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概述

1.1

  • 重要特征: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
  •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 互联网两个基本特点:连通性和共享
  • 计算机网络(网络)由 若干节点链路组成
  • 互联网通过 路由器 把网络连接到一起
  • 三级结构: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逐渐形成全球范围多层次ISP结构互联网
  • ISP:主干ISP、地区ISP、本地ISP
  • 互联网交换点IXP 主要作用为运行两个ISP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 ->缓解ISP通信,不用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
1.3 互联网的组成
  • 互联网的拓扑结构:
  1. 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进行通信(传输数据、音频和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 边缘部分为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以主机,又称为 端系统
  •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分为:
  1.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

客户服务器 为通信中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为服务请求方,服务器为服务提供方
服务器: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1. 对等方式(p2p方式)

两台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特殊作用为 路由器 -->任务为转发到其他分组,实现分组交换
三种交换方式:
  • 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的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 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
1.电路交换

特点:

  • 必须经过 “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
  • 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 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应用场景:
    -电话机数量增多时,则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交换任务
2.报文交换

特点:

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后查找转发表,转发至下一个节点

  • 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
3.分组交换

特点:

  • 分组交换采用 存储转发 技术

过程:

整块数据称为 报文 -->发送前先将较长报文划分为一个个更小等长数据段 -->每一个数据段前加入控制信息组成的 首部–>构成一个 分组,称为“包”

  • 首部包含了诸如 目的地址源地址 等重要控制信息
  •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

  • 路由器:则是用来转发分组,及进行分组交换

  • 单个网络简化为一条链路,路由器成为核心部分的节点,在各分组传送之间的空闲时间,链路仍可为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 路由器暂时存储的为一个个短分组,而非长报文,暂存在存储器的 存储器

  • 当网络中的某些节点或链路突然出故障时,由运行的路由选择 协议 能够自动找到转发分装组最合适的路径。

  •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常采用 网络拓扑结构

优缺点

  1. 优点:高效、灵活、迅速
  2. 缺点:
  • 首部携带的控制信息造成一定的开销,形成浪费
  • 分组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造成时延
4.总结
  • 当传送大量数据是,采用电路交换
  • 早期电路交换适合于 后期用分组交换
  • 传输突发数据时用报文和分语音通信,组,分组更灵活且时延小
  • 分组交换适用于 数据通信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 作用范围:广域网(互联网核心,可跨国)、城域网、局域网、个人区域网

  • 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 接入网:本地接入网、居民接入网

1.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速率
  • 速率:数据的传送速率,也称数据率/比特率
  • 单位:bit/s(bps)
  • k = 10^3 M=10^6 G=10^9 T=10^24 P=10^15
  • 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2.带宽
  • 信号的频带宽度–>此情况带宽单位为KHZ
  • 在计网中表示某通道传输数据的能力–>此情况单位为bit/s
  • 带宽 ↑,数据传输的最高数据率 ↑
3.吞吐量
  •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数据量
4.时延

1.发送时延:

  • 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叫传输时延)
  • 发送时延= 数据帧长度(bit) / 发送速率(bit/s)

注意:

  • 数据帧长度,K=2^10 、M=2^20 、G=2^30 、T=2^40
  • 1 B = 8 bit

2.传播时延:

  •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输一定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注意:发送时延与传输信道的长度无关,传播时延与信号的发送速率无关,信号传输越远,传播实验越大

3.处理时延(小)
4.排队时延(小)

  •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提高的仅仅为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5.时延带宽积
  • 时延带宽积 = 传输时延(s) * 带宽(bit/s)
  • 也称为 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6.往返时间RTT
  • A向B发送速率,B正确收完速率后,立即向A发送确认,A收到确认后再向B发送速率。
  • 有效数据率 = 数据长度 / (发送时间 + RTT)
7.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
  • D【当前时延】= D0【网络空闲的时延】/ (1-U【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或网络利用率过高就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1.7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网络协议的三个组成要素

1.语法
2.语义
3.同步


  • 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就是网络的体系结构

TCP/IP是一个四层体系结构,包含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链路层(网络接口层)

  • OSI的体系结构:

