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希查找

                     哈希查找

大神链接

http://www.cnblogs.com/jillzhang/archive/2006/11/02/547679.html

http://blog.csdn.net/xiaoping8411/article/details/7706376

http://blog.csdn.net/w_fenghui/article/details/2010387


个人觉得第一个链接对哈希的定义解释的很好,理解算法看第二个链接比较好

第三个链接为解决冲突

我把以上按自己的理解结合了一下,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帮助~~



什么是hash?为什么用hash


学过数据结构的,都应该晓得,线性表和树中,记录在结构中的相对位置是随机的,记录和关键字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关系,因此在查找记录的时候,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关键字比较,这种查找方式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在.net中(Array,ArrayList,List)这些集合结构采用了上面的存储方式。

比如,现在我们有一个班同学的数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号等。假如数据有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号

张三

15

1

李四

14

2

王五

14

3

假如,我们按照姓名来查找,假设查找函数FindByName(string name);
1)查找“张三”
只需在第一行匹配一次。
2)查找"王五"
   在第一行匹配,失败,
   在第二行匹配,失败,
   在第三行匹配,成功。


上面两种情况,分别分析了最好的情况,和最坏的情况,那么平均查找次数应该为 (1+3)/2=2次,即平均查找次数为(记录总数+1)的1/2。


尽管有一些优化的算法,可以使查找排序效率增高,但是复杂度会保持在log2n的范围之内。
如何更更快的进行查找呢?我们所期望的效果是一下子就定位到要找记录的位置之上,这时候时间复杂度为1,查找最快。如果我们事先为每条记录编一个序号,然后让他们按号入位,我们又知道按照什么规则对这些记录进行编号的话,如果我们再次查找某个记录的时候,只需要先通过规则计算出该记录的编号,然后根据编号,在记录的线性队列中,就可以轻易的找到记录了 。


注意,上述的描述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用于对学生进行编号的规则,在数据结构中,称之为哈希函数,另外一个是按照规则为学生排列的顺序结构,称之为哈希表。
仍以上面的学生为例,假设学号就是规则,老师手上有一个规则表,在排座位的时候也按照这个规则来排序,查找李四,首先该教师会根据规则判断出,李四的编号为2,就是在座位中的2号位置,直接走过去,“李四,哈哈,你小子,就是在这!


哈希查找是通过计算数据元素的存储地址进行查找的一种方法。O(1)的查找,即所谓的秒杀。哈希查找的本质是先将数据映射成它的哈希值。哈希查找的核心是构造一个哈希函数,它将原来直观、整洁的数据映射为看上去似乎是随机的一些整数。


哈希查找的操作步骤:

1)       用给定的哈希函数构造哈希表;

2)       根据选择的冲突处理方法解决地址冲突;

3)       在哈希表的基础上执行哈希查找。


建立哈希表操作步骤:

1)       step1 取数据元素的关键字key,计算其哈希函数值(地址)。若该地址对应的存储空间还没有被占用,则将该元素存入;否则执行step2解决冲突。

2)       step2 根据选择的冲突处理方法,计算关键字key的下一个存储地址。若下一个存储地址仍被占用,则继续执行step2,直到找到能用的存储地址为止。


哈希查找步骤为:

1)       Step1 对给定k值,计算哈希地址 Di=Hk);若HST为空,则查找失败;若HST=k,则查找成功;否则,执行step2(处理冲突)。

2)       Step2 重复计算处理冲突的下一个存储地址 Dk=RDk-1),直到HST[Dk]为空,或HST[Dk]=k为止。若HST[Dk]=K,则查找成功,否则查找失败。

 

比如说:”5“是一个要保存的数,然后我丢给哈希函数,哈希函数给我返回一个”2",那么此时的”5“和“2”就建立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哈希关系”,在实际应用中也就形成了”2“是key,”5“是value

那么有的朋友就会问如何做哈希,首先做哈希必须要遵守两点原则:

: key尽可能的分散,也就是我丢一个“6”和“5”给你,你都返回一个“2”,那么这样的哈希函数不尽完美。

②:哈希函数尽可能的简单,也就是说丢一个“6”给你,你哈希函数要搞1小时才能给我,这样也是不好的。


其实常用的做哈希的手法有“五种”:

第一种:”直接定址法“。

很容易理解,key=Value+C;这个“C"是常量。Value+C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哈希函数。

第二种:“除法取余法”。

很容易理解, key=value%C;解释同上。

第三种:“数字分析法”。

这种蛮有意思,比如有一组value1=112233value2=112633value3=119033

针对这样的数我们分析数中间两个数比较波动,其他数不变。那么我们取key的值就可以是

  key1=22,key2=26,key3=90

第四种:“平方取中法”。此处忽略,见名识意。

第五种:“折叠法”。

这种蛮有意思,比如value=135790,要求key2位数的散列值。那么我们将value变为13+57+90=160,然后去掉高位“1,此时 key=60,哈哈,这就是他们的哈希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key与每一位value都相关,来做到“散列地址”尽可能分散的目地。

影响哈希查找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哈希函数本身。当两个不同的数据元素的哈希值相同时,就会发生冲突。为减少发生冲突 的可能性,哈希函数应该将数据尽可能分散地映射到哈希表的每一个表项中。


