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到最后判断出来别人的行为目的是一个基于概率方式并涉及多个环节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点偏差,我们最后的结论都是会走样的。我们想当然或者自以为是这种情况是大概率出现的。
- 非语言行为
- 内隐人格理论:填补空白
- 因果归因: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 自利归因
1.非语言行为
非语言交流是指人们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沟通。面部表情、语调、手势、肢体位置和动作、身体接触、目光注视,这些都是最常用、最有启发性的非语言交流。面部情绪的表达是非语言交流的最佳渠道。一些单纯的基本情绪是基于生物学基础的,可以被跨文化的人解读为相同的含义,但是混合情绪,就是多种情绪混合在一起表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解读错误或者解读遗漏。
存在着一些非语言交流的形式是基于文化背景的,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解读出来的含义不同。同样的手势或者标记在不同的文化下解读出来的含义是不同的。网上搜索一下,你会找到一大堆这样的例子。
2.内隐人格理论:填补空白
内隐人格理论是通过我们对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观察了解作为起始点,然后运用我们的图式进行更完整充分的理解,不过这些图式是由一些特征点组成的,例如慷慨通常和仁慈联系在一起、冷血必然与残酷同路。如果我们非常依赖于这种图式,那么不久我们就会陷入某些固定模式或者刻板印象中。
内隐人格理论随时间积累而发展。尽管每一个人的内隐人格理论都不同,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存在着一些相似的理论。根据理论,我们认为乐于助人一定是真诚的,美丽的一定是好的,各种影视中主角人物都是美丽帅气的。不同的文化下,内隐人格理论是有差异的,例如发明家在西方文化中一定是偏执并且热情理智的,而在东方文化中,发明家一定是像诸葛亮一样,掐指一算的形象。
3.因果归因: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归因理论是我们如何从他人的行为中推论原因的研究。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别人的行为是因为其内在的某些原因造成的;外部归因是别人的行为是因为其外部的某些原因造成的。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为的归因是同时有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主要依据信息:共识性、特殊性、一致性。共识性信息是指其他人对于相同刺激曾作出什么行为。特殊性信息是指行为者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如何。一致性信息是指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刺激下,被观察的行为出现在同一个行为者和同一个刺激之间的频率。当共识性及特殊性低而一致性高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做出内部归因;当共识性、特殊性、一致性都很高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外部归因。当一致性低的时候,我们需要额外的信息进行归因。当然这种理论也不是绝对准确,不过存在一定的准确性。
在出现归因错误的情况下,人们比较忽视的社会情境因素的力量。有的时候,人们做出的选择既不是内部归因,也不是外部归因,可能是情境的力量在偷偷的搞事。
人们在处理事件的归因时,有两个阶段过程,在第一个阶段过程中,通常我们先做内部归因,假定就是人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我们在通过考虑情境的力量调整归因。不过在第二个阶段,我们通常没有做什么调整,于是什么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就发生了。想真正的触发第二个归因阶段,我们需要有意识放慢,并且对目标的行为有所怀疑,这都是非常有效的。
文化也会影响归因,西方文化下崇尚个人主义,更容易做出内部归因;东方文化下崇尚集体主义,更容易做出外部归因。
4.自利归因
自利归因是将成功归功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他人或情境的倾向。为什么我们会做自利归因呢?第一个理由是大多数人会尽可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及时必须改变想法或信念,扭曲事实。特别是当我们遭遇失败并感到无力改进现状时,我们非常有可能采用自利归因。第二个理由和我们如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有关,希望获得他人的尊敬。第三个理由和人们所拥有的信息种类有关。
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个人主义有更多的可能性使用自利归因,集体主义更多的可能性使用情景的力量。当我们看到中国运动员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时候,更多的是其感谢他人,感谢机会的表达,这是对情境力量的表达。
Note:非语言部分是描述的外在的行为,内隐人格理论是我们基于有限的观察信息如何进行判断,因果归因则是描述我们怎么理解这些外在的行为。如果用科学的观点,外在的行为我们会在观察过程中过滤到大部分的信息,基于内隐人格理论的认知过程我们会补充各种不怎么完备的图式,归因过程中我们也存在决策上的偏差,这一系列的过程表明,正确理解一个人的诸多行为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自己认为正确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