OSI七层协议:1.物理层 --> 2.数据链路层 --> 3.网络层 --> 4.运输层 -->5.会话层 -->6.表示层 -->7.应用层

  • 五层协议
  • 1.物理层 --> 2.数据链路层 -->3.网络层 -->4.运输层 --> 5.应用层
(1)应用层
  • 任务: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 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
  • 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称为 报文
(2)运输层
  • 任务: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 传输控制协议TCP:传输单位是报文段,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单位是用户数据报,提供 无连接的进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太可靠)

(3)网络层
  • 任务: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 网络层吧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 分组或包进行传送,因此分组也叫 IP数据报,或简称数据报

  • 互联网是由大量的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的

  • 互联网是由的网际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P

(4)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节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5)物理层
  • 传输单位:比特(bit)
  • OSI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输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协议(P34) 存疑

  • 实体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体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第二章 物理层

2.1物理层基本概念
  • 物理层任务: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

  • 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 数据在通信线路上的传输方式一般为串行传输

  •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分为三大部分:源系统(或发送端、发送方)、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目的系统(接收方、接收端)

源系统:

1.源点
2.发送器

目的系统:

1.接收器
2.终点

通信的目的是传送消息,数据是运输消息的实体。

通信的双方信息交互方式有三种:

1.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没有反方向
2.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双方都可以发消息,但不能同时
3.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信道的极限容量
(1)信道能够通过的频率范围
  • 码间串扰:前后拖尾,接收端收到的波形信号失去了码元之间的清晰界限。
  • 奈氏准则:在带宽为W(HZ)的低通信道中,若不考虑噪声影响,则码元传输的最高速率是2W(码元/秒)。传输速率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的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成为不可能

eg:带宽为4000HZ,则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就是每秒8000个码元。

(2)信噪比
  • 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常记为S/N,通常大家使用分贝(dB)作为度量单位。2
  • 信噪比(dB)= 10 log10(S/N) (dB)
  • 当S/N = 10,信噪比为10dB , 当S/N = 1000,信噪比为 30dB。
(3)香农公式
  •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 C = W log2(1+S/N) (bit/s)

W -->信道带宽、 s -->信道内信号平均功率 、N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 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 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

  • 传输媒介可分为两大类:

1.导引型传输媒体:电磁波被导引着固体媒体传播
2.非导引型传输媒体:自由空间的无线传输

2.4 信道复用技术

复用 (multiplexing) 是通信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它允许用户使用一个共享信道进行通信,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

(1)频分复用FDM
  • 将物理信道的总频带宽分割成若干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信号。
  • 使用调制得方法,把各路信号分别搬移到适当的频率位置,使彼此不产生干扰,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频带宽度)资源
(2)时分复用TDM
  • 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个信道上的不同时刻共享整个带宽资源。
  • 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长的时分复用帧,每一路信号在每一个TDM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每一路信号所占用的时隙周期性地出现(周期为TDM帧的长度)
  • TDM帧的信号称为等时信号
  •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频分多址FDMA 和 时分多址 TDMA

(3)波分复用WDM
(4)码分复用CDM
  • 各用户通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个用户之间不会造成干扰
  • 码分多址CDMA
  • CDMA系统的重要特点是这种体制给每一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不仅必须各不相同,并且还必须相互正交。,即S和T的规格化内积为0.
  • 使用CDMA的每一个站被指派一个唯一的m bit码片序列,指派给S站的8bit码片序列为00011011,当S发送比特1时,发送的序列为00011011,发送比特0时,发送的序列为11100100,并且为了方便计 0 为-1,1为+1,因此为(-1 -1 -1 1 1 -1 1 1)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 点对点信道:指针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2. 广播信道: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
  • 数据链路层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 三个基本问题各自的用途?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差错检测防止有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
3.1 数据链路层的共同问题
  • 链路:从一个节点到相邻节点的一段物理线路(有线或者无线),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交换节点。
  • 数据链路:在一条线路上传输数据时,除了必须一条物理线路外,还需要通信协议来控制数据的传输,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载链路上,构成数据链路
  • 最常用方法为使用网络适配器(既有硬件,也包括软件)来实现这些协议,一般的适配器都包括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两层的功能
  • 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帧
  • 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就是IP数据报(或简称数据报、分组或包)
(1)封装成帧
  • 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构成一个帧。
  • 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为帧定界
  • 每一种数据层协议都会定好了能传送的帧的数据部分长度上限——最大传输单元MTU
  • 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
					    |      数据链路层的帧长    |
			    帧开始-->|帧首部|帧的数据部分|帧尾部|<--帧结束
									 ↑   
							   |  IP数据报  |    
							   |   <=MTU    |
(2)透明传输
  • 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

