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教学平台进行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教学平台一般比较大,将其拆分为不同的功能或子系统来进行分析会比较好。下表列出一些学者将教学平台子系统分类方法。
提出者 | 功能 |
汪琼 | 网上课程开发系统 网上教学支持系统 网上教学管理系统 |
余胜泉,何克抗 | 网上教学支持系统 网上教务管理系统 网上课程开发工具 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
张伟远 | 课程设计功能 交流协作工具 管理功能(课程管理和行政管理) |
王珠珠 | 课程管理的子功能: 课程点播 学习成绩管理 选课定制 网上提交工具 数字图书馆 |
Eduteach | 学习环境 辅导和教学论 课程开发 系统及管理 |
Edutools(具体指标见图一) | 学习工具 支持工具 技术特性 |
Ferl | 内容 交流 管理 |
王志军(具体的指标见图二) |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 学习支持 学习资源 学习评价 教学管理 技术特性 教学可用性 用户体验 |
图二 SAM网络教学平台评价指标维度 王志军
按照这种评价指标出来的教学平台,应该是一个集大成者,包含了教师备课、上课、教务管理、学生自学的各项功能,现有的平台的功能大多就是其子集。当然,大数据分析的学习评价和推荐可能需要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了。
MOOC平台当前正火,归结起来也就是一个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教学团队负责建构)和学习支持(助教团队、互评等),它并没有教务管理等模块。不过,MOOC倒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分认证。想来,MOOC之所以受到这么大的关注,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名校和名师效应,用教育公平和教育大众化的口号吸引着大量的学生。MOOC面向的大众也带来了高辍学率的问题,随后出现了SPOC、BOOC、MOOR等衍生方式,力争解决MOOC存在的一些互动、完成率低等问题。(关于MOOC的,随后再写一篇相关的文献阅读的总结博客。)
根据2014年的地平线报告,将对教育产生影响的6种技术包含了颠倒课堂、学习分析、3D打印、游戏和游戏化学习、量化自我、虚拟助理。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会是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整合,这从MOOC到后MOOC的发展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印证。那么,对应的,未来的学习平台将更需要向为学习者创建个性化学习环境,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倾斜,这些变化的趋势都需要体现在对学习平台的评价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教学和学习平台的发展。
余胜泉教授也提出可用于支撑大规模开放课程的未来的学习技术包括了内容交互与数据追踪技术、学习数据分析技术、学习资源语义化技术、学习动机维持技术、社会知识网络技术、课程生成与进化技术、发展性评估技术、同伴互评技术、自动批改技术、虚拟实验技术。(余胜泉,万海鹏,2014)
总而言之,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在线教育和学习平台总归是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为学习提供服务,一方面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另一方面是学习者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资源和学习路径推荐。借用现在流行的互联网思维的第一条:一切以学习者为中心。
想到这个就觉得蛮兴奋的,真心期待这个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