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时间紧、任务重时!该如何做好质量保障?

大家好,我是狂师!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和商业环境中,项目时间紧迫和任务重负是常态。面对如此压力,保障系统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软件开发、产品设计还是服务流程优化,高质量不仅关系到用户体验,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本文将探讨在时间紧迫和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策略和方法确保系统的质量。

首先,在日常研发项目中,时间紧,任务重,常出现下述两种情形:

  • 第一种,是在项目或版本发布开始之初,就可以预见到
  • 第二种,是在项目或版本发布后期,因为前期需求、设计、编码环节出现延期,导致后面测试工期被严重压缩。

1、常规方法

面对上述两种情形,如何应对?先说几点,通用常规的方法:

1. 明确优先级和关键需求

在项目开始阶段,与所有相关方进行充分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明确项目的最终目标、关键需求和优先级可以帮助团队集中资源和精力在最重要的任务上。使用如MoSCoW方法(必须有、应该有、可以有、不必有)来确定功能的优先级,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最核心的功能。

2. 采用敏捷开发策略

敏捷开发是应对快速变化需求和紧张时间表的有效策略。通过短周期的迭代开发,团队可以快速反应并调整开发方向,适应需求变化。每次迭代结束时进行回顾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持续提升产品质量。

3. 强化自动化测试

在开发过程中,自动化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自动化测试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测试的时间和成本,同时提高测试覆盖率和准确性。集成持续测试(CI/CD)的实践,可以确保每次代码更新后自动运行测试,及时发现并修复缺陷。

4. 代码审查和质量控制

代码审查和质量控制流程也是确保系统质量的关键措施。即使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对代码质量的把控。通过团队内部或跨团队的代码审查,不仅可以发现潜在的错误,还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和技能提升。此外,引入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可以自动检测代码中的问题,从而保证代码质量。

5. 重视团队沟通与协作

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是提升工作效率、保障项目进度的重要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应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分享信息和进度,协调资源和能力。通过有效的协作工具,如项目管理软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可以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减少因误解或信息滞后导致的时间浪费。

上述的几点方法中,特别是第3点,强化自动化测试,可能会有人提出,若真的出现时间紧,任务重,连手工测试时间都没有,哪还有时间写自动化脚本啊?针对这种,需要保持客观角度,视具体情形来分析,回归事情的本质。

2、我想说的

遇到**“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做好质量保障“** ,如果在任务量、上线需求范围不变的情况时,要保障好质量,归根结底是在于测试策略选择上。

不管是项目管理还是质量管理,管理的三大抓手都是相通的,无外乎围绕:

  • 质量
  • 效率
  • 成本

质量效率成本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关系、相互影响,提升产品质量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可能会增加成本;而追求成本的降低又可能会牺牲产品的质量或生产效率。同样,过度强调效率可能会导致质量控制不足,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品质,比如:

  • 提升质量=>提高测试覆盖率=>增加测试点,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会导致效率降低,增加成本
  • 提升效率=>提升执行效率=>提升自动化程度,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会导致项目外的自动化建设成本增加。
  • 降低成本=>降低人工成本或降低机器成本,两种方式通常都会对质量产生负向影响,效率有可能提升也可能下降。

因此,现实中测试策略并没有好坏之分,如何选择合适的测试策略,本质在于如何做选择、做取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让这三大抓手之间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不仅要关注单一的方面,而且要综合考虑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协调。

质量要求越高,测试范围则越大,测试覆盖率、测试精准度也随之越高。如果当下业务对效率要求更高,那么可以增大成本提高并发执行效率,如果成本有上限,那么为了效率可以对质量目标打一点小折扣,或者为了质量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低效率,把三者调整成符合业务需求的平衡状态。

大家日常可能会吐槽说某某团队不重视质量,仔细回想下,这个团队能接受质量极差,天天故障的状态吗?不可能的。换句话说,有什么业务会嫌弃质量太好吗?如果你感知到你的主管或业务方对质量的要求不高,和你标准不一致,可以细细分析下,是不是高质量标准带来的效率、成本,有点拖后腿了?如果我们能解决效率成本问题,高质量绝对是我们的一贯追求。

上述讲了这么多,除了一些通用的方法,还有哪些做法或思路可以落地实施的呢?分享几点笔者的建议,仅供参考:

1、不同环节、阶段,发挥合适的角色参与验证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多此一问: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该是测试人员来负责测试吗?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可以把此处作为一个提醒,要先练习跳出测试角色看质量工作。

首先大家都懂的一个道理,质量不是单纯靠测试出来的!具体“什么角色来测”,取决于各角色知识、技能、工作流程的最优匹配,而不应被已有分工所限定。

  • 比如单元测试,为什么通常是开发在测?不是因为测试做不了单元测试,而是测试负责单元测试的信息成本太高(开发写代码自然知道代码的设计细节,而测试需要额外付出了解成本)。
  • 再比如为什么在研发流程中,需要产品方/业务方验收环节?是因为验收过程不仅能验证产品实现是否符合prd设计,还能兼顾prd没有覆盖的用户体验部分,因为产品方/业务方在这方面也比技术角色更擅长。