  • 上层交付下来的PDU没有任何限制

  • 某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却好像不存在一样–>在数据链路层透明传输数据指无论什么样的比特组合的数据,都能按照原样没有差错地通过这个数据链路层,所以数据链路层对于数据来说是透明的

  • 解决方法:

字节填充/字符填充: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SOH”或“EOT”的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而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传送网络层之前删除这个插入的转义字符
<就是在结束符EOT前加一个ESC标志>

(3)差错检测
  • 差错检测防止有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
  • 比特差错:比特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差错,0、1 出现错误
  • 误码率BER: 传输错误的比特数 / 传输比特总数 = 误码率

1.循环冗余检验

  • 若得出余数R=0,则帧没有出错
  • 若R不等于0则则出错,丢弃
  • 用多项式P(x) = X^3 +X^2 +1,表示上面除数为1101

2.奇校验:控制1个数为奇数个
3.偶校验:在数据后加1个校验位:比特1为偶数个

  • 偶校验在奇数个位发生误码时能校验,偶数个则不行
3.2 点对点协议PPP
(1)协议特点
  • 对于点对点的链路,目前使用得最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是点对点协议 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

  • PPP协议是用户计算机和ISP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 数据链路层协议

  • 满足的要求:

  1. 简单
  2. 封装成帧
  3. 透明性
  4. 多种网络层协议:在同一条物理链路上同时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
  5. 多种类型链路
  6. 差错检测:能检测并立即丢弃有差错的帧
  7. 检测连接状态
  8. 最大传输单元
  9. 网络层地址协商
  10. 数据压缩协商
(2)PPP协议的组成
  1. 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PPP既支持异步链路,也支持面向比特的同步链路,这个长度受到最大传送单元MTU的限制
  2. 一个用来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链路控制协议LCP
  3. 一套网络控制协议NCP(其中每一个协议支持不同的网络层协议)
(3)ppp的帧格式
  • PPP帧的首部和尾部分别为四个字段和两个字段

  • F -->标志字段、A和C未携带PPP帧的信息

  • 第四个字段为两字节的协议字段

  • FCS是使用CRC的帧检验序列FCS

(6)ppp协议工作状态
  1. 双方建立物理层连接后,PPP进入“链路建立”的状态,目的为建立链路层的LCP连接
  2. LCP开始协商配置选项,发送LCP的配置请求帧
  3. 链路另一端回复发送:配置确认帧 or 配置否认帧 or配置拒绝帧
    (配置选项包括链路上的最大帧长、使用的鉴别协议等)
  4. 协商结束后进入“鉴别”状态,使用口令鉴别协议PAP(或口令握手鉴别协议CHPA)
  5. 鉴别失败则进入 “链路终止”,鉴别成功则进入“网络层协议”
    (若是ppp链路上运行的为IP 协议则要使用NCP 中的 IP控制协议IPCP)
  6. 当网络层配置完毕后进入数据通信的“链路打开”状态,两个ppp端点可以彼此发送分组,也可发送 “回送请求LCP”分组和回送回答LCP分组,检查链路状态。
  7. 数据传输结束后,由链路一段发出终止请求LCP分组,受到对方回复的“终止取而LCP”后转到“链路终止”
    (若是出现故障也会进入“链路终止”,解调器的载波停止后回到“链路静止”状态)
3.4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 广播信道可以进行一对多的通信
(1)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
  • 局域网主要特点: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 按照网络拓扑进行分类:
  1. 星形网(星形以太网等运用广泛)
  2. 环形网
  3. 总线网
  • 局域网的工作层次跨越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 共享信道媒体资源主要技术:

  1. 静态划分信道
  2. 动态媒体接入控制(1.随机接入 2.受控接入<轮询>)

