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风潮和传统企业软件消失?

2006年2月的最后一周,德国人史蒂芬·沙姆巴赫(Stephan Schambach)的心情格外愉快。因为就在几天前,他于2004年一手创建并担任CEO的Demandware公司,又拿到了一笔1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投资方仍然是之前已经给他投了1000万美元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GCP和NBVP。在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都在用各种方式,或迟疑或雀跃的奔向“按需时代”的背景下看,这样的消息格外引人注意。   SaaS风潮渐起   根据《红鲱鱼》杂志刊载的报道称,史蒂芬新拿到的这笔钱将会用于Demandware在今年招募更多雇员、增设办事处、继续拓展其新颖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务,这些服务都直接针对以按需为基础的在线交易。也就是说,Demandware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基于SOA(面向服务架构)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电子商务站点的需要来选择服务种类,并据此向Demandware交付费用。甚至,你还可以选择一个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然后来做自己的定制化应用。当然,提到“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即软件作为服务)模式,就无法越过这个阵营的主帅—Salesforce.com。   拥有7年历史、已于2004年6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Salesforce.com在近几年气势如虹。根据它在今年2月末发布的最新一个季度的财报显示,截至今年1月31日,Salesforce的收入达到了9110万美元,比一年前大幅增长了67%;利润为596万美元,同比增长66%;其企业客户和订户数分别达到了2.05万和39.9万,增幅分别为47%和76%。它所提供的是一种CRM“托管”服务—中小企业用户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购买软件模块,定制一套CRM系统,同时无需自备服务器,而是放在Salesforce.com上面“托管”。   尽管在去年年底,多家证券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将Salesforce公司的股票等级降低,原因惊人地一致:投资者对该公司2006年成长速度的预期过于乐观,然而,Salesforce的强势已经给整个商业软件领域带来了近乎颠覆性的震动。其创始人、现任CEO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那句著名的“终结软件”(No Software)口号,不仅早已响彻全世界,更是几乎成为了整个SaaS阵营的行动纲领。美国《商业周刊》在一年前就认为:“Salesforce.com、NetSuite以及最近上市的RightNow Technologies这样的公司正在彻底改变顾客购买软件的方式。”   作为这个领域的新贵,Demandware的名字带有非常浓重的按需色彩。该公司创始人史蒂芬却绝非互联网届的无名小辈,早在那个泡沫翻涌的年代,仅仅22岁的史蒂芬就曾于1992年创立了一家名为Intershop的电子商务公司,而且直到2003年还一直担任这家公司的CEO。在2000年的第一波互联网高峰中,Intershop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期,甚至还在Forrester当年的“电子商务科技评选”(eBusiness Tech Rankings)中,获得了电子商务平台类公司的第一名。同年,Intershop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不能不说,这样的创业背景,正是帮助史蒂芬创立的第二家公司顺利拿到两轮风投资金的重要原因。而GCP和NBVP更看重的,或许还有史蒂芬一贯敏锐的嗅觉。“我们是在和其它的软件销售模式竞争,比如传统的软件包,或是前几年颇为流行但又迅速过时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史蒂芬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发现了这一点,并开始不断挑战,也在不断赢得胜利。”在史蒂芬眼里,新的模式将会使用户的核心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扬,“而不用再过多的考虑软件开发业务,或者你把所有的业务平台都外包出去,但又会因此失去对关键交易的控制”。或许是德国人一贯的严谨做派使然,史蒂芬所领导的Demandware在整个SaaS阵营中,都显得颇为保守而态度温和,这不能不说是个异类。因为和Demandware相比,其他的新兴势力就要张扬和激进得多。比如一年前,同样走SaaS路线的托管集成服务提供商Grand Central的CEO赫斯·迈纳(Halsey Minor)就曾公开声称:“四年后,企业应用软件的概念基本上会消亡。”而他自己甚至主动拿出5000万美元来作为风投基金,专门物色按需模式的新兴公司。不过,赫斯的公司本身就是在企业购买某种托管式服务后,为其提供功能集成服务的,他当然会认为应用软件的未来将是托管服务的天下。   终结传统软件模式?   以贝尼奥夫所持的“软件消亡论”的激进观点来看,企业应用软件几乎是没有出路的,那些还抱守老传统的软件公司要么被成熟的托管式服务提供商逐渐取代,要么自己也将变成其中一员。Google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早有消息称,Google甚至有推出网络服务化操作系统的打算。而就在前些天,Google宣布又收购了一家字处理软件公司,看来离推出功能齐备的在线Office软件的那一天也为时不远了。在另一个利益集团,微软的Live战略于去年11月仓促上马,再次重复了一次微软所熟悉的“技术实现”套路,同时也成为按需时代到来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按需时代的大门看似“哗”的一下就打开了,但其背后的驱动力却也并非无迹可寻。国外的许多应用都证明,基于浏览器、以订购模式购买的应用软件不仅可以大幅缩减IT预算,减少硬件和软件的升级维护等费用,而且还能大大降低系统部署和集成的风险,并缩短部署周期。这样的模式显然对用户更有吸引力。IDC已经预测说,到2009年全球SaaS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7亿美元。   看似是一段时代变迁和更迭的混乱时期,“这种变化被加上了各种名字,比如按需、SaaS,但最本质的是,传统的软件安装、升级等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商业网络(The Business Web)时代。”贝尼奥夫这样说道。但即使是那些激进派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拿出来的替代品本身仍然是一种形式异化的软件,软件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换了新的传播途径和使用习惯,乃至商业习惯。   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如IBM、惠普、Oracle、SAP以及微软等等软件巨头纷纷重兵布局,却仍然迟疑观望的原因之一。尽管SaaS模式与公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的理念颇为类似,但SaaS在目前的发展仍然局限于某类领域,比如针对电子商务的Demandware、针对CRM的Salesforce或者针对提供托管集成服务的Grand Central,而并不像巨头们各自心目中理想化的公用计算宏伟蓝图那样面面俱到,真能让“计算随需而至”。   虽然SOA的日益走红,使得企业内外部之间的数据层集成越来越便捷,托管服务商们也纷纷开始为自己的服务添加各种Web服务接口,但就像一些技术人士所说的那样,这些还只是Web服务和SOA技术的前景展望,实际上,Web服务技术在现实的数据集成、应用集成项目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我们没有像Word或Excel这样的应用程序,但另一些软件比如SQL Server都是我们将要取代的对象。”贝尼奥夫说,CRM只不过是他宏伟计划的第一步。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并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以下是对目标检测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解决“在哪里?是什么?”的问题,即定位出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的类别。由于各类物体具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二、核心问题 目标检测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分类问题:判断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类别。 定位问题: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具体位置。 大小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 形状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形状。 三、算法分类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Two-stage算法:先进行区域生成(Region Proposal),生成有可能包含待检物体的预选框(Region Proposal),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类。常见的Two-stage算法包括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 One-stage算法:不用生成区域提议,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来预测物体分类和位置。常见的One-stage算法包括YOLO系列(YOLOv1、YOLOv2、YOLOv3、YOLOv4、YOLOv5等)、SSD和RetinaNet等。 四、算法原理 以YOLO系列为例,YOLO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将输入图像一次性划分为多个区域,直接在输出层预测边界框和类别概率。YOLO采用卷积网络来提取特征,使用全连接层来得到预测值。其网络结构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预测结果。 五、应用领域 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安全监控:在商场、银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