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工智能艺术兴盛的时代

  于10月29日在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幕的新展览《沙之书》再度将人工智能这一话题提了出来在人工智能话题遍布科技与数码界互联网、计算机等领域的近几年里它得到了极大了关注也收获了不小的误解在任何可以插电的设备都可以冒用“人工智能”一词时代也催生了不少艺术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但与人工智能真正发生关系的作品及展览却为数不多更缺乏精品科技与艺术永远是人类文化进程的共生的两个翅膀或许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工智能艺术兴盛的时代。

  也正是这样它受到了如同摄影技术当初出现时的些许质疑和排斥也困惑着艺术家与策展人在混沌中摸索着它的未来展览标题指涉的是博尔赫斯的小说《沙之书》(1975)在《沙之书》中“他描绘出一个类似人工智能的非技术载体——一本能够生成万物的书映射了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的内核即脱离技术的后人文主义人类主体与其说是受到来自自身技术的威胁不如说是受到来自机器的‘新主体性模型(new models of subjectivity)’(Katherine Hayles)的威胁。

  ”这种危机感虽是众多科幻惊悚题材作品的核心来源却在当下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甜蜜时刻”即我们处在“新主体模型”对人类产生威胁的前夜之中而这种威胁能否发生、何时发生,便成为了驱动创作者们利用新工具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

  本次我们采访了参展的两位艺术家大悲宇宙和 Sofia Crespo, 二人分别在展览中呈现了利用随机算法和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在大悲宇宙的《文本基因计划》(2018~2021)中,他展示了通过人机互动与机器学习生成随机语句的作品,在略微生涩的句子中,一种类似俳句的古怪美感被呈现出来。而他的《虚拟蝴蝶》(2019~2021)则通过人工智能,利用已有的原始材料与数据,不停地生成具有随机花纹的蝴蝶,并让观众进行放生。

  Sofia Crespo的作品也同样关注自然,她的《人造自然史》运用18世纪生物学插图的视觉语言,展示的却是通过算法生成的不存在的生物,或者按照她说的,是另一种可能的生物演化路线上的动植物。这几件作品并非单纯炫技性地体现人工智能有何种能力,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介入,让它们具有了展览想要呈现的后人文主义色彩。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