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服务

本文转自周志明老师的《软件架构探索 The Fenix Project》https://icyfenix.cn/architecture/architect-history/microservices.html

微服务真正的崛起是在2014年,相信阅读此文的大多数读者,也是从Martin Flower与James Lewis合写的文章《Microservices: a definition of this new architectural term 》中首次了解到微服务的,并不是指各位一定读过这篇文章,或者准确地说,今天各位所了解的“微服务”是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微服务”。在此文中,定义了现代微服务的概念:“微服务是一种通过多个小型服务组合来构建单个应用的架构风格,这些服务围绕业务能力而非特定的技术标准来构建。各个服务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不同的数据存储技术,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之中。服务采取轻量级的通讯机制和自动化的部署机制实现通讯与运维”。此外,文中列举出了微服务的九个核心的业务与技术特征,笔者将其一一列出并解读如下:

  • 围绕业务能力构建(Organized around Business Capabilities),这里再次强调了康威定律的重要性,有怎样结构、规模、能力的团队,就会产生出对应结构、规模、能力的产品。这个结论不是某个团队、某个公司遇到的巧合,而是必然的演化结果。如果本应该归属同一个产品内的功能被划分在不同团队中,必然就会产生大量的跨团队沟通协作,跨越团队边界无论在管理、沟通、工作安排上都有更高昂的成本,高效的团队自然会针对其进行改进,当团队、产品磨合调节稳定之后,团队与产品就会拥有一致的结构。
  • 分散治理(Decentralized Governance),这是要表达“谁家孩子谁来管”的意思,服务对应的开发团队有直接对服务运行质量负责的责任,也应该有着不受外界干预地掌控服务各个方面的权力,譬如选择与其他服务异构的技术来实现自己的服务。这一点在真正实践时多少存有宽松的处理余地,大多数的公司都不会在某一个服务用Java,另一个用Python,下一个用Golang,通常都会统一主流语言,乃至有统一的技术栈或专有的技术平台。微服务不提倡也并不反对这种“统一”,只要负责提供和维护基础技术栈的团队,有被各方依赖的觉悟,要有“经常被凌晨3点的闹钟吵醒”的心理准备就好。微服务更加强调的是确实有必要技术异构时,应能够有选择“不统一”的权利,譬如不应该强迫Node.js去开发报表页面,要做人工智能计算时,应该可以选择Python,等等。
  • 通过服务来实现独立自治的组件(Componentization via Services),之所以强调通过“服务”(Service)而不是“类库”(Library)来构建组件,是指类库在编译期静态链接到程序中的,通过本地调用来提供功能,而服务是进程外组件,通过远程调用来提供功能。前面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分析过,尽管远程服务有更高昂的调用成本,但这是为组件带来隔离与自治能力的必要代价。
  • 产品化思维(Products not Projects),避免把软件研发视作要去完成某种功能,而是视作一种持续改进、提升的过程。譬如,不应该把运维看作就是运维团队的事,把开发看作就是开发团队的事,团队应该为软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开发者不仅应该知道软件如何开发,还应该知道它如何运作,用户如何反馈,乃至售后支持工作是怎样进行的,这里服务的用户不一定是最终用户,也可能是消费这个服务的另外一个服务。以前单体架构下,程序的规模决定了无法让全部人员都关注完整的产品,组织中会有开发、运维、支持等细致的分工的成员只关注于自己的一块工作,但在微服务下,希望团队中每个人都具有产品化思维是可取的。
  • 数据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 Data Management),微服务明确地提倡数据应该按领域分散管理、更新、维护、存储,单体服务中通常一个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会使用同一个数据库,诚然中心化的存储天生就更容易避免一致性问题,但是,同一个数据实体在不同服务的视角里,它的抽象形态往往也是不同的。譬如,Bookstore应用中的书本,在销售领域的中关注的是价格,在仓储领域中关注的库存数量,在商品展示领域中关注的是书籍的介绍信息,如果作为中心化的存储,所有这里领域都必须修改和映射到同一个实体之中,这便使得不同的服务可能会互相产生影响而丧失掉独立性。尽管在分布式中要处理好一致性的问题也很困难,很多时候都没法使用传统的事务处理来保证,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有一些必要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 强终端弱管道(Smart Endpoints and Dumb Pipes),弱管道(Dumb Pipes)几乎算是直接指名道姓地反对SOAP和ESB的那一堆复杂的通讯机制,ESB可以处理消息的编码加工、业务规则转换等;BPM可以集中编排企业业务服务;SOAP有几十个WS-*协议族在处理了事务、一致性、认证授权等一系列工作,这些构筑在通讯管道上的功能也许有某个系统中有一部分服务是需要的,但对于另外更多的服务则是强加进来的负担。如果服务需要上面的某一种功能或能力,应该在服务自己的Endpoint上解决,而不是在通讯管道上一揽子处理。微服务提倡类似于经典Unix过滤器那样简单直接的通讯方式,RESTful风格的通讯在微服务中是比较适合的选择。
  • 容错性设计(Design for Failure),不再虚幻地追求服务永远稳定,而是接受服务总会出错的现实,要求在微服务的设计中,有自动的机制对其依赖的服务能够进行快速故障检测,在持续出错的时候进行隔离,在服务恢复的时候重新联通。所以“断路器”这类设施,对实际生产环境的微服务来说并不是可选的外围组件,而是一个必须的支撑点,如果没有容错性的设计,系统很容易就会被因为一两个服务的崩溃所带来的雪崩效应淹没。可靠系统完全可由会出错的服务组成,这是微服务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这部开源文档标题“The Fenix Project”的含义。
  • 演进式设计(Evolutionary Design),容错性设计承认服务会出错,演进式设计则是承认服务会被报废淘汰。一个良好设计的服务,应该是能够报废的,而不是期望得到长久的发展,如果一个系统中出现不可更改、无可替代的服务,这并不能说明这个服务是多么的重要,反而是一种系统设计上脆弱的表现,微服务带来的独立、自治,也是在反对这种脆弱性的表现。
  • 基础设施自动化(Infrastructure Automation):基础设施自动化,如CI/CD的长足发展,显著减少了构建、发布、运维工作的复杂性。由于运维的服务数量比起单体架构要有数量级的增长,使用微服务的团队更加依赖于基础设施的自动化,人工是无法运维成百上千乃至成千上万级别的服务的。

《Microservices》一文中对微服务特征的描写已经相当具体了,此文中除了定义的微服务是什么,还专门申明了微服务不是什么——微服务不是SOA的变体或衍生品,应该明确地与SOA划清了界线,不再贴上任何SOA的标签。如此,微服务的概念才算是一种真正丰满、独立、具体的架构风格,为它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如明星一般闪耀崛起于技术舞台铺下了理论基础。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