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现教务处计划对学生进行摸底并分类,并且认为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积极主动型”、“学霸型”、“游戏人生型”、“迷茫无目标型”。
要做到这种分类首先需要做一些相关的调查。比如说各方面所用到的时间。要想更好的做出这些分类,首先要先选取样本。就拿信息学院的学生来作为样本,对他们进行网上的一些问卷调查。调查方面包括:起床时间、睡觉时间、一天三餐的大概时间;还需要调查他们的一天的学习用时、总睡觉用时、玩游戏用时、上网用时和课外活动用时。做好这些调查之后就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分类。比如说起床时间、睡觉时间和一天总睡觉用时都很合理并且一天的学习用时最长,游戏用时几乎没有、上网用时和课外活动用时都较短,那么这类学生可以分为学霸型。起床时间、睡觉时间和一天总睡觉用时都很合理并且一天的课外活动用时最长,游戏用时几乎没有、上网用时和学习用时短或中等,那么这类学生可以分为积极主动型。起床时间和睡觉时间不合理,一天总睡觉时间忽长忽短,一天游戏用时和上网用时很长,其余用时较短,那么这类学生可以分为游戏人生型。起床时间和睡觉时间不合理,一天总睡觉时间忽长忽短,一天用时都不确定,如有时是学习用时长,有时是游戏上网用时长,有时是课外活动用时长,那么这类学生可以分为迷茫无目标型。
我对这种“对学生进行分类”不太喜欢,个人有个人所好。对学生进行分类虽然可以更好的对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各方面比较适合的辅导或帮助。但是我觉得对如果学生做了这种分类,那么每个人都可能会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人。有人会说“哇!这是学霸型的啊,好崇拜啊!!”、“哇,这么积极的人肯定很好吧,交个朋友吧”、“耶,这是学渣类的学生,还是远离一点好”等等。虽然还有的话是不经意说出来的,但是根据人的“喜欢向好的看齐”的这种本性思维,还是会不经意间做出了“伤害”别人的选择。这或许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不太赞成做这种分类。
对于我而言,自己曾今积极过、游戏过、迷茫过,但自己却没有后悔过。做过就做过了,没什么还后悔的,还不如向前看。我想争取做一个积极游戏人生型的,想想或许也算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