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失败人士对大学教育的一些看法

不久前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由吴军博士写著的《数学之美》,翻阅完毕后感觉大受启发,便将他另著的《浪潮之巅》与《大学之路》也一并借了过来。本文是对《大学之路》一书的观后感,同时借此回顾了自己两年半的大学生活。希望能给后来者一些启示,少走我走过的一些弯路。

 

以下是正文:

我的家乡是坐落在江西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自打我记事起家里的长辈便一直对我说“要认真读书,将来考一个好的大学,这样才能在出来后不用干辛苦的体力活”,因此在小时候的我的想象中大学应该是一个学习高科技知识的场所,毕业后可以利用高科技知识挣大钱。后来上了学,逐渐了解到学校教授的知识并不都和高科技有关,还有政治、历史、地理这些与科技完全搭不上边但也并不是完全无用的常识性的知识,因此在我的认知中对大学的定义又追加了大学是一个读书明理,使人不致于上当受骗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上了两年大学的我发现它并不是一个毕业后可以挣大钱的地方,在新闻报道中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同样地我发现它似乎也不是一个可以教人不会上当受骗的地方,无脑转发网络中一些具有煽动性情绪言论的同学甚至是老师也大有人在。至此,大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成为了两年多来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在阅读完吴军博士写著的《大学之路》后,我有了一些比较明晰的答案。

一、   什么样的大学是好大学?

俞敏洪认为大学之道应该“以良知、理性和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造就面向未来的人才”,其以成功人士自居大灌特灌鸡汤的为人与新东方模板化的教育体制我一直都很讨厌,但对这一句话我十分认同。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政治干预学术,使得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自己大一大二时也曾一度盲目爱国迷信各种权威,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是羞愧,因为未经检验,任由别人的观点在自己脑子里乱跑是极其危险的,任何一个受过严谨逻辑训练的大学生不应是这个样子。

回到书中,作者在考查了哈佛、MIT、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后给出了如下观点“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首先,他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他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前两点自然无可厚非,毕竟归根到底大学依旧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但第三点与第四点对于中国大学似乎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大学无论所学专业类别,在所学课程中必定有四门思想教育课是相同的,而能让学生有”家”的感觉的,似乎也少得可怜。相比之下,对学生冷漠和僵化的体制似乎更是中国大学的常态,因此在网络上,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吐槽随处可见,甚至偶尔出现几位赞扬母校的学生也会被群起而攻之。我曾在知乎上写过一个我认为比较客观的关于海南大学的回答,结果评论区骂声一片╮(╯▽╰)╭

在中国,公认的好的大学通常在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块上做得不错(吴军说,他在清华也有这样的感觉),而差的大学,则连这点也做不到。

大学在传授知识这块不行,直接原因在老师。作者认为专业课讲得不错的老师大概有两类,第一类是即在这个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又善于深入浅出把复杂问题讲得简单直白,这类老师即便在清华也很少;第二类老师是某一门课讲了很多年,他们不断思考如何改进上课的效果,并且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这类老师也很有限,结合过去两年多经验,在我所接触的海大老师中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大二上学期教我们《微观经济学》的刘玲老师,因此该门课程是我在除了《高数》、《概率论》等数学科目外为数不多的取得满绩点的课程。

其实很多时候教学质量不高也并不完全是老师的原因,现在,大学对老师的评定严重偏向其成果易于量化的科研,因此很多老师即便自身有着很高的教学水平,但科研任务太重,也无法倾注太多时间在教学上。吴军在书中说:“教授的专业水平高,未必就能保证其教学质量好,因为他不一定善于表达,或者未必善于把控课堂节奏,或者心思根本不在教学上。但是,教授的专业水平不高,课则一定教不好,用中国的老话讲,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的确如此。

二、    大学生涯应该怎样度过?

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个直到大三才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失败人士,所以这个问题我并没有资格给任何人建议或者答案,以下内容只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些世界名校,比如哈佛与耶鲁,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更为重要,是为”通才教育"。所谓通才教育即是教育重心并不在于要求学生对某一学科掌握的深度而在于对所接触学科的广度,目的旨在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获取良知并且在关键时刻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能力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为了获取名誉或者赚大钱。当然采用与通才教育相对应的专才教育的名校也有很多,最著名的的莫过于麻省理工学院并且从毕业前十年的薪酬与影响力来看MIT都明显优于哈佛,但毕业十五年后哈佛毕业生的这两项指标则将MIT甩在后边。

而我们中国的大学,基本上进行的是”专才教育”,并且把整个教育体制的考核指标全面量化了。

对于学生来说,要出国,要保研,要奖学金,……,考试分数十分重要,GPA决定了你是否能在竞争中胜出,于是,种种现象出现了,典型例子是在选课时大家往往只关注老师给的分高不高?点不点名?那些“讲课内容浅显化、考试内容白痴化、结课成绩高分化”的“水课”因此大行于世,因为这样干“你好我好大家好”,是当前环境下的最优选择。

美国搞通才教育的不少私立大学本科不分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大部分由可以自己选择的选修课组成,毕业后所有本科毕业生拿的都是同样的学位,通常要到大三,学生才开始在校方和教授的引导下关注于不同的领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真正的专业教育,是在研究生阶段开始的。

