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网型储能(Grid-Forming Energy Storage)是一种先进的储能技术,它使得储能系统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压源运行,提供稳定的电压和频率支持,而不依赖于外部电网提供的电压和频率。这意味着构网型储能系统可以在没有电网的情况下自主“构建”一个电网,为负载提供电力,甚至在孤岛模式下也能维持稳定运行。
核心概念
网络化架构
构网型储能并非孤立的储能单元,而是通过分布式布局(如多节点储能电站、用户侧储能设备)形成网络,与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负荷端等协同运行,构成“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
动态支撑能力
具备主动调节功能,可快速响应电网需求,提供调频、调压、备用容量等辅助服务,帮助电网应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的间歇性问题。
智能化控制
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能量管理系统(EMS),实现储能单元的实时监测、优化调度和自主决策,提升整体能效。
主要特点
-
主动支撑能力:构网型储能能够主动为电网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它通过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VSG),模拟传统发电机的惯量响应和频率支撑,为电网提供电压与频率调节能力。
-
并离网灵活运行:构网型储能可以在并网和离网模式下灵活运行,能够同时扮演电流源、电压源的双重角色。
-
快速响应能力:具备毫秒级的快速响应能力,能够实时感知电网状态,预测并响应电网需求,实现储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关键技术
-
虚拟同步机技术(VSG):使储能系统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响应,增强电网抗扰动能力。
-
多能互补协调:与可再生能源、燃气机组等形成互补,平抑出力波动。
-
电力电子变流器:支持双向充放电,实现与电网的高效交互。
-
区块链与市场交易:参与电力市场,实现峰谷套利、需求响应等商业模式。
应用场景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
在风电、光伏占比高的区域,构网型储能可平抑波动,解决“弃风弃光”问题。
微电网与离网系统
为偏远地区或岛屿提供稳定供电,减少对柴油发电机的依赖。
城市电网升级
缓解配电网拥堵,延缓设备投资,提升供电可靠性。
应急备用电源
在极端天气或故障时,快速切换至储能供电,保障关键负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