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造:
构造分为三种:
1、自定义构造和拷贝构造:
体现为构造函数参数自定义。没什么说的,注意构造函数的调用顺序,当有继承关系时,构造时是从子类到基类,析构时是从基类到子类;构造函数不可以出现任何静态、const、virtual之类的修饰。
这里主要注意的是,构造函数是会隐式构造的,如
class A {
public:
void test () {
std::cout << std::endl;
}
}
A a;
a.test();//毫无问题
但如果改成:
class B {
int *data;
public:
B (int n) {
data = new int[n];
}
~B () {
delete []data;
}
void test () {
if (data) {
std::cout << data << std::endl;
}
}
};
现在创建一个对象并调用test方法:
B b = 3;
b.test();
输出:0x613c20
然后再创建一个新对象,用已创建对象拷贝构造,也调用test方法:
B bb = b;
bb.test();
输出:0x613c20,和第一个一样,也就是说如果不自己重载拷贝构造函数,默认的拷贝构造函数,是新对象内数据,是传入对象的引用
至此貌似一切正常,然而执行时发现double free......
用gdb观察:
b和bb,data成员的地址是同一个。。。。。
开启layout观察变量退栈过程,首先看到的是后创建的对象bb的析构,它首先delete []data,然后对象b的析构,二次delete.......
结论:要尽可能自己重载拷贝构造函数,尤其对于类成员变量涉及动态资源的时候。
然后,B b = 3;的创建方式,看起来很奇怪,事实上它等价于:
B b(3);
这个方式是不是看起来感觉很"正常",这种是显示调用构造函数,而上面的“怪异”的方式是隐式调用构造函数。
结论:尽可能避免隐式调用构造函数,有的时候可能造成错误,也就是程序写成这样,最好不要让它通过编译,方法:加入explicit关键字修饰所有的构造函数:
class B {
int *data;
public:
explicit B (int n) {
data = new int[n];
}
~B () {
delete []data;
}
explicit B (const B &other) {
sz = other.sz;
data = new int[sz];
}
void test () {
if (data) {
std::cout << data << std::endl;
}
}
};
2、赋值构造函数:
对于对象的重赋值,即对"="的运算符重载,调用的是赋值构造函数如下:
C &operator=(const C &other) {
//must do
if (&other == this) {
return *this;
}
delete []data;
int sz = other.GetSize();
int *_data = other.GetData();
data = new int[sz];
size = sz;
memcpy(data, _data, sizeof(int) * sz);
}
赋值构造函数最重要的是, 一定不要省略地址比较的部分,否则有可能出现重大问题而且不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