适配器作用
  • 适配器一般是在主机箱内插入的一块网络接口板
  • (或者笔记本电脑中插入一块PCMCIA卡--个人计算机存储卡接口适配器)又称网络接口卡NIC
  • 装有RAM 和ROM
  • 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就在适配器的ROM中
  • 计算机的软件IP地址则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CSMA/CD协议(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为了通信简便,以太网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 第一:采用灵活无连接的工作方式,不编号,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是不可靠的交付,有差错是否需要重传由高层决定,以太网并不知道是重传帧,当新帧处理。同一时间只允许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使用协议为CSMA/CD协议。
  2. 第二,以太网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
  •    CSMA/CD协议的要点:
    
  1. “多点接入”总线型网络。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总线上
  2. “载波监听”–>“边发送边监听”
  3. “碰撞检测”是适配器变发送数据变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
  4. 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记为 τ 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记为\tau 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记为τ 最迟经过 2 τ ,知道自己与其他站发送的数据有没有碰撞 最迟经过2\tau,知道自己与其他站发送的数据有没有碰撞 最迟经过2τ,知道自己与其他站发送的数据有没有碰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在使用CSMA/CD时,一个站不肯同时进行发送和接受(但必须边发送边监听信道)。

  • 因此以太网不太肯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 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间2tao成为征用期,至多经过征用期就知道是否发生了碰撞,只有经历了征用期才能确定不会发生碰撞。

  • 总结:

(1) 发送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

(2) 在发送时,边发边继续监听。

(3) 若监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退避一段随机时间以后,再重新尝试。


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
  • 作用:确定碰撞后的重传时机
  • 算法:碰撞的站停止发送数据后,退避一个随机的时间。
  • 规定:
  1. 基本退避时间为征用期2tao,具体时间为51.2miu秒
    (也可直接用比特作为征用期单位,一般为512比特,则为发送512比特所需要的时间)
  2. 重传应推后的时间为(离散整数集合中随机抽取的一个数r)的r倍
  3. 重传16次仍不成功时,丢弃该帧并向高层报告
  • 凡是长度小于64字节(征用期内)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

集线器
  • 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每个端口仅仅简单地转发比特,不进行碰撞检测

以太网的mac层
  • 硬件地址又称物理地址或MAC地址(因为这种地址用在MAC帧中)

  • MAC地址实际就是适配器地址

  • 48bit

  • 固化在适配器的rom中的地址

  • 两种格式

  1. 一种是DIX Ethernet V2 标准
  2. 另一种为IEEE的802.3标准

V2

  1. 由五个字段组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前面插入的8字节由 七个字节的 <前同步码> 和一个字节的<帧开始定界符>两个字段组成

  • 无效MAC帧

  1. 帧的长度不是整个字节
  2. 检验序列FCS查出有差错
  3. 收到的MAC帧数据字段的长度不再46~1500字节之间
    (首部和尾部共有18字节,则有效帧长度为64~1518字节之间)
  • 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三种:
  1. 单播帧:(一对一),收到的帧MAC’地址与本站的MAC地址相同
  2. 广播帧:(一对全体),发送给本局域网上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
  3. 多播帧:(一对多),发送给本局域网上一部分站点的帧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使用<网桥>

  • 网桥对MAC帧的目的地址进行转发和过滤

虚拟局域网(VLAN)
  • 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这些网段有某些共同的需求

  • 给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并不是一种新型局域网

  • 在以太网的帧格式中插入四字节的标识符称为<VLAN标签(tag)>

  • 标签的帧称为802.1Q帧

  • 插入在以太网MAC帧的源地址字段和类型字段之间,总长度为四字节,前两个字节为0x8100,后两字节分别为4位无作用部分,和12位该虚拟局域网<VLAN 标识符VID>组成
    (所以当检查到源地址后为0x8100时得知插入了vlan)

  • 插入VLAN标签后,帧校验序列FCS必须重新计算

  • 连接两个交换机之间的链路称为<汇聚链路>或<干线链路>,在汇聚链路利用trunk(连接交换机)再次打标签,实现不同交换机(在华为交换机的转发)

  • 大/去标签流程

在交换机中,广播时,VID相同则打标签(由广播端口为广播打),VID 相同的受到广播时,则在转发前去标签成为普通的MAC 帧

注意:相同VID 才能广播

  • 去标签,主机就不识别VLAN

  • 在双绞线上传送100Mbit/s基带信号的星形拓扑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称为快速以太网