我们中国大学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高中生在报考大学时,其专业基本上都是由家长包办,因为高中三年的高强度学习使得他们无暇分心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过,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个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作弊端,即学生在填志愿前只花了一个月或者更少的时间便仓促决定了自己今后一生大致的方向。家长选倒也罢了,关键是家长多半也只是熟悉他自己从事的行业和领域,对其他行业和领域也是所知不多,只能”跟风”选,其实还是盲目,于是,造就了中国大学的所谓“热门”专业,例如会计就被称为“妈妈最喜欢的专业”,而这些专业的“热门”,其实可能并非社会的真实需求,是相对扭曲的。在网络上,当前流行这种调侃:

条条大路通CS(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就业好,工资高,从业者多如过江之鲫),生物通条条大路(生物专业学生毕业出路堪忧,于是纷纷转行)。在选专业这一块我非常认可我们市场营销系钟科老师所说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专业”以及中山大学何云老师说的“咨询目标专业专业人士的意见”。

咳咳,有点扯远了。接下来继续谈一谈大学生活应该怎样过的问题。在书中,这一问题作者同样并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引用了牛津大学的创立者纽曼在一次演讲中说的一段话——

“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考试,让年轻人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比如过去的几十年里牛津大学就是这么做的)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当然,纽曼培养人的出发点是训练和塑造一个年轻人,开阔他的视野,让他能够承担起世俗的责任,成为更好的社会上的人,对全人类有益的人,能够名垂青史的人。但看到这段话的同时我想起了在另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一个人的水平大约是与他交往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这样来看这句话似乎又有了新的含义,即你在大学里的人际圈决定了你毕业时自身的水平。这是全书中最为触动我的一点,没有之一。

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我曾一度犹豫是否应该选择回去复读。一方面是自己高三一年确实不够努力,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学历的担忧。在那个暑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到底为什么一定要上一所好大学呢?”在当今社会“学历无用论”早已不再是新鲜事。比如,最显而易见的是,当今很多商界精英、行业领袖都没镶过顶尖大学的金边:马云,马化腾,董明珠……更别提娱乐圈与文艺圈的一众人生赢家了。而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即使进了哈佛,也是在辍学之后才开创了各自的事业帝国。因此我最终做出了一个现在来看后悔万分的决定。

现在细细想来,这些其实只不过是幸存者偏差而已,从统计学角度来讲在这些成功人士的背后,那些毕业于普通大学一辈子都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比毕业于名校而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多得多。在在线教育逐渐得到普及的今天,名校的一些课程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例如,在Coursera上很容易便可以找到伯克利、斯坦福等大学的公开课,而MIT、哈佛等甚至还有自己专门的在线学习网站,这使得名校与普通大学在师资与教学上的差距得以迅速弥补,而硬件方面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持续投入这一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名校生与普通学校学生的眼界与学术氛围却是无法弥补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妇孺皆知。还有一条更通俗的理论,说一个人的水平,大约是与他交往最多的五个人水平的平均值。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五个人几乎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与教授,父母都不一定算得上。20岁出头的年纪,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性格也仍有可塑性,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最好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走在一起。因此好大学的“好”,关键在于“人好”。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待上四年,你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才,通过与他们一起生活你将被他们的正能量气场笼罩,不知不觉救汲取到他们的优点、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样来看我似乎确实失败得不行,即便是在这所在外人看来还不至于太差的学校里,身边的男生百分之九十以上也都是那些一有空闲便蹲在寝室玩游戏张口打野闭口五杀的屌丝而已,而女生呢则大部分忙着在朋友圈晒自拍晒美食,我和他们并没有太大区别。

三、   后记

最后,引用吴军博士在回顾自己大学生涯时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短信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这就给了我这样的长跑者以机会”当然即便同样是失败,吴军博士在清华的失败也是我这种就读于100本学校的学生难以企及的,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跑过了大多数人,而我还在刚刚起跑的路上……

就这些,背单词去了

1、资源项目源码均已通过严格测试验证,保证能够正常运行; 2、项目问题、技术讨论,可以给博主私信或留言,博主看到后会第一时间与您进行沟通; 3、本项目比较适合计算机领域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课程作业等使用,尤其对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更为适合; 4、下载使用后,可先查看REaDME.md或论文文件(如有),本项目仅用作交流学习参考,请切勿用于商业用途。 5、资源来自互联网采集,如有侵权,私聊博主删除。 6、可私信博主看论文后选择购买源代码。 1、资源项目源码均已通过严格测试验证,保证能够正常运行; 2、项目问题、技术讨论,可以给博主私信或留言,博主看到后会第一时间与您进行沟通; 3、本项目比较适合计算机领域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课程作业等使用,尤其对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更为适合; 4、下载使用后,可先查看README.md或论文文件(如有),本项目仅用作交流学习参考,请切勿用于商业用途。 5、资源来自互联网采集,如有侵权,私聊博主删除。 6、可私信博主看论文后选择购买源代码。 1、资源项目源码均已通过严格测试验证,保证能够正常运行; 2、项目问题、技术讨论,可以给博主私信或留言,博主看到后会第一时间与您进行沟通; 3、本项目比较适合计算机领域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课程作业等使用,尤其对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更为适合; 4、下载使用后,可先查看README.md或论文文件(如有),本项目仅用作交流学习参考,请切勿用于商业用途。 5、资源来自互联网采集,如有侵权,私聊博主删除。 6、可私信博主看论文后选择购买源代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