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价机制的改革旨在促进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
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 全部进入市场: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上网电价。
- 扩大浮动范围:将市场交易电价浮动范围扩大为在基准价基础上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
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面进入市场
- 取消目录销售电价:逐步取消工商业用户的目录销售电价,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
- 代理购电服务:对于暂时未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一般工商业用户,电网企业提供代理购电服务,确保平稳过渡。
稳定居民、农业用电价格
- 保持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居民(含执行居民电价的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等)和农业用电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继续执行现行的目录销售电价政策,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 不参与市场化波动:这两类用户的用电成本不会因为市场价格波动而受到影响,以保证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
完善分时电价机制
- 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根据不同地区的电力供需状况,科学划分峰谷时段,并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通常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
- 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基于系统最高负荷情况合理确定尖峰时段,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进一步加价20%,以更好地引导用户错峰用电,减少对电网的压力。
引导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改
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限:明确高耗能企业的市场交易电价可以突破常规的上浮限制,以此来充分传导发电成本上升压力,抑制不合理电力需求,改善电力供求状况,同时推动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创新抽水蓄能价格机制
竞争性方式形成抽水蓄能电量电价:容量电费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强化与电力市场建设发展的衔接,为抽水蓄能项目提供更加稳定的投资回报预期,激励社会资本投资。
出台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
新建风电光伏进入平价上网阶段:从2021年开始,新建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不再享受国家补贴,而是按照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这有助于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和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
实施更严格的电解铝行业阶梯电价制度
提高能效水平要求:设定逐步提高的能效标准,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实施累进加价,促使电解铝行业持续改进节能减排工作,降低碳排放。
加强电力市场监管
- 避免不合理行政干预:强调政府应遵循市场化原则,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准入门槛或干预市场价格形成过程,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 健全监管体系:构建包括价格异常波动调控机制、市场规范、交易原则、电力调度、资金结算、风险防范、信息披露等在内的完整市场监管框架,确保电力市场的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