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站运行维护规程》(GB/T 40090-2021)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归口管理的一项国家标准,旨在规范储能电站的运行和维护,确保其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该规程适用于大中型电化学储能电站,其他类型和规模等级的储能电站可以参照执行。以下是对该规程的详细解读,包括其主要内容、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
1. 适用范围
《储能电站运行维护规程》主要适用于大中型电化学储能电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储能技术:
- 锂离子电池
- 液流电池
- 铅酸电池
其他类型的储能电站,如抽水蓄能电站、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也可以参照本规程执行。
2. 主要内容
2.1 正常运行要求
- 电池管理:明确电池的充放电策略、温度控制、SOC(荷电状态)管理等。例如,电池充放电应遵循均衡充电原则,避免长时间高倍率充放电,确保电池寿命。电池工作温度应控制在10°C至35°C之间,超出此范围应启动冷却或加热系统。
- 能量转换:规定储能变流器的运行参数、控制策略、保护措施等。例如,储能变流器应具备过流、过压、过温等保护功能,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 系统监控: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电池状态、系统参数、环境条件等。例如,应配备实时监测系统,对电站的各项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包括但不限于电压、电流、温度、压力等关键指标。
2.2 异常运行及故障处理
- 异常运行监测:规定在电压异常、电流异常、温度异常等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例如,当电池电压超出正常范围时,应立即停止充放电,并检查电池连接和系统参数;当电池温度超过35°C时,应启动冷却系统;当温度低于10°C时,应启动加热系统。
- 故障诊断与排除:制定详细的故障诊断和处理流程,包括常见故障的识别、处理方法、恢复步骤等。例如,当电池出现漏液、鼓包等故障时,应立即停机,并联系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当储能变流器或监控系统出现故障时,应切换到备用系统,并记录故障信息。
2.3 维护保养
- 定期检查:制定定期检查计划,包括电池模块、BMS、PCS、监控系统等的检查内容和周期。例如,每季度对电池模块、BMS、PCS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记录检查结果。
- 维护保养:规定维护保养的操作步骤、所需工具、注意事项等。例如,每月对电池模块和设备表面进行清洁,防止灰尘积累;定期更换磨损部件,检查紧固件等。
2.4 安全管理
- 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电池更换、系统维修、紧急停机等操作的安全规程。例如,操作人员应熟悉储能电站的设备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以及运行维护的规程和操作方法;运维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 应急预案:编制火灾、爆炸、电池热失控等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人。例如,储能电站应设置明显的安全隔离区域,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危险区域;配备完善的消防系统,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烟雾探测器等,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扑灭;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事故报告、现场处置等流程,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3. 技术要求
3.1 设备要求
- 设备选型: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设备,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电池应符合GB/T 36549-2018《电化学储能电站运行指标及评价》的要求;储能变流器应符合GB/T 34133-2017《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的要求。
- 设备安装:严格按照设备制造商的安装指南进行安装,确保设备的正确安装和安全运行。例如,电池模块应安装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高温和潮湿;储能变流器应安装在干燥、无尘的环境中,避免电磁干扰。
3.2 环境要求
- 运行环境:储能电站的运行环境应符合设备制造商的规定,包括温度、湿度、灰尘等环境因素。例如,电池工作温度应控制在10°C至35°C之间,相对湿度应控制在20%至80%之间。
- 环境监测:应定期对运行环境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其符合设备运行的要求。例如,应安装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在恶劣天气或环境条件下,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3 记录与报告要求
- 记录要求:运维人员应详细记录设备的运行状态、维护情况和处理结果等信息。例如,应记录电池的充放电曲线、温度变化、故障处理过程等。
- 报告要求:应定期向上级管理部门提交运行维护报告,包括设备运行状况、故障处理情况、维护计划完成情况等内容。报告应真实、准确、完整,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 培训与考核
- 培训计划:针对储能电站的运行维护人员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例如,培训内容应包括电池的工作原理、BMS的操作方法、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等。
- 考核标准:设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定期对运行维护人员进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例如,考核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应急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