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考】归纳概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的表现

题目

【2011年国考】“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审题

  • 答案来源:材料一和材料二
  • 特定事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归纳概括问题的表现。
  • 还原基本题型:单一概括题
  • 题目要求:有条理,要求答案有层次、有次序;
  • 字数限制:200字;大概4-5条。

材料

  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春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代表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儿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带的饭菜到中午有点变味发馊,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里就有点发酸。
  “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2.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消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分析

题目要求考生归纳概括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也就是现象、表现。需要深入,细化上学难问题。难在哪了?从利益角度分析究竟影响了哪些利益。如经济层面的上学贵?权力层面的受教育权利被剥夺,教育资源不平等,学不好?精神层面的被歧视?

【参考答案】
一、外部
1、公立学校费用高、限制户口,缺少联系渠道,地方教材不统一导致上不起、没机会,学不成的问题、。
2、民办学校数量少、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且多不合法,易被关停导致的没处上,学不好的问题。
二、内部
3、随迁子女因家庭贫困、务工地点的变动而产生的退学、转学率高现象,以及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4、新的学习环境的融入困难,孤独自卑,心理边缘化等心灵创伤问题。

附录

  • 当前社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育机会不均等
    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各地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往往面临着入学难、升学难等问题。尽管有政策规定应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孩子的教育机会仍然受到限制。例如,一些地区的公办学校学位不足,导致随迁子女难以入学,或者需要通过摇号等方式争取学位。
    二、教育质量不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能接受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一方面,这些孩子往往来自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只能选择教育质量较低的民办学校或教育机构。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居住环境差等因素,这些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此外,农村和城市教育水平的差异也导致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中面临学习上的困难,如教材版本不一致、学习基础薄弱等。
    三、教育融入困难
    随迁子女在融入新的教育环境方面也面临挑战。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区,与本地学生的交流和理解可能存在障碍。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一些随迁子女可能因为自卑心理而失去学习信心,或者因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而产生厌学情绪。
    四、家庭教育缺失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他们虽然也期望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但往往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方法。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和解决。
    综上所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涉及教育机会、教育质量、教育融入和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