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到管理:思维转变是关键

IT公司研发部门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公司内部的技术人员中提拔的。在快速发展的公司里,这样的机会更多。然而这种“半路出家”的转型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个人成就到团队成就。无论是做管理还是做技术,成就导向意识是优秀员工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很强的成就导向意识,才能把事情做得超预期,才能追求卓越。

刚刚上任的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往往还处于个人成就导向阶段,他们希望向外界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团队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或者解决某个难题,是因为我的组织和领导。然而这种信号被团队成员多次接到后,会产生功劳都被领导拿走的感觉,从而导致团队的向心力下降。

这 时,比较好的做法是:要保护团队成员的成就导向,并且进行鼓励,从而刺激大家的积极性。例如,与某个团队成员共同解决了某个难题后,要弱化自己,重点表扬 这个团队成员对问题的贡献。这样再遇到某个难题时,这个团队成员才能保持一样或更高的激情。只有将自己的成就感定位在团队成就上,才能站得更高,避免和团 队成员产生直接竞争,从而有效地领导自己的团队。

上下同欲的氛围。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一个团队能够健康运作的基础就是“上下同欲”的氛围。要想拥有这种氛围,必须处理好两件事情:发言权和信息透明。

发言权:每个人都希望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尤其是比较关键的事情,并获得聆听。如果管理人员屏蔽这些,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不尊重。当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要被采纳,需要需要合理的决策,但要让大家有发言的机会。

信息透明:这里的信息包括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如上级期望和项目进展等。保持这些信息的透明度,能够提高团队成员对团队绩效的关注度和荣辱感。当大家都站在团队的高度上思考问题时,能够省去很多协调工作。

转型到管理岗位后,就要多花些时间来考虑团队建设问题。只有团队的氛围比较好,才有机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合理计划,要事第一。刚刚转型的管理人员往往会有类似这样的抱怨“杂事太多,被不停地打断”。造成这一问题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计划不够周全或者缺乏例行 沟通机制。例如,每日站立例会基本上可以消除很多这样的杂事。同时因为管理人员需要接触的人比较多,所以日常处理的事情也会比较多。这与做技术人员有很大 不同。

这时就要有非常合理的计划,保证要事被及时处理。需要注意的是,时间的急迫性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如果管理人员总是习惯将任务拖到最后的截止时间处理,则会打乱事情的优先级,导致做事失去计划性。

培养人才,用人所长。杰克•韦尔奇说过:“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之后,成功同别人的成长有关。” 管理人员要把培养下属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只有团队里的人才层出不穷,团队才有能力去不断挑战更高的目标。用人所长则指在工作的安排过程中需要多关注下属 的长处,不能过度放大他们的缺点。正所谓“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人事任命需谨慎考虑,用对一个人,能省很多心;用错一 个人,要操很多心。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是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六章 智能设计关键技术 6.1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 智能制造系统是基于人工智能研究,为应对不断增长的设计信息和工艺信息,以及随 之带来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内部信息的增加而出现的先进制造系统。通过借助计算机模 拟的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智能制造系统可以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取 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同时,通过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 发展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将其融入感知、决策、执行等制造活动中,赋予产品制造在 线学习和知识进化的能力。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提高了其对于爆炸性增长的制造信息的处 理能力、效率及规模,表现出高度灵活、敏捷、智能的特征,使得制造系统由原先的能 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智能制造系统代表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 导趋势和必然结果,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汇聚了广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高新 技术的制高点。 6.1.1 智能制造系统的构成 一般而言,制造系统在概念上认为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的整体集成,从制 造系统的功能角度,可将智能制造系统细分为设计、计划、生产和系统活动四个子系统 。 在设计子系统中,智能制定突出了产品的概念设计过程中消费需求的影响;功能设计 关注了产品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和可维护及保障性。另外,模拟测试也广泛应用智能技 术。 在计划子系统中,数据库构造将从简单信息型发展到知识密集型。在排序和制造资源 计划管理中,模糊推理等多类的专家系统将集成应用。 智能制造的生产系统将是自治或半自治系统。在监测生产过程、生产状态获取和故障 诊断、检验装配中,将广泛应用智能技术。 从系统活动角度,神经网络技术在系统控制中已开始应用,同时应用分布技术和多元 代理技术、全能技术,并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使系统活动并行,解决系统集成。 6.1.2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要素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是基于人机一体作业研究,通过信息整合与分析,优化制造系统 内部作业模式,提高作业效率及可靠性,以达到智能化制造的目的的设计活动。智能制 造系统所处的环境以及对其功能要求决定了在设计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即要满足 可靠性,适应性和可扩充性,因此应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包括功能的开放性、结构的 开放性和软硬件的开放性。此外,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其与智能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服务的配合与衔接。与传统制造系统相比,智能制造系统的设 计应关注以下几类要素: 1) 自律能力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应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知识库和基于知识的模型,使系统自主 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规划自身行为,表现出独 立性、自主性和个性,促使各组成单元协调运作与竞争。 2) 学习能力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应保证其能够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可以在 作业过程中自主地进行故障诊断、故障排除、自我维护。这种特征使智能制造系 统能够自我优化并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3) 人机一体化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不是建立单纯的"人工智能"系统,而是建立一种混合智能, 即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通过这种混合智能,制造系统不仅能进行逻辑思维,还 能进行形象思维和顿悟思维。 4) 智能交互界面 以计算机为基础,融信号处理、动画技术、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 为一体,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借助各种音像和传感装置拟实制造过程和未 来的产品,实现虚拟制造,从感官和视觉上使人获得完全如同真实的感受,进而 实现高水平人机一体化作业。 5) 自组织与超柔性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使各组成单元能够依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自行组成一种最佳 结构,其柔性不仅表现在运行方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形式上,所以称这种柔性 为超柔性,如同一群人类专家组成的群体,具有生物特征。 6.1.3 智能制造系统的相关技术 1. 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的应用使智能制造系统具有较强的识别和通信能力,大大拓展了智能 制造系统的作业效率和适应能力,为系统内协同作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它由部署在监 测区域的无线传感节点组成,传感节点间以无线通信方式组成监控网络,能够实时地感 知和采集网络监测区域内的环境或监测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协作处理和网络 传送。智能无线传感网络具有快速部署、自组织成网、较强的抗毁和协同工作能力等优 点。 2. 云计算的兴起为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突破。它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数据和信息无需分别进行存储和处理,而是由云端系 统集中完成,系统内部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各级子系统,从而提 升信息存储、加工、共享和分配的效率。 3.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能用于帮助智能制造 系统进行分析决策、故障诊断,对作业流程进行规划,引导自主开发系统的能力。并可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