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时兴谈互联网思维,最近看了二十年前的一部动漫《玲音》,里面还真是有不少互联网思维,以下剧透:
玲音是一个中学女生,性格内向自闭,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疏离淡漠。
某天一个同一年级女生坠楼自杀,就像打开了一个命运的开关,从此云诡波谲,暗流涌动,各种怪事接踵而来,玲音的生活开始变得超现实起来。一周后同学们纷纷收到了该女生的邮件,说她并没有死,而只是生活在网上,因为神在那里。
同班的几个朋友晚上去夜店消遣,在那里见到了一个酷似玲音性格却完全相反的人。玲音决定和她们一起去查证,却遇到一个精神崩溃的吸毒者向人群开枪射击,玲音忽然性情大变,挺身而出怒斥吸毒者,那人被她的气场所震慑,慌乱之中开枪自杀。
一些公用设施的网站被黑客入侵,入侵者使用正是玲音的形象。
一个网上射击游戏溢出到了现实,玩家们开始在现实中互相追杀。
玲音的姐姐因为受到惊吓而变成了白痴,而玲音发现有两个黑衣人一直在跟踪她,而她自己也不停的出现幻听幻视,特别是老听到一个自称是神的声音。
这一切的背后都似乎指向一个神秘的黑客组织:东方算法武士,借助父亲购买的一台顶级电脑,玲音在网上展开调查,很快她就和算法武士取得了联系,黑客组织的几个大牛轮番出马,向玲音传授黑客技术,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预言,神所创造的新的世界即将诞生,而她则是这个计划中的关键一环。
真相渐渐揭开:科学界一直有一个统一场论的假说,宇宙中的四种力,从原子层面的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到宏观的电磁力和引力其实都是一种力,只是在不同的距离上起作用,这可以解释原子的结构和星系的结构有诸多相似之处。有人就猜测在生物学上,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同构现象呢?比如说动物最早的大脑是如何出现的?据推测就是先有足够数量的神经元,可能有几十亿吧,当它们互相连接起来,然后就会发出一些生物电流互相通讯,某一天意识突然就产生了,这些神经元的总和也就成为了大脑,这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革命。
现在再回头补充一下情节,几年前,某大型财团的首席科学家英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技术:人可以不借助任何硬件设备,仅仅通过脑电波就可以接入互联网,他利用其参与制定的新一代无线网协议标准IPV7的机会,在其中偷偷加入了兼容人类的脑电波的代码。好吧,大家以后上网就变得非常方便了,不用手机电脑,也不用缴网费。真的仅仅是这样么?实际上英利的企图要宏大的多,前面介绍过大脑的形成过程,他的目标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重现这一过程:如果一个人相当于一个神经元,地球上几十亿人,已经和大脑的神经元数相当,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所有的人类都连入网络,当然这个不能明说,人家肯定不会答应,但是人的意识很大一部分是潜意识,而且通常不受本人的显意识控制。所以网络可以主动向人的潜意识发起连接请求,当大家的潜意识都被接入网络,就会发生复杂的交互,而如果最终协调起来的话,那么人类将产生一个整体意识,或者说整个行星将觉醒成为一颗大脑,这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乃至宇宙演化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而英利也就成为这个新生命的造物主,一个真正的神。
财团高层被这种疯狂的想法所震惊,解雇了英利,可能是英利还掌握着财团的机密,事情发展到财团派出杀手去刺杀他的地步,英利死于非命,但是事情远没有结束。英利死前已将自己大脑里的所有信息,有几个T的数据量,上传到了网络,不久之后,他作为一个程序在网上复活了,并且自称为网络之神,而且由于经他篡改的IPV7协议已经发布,理论上他已经可以介入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只是这些理论还有待于大量的实践来验证,为此他找到了算法武士黑客团队,并说服后者与其合作,前面所提到的种种神秘现象,其实就是英利和黑客团队分头进行的各种开发测试活动,目的就是要打通互联网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边界。顺便说一句,本片的英文名《Serial Experiments of Lain》,即《玲音的系列实验》。而玲音本人则是这些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原本她只是英利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在网上运行,但后来英利设法把她实体化了,剧中探讨了人与机器的区别,结论似乎是没区别,倒并没有明确交代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我猜可能是出于逆向工程的考虑:既然目标是要把所有人变成分布式处理机,那么也许先要把一个程序变成人试一试。当然英利还是有些私心,因为他一直把玲音当成自己的梦中情人。
另一方面,财团也觉察到了英利的复活,并将目标锁定在女中学生玲音身上。经过一番激斗,财团派出的杀手全歼了黑客集团,这一方面是由于英利的卸磨杀驴,同时也由于黑客集团自己作死,制作了一个玲音的黑暗副本,泄露了玲音同学爱丽丝师生恋的隐私。玲音被激怒了,以至于她追查出并公布了武士们的在现实中的身份。
这时候的玲音已经可以自由穿越网络和现实,她无所不在,可以连接和监控任何人,也可以任意修改人的记忆。英利的这个实验获得了完美的成功,最后财团也不得不向他低头,而最后的实验即将开始:所有人的潜意识将被接入网络,作为神经元尝试着融为一体,看看是否能诞生出行星大脑。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点感慨,历史上那些著名乌托邦思想家和野心家,从老马到元首,大同世界也罢,千年帝国也罢,他们的理想和英利同志比起来,还真不算什么了:)。
幸运的是,最后爱丽丝找到玲音,面对这个在真实世界中唯一曾关心过她,爱护过她,后来又被她深深伤害过的朋友,玲音犹豫了,她忽然对英利的理想产生了怀疑:相对于人类的整体,每个个体平凡的身体,感情,爱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难道都是没有意义的么?什么人才有权利去牺牲无数人的一切,去追求一个所谓人类的共同意志。所以当英利命令玲音将爱丽丝接入网络时,玲音反击了,经过一番争斗,玲音击败了她的造物主,阻止了他那个疯狂的计划。
但是后来为了治疗大家的心理创伤,玲音不得不删除掉所有人心中有关她的记忆,并退回到网络躲藏起来,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旁观者。多年后的一天,毕业后成为教师的爱丽丝在闹市遇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女孩,交谈中得知她叫玲音,爱丽丝心中一动,但却又想不起在哪里遇到过她,至此全剧終。
最后谈几点感想:这是1996年的作品,要知道那时候黑客帝国还没有拍出来,不得不钦佩主创者的创意,故事构思非常前卫。其中关于行星大脑的概念,前一段<罗辑思维>还当做一种新思想专门介绍过,没想到人家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拍出来了。
主创人员显然有理工科背景,从一些细节可以反映出来:比如玲音上的C语言编程课,满黑板的printf函数,又如互联网协议的版本号是IPV6和IPV7,还有玲音将自己的计算机升级为超级计算机时在自己屋里安装的水冷系统,让我想起了银行里的主机机房,这些都让作为码农的我感到十分亲切。
但是这个片子在商业上却失败了,播出后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就湮没无闻了,后来只在小众中传播。我猜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全剧气氛沉闷压抑,结尾才出现了一点亮色(不过个人倒是喜欢这种调子)。还有一点是叙事方法晦涩,所有的主要线索都分散在只言片语中,不像一般的悬疑片总是在一个地方会集中交代谜底。
片中讨论的个体意识和整体意识的问题,后者就一定比前者高明吗?作者显然是抱怀疑态度的,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只需看看名著《乌合之众》和《第三帝国的兴亡》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