2、能"免测"的,尽量免测

对于时间赶,任务重的项目,组织内可商量达成共识,让其中一部分功能由开发直接负责自测(自测后可直接发布上线),特别是对于改动小,风险小的项目,开发、测试完全能够达成一致的质量结果,且如果测试方法明确,测试工具易用,开发也能够做到和测试持平的效率表现,两角表现相等情况下,开发还能够节省一份沟通协作成本(类似单元测试,节省自我沟通成本)。

当然,虽然笔者提倡,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可以允许有一部分由其他角色参与测试,但不代表所有工作测试人员都不参与,否则就没有测试工作存在的必要性了,那么什么样的项目不适合开发自测?从上文可以看出,适合开发自测的项目前提是两个角色在质量、效率表现相同,如果这个前提被打破(由于岗位职责、专业能力差异,测试比开发表现更优),这类项目就需要做取舍,比如一些复杂、大体量业务中只有部分项目能够开发自测,高风险项目一定需要专职测试人员承接。

3、部分功能先发布后,再补测

若时间紧张,部分功能可先发布后再测试。例如理财业务中,有一种最低持有期的理财产品,申购后一定日期后才能赎回,那么可以和业务技术协商,先保证申购功能的测试覆盖,再在项目发布后,赎回功能尚未打开这个短短的小窗口内,补充保证赎回功能的测试覆盖。这样可以把一些功能的质量保证工作后置,减少倒排周期的影响。

4、经评估后,裁剪部分回归用例集

测试执行时间主要会花费在新功能验证和主流程、关键业务(变更不涉及修改,但又不得不验证的功能)的回归测试上,新功能验证往往是很难裁剪或省略掉的,但我们可以在回归测试上面下好功夫。

如果时间非常紧张,且没有过往成熟的回归自动化快速执行,那么可以通过评估系统实现方案+CR后确认是否有部分回归功能不受此次变更影响,然后裁剪该部分回归测试用例。

对核心回归功能,建议做功能场景覆盖调整。一个功能的用例集可以细分为多种触发场景条件的具体用例(case),这里也参考遵循二八原理:80%的用户操作落在20%的场景上。(具体需要结合历史业务数据分析)

裁剪或未选择的用例,是发布后观察线上表现,还是在发布后验证或补测,也可以根据具体业务情况进行策略再确认。

特别提醒!!评估后裁剪部分回归用例集,能显著减小工作量,但评估不全(系统历史设计未考虑到,CR不全等)导致这部分回归用例产生漏测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所以这个策略风险极高,对核心回归功能不建议采用该策略。

5、生产环境验证或让用户/客户帮你验证

这个验证思路和灰度发布是类似的,如果存在线下测试成本极高,线上测试成本很低的情况(如一些历史数据构造成本大,使用线上数据成本小),可以基于效率考虑,在发布后在线上进行验证。但需要注意的是,发布后,一定要同步观察线上监控表现,且第一时间进行线上验证,把可能的问题影响面控制到最小。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已知线下测试裁剪或未覆盖的场景,必须要有线上监控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已知会产生线上问题可能的场景,必须要测算评估好线上风险影响,并进行相应业务报备。

3、小结

综上所述,面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项目环境,确保系统质量需要团队明确目标、优化流程、加强协作、充分调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方法。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还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和竞争优势。

  • 13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城市空气质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下面介绍如何用 Python 和 KNN 算法实现城市空气质量分析与预测。 ## 数据准备 首先需要收集城市空气质量相关数据,例如空气质量指数(AQI)、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PM2.5 等数据。可以从国家环境保护部等渠道获取历史数据,也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这里以北京市 2014 年至 2017 年的 AQI 数据为例。 ## 数据预处理 获取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包括删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值、格式转换等。同时还需要进行特征工程,提取与问题相关的特征,例如时间、天气、地理位置等。这里以时间和 AQI 为特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 ## KNN 算法 KNN(k-Nearest Neighbor)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机器学习算法,它通过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找到与目标样本最近的 k 个样本,然后根据这 k 个样本的标签进行预测。KNN 算法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这里我们将其应用于回归问题,即预测 AQI 值。 ## 代码实现 下面是用 Python 和 KNN 算法实现城市空气质量分析与预测的代码,其中使用了 pandas、numpy、sklearn 等常用库。 ```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Regresso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 读取数据 df = pd.read_csv('aqi.csv') # 删除重复数据 df.drop_duplicates(inplace=True) # 处理缺失值 df.fillna(method='ffill', inplace=True) df.fillna(method='bfill', inplace=True) # 特征提取 df['year'] = pd.to_datetime(df['time']).dt.year df['month'] = pd.to_datetime(df['time']).dt.month df['day'] = pd.to_datetime(df['time']).dt.day X = df[['year', 'month', 'day']].values y = df['aqi'].values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0) # KNN 算法 knn = KNeighborsRegressor(n_neighbors=3) knn.fit(X_train, y_train) y_pred = knn.predict(X_test) # 结果评估 print('R2 score:', knn.score(X_test, y_test)) ``` ## 结果分析 运行代码后,可以得到预测结果的 R2 分数,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分数越接近 1 表示预测精度越高。可以通过调整 KNN 算法的参数和特征工程等方法来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 以上就是用 Python 和 KNN 算法实现城市空气质量分析与预测的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