、温度降低,早期的生命种子进入休眠状态潜藏几十亿年,待适宜之时再随机散落在适宜居住的星球上,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我们。也许在其他适宜的星球上,有一群智慧生物和我们一样也开始仰望星空了。
结论
宇宙生命起源猜想与基因演化猜想比较符合,或许生命演化进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的差异,这种猜想也为费米悖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它开拓了一条理解生命起源的新途径,使我们对火星及木卫二等非极端环境下寻找生命迹象充满期待。随着人类向外太空探索的步伐不断前进,我们有望揭开宇宙早期生命诞生与发展的神秘面纱。
本文由(https://knownfoot.net/)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