第四章 网络层

4.1 网络层的几个重要概念
(1)两种服务
  1. 虚电路服务
    特点:先建立连接(分组交换中建立一条虚电路VC)双方沿着建立的虚电路发生分组,不需要目的主机地址,只需要虚电路编号,通话结束后释放所建立的虚电路
  • 可靠传输,无智能,无差错处理能力
  • 由网络保证
  1. 数据报服务
  • 想上层只提供无连接的,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不可靠,每个分组都有终点的IP地址
  • 由用户主机负责
(2)两个层面(p118)
  • 第一类是转发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所传输的数据
  • 第二类是传送路由信息
4.2 网际协议IP
  • TCP/IP 协议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

  • 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三个协议:

  1. 地址解析协议ARP
  2.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3.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Cache_306dc52ebc4d1f9.jpg]]
  • 没有一种单一的网络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 网络互连需要一些中间设备<中继系统>:
  1. 物理层使用中间设备为<转发器>
  2. 数据链路层使用<网桥>或<桥接器>,以及<交换机>
  3. 网络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路由器>
  4. 网络层以上使用的中间设备为<网关>

网络层的连接交互

  1. 直接交付:原主机把一个IP数据报转发给目的主机,先查找转发表,如果目的主机在本网络,则直接交付。
  2. 间接交付:如果目的主机不在本网络,则将数据报按照转发表转发给路由器,进行间接交互,直至可转发至目的主机
    互联网可以由多种异构网络组成
  •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的每一次转发,都称为一“跳”,前面跳为间接交付,最后一跳为直接交付。

IP地址
  • IP地址就是给连接到互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或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
  • 32位的IP地址采用两极结构,由两个字段组成。
  1. 第一个字段时网络号。标志主机所连接到的网络
    一个网络号在整个互联网范围内必须是唯一的
  2. 第二个字段时主机号。标志着该主机。
    一个主机号在所连接到的网络中必须是唯一的
  • 所以一个IP 地址在整个互联网范围内是唯一的

IP地址 定义为 {<网络号>,<主机号>}

  • IP地址指明了连接到某个网络上的一个主机

  • 分类:

  1. A类:n = 8(共2^31个地址,占整个IP地址空间的50%)
  2. B类:n = 16(共2^30个地址,占整个IP地址空间的25%)
  3. C类:n = 24(共2^29个地址,占整个IP 地址空间的12.5%)
  4. D类:多播地址(6.25%)
  5. E类:保留地址(6.25%)
    (n为网络号的位数)
    A、B、C三类都为单播地址
    ![[Cache_576fd43a0ddd5844.jpg]]
  • 32位的IP地址共有2^32个地址
    A类地址:

(1)网络号为全0的IP地址表示“本网络”
(2)网络号为127[011111111]保留作为本地软件换回测试
(3)A类地址可指派的网络号为126个(2^7 - 2)
(4)最大主机数为2^24 - 2

B类地址:

(1)网络号字段有2个字节,可指派的网络数为2^14.
(2)B类地址的每一个网络上的最大主机数为2^16 - 2。(去掉一个全0的网络,以及全一的广播)

C类地址:

(1)有3个字节的网络号字段
(2)可指派的网络总数是2^21
(3)最大主机数为2^8 - 2


无分类编址CIDR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

  • IP 地址定义为{<网络前缀>,<主机号>}
  • 网络前缀的位数n不是固定的数,可以在0~32之间选取任意的值。
(1)网络前缀
  • CIDR 记法(斜线记法):即在IP 地址后面加上斜线,斜线后面是网络前缀所占用的位数,剩下的为主机号
(2)地址块

CIDR 把网络前缀都相同的所有连续的IP地址组成一个“CIDR 地址块”

(3)地址掩码(子网掩码)
  • 32位的地址掩码能够从IP地址中迅速算出网络地址

  • 一连串1和一连串0组成,1的个数为网络前缀的长度

  • 子网掩码与IP 求与得出网络地址

  • 三个特殊地址块:

  1. 前缀n=32,即32位IP 地址都是前缀,没有主机号,用于<主机路由>
  2. 前缀n= 31,这个地址块中只有两个IP 地址,其主机号分别为0和1。用于<点对点链路>
  3. 前缀n=0同时IP 地址也是全0。

