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 --- 论可持续集成在学习中的应用

有人说,学习真的很难。

有人说,知识更新真快。

有人说,好久不用忘的真快。

 

那么,我想问几个问题,偿试探讨其中的缘由。

一、学习如果不借助外物,怎么可能不难?

(新旧知识的依存,从无到有)

1、无法找到已有知识进行关联,那么就从现实物质世界开始

2、可以找到已有知识进行关联,那么就从已有知识进行继承与变异

 

二、肌肉如果不反复锻炼,怎么会越来越粗壮,记忆不拿来出反复过电影,怎么可能越来越清晰?

(旧知识的巩固与加深,抗遗忘)

1、建立更多已有知识间的联系(除了已有的联系,找到更多相关联的知识建立联系)

2、原有相联系的知识间更多维度的联系建立(两点间拉出更多联系线)

 

三、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踩出路来了。

(学习要有迹可循)

1、学习的过程,要留有记录,以便下一次巩固,有所依赖,也更能在同一条路上加深。(学习笔记或书上注解)

2、学习的过程,要把踩过的坑标记出来,以便下一次不再掉进同一个坑里。(错题与灵感、顿悟、理解要记录下来)

 

总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凡走过的路,都将成为眼前的资源和未来的资本。

即要善于留存过往,为眼前和未来所有,

又要勤于从过往开始新的征程。

如果所学没能依赖过往,那么这个学习便是孤立而昂贵的。

如果所学没能为眼前和将来实践或再学习所用,那么这所学便没了价值。

如果走以上的路,任何寻找捷径,都是在走弯路。

 

-----------------------------------------------

以上基于人脑潜意识形成过程推导,

人脑原本是空白,有那么几个大空洞,如黑洞般疯狂吸收所见、所闻、所触、所感,直到填满空洞渐而形成几根大柱子,这就是日后所有学习与记忆的根本。

接下来所得到的知识,如果不能与这几根大柱子中已存的一切建立联系,那么就只能暂存在思维缓存中,等待着消亡,因为思维缓存空间的有限的,是易失的,是不持久的。

所以任何思维当中的内容,要想长期记忆下来,一定要象牛羊反刍一样,把思维缓存中的知识拿出来,去潜意识当中寻找相关联的内容,这便是思考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消化的过程。

只有找到了一个关联,这个知识才算在潜意识中停留下来,但它是不确定的,可以围绕这一个关联知识点作球面运动;

当建立了两个关联后,这个知识就被约束在了一个平面环上运动;

当建立了三个关联时,这个知识被束缚在一个更小的立体空间内;

直到三个关联的强度足够大,互相开始弹性拉扯着这个知识更趋向于它的方向,此时这个知识便稳定下来,在空间中占据了一个确定的位置。

直到三个关联本身进一步强化,直到成为非柔性的晶体联接,这个知识的最终空间位置才算确定下来,成为一个可以如早期的几大空洞柱一般的原始依存体,便得到永生不忘。

 

这一知识还可以进一步与除了这三个知识以外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连接,连接的强化,进一步加强其存在的位置巩固。

单个联接越强,位置越稳固,也越清晰;

联系越多,辅助越强,记忆也越深刻。

但是,实际的形成过程,并非三个基本关联完全强化后,才进一步建立其它联系,而是并存的,这样的结果是,在三大主关联稳固之前,也形成了其它的强化联系,联系越强,越有拉近它的能力,便使这一知识所处的位置有所偏移,这就是对事物理解的偏差。

然而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毕竟是天生的,比如静字和净字,两者是同音又同偏旁,而竟字与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大就是同音而已。所以,达到联系的极致时,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完全一样的。事实上,没有人能达到对某一知识的完全理解,也就是这个联系是不可能强化到极致的,这就导致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给人们的感观是一样的,都源于此。但至少有大体方向一致,便生出近乎相同的意象。

由此可见,我们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演绎归纳的过程,我们并不具有清楚地认知事物原本面貌的能力,既便是我们又眼看到的清清楚楚的事物,确也因为光线反射的强弱有所偏差,因为前后场景依存,而呈现出不同的理解。

------------------------------------------------------------

这样看来,是多多的建立松跨的联系呢,还是把基本的三个联系不断强化呢?

哪种方法能最快的建立稳固的认识?

当然是后者。

所以,学习应该是先强化已有联系的过程,而不是题海的过程。

而联系是建立在已有基础上的,而这基础或是六岁之前形成的空洞柱,或是六岁后联系建立的知识。

假使不以联系为基础,那么六岁后的孩子学习就会很吃力,除非有个别思维缓存区略大的孩子,更容易被记忆假象迷惑,而不再去训练联系的知识体系,日后的学习成为困难。

由此可知,学习知识一定要基于已有知识,而所学知识也一定是后续有用的拆解,任何不能被后续所用或联系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枝条,需要砍了去,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

可以想象,人脑除了那最基础的幼儿时期形成的基础,其它所有的后续学习与实践,都要关联在这上面。

如果无法关联上来,说明还缺少必备的知识联系体,那么就得先建立预备知识与现有知识的联系,足够强化和稳固后,才比较容易被检索到并作为联系基点。

-------------------------------------------------------------------

以上近十年的思考结果,应该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只是没有留存而已。

这也说明,一切后世的考虑结果,也都是依赖前世的知识继承与变异。

或许,哪位能找到以上论述的同版,早于2018年09月05日 21点45分的文献所载,请评论分享。

或者有部分相似部分,也请评论分享。

我相信,我不是知识和理论的创造者,我是传教士而已,把有用的知识和认识分享出去,解决现有的问题。

谢谢读到此处,这个理论模型也只是我头脑中的一个意象的轮廓,再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又加理解,或许偏差更大些,有问题不妨评论区探讨。

---------------------------------------------------------------------

莫执着,因为你执着的都只是偏见而已,即便再正确的认知,也都是原体的意象,都有或多或少的偏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