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终定律大概是说,事情的高峰和终点,会决定人脑对整体事件的记忆。 虽然简单,却能解释很多现象,深入理解后,自觉意义重大。
人类的记忆系统像个多动症摄影师,只会抓拍最刺激的瞬间和最后的画面。 大脑却无法通过直觉记录时间长度。 明明你告诉大脑这事情持续了有20天,大脑反而觉得改变仿佛一瞬间发生。但实际情况是,没有之前的积累,那一刻的化茧成蝶根本不可能。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游乐园排队持续了好几个小时,但记忆中的全是刺激的那十几秒,对排队过程反而没什么记忆;申公豹如何坏,但最终救了哪吒父母,于是在观众眼里马上变成了好人;你会记得高考和几个关键时间点,而学生生涯的大部分细节早遗忘了。在人际关系中更是如此, 大家总是“年会不要停”,小朋友都有新年联欢会,好好过了年,这一年仿佛才有个正经样子;对老婆平时再好, 她却总认为你没给她在XX节买过礼物,而她记住的只是关键时间点的反馈。
聊这件事情的动机,是回想起某次纠结,过年前在杭州总部的公司重要运营活动,我作为算法负责人,评估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只派了几位骨干去杭州值班,自己却留在北京。事实证明,从技术上来说,自己的判断是对的,确实没出现什么问题。但是,也许它可能隐隐地影响了后续很多事情的走向。 回想起来,在重要的时间和场合,做什么,不重要,但人在不在,却很重要。
在工作中,周围对我们的评价,大部分来自于重要节点的反馈。而结果又会影响过程。好的绩效,会让自己的对过程的记忆是: “苦尽甘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差的绩效, 不论过程如何努力,最后都会背上“瞎忙了一年”的悲惨标签。
大家总会强调,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但越缺什么往往越强调什么。 “享受过程”说着容易,其实蛮难的。 因为过程不论再如何丰富,或幸福或痛苦,也只会体验一次,而结果会在后续的无数次回忆和倒嚼中被挖出来,完全篡改对这段时间的记忆和评价。
基于此,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起码要能被动接好峰终:在关键时刻千万不能掉链子,此时的汇报和总结很重要,人也一定要在现场。 还要能主动创造峰终。事情做完之后的测验和演练,会让你有一种“做完”和“充实”的感觉。考试给了一种“终”的标签,否则让大家进行没有终点的学习,那得消耗多少兴趣和耐心,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持续的, 这可能应试教育中“考试”的一部分意义。对个人来说, 给自己创造一些峰,比如有挑战的比赛,有趣的关键时刻,把生活变得更有记忆,更有意义。
再深入一些, 基于峰终定律,在一些人眼中,时间变成了可以储蓄的资源。 一次完美的结案陈词能让所有人忽略过程中的鸡飞狗跳。 在人际关系中,在平时消耗credit,因为评价是基于关键时刻的表现来做的,到了关键时刻给到好处,之前的问题一笔勾销。 还是别被峰终定律牵着鼻子走。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