解决冲突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   开放地址法  

如果两个数据元素的哈希值相同,则在哈希表中为后插入的数据元素另外选择一个表项。当程序查找哈希表时,如果没有在第一个对应的哈希表项中找到符合查找要求的数据元素,程序就会继续往后查找,直到找到一个符合查找要求的数据元素,或者遇到一个空的表项。  

(2)   链地址法

将哈希值相同的数据元素存放在一个链表中,在查找哈希表的过程中,当查找到这个链表时,必须采用线性查找方法。

 

开放地址法:


这个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当发生地址冲突时,按照某种方法继续探测哈希表中的其他存储单元,直到找到空位置为止。这个过程可用下式描述: 
H i ( key ) = ( H ( key )+ d i ) mod m ( i = 1,2,…… , k ( k ≤ m – 1)) 
其中: H ( key ) 为关键字 key 的直接哈希地址, m 为哈希表的长度, di 为每次再探测时的地址增量。 
采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计算出元素的直接哈希地址 H ( key ) ,如果该存储单元已被其他元素占用,则继续查看地址为 H ( key ) + d 2 的存储单元,如此重复直至找到某个存储单元为空时,将关键字为 key 的数据元素存放到该单元。 
增量 d 可以有不同的取法,并根据其取法有不同的称呼: 
( 1 ) d i = 1 , 2 , 3 , …… 线性探测再散列; 
( 2 ) d i = 1^2 ,- 1^2 , 2^2 ,- 2^2 , k^2, -k^2…… 二次探测再散列; 
( 3 ) d i = 伪随机序列 伪随机再散列; 


例1设有哈希函数 H ( key ) = key mod 7 ,哈希表的地址空间为 0 ~ 6 ,对关键字序列( 32 , 13 , 49 , 55 , 22 , 38 , 21 )按线性探测再散列和二次探测再散列的方法分别构造哈希表。 
解:
( 1 )线性探测再散列: 
32 % 7 = 4 ; 13 % 7 = 6 ; 49 % 7 = 0 ; 
55 % 7 = 6 发生冲突,下一个存储地址( 6 + 1 )% 7 = 0 ,仍然发生冲突,再下一个存储地址:( 6 + 2 )% 7 = 1 未发生冲突,可以存入。 
22 % 7 = 1 发生冲突,下一个存储地址是:( 1 + 1 )% 7 = 2 未发生冲突; 
38 % 7 = 3 ; 
21 % 7 = 0 发生冲突,按照上面方法继续探测直至空间 5 ,不发生冲突,所得到的哈希表对应存储位置: 
下标: 0 1 2 3 4 5 6 
49 55 22 38 32 21 13 
( 2 )二次探测再散列: 
下标: 0 1 2 3 4 5 6 
49 22 21 38 32 55 13 
   注意:对于利用开放地址法处理冲突所产生的哈希表中删除一个元素时需要谨慎,不能直接地删除,因为这样将会截断其他具有相同哈希地址的元素的查找地址,所以,通常采用设定一个特殊的标志以示该元素已被删除。 


实现哈希函数为“除法取余法”,解决冲突为“开放地址线性探测法”,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HashSearch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除法取余法”
        int hashLength = 13;

        int [] array  = { 13, 29, 27, 28, 26, 30, 38 };

        //哈希表长度
        int[] hash = new int[hashLength];
        //创建hash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
            insertHash(hash, hashLength, array[i]);
        }
        
        int result = searchHash(hash,hashLength, 29);

		if (result != -1)
			System.out.println("已经在数组中找到,索引位置为:" + result);
		else
			System.out.println("没有此原始");
	}

	/****
	 * Hash表检索数据
	 * 
	 * @param hash
	 * @param hashLength
	 * @param key
	 * @return
	 */
	public static int searchHash(int[] hash, int hashLength, int key) {
		// 哈希函数
		int hashAddress = key % hashLength;

		// 指定hashAdrress对应值存在但不是关键值,则用开放寻址法解决
		while (hash[hashAddress] != 0 && hash[hashAddress] != key) {
			hashAddress = (++hashAddress) % hashLength;
		}

		// 查找到了开放单元,表示查找失败
		if (hash[hashAddress] == 0)
			return -1;
		return hashAddress;

	}

	/***
	 * 数据插入Hash表
	 * 
	 * @param hash 哈希表
	 * @param hashLength
	 * @param data
	 */
	public static void insertHash(int[] hash, int hashLength, int data) {
		// 哈希函数
		int hashAddress = data % hashLength;

		// 如果key存在,则说明已经被别人占用,此时必须解决冲突
		while (hash[hashAddress] != 0) {
			// 用开放寻址法找到
			hashAddress = (++hashAddress) % hashLength;
		}

		// 将data存入字典中
		hash[hashAddress] = data;
	}
}

运行结果:
已经在数组中找到,索引位置为:3


链地址法:

链地址法解决冲突的做法是:如果哈希表空间为 0 ~ m - 1 ,设置一个由 m 个指针分量组成的一维数组 ST[ m ], 凡哈希地址为 i 的数据元素都插入到头指针为 ST[ i ] 的链表中。这种方法有点近似于邻接表的基本思想,且这种方法适合于冲突比较严重的情况。 

将所有同义词的关键字存储在同一个单链表中,称这个单链表为同义词子表,在散列表中只存储同义词子表的头指针。只要有冲突,就在同义词的子表中增加结点。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