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只许列10篇代表作说起

作者:喻海良,字之亮,2018年2月13日于北京沙河

关于建设“双一流大学”过程中,我们作为大学教师该如何看待学术论文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个人觉得论文数量是基础,一个大学教授的课题组一年2到3篇SCI论文和2到3篇中文核心及会议论文是应该作为基本要求的,如果一年发表论文超过20篇,个人也感觉有些过多了,当然,超级大的课题组例外。在保证论文数量的前提下,每年发表一两篇高水平的论文是每一个大学教师应该追求的事情。至于什么是高质量的论文,个人觉得以下几个原则:**原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或者引起其他人员对本领域的思考。**至于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就是高水平的期刊,这是不懂学术的想法,本人不敢苟同。

言归正传,我正在准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发现今年基金申请的变化还是挺多的。首先是项目的“中文关键词”,以前都是申请人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随便写,而今年对于这些关键词只能通过网页列出的选项进行选择。对于这个转变还是非常好的。以我的研究方向“轧制”而言,理论上可以从两个口进行申请,一个是冶金口,一个是机械口,这两个口每年都资助一定的相关项目。以前选择报的口完全是凭感觉,感觉哪一个口好中就选择哪一个口。然而,今年发现由于中文关键词的设定,我今年写的项目只能在冶金口申请,因为项目中的关键词“深冷轧制”冶金口有,而机械口没有。第二个变化就是代表性研究论著。今年基金委面上项目的申请中明确要求只许列出10篇以下代表作。以前在澳大利亚申请项目,是要求列出10篇代表作以及近5年的所有论文,然后用“*”标记和该申请项目相关的论文。国内基金申请中以前没有明确限制列出论文的数量,因而可以将近年发表的所有论文列出来。在那个以论文数量至上的年代里,这样做确实可以激励大家多发一些论文去申请基金。然而,今年基金申请书要求变了,我个人觉得国内高校人才评价标准也应该跟着发生一定的变化了。

(1)学术成果,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新时代变化。在追求论文数量的年代里,大家都在追求做“短、平、快”的研究。有一个小兄弟和我批判某一个领域的人员的科研状况:流水化作业。每一个人做一小部分,然后综合起来几天就能够写一篇论文。在外人看来,这是太强了,其实内部的人都知道,他们的研究生就只懂得自己做的那一小块实验,并不懂得太多的科学创新。而现在变了,一个课题组一年发表2篇论文也好,发表50篇论文也好,在自然基金申请的时候,只许可列出10篇代表性论文。如果每年发表的2篇论文都很有分量,而发表的50篇论文都很普通,在基金评审的时候,后者应该会输给前者。因而,那些追求“短、平、快”的科研人员,以后的日子可能会不好混了。

(2)基金评价,由看人头转向看重申请课题内容的新时代变化。前几天把我的基金申请书给一个小伙伴看,他有意无意说了一句基金评价的话“基金评审主要看人头”。确实有这样的感觉,同一个申请书,如果由A当负责人可能中不了,如果换成B当负责人就中了。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B的研究基础比A强,大家觉得B的成果好,他提出的申请就是厉害。现在好了,大家都只让列出10篇代表作,从研究基础上看大家可能差不多(研究基础太差的自然该淘汰),能够拉开差距的就变成了基金申请书中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近年基金委进行的改革,让一些完全不认识的人去评审基金,找不到“关系户”,基金评审更加公平正义。

新时代大学教师,很多人觉得论文不重要,教学才重要。其实,对于这样一个伪命题大家讨论了这么多年,真的没有太多必要。如果大家去看看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师的网页,又有哪一个教授不是论著等身呢?反正我的领域我是没有看见过一个论文数量少于100篇的人成为大学教授的,即使他发过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