IP地址的特点
  • 分等级的地址结果

  • IP 地址管理机构在分配IP 地址时只分配网络前缀,剩下的主机号是由得到该网络前缀的单位自行分配

  • 根据目的主机连接的网络前缀来转发分组

  • 用转发器或交换机连接起来的若干个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

  • IP 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连接在网络上的接口

  • 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 地址中的网络前缀必须是同样的,网络号必须相同

  • 路由器每个接口的IP 地址的网络前缀都不同,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P 地址

  • IPV6,128bit


IP 地址与MAC 地址
  • MAC 地址称为<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

  • MAC地址是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地址,IP 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ache_-45f10c4715207030.jpg]]

  • 在IP 层抽象的互联网上只能看到IP 数据报

  • 在局域网的链路层,只能看见MAC 帧


地址解析协议ARP
  • 作用:根据IP 地址解析MAC 地址

IP数据报的格式
  • 描述首部格式的宽度是32位(即4字节)
  • 首部的前一部分长度是固定的,共20字节,是所有IP 数据报必须有的,后一部分是可选字段,长度可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除了最后一个数据报外,其他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字节(64位)的整数倍
  • 分片时的注意事项:看清题目给的是数据长度还是包含首部的总长度;除最后一片外,其他片切片后的数据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
    (eg:片偏移为1,则原片在第8位)[p138]

IP层转发分组的过程
  • 基于终点的转发:分组在互联网上传送和转发是基于分组首部中的目的地址的

4.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 ICMP报文作为IP层数据报的数据,加上数据报的首部,组成IP 数据报发送出去

  • ICMP 报文的种类

  1. ICMP 差错报告报文
  2. ICMP 询问报文
  • ICMP 前四个字节是统一的格式,共有三个字段
  1. 类型
  2. 代码
  3. 校验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ache_-43fe75139d2488ac.jpg]]

ICMP差错报告报文有四种:

  1. 终点不可达
  2. 时间超过
  3. 参数问题
  4. 改变路由(重定向)

ICMP 询问报文有两种:

  1. 回送请求或回送回答
  2. 时间戳请求或时间戳回答
  • ICMP 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分组网间探测PING>,用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的连通性。
  • PING使用了ICMP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

IPv6
  • 协议IP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

  • 仍支持无连接的传送,但将协议数据单元PDU 称为分组,而不是IPv4的数据报。

  • IPV6把地址从IPV4的32位增大到4倍,为128位

  • IPV6的首部和IPV4不兼容

  • IPV6的首部为8字节对齐(首部长度为8字节的整数倍),原来的IPv4首部为4字节对齐![[Cache_3f134ad41292174a.jpg]]

  • IPV6数据报的目的地址可以为三种基本类型地址:

  1. 单播 :点对点通信
  2. 多播:一对多点通信,没有广播术语,广播为多播的特例
  3. 任播:终点是一组计算机,但数据报只交付其中的一个,通常按路由算法得出距离最近的一个
4.6 互联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 内部网关协议IGP:RIP 和OSPF

  • 外部网关协议EGP:BGP-4

  • RIP :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距离定义为1,从一主机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数加1。

  • RIP 的“距离”也称为“跳数”

  • RIP 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网络,因此距离为16相当于不可达

  • RIP 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

  • RIP 选择最少网络数的路由(最短路由),哪怕还存在另一条告诉但网络数较多的路由

p162了解RIP 更新路由表的方法

第五章 运输层

5.1 运输层协议概述
  • 运输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通信服务,属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

  • 端到端的通信是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

  • 运输层的重要功能:

  1. 分用
  2. 复用
  • 网络层为主机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运输层在网络层的基础上为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

  • 运输层对受到的报文进行差错检测

  • 运输层有两种不同的运输协议:

  1. 面向连接的TCP<传输控制协议>(下面网络不可靠,但仍相当于一条全双工的可靠信道)
  2. 无连接的UDP<用户数据报协议>(这种逻辑通信信道仍然是一条不可靠信道)

端口
  • 应用层所有的应用进程都可以通过运输层在传送到IP 层(网络层),这就是复用

  • 运输层从IP 层收到发送给哥哥应用进程的数据后,必须分别交付指明的各应用进程,这就是分用

  • 进程用进程标识符来标志

  • 在应用层和运输层之间的界面上,设置一个特殊的抽象“门”,
    应用层中的应用进程要通过运输层发送到互联网上必须通过这个门。别的主机上的应用进程要寻找本主机中的某个应用进程,也需要通过这个“门”。 于是,我们把应用层和运输层界面上的这些“门”,设为通信的<抽象终点>,这些终点的正式名称为<协议端口>,一般简称<端口>,每一个端口,用一个称为<端口号>的正整数来标志。

