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受此启发,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21年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只是缺乏实用价值,因为当时除了用简陋的电池以外别无其它方法发电。又经过10年探索之后,法拉第于1831年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在当年发明了第一台发电机(圆盘发电机,结构很简单,只能用于展示)。这些发现和发明,拉开了电气革命的序幕。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出版了《论电和磁》,被尊为继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最重要的一部物理学经典。这位牛顿与爱因斯坦之间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创建了经典电动力学,使物理学实现第二次大统一,为电气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动力和能源
1866年,维尔纳·冯·西门子(即西门子公司的创始人)提出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同年,西门子公司完成了人类第一台自励式直流发电机和第一台直流电动机。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大功率电动机,电动机从此开始大规模用于工业生产。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电力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1880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并生产了世界最早的商品化白炽灯。另一位来自克罗地亚的天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虽然不是交流电发电机的最早发明者,但其对交流电的的改进如同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一样,有杰出的贡献。在特斯拉众多的发明里,最惠及大众的莫过于其发明的各种交流电机了。当时,交流电相比直流电有巨大优势,如:便于远距离传输,发电设备更简单。但是当时业界泰斗爱迪生出于自身的商业利益,竭力打压交流电的推广。在1893年5月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25万盏西屋牌电灯(采用了特斯拉的交流电技术)点亮了会场,使参展的人们惊叹不已,特斯拉终成“交直电流之争”的赢家。从此交流电市场得以迅速发展。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18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为多种交通工具提供了灵便高效的动力。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石油逐渐成为主要能源。
交通运输
1885年,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1894年,奔驰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种批量生产的机动车。1879年,西门子研发了第一台电力机车 。1890年,第一条电气化地铁在伦敦开通。由于散发大量高温蒸汽和巨大噪音,蒸汽动力火车一般不在城市运行,所以在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内,马车依然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但到了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马车基本被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为动力的机车取代。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19年,英国制造了第一架单发动机的4座客机。 1933年2月,美国波音公司推出的B-247商用客机首飞成功,每次载客10人,很受市场欢迎,这是第一架现代化的民航机。
而另一种航空工具——飞艇,比飞机出现更早,并且在20世纪前期商业客运领域更具优势。1910年,德国开通首条飞艇航线。1929年,“格拉夫·齐柏林”号飞艇成功完成环球飞行。在20世纪20至30年代,飞艇进入鼎盛时期。1929年,德国制成大型飞艇“兴登堡号”,飞行于美国和德国之间,被称为空中泰坦尼克,曾是上流社会的标志之一。但在1937年, 兴登堡号在着陆时发生起火爆炸,多人遇难,商用客运飞艇很快衰落。
通信
1839年,英国建成首条投入营运的电报线路。1850年,首条海底电缆横越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及欧洲大陆连接起来。首条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在1866年成功投入使用。横越太平洋的海底电缆于1902年完工。
1876年,苏格兰裔美国发明家贝尔申请了电话专利(电话的发明人有争议,2002年,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认定意大利裔美国人安东尼奥·梅乌奇是电话的发明者)。1900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为其"调谐式无线电报"取得了专利,1901年,无线电报成功跨越大西洋。马可尼因对无线电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于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家庭生活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繁荣程度达到人类有史以来的巅峰(甚至可以说是截至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的巅峰),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至1929年担任美国总统,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这一时期,无线电收音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种广播式的大众传媒手段。普通人已经能够买得起收音机,节目也日趋娱乐化。由于受众广泛,收音机逐渐成为产品推广的重要媒介。电影也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电话,开始进入富人家庭。1929年,平均每四个美国家庭拥有1.3辆汽车。
可谓物极必反,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随后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长期的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失业,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大幅下滑,被称为“大萧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萧条”的阴霾才彻底消除。
军事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在军事领域最具全面性的体现无疑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大战没有发生,并不是列强不想打,不敢打。而是受当时条件制约,无法组织。而到了20世纪初,欧洲铁路线路日趋发达,内燃机车大规模普及,这样大规模运输军队、弹药、补给得以实现;流水线作业可以迅速生产大量所需物资;电话和电报使前后方沟通便捷,统帅部可以随时了解前方战况,便于指挥大规模会战。这些都使列强有了打世界大战的资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机枪的大规模使用,使战争陷入了长期的堑壕战。为打破战场僵局,坦克应运而生(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由英军首次投入使用),成为 20世纪陆战之王。同时,战场拓展到了天空,空军得以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军主力依然是战列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成为了主角。
世界格局
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一举击败法国。1871年,德国统一。德国有了完整的国内市场和强有力的政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继续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在第一届世博会上就已经崭露头角的美国,在南北战争(1861——1865年)结束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继续高歌猛进。而英国拥有大量的殖民地,英国人不需要进行技术和设备革新同样能依靠垄断获得高额的利润,所以在工业发展方面产生了滞后。法国也存在类似情况。19世纪末,英国的经济和工业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在20世纪初又被德国超越。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产生大量的“过剩”资本,需要对外输出,进而将众多落后国家也卷入世界市场,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其中英国与法国获得殖民地最多,而新兴列强,如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所获较少,与自身实力不符,迫切希望改变现有国际体系。尤其德国工业实力空前强大,其对于产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与海上霸主英国的矛盾越发尖锐。最终列强纷纷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在战争中元气大伤,而美国大发战争财,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更加稳固。
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之后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大批欧洲科学家流入美国,使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这极大助推了之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兴起。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除美国之外的资本主义列强被严重削弱,世界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化格局,但美国相对苏联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科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