  • 注意:协议端口为软件端口,是应用层的各种协议进程与运输实体进行层间交互的地点

  • UDP和TCP 中都有源端口和目的端口这俩个重要字段

  • TCP/IP的运输层用一个16位的端口号来标志一个端口。但注意端口号之具有本地意义,只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个进程在和运输层交互时的层间接口,不同计算机中的相同端口号是没有关联的。

运输层的端口号分为下面两大类:

  1. 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包含1.全球通用端口号 2.登记端口号)
  2. 客户端使用的端口号/(短暂端口号)
5.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在IP 数据报服务至上增加了复用、分用和差错检测功能。

  • UDP 的主要特点是:

  1. UDP 是无连接的
  2. UDP 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
  3. UDP 是面向报文的。UDP 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保留报文的边界,添加首部后向下交付给IP 层。接收方对IP 层交上来的UDP 用户数据报在去除首部后原封不动的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
    (应用层必须选择合适大小的报文,太长,IP 层进行分片会降低效率;太短,会使IP 层数据报首部相对长度太长,也降低效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ache_-7bbb8c16653d138c.jpg]]
4. UDP 没有拥塞控制,不会降低源主机的发送速率,可以做到源主机的恒定的速率发送
5. 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6. UDP 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


UDP 的首部格式
  • 有两个字段:
  1. 数据字段
  2. 首部字段。
  • 8个字节,由4个字段组成,每个字段长度为2字节,包括:

(1)源端口
(2)目的端口
(3)长度 UDP 用户数据报的长度,最小值为8(仅有首部)
(4)校验和 检测是否有错,有错则丢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ache_2701b1abe01cd230.jpg]]

  • IP 数据报的校验之检验IP 数据报的首部,但UDP 的校验和是把首部和数据部分一起都校验。
  • 在计算校验合适临时添加一个12位的伪首部
5.3 传输控制协议TCP 概述
  • TCP 的主要特点:
  1. TCP 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
  2. 每一条TCP 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
  3. TCP 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
  4. TCP 提供全双工通信
  5. 面向字节流
5.4 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 理想的传输条件有两个特点:
  1. 传输信道不产生差错
  2. 不管发送方以多快的速度发送数据,接收方总是来得及处理受到的数据

停止等待协议
  • 每发送完一个分组就停止发送,等待对方确认,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
1.无差错情况
2.出现差错
  • 超时重传:B接收M1时出现差错,就丢弃M1,A超过一段时间未收到确认信息,就认定丢失,重新发生分组。
  • 超时重传需要设置一个<超时计时器>

注意:

  1. A发送完一个分组后,必须暂时保留已发生的分组的副本(供超时重传使用),收到确认后才清楚
  2. 分组和确认分组都必须进行编号。明确哪一个发出去的分组收到了确认
  3. 超时重传计时器的重传时间应当比数据在分组传输的平均往返时间更长一些(太长效率低,太短浪费资源)
3.确认丢失和确认迟到
  • B所发送的对M1的确认丢失了,A超时重传,B在收到重传的M1采取两个行动
  1. 丢弃这个重复的分组M1,不向上层重复交付
  2. 向A发送确认
4.信道利用率
  • 停止等待协议优点是简单,缺点是信道利用率太低

  • 信道利用率 = A发送分组的时间/(A发送分组的时间+B发送确认分组的时间+RTT往返时间)

  • 为了提高信道利用率,可以采用流水线传输,使用<连续ARQ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


5.5 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 一个TCP 报文段包含:
  1. 首部
  • 首部前20字节是固定的,后面4n字节是根据需要而增加的选项。首部最小长度是20字节
  • 固定部分字段包括:
    (1)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各占2字节,分别写入端口号
    (2)序号 占4字节
  1. 数据

域名系统DNS的作用:从域名解析出IP地址。

使用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来标志万维网(WWW)上的各种文档。

HTTP 是一个应用层协议,它使用 TCP 连接进行可靠的传送。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互联网广泛使用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提供了即插即用连网 (plug-and-play